第二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2
页码: 1966-19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道教在张掖的传播历史悠久,兴于唐朝,至清朝渐趋衰微。道教对张掖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至今在群众中仍有一定活动。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宗教 道教

内容

道教在张掖的传播历史悠久,兴于唐朝,至清朝渐趋衰微。道教对张掖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至今在群众中仍有一定活动。
  道教未正式形成前,殷商时代的卜筮,〔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西汉〕时期黄老之术,都对张掖产生过很大影响,地方志中有不少记载,民间有很多传说。《河西志》引《木屋秘本》记载“黄帝访广成子于北崆峒不遇,乃西涉雪山,过山丹焉支,披荆棘草木,直至西崆峒”。流传广成子为黄帝时代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尊神。黄帝访道广成子于西崆峒。据考,西崆峒即高台县天城东的黑山,有黄帝问道处。《史记》本传记载,老子西游,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乘青牛西行至流沙之西,不知所终。〔东晋〕时,张掖建北凉,至〔北魏〕太延五年,鲜卑人拓跋焘,攻灭〔北凉〕,建立鲜卑人和汉族人组成的大国,拓跋焘兴道灭佛,信任道士寇谦之,奉道教为国教,全力推行道教。在他的影响下,甘肃一批道教宫观纷纷建立,张掖同样受到影响。
  唐朝,由于朝廷的推崇,道教在张掖兴盛。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笃信道教,好神仙方术,令诸州各建宫观1座,这时张掖建起道教宫观。〔唐〕太宗李世民,自称为“老子后裔”,大兴道教。〔唐〕玄宗开元初年,令全国州郡设开元观,张掖又建起1座道观。开元二十九年,又令诸州郡各置玄元皇帝庙1所,张掖建起第3座道观。
  宋朝,张掖为〔西夏〕所据,道教继续发展。天授礼法延祚九年(1044年),张掖城内修建文庙。李仁孝时期(1140~1193年)在黑河沿岸修建上、中、下3座龙王庙,又建羊头神庙。
  元朝,右丞相脱脱布施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庙,还修建文昌宫、天驷庙等。
  明朝崇奉道教,张掖道教重新发展,大修宫观。洪武年间,朱元璋第十四子朱楧为肃庄王,镇守甘肃(住甘州)。朱楧笃信道教,在元朝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庙的旧址建殿宇3楹,祀真武神像。明朝修建的主要宫观:张掖市有三清殿、玉皇阁、城隍庙、魁星阁、西武当庙、旗纛庙、二郎庙、东岳庙、西岳庙、关帝庙、药王庙、公输楼、八腊庙、马神庙、火神庙、吕祖宫等20多座;山丹县有文庙、武庙、关帝庙、雷坛庙、文昌庙、元帝庙、玄帝庙、城隍庙、东岳庙等;临泽县有无量庙、关帝庙、玉皇阁、仙姑庙等;民乐县有真武庙。张掖在玉皇庙内设道会司。据《甘州府志》记载,明朝著名道士张三丰,曾云游张掖,一住10年,传播道教,建起西、北、南武当山宫观,后人在张掖城西门内建三丰真人庵祀之。继张三丰之后,德高望重的全真派内丹道长康抱真,住张掖城三皇庙传内丹法。〔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皋兰正一派著名道士康道宁来张掖,住佑善观西星垣,阐演道教,道化大兴,羽化后道众建素鹤祠祀之。由此,正一派在张掖盛行。正一派道士不出家,因而又称“俗家道士”;他们以符篆和斋醮为主要活动方式,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至今仍是张掖道教的主流。
  清朝以后至〔民国〕时期,道教衰微。但道教长期影响,重修和新修宫观不少,张掖道教宫观遍布城乡,民间祈祷斋醮仍在继续。道教的一些活动规矩也形成一种普遍习俗。〔民国〕28年(1939年),张掖县成立道教会,会址仙姑庙,陈又新任理事长,陈存善任常务理事,杨理志、周殿臣、蒋万隆任理事,周永慧任常务监事,朵毓芝、刘教彬任监事。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