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人口素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6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人口素质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1956-19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的人口素质情况,其中包括了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口 人口素质

内容

一、自然素质
  〔民国〕时期,张掖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缺医少药,疾病蔓延,人口素质差。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急性传染病有鼠疫、天花、白喉、麻疹等16种之多。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地理条件差、水质不好、近亲结婚和遗传性疾病及居住和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使一些人呆傻、聋哑、盲残、智力发育不全,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防疫能力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人民健康有较大改善。1995年,全区急性传染病由1950年的16种减少至9种,其中麻疹发病比例下降66.3%。全区连续25年无白喉发生,6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
  1987年全区有残疾人47506人,占总人口1083793人的4.38%,其中盲人6880人,聋哑人9864人,精神病人1553人。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大力宣传优生科学知识,建立妇幼保健网,使先天性畸形弱智儿童出生率下降,劣生多育现象减少,加之营养状况和生活改善,人口自然素质有较大提高。由于扑灭和基本控制许多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人口自然素质普遍增强,死亡率迅速下降,平均寿命逐年增长。据1981年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对5%人口抽样调查测算,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64.67岁,其中男性63.47岁,女性66.46岁,较〔民国〕时期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男34.85岁,女34.63岁,分别增长28.62岁和31.83岁。1990年,全区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66.31岁,其中男性65.48岁,女性67.33岁,较〔民国〕时期全国人口平均寿命,男女分别增长30.58岁和32.7岁。从6县(市)看,全区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最高的肃南县为69.63岁,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期望寿命0.63岁;男性最高是高台县,为66.04岁,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期望寿命0.96岁;女性最高是肃南县,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期望寿命2.83岁。1995年,全区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男性为68.38岁,女性为69.02岁。比〔民国〕时期人口平均寿命男性增长33.53岁,女性增长34.39岁。
  二、社会素质
  〔民国〕36年,各县“目不识丁”者264113人,占总人口380567的69.4%;具有初小及高小文化程度者24013人,占总人口的6.31%;具有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者仅3159人,占总人口的0.83%;受过高等教育者只有185人,每万人中仅有4.86人。
  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的文化素质逐年提高。1949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835人,小学在校学生26203人,计27038人,仅占总人口的4.92%,适龄儿童入学率为41.89%。到1995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达55605人,比1949年增加65.59倍;小学在校学生达134142人,比1949年增加6.02倍,适龄儿童入学率99.7%,比1949年提高57.81%。1995年全区在校学生达193911人,比1949年增长6.15倍。1990年,全区人口的社会素质又有较大提高,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73人,比1982年增加40人,增长1.2倍;高中文化程度的804人,比1982年增加190人,增长30.9%;初中文化程度的1925人,比1982年增加602人,增长45.5%;小学文化程度的3632人,比1982年增加357人,增长10.9%。1995年有各类科技人员15272人,占总人口的1.28%,其中少数民族科技干部为392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57%。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