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6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4
页码: 1953-19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的人口构成情况,其中包括了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婚姻构成、民族构成、宗教构成、文化构成、行业职业构成、劳动力构成和负担系数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口 人口构成

内容

一、性别构成
  〔民国〕36年,男51.06%,女48.34%,性别比例为106.86。共和国成立后,性别构成逐步趋于合理。1949年男占54.24%,女占45.76%;1950年男占53.82%,女占46.18%;1956年男占55.23%,女占44.77%;1957年男占53.75%,女占46.25%;1965年男占52.11%,女占47.89%;1979年男占51.99%,女占48.01%;1982年男占51.82%,女占48.18%;1990年男占51.89%,女占48.11%;1995年男占51.69%,女占48.31%。1949年男女性比例为118.52%,性别构成不合理。1950年性别比例为116.5,1952年为117.04,1953年为111.44,1956年为110.05,1970年为108.71,1975年为108.68,1982年为107.53,1985年为107.46,1990年为106.41,1995年为107.01。
  二、年龄构成
  1982年,全区人口中,不满1岁的18578人,占总人口的1.82%;幼儿(1~3岁)51442人,占5.05%;学龄前儿童(4~6岁)48272人,占总人口4.74%;学龄儿童(7岁)19922人,占总人口1.95%;初中年龄(16~18岁)89442人,占8.78%;青年段人口(15~25岁)228696人,占22.43%,其中兵源人数(18~22岁的男性)96411人,占总人口的9.45%;进入婚龄的(男性22岁,女性20岁)17617人,占青年人口总数的7.66%,占总人口的1.73%;老年(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人数61214人,占总人口的6.01%。全区70~79岁的老人有11054人;80~89岁的老人766人;90~99岁的老人9人;100岁以上的老寿星1人。
  1990年,全区总人口中:0~4岁126472人,占总人口10.98%;5~9岁98984人,占8.6%;10~14岁82776人,占7.19%;15~19岁137389人,占11.93%;20~24岁70731人,占14.22%;25~29岁114558人,占9.95%;30~34岁70731人,占6.14%;35~39岁85265人,占7.41%;40~44岁68945人,占5.98%;45~49岁57996人,占5.04%;50~54岁46772人,占4.06%;50~59岁37611人,占3.27%;60~64岁24807人,65~69岁18388人,70~74岁10568人,75~79岁4876人,80~84岁1343人,85~89岁214人,90~94岁17人,95~99岁3人,100岁以上2人。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为60218人,占总人数的5.23%。70~79岁的老人15444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4390人;80~89岁的老人1557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791人;90~99岁的老人20人。10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
  张掖市普保善,男,出生于1887年1月1日,103周岁,汉族,小学文化,粮农。
  张掖市王月英,女,出生于1890年2月2日,100周岁,汉族,不识字,粮农。
  三、婚姻构成
  1990年,全区未婚238739人,配偶555162人,其中男性配偶率为63.73%,女性为68.12%。丧偶44986人。离婚4303人,其中男性提出离婚的3644人,占离婚总人数的84.69%,女性提出离婚的659人,占15.13%。婚姻构成特点是:未婚人数比重较大,有偶人口比重小,丧偶和离婚人口比重较低。
  四、民族构成
  共和国成立以来,辖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1982年,全区有21个民族,汉族99994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8.11%;20个少数民族19286人,占1.86%,其中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裕固族8184人,藏族7653人,回族2375人。蒙古、土、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土家、东乡、纳西、锡伯、保安族等都在千人以下,少数民族居住在肃南县境的占86.17%。1990年,全区有26个民族,其中汉族112898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8.05%;其他25个少数民族共22440人,占1.95%。超千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3040人,藏族8810人,裕固族9145人。肃南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2.55%。
  五、宗教构成
  全区现有信教群众31000多人。其中佛教22000多人(其中藏传佛教17000多人);道教在册人员219人;伊斯兰教3090人;天主教5240人;基督教355人。
  六、文化构成
  1982年全区总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的有337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255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4818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33954人。15岁以上人口652415人,其中文盲、半文盲330053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50.59%。1990年,全区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有所提高,文盲、半文盲人数减少,人均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全区有大学本科学历1706人,占总人口0.15%,大学专科学历6684人,占0.58%;中专学历16862人,占1.46%;高中75746人,占6.58%;初中221593人,占19.75%;小学418182人,占36.62%;文盲、半文盲262424人,占总人口的22.79%。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843190人,其中文盲、半文盲240096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28.4%。
  七、行业职业构成
  〔民国〕37年,全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占总人口的60.5%;农村无业游民9万人,占23.68%;工业交通0.5万人,占1.32%;商业和服务业0.5万人,占1.32%;手工业0.6万人,占1.56%;小贩0.9万人,占2.37%;公务人员0.2万人,占0.53%;城镇无业人员3.3万人,占8.68%,占城镇6万人口的55%。
  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为群众就业拓宽门路,人口职业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特点表现在:1.就业面大,就业人口增加。1982年,在业人口为533763人,占劳动力人口的94.94%;1990年,在业人口为710703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84.29%。2.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大。全区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地区,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1982年农村人口为92.1万人,占总人口的90.37%。1990年农村人口为101.79万人,占总人口的88.41%。3.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从事农村其他各业的劳动人数逐年增多,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比重缓慢下降。1978年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28.93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94.08%;1980年为31.97万人,占98.4%;1985年为35.05万人,占91.25%;1990年为43.95万人,占87.81%;1995年为38.43万人,占73.48%。1995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比重比1978年前的比重下降20.6%。
  1982年在业人口的行业状况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有454150人,占在业人口的85.08%;矿业及木材采运业的4318人,占0.81%;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1341人,占0.25%;制造业20709人,占3.89%;地质勘探和普查业3052人,占0.57%;建筑业3223人,占0.6%;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6591人,占1.23%;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11021人,占2.06%;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1563人,占0.29%;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4037人,占0.76%;教育、文化、艺术12809人,占2.39%;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485人,占0.09%;金融、保险1292人,占0.24%;国家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8783人,占1.65%;从事其他各行业389人,占0.07%。在业人口的职业状况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22708人,占在业人口的4.24%;商业人员6664人,占1.25%;从事服务性工作人员7221人,占1.35%;从事农、林、牧、渔业439808人,占82.39%;生产工人、运输职工和有关人员43884人,占8.22%;其他劳动者272人。
  1990年,在业人口710703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84.29%,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539人,占在业人口3.87%;商业工作人员13425人,占1.89%;服务性工作人员8778人,占1.24%;农、林、牧、渔劳动者598408人,占84.2%;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43822人,占6.17%;其他劳动者159人。从在业人员的行业构成看,从事第一产业的607246人,占全部在业人员的85.44%;从事第二产业的40087人,占5.65%;从事第三产业的63370人,占8.91%。
  八、劳动力构成和负担系数
  1982年,对具有劳动能力的(16~60岁)人口的调查结果是:全区劳动年龄人口562204人,占总人口的55.16%,其中:16~59岁的男性劳动力301361人,16~54岁的女性劳动力260843人。具有劳动年龄的人口中,除在校学生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外,具有在业条件的人口533763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94.94%(男性294186人,女性239577人)。城镇待业人员1361人(男610人,女751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0.24%,其中绝大部分是初中或高中考学未录取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内有:高中毕业生566人,初中毕业生615人,其中15~19岁1205人,占待业人员的88.53%,20~24岁的128人,占9.4%,25~29岁的19人,占1.39%,30岁以上的9人,占0.66%。分布为:张掖市919人,占全区待业人员的67.52%;肃南县118人,占8.67%;民乐县19人,占1.39%;临泽县31人,占2.27%;高台县51人,占3.75%;山丹县223人,占16.38%。
  1990年,全区15~49岁的为698598人,占总人口的60.67%;50岁以上为144526人,占总人口的12.55%。国际上划分劳动年龄界线是15~64岁,张掖地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07791人,66岁以上人口为35333人,其少年人口负担系数为0.38;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0.44;老少比为11.45。
  按我国划分劳动能力的16~60岁人口为78.33万人,占总人口的68%,其中已在业人口55.34万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70.7%。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