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4
页码: 1963-19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两大体系,各体系内部又形成各种不同的宗派。张掖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宗教 佛教

内容

〔西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两大体系,各体系内部又形成各种不同的宗派。张掖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
  一、汉传佛教
  〔西汉〕初,河西为匈奴占据。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西汉〕武帝元狩二年,遣霍去病出兵河西征讨匈奴,当时占据张掖的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说明〔西汉〕武帝以前张掖一带就有佛教流传。
  〔西汉〕武帝开通西域后,佛教开始由西域大量传入内地。原先居住在张掖的大月氏人西迁,信仰佛教,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最早向中国传播佛教。〔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史书对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记载。〔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大月氏人支类迦谶到洛阳,翻译大乘佛经。〔东汉〕明帝时,派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景泰、博士弟子王遵至大月氏国,取回佛经42章,用白马驮回洛阳,建白马寺。带回《沙门摄摩腾》《竺法兰》。这些往来的使者和僧人曾驻足张掖,对张掖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兴盛和发展时期,期间甘肃曾建立〔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西秦〕割据政权。这些国家政权都大力提倡和推崇佛教。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凉州(治所张掖)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村坞相属,多有寺塔。”说明当时佛教在张掖处于发展和兴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是翻译佛经最有成就的重要时期。甘肃的凉州、敦煌曾是当时北方翻译佛经和传播佛经的中心地区之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传教人有竺法护、帛远、佛图澄、竺佛念、鸠摩罗什、昙无谶等。他们翻译大量佛经,培养大批佛学弟子,为佛教在其他地区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如昙无谶,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公元401年,张掖临松人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政权后,请在敦煌的昙无谶来张掖译经,厚加优待,后迁至姑,先后译佛经24部、151卷。他的译文,河西享有盛名的高僧僧朗称赞他“临译谨慎,殆无遗隐,搜研正本,务存经旨”。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两〔晋〕〔南北朝〕时期,西行取经活动也较盛行。〔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年),〔东晋〕高僧法显率同学四人西行取经至张掖,受到凉州牧段业的接待,与张掖著名僧人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相遇,欣为同志,共夏坐3个月。并随法显西去取经。其中智严、宝云曾先后两次去天竺取经,回归后翻译多部佛经。此间,去西域取经的还有沮渠京声,回归后译出《禅要》。
  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营造石窟、寺庙。张掖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马蹄寺现存70多座石窟中,有9处是这一时期营造;文殊寺现存千佛洞,建于北魏;北周武帝时,张掖太守李穆之在张掖城内建九级木塔。
  〔隋〕〔唐〕时期,张掖佛教达到鼎盛时期。〔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至张掖,有僧尼相随,所过州县均巡视大寺,赐钱修葺。还命随行名僧慧乘为高昌王讲《金光明经》。隋时,扩建张掖木塔寺,在临松山继续开凿石窟;翻译佛经继续盛行,时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唐朝,佛教兴盛。贞观十八年(644年),唐玄奘西行取经回归路过张掖,受到甘州刺史、张掖县令和僧俗群众数千人迎接,在张掖瞻仰寺院,讲经说法,弘扬佛教,影响很大。
  安史之乱后,张掖为吐蕃所据。吐蕃信佛,支持佛教发展。吐蕃高僧法成曾在张掖建寺讲经。〔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在敦煌起义,大中四年(850年),收复河西、陇右十一州。张议潮尊崇佛教。助张议潮有功的吐蕃僧人洪巩被唐玄宗敕封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养大德河西都僧统。”
  〔唐〕末至〔宋〕初,张掖为回鹘所据。回鹘信佛,与中原王朝有关佛事的交往很多。据《甘州府志》记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十一月,甘州回鹘又遣僧献佛牙宝器。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甘州回鹘遣尼法仙来朝,遣翟大秦俱入贡马。宋徽宗时,在民乐六坝敕建圆通寺。
  公元1028~1226年,张掖为西夏统治。〔西夏〕王李元昊“晓浮屠学,通蕃汉文字”,崇尚佛教。〔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在张掖建迦叶如来寺(即今大佛寺)。在临松山和文殊山继续开凿石窟,今存马蹄寺石窟中,有〔西夏〕时的3窟。
  元朝,推崇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虽仍存在,但有的变为藏传佛教寺院,如张掖的大佛寺,肃南的马蹄寺。为加强对佛教事业的管理,〔元〕至顺元年(1330年),立甘肃路广教总管府,管理佛教事务。
  明朝,推崇和扶持汉传佛教,仿宋制,在京设僧录司,各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管理各地寺院。这一时期,张掖重建和新建寺庙20多座,如张掖市的大佛寺、万寿寺、普门寺、慈云精舍、崇庆寺、白塔寺、古佛寺等;山丹县的胜泉寺、地藏寺、发塔寺、观音寺、土佛寺、马喝喇寺、西山寺、云台寺、钟山寺、广化寺等;高台县的普济寺、胜缘寺、西山寺等;民乐县的圣天寺、隆教寺、景会寺、圆通寺等;临泽县的圆通寺;肃南县的马蹄寺等。明朝还大量刻印佛经,颁赐各大寺院。〔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颁赐张掖大佛寺《永乐北藏》一部,共350种,685函,3584卷,今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明朝镇守甘肃太监王贵召集僧人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华严经》《圣王经》以及《大唐西域记》更为珍贵。
  清朝,偏重藏传佛教。在张掖设立僧纲司,各县设立僧会司,管理佛教事务。汉传佛教又重建和新建一些寺院,藏传佛教寺院建得较多。
  〔民国〕时期,张掖汉传佛教兴盛。〔民国〕初年,掌管汉传佛教的机构仍沿袭清制,如设在大佛寺的僧正司,由通仙和尚、光戒和尚担任僧正司的僧官。〔民国〕8年(1919年)撤销僧正司,各县成立佛教协会,管理佛教事务。〔民国〕28年佛教协会改组为理事会。〔民国〕31年,全国佛教界著名心道法师来张掖传法,在古佛寺开炉,参加受戒的有西北5省的和尚及佛教徒3000多人,其中张掖有100多人,成为张掖佛教盛事。
  二、藏传佛教
  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西藏,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至13世纪后半期形成藏传佛教。后传播到青海、甘肃、四川藏族地区和蒙古高原。元朝传入张掖,〔明〕〔清〕时兴盛,〔民国〕时期衰落。今区内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信仰民族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土族,人口占地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皆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也称“黄教”。
  公元13世纪,〔元〕统一中国后,推崇藏传佛教。〔元〕中统元年(1260年),元太祖忽必烈即位后,召西藏萨迦派第五世法王八思巴至大都(今北京),封为国师,赐玉玺,兼管总制院,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八思巴为忽必烈夫妇施灌顶礼。八思巴到大都以前,曾在武威住10年之久,大力弘扬藏传佛教,对张掖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据《新修张掖县志》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下诏,命投降元朝的南宋恭帝赵㬎“学佛于吐蕃”“时㬎年十八岁,尚公主(赵㬎妻)以嫌疑诏为僧,金太后(赵㬎母)同来甘州,驻大,佛寺”。赵㬎到张掖,学会吐蕃文,翻译《因明入正论》《百法明门论》等佛经,被尊为“合尊大师”。居住肃南祁丰区藏族的先民是〔元〕时奉命从西康而来,后变兵为民,定居祁丰卯来泉、磁窑口、甘黄坝三山口。他们信仰、传播和发展藏传佛教,修建寺院。据《文殊山元太子碑铭》记载,元太子南塔失曾驻军此山,重修文殊寺。
  明朝,张掖藏传佛教兴盛,大建寺院,规模宏大,僧众人数大增,与西藏佛教交往日增。在今肃南县中部藏族聚居区重修马蹄寺。《甘州府志》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土人依山置禅堂,十四年敕赐“普光寺”……至〔明〕始著,番僧至五六百人”。西部祁丰区藏族聚居区,修建文殊寺大经堂、西藏寺、佘年寺。东部藏族聚居区泱翔乡,〔明〕万历年间修建唐仁寺(即今沙沟寺)。肃南裕固族聚居区大河区水关乡在明初修建慈云寺,在西水关外修建古佛寺。
  〔明〕万历年间,西藏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来马蹄寺、文殊寺朝拜,讲经说法,盛况空前。《甘州府志》记载,明朝甘州高僧班丹藏卜,被明太宗“赐号‘灌顶静觉宏济大国师’予金印,入觐赐赉甚厚,帝亲制偈赞,以宠异之”。
  清朝前期,张掖藏传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修建不少寺院。在今肃南县裕固族聚居区,顺治年间建起景耀寺,雍正年间修建长沟寺,以后又陆续修建康隆寺、红湾寺、莲花寺、明海寺。在东部今皇城区铧尖藏族乡修建上、下江让寺。康熙年间,重修马蹄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圣祖仁皇帝赐给马蹄寺“青莲筏”匾额,金镶紫檀塔一座。乾隆时,赐龙袍1件,马鞍1副。甘州西来寺高僧阿札木苏,受到康熙皇帝召见,赐号“普觉静修国师”“使统领番汉僧众归甘州,教南山一带黄黑番彝”。之后三年,阿札木苏向康熙供奉,香、马,又赐红字藏经108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阿札木苏在张掖慈云精舍处建楼五楹,作藏经之所。之后,又重修西来寺下属寺院崇庆寺、普宁寺、保安寺、向里寺。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逐渐衰落。但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到〔民国〕38年,张掖已有藏传佛教寺院27座,有活佛11人,住寺僧人400余人,藏传佛教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