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计划生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6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计划生育
分类号: C924.21
页数: 6
页码: 1957-196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人口计划生育的情况,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区的人口增长直线上升,加剧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60年代开始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由于措施不力,成效甚微。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列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办法,落实措施,人口增长逐年得到控制。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口 计划生育

内容

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区的人口增长直线上升,加剧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60年代开始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由于措施不力,成效甚微。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列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办法,落实措施,人口增长逐年得到控制。
  一、酝酿试行阶段
  1966~1971年,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初期准备、宣传发动的酝酿试行阶段。1966年6月3日,专区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专员张一平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各县组建机构,由分管卫生的副县长担任领导。专、县计划生育机构与卫生部门合署办公,配备专干。主要工作是通过召开会议、普发文件、印发资料、深入基层,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计划生育的自觉性。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逐步实施节制生育工作。至1969年底统计,全区计划生育四项手术数3123例,其中大量的工作还局限于以人流、放环为主,至于永久性的节育措施还未被广大群众所接受。1966~1971年,年平均出生率为43.26‰,全区人口由1966年的71.17万人,上升到1971年的87.29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2%。
  二、全面开展时期
  197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始在全区逐步深入人心。地委把计划生育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结合中心工作,经常研究、部署、检查和总结,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发展。1973年8月,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改称“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武启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与卫生局合署办公。是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在北京医疗队的具体帮助下,节育率由1970年的74.2%,上升到82.2%。期间,始终把晚婚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广泛宣传,狠抓落实。提倡晚婚(男25周岁,女23周岁)晚育。根据地区的实际,制定“对实行节育手术者给予一定时期的休假。假期中国家职工工资照发,农村社员工分照记。鼓励男女结婚后均可到对方家落户,特别是农村有女无儿户,提倡男到女家落户,任何人不得干涉、歧视。对于人口稀少的肃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只宣传、不动员;对多子女、拖累大,确有节育要求的,也可给予指导和帮助”等具体政策和措施,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通过执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有所遏制。至1978年底,全区人口出生率由1971年的41.2‰,下降到15.25‰,自然增长率由1971年的31.8‰下降到9.52‰。121259对育龄夫妇中,已有106792对落实各种节育措施,节育率达88.06%,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深入人心,得到广大群众的初步理解和支持。
  1978年3月,地区计划生育办公室从卫生局析出分设。1978年之后,给计划生育工作提出新的任务,突出宣传“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照顾有实际困难的群众,最多生两个孩子”的号召。狠抓计划外怀孕,坚决杜绝三胎。1979年,《甘肃省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条例》颁发后,把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1980年,地区行署针对当时计划外怀孕和多胎生育的严重情况,发出《关于坚决做好计划外怀孕处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计生工作的重点从结扎、放环转到处理计划外怀孕上来。计生形势明显好转。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布后,全区各级各类组织发动进入婚龄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青年制订晚婚计划,已婚的制订晚育计划。通过广泛宣传,大造声势,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大为改变。1981年11月26日,行署制定《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坚持“奖励只生一胎,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的原则,做到指标到人,卡片到手;生育者有指标,不生育者有措施。从行署专员到县(市)、乡(镇)、村长,实行层层承包,人人签订责任书,人口计划完成者奖,完不成者罚,使计划生育工作出现新局面。1985~1995年全区少生13万多人。人口出生由过去每年增长3万多人的速度下降为每年1万多人;多胎率由1980年的23.37%,下降为1985年的3.45%。
  三、计划生育的深入发展时期
  从1985年起,地、县(市)、乡、村层层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以“人口出生率、一孩率、多孩率、计划生育率”为内容的四项责任指标。实行地区抓县(市),县(市)抓乡(镇),乡(镇)抓村社,社抓人头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1985年,地区行署制定《关于安排二胎生育的暂行规定》。由于理解和执行中发生失误,造成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上升。1989年末,在全省14个地(州、市)的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中,张掖出生率高达22.7‰,比全省平均线高出3.65‰,多胎率高达12.5%,二胎面36.24%,突破省上下达的人口计划,受到省委、省政府“黄牌”警告。1990年2月26日,行署在全区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定信心,奋起直追,甩掉‘黄牌’,大打计划生育翻身仗”的号召。经过一年工作,计划生育有了突破性进展,扭转被动局面,摘掉“黄牌”,换上红牌。全区涌现出22个无多胎和无计划外生育的乡,高台县被国家计生委树为“计划生育先进县”。
  1991年,地区行署为全面、持续控制人口增长,从组织上建立健全三支队伍,一为行政管理队伍。按编制配齐地、县(市)计划生育工作部门人员;地、县(市)、乡(镇)、村四级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乡设立计生工作站,配备5~7名工作人员,有计生专干311人;村配备计划生育管理员928人;社(组)配备计划生育宣传员5514人。二为节育技术队伍。各县(市)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有条件的27个乡(镇)建立服务站,配备252名技术人员。三为群众监督管理队伍。全区6个县(市),93个乡(镇),884个村委会都建立计划生育协会,发展会员82374人。到1992年,全区出生14372人,出生率12.24‰,自然增长率为6.31‰,计划生育率达98.4%。与1991年相比,少出生4621人,出生率下降4.11‰。
  全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自70年代初起步,到1995年的20多年间,虽曾有过波动和起伏,但总的来看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199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8.82%,比1981年提高31.32个百分点。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