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源流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1948-19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西汉〕太初二年(公元前4年)至〔民国〕36年人口的源流。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口 人口源流

内容

〔西汉〕太初二年(公元前4年),张掖郡辖10县,共有人口24352户,88731人。〔西汉〕成帝后,外戚和宦官专权,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土地兼并盛行,流民数量恶性膨胀,农民纷纷起义,导致王莽篡汉。窦融主持河西时期,虽然张掖保持一时的相对安定,但到〔东汉〕后期,由于战乱和徭役过重,人民相率逃亡,人口大幅度减少。〔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张掖郡8县人口只有6552户、26040人,较〔西汉〕时人口下降72%。此数不含张掖郡内但归张掖属国都尉管辖的4656户、16952人,及归张掖居延属国都尉管辖的1560户、4732人。如果加上属国都尉管辖的人数,张掖郡有12768户、47724人,是〔西汉〕时期的54%。
  经过〔三国〕及〔西晋〕的战乱与变迁,张掖郡缩为3个县。人口只有3700户,加上〔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从张掖郡析出的西郡(今山丹县境内)人口1900户,也只有5600户。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并县,张掖郡辖3县,人口为6126户。〔唐〕初改郡为州,甘州所属张掖、山丹2县,只有2926户、11680人。武后垂拱二年(686年),派陈子昂视察河西,他在上武后书中,称“甘州户只三千”,要求武后移民屯田,整顿军备。武后采纳陈子昂的建议,于大足元年(701年)派郭元振为凉州都督,积极经营河西。〔唐〕玄宗开元年间,甘州人口增为5440户。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为郡,张掖郡人口达6284户、22912人,较陈子昂来张掖时增一倍多。
  元朝,甘州人口徙出比较频繁。如至元元年(1264年)六月,徙甘州、凉州回民436户于江南各卫;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七月,分甘州屯田新附军300人赴亦集乃(额济纳)屯种。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徙甘州新附军千人屯田中兴(今宁夏银川)千人屯田亦里黑。是年,甘州路人口为1550户、23987人。
  明朝,甘州是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甘州5卫同城。洪武年间甘州5卫有14444户、30333人,到嘉靖年间下降为11326户、21326人。这与卫所兵额锐减,强征壮丁入伍以及壮丁外逃有关。如洪武时户均2.14人,嘉靖时户均只有1.82人。
  清朝,张掖是甘州府的治所,甘州府辖有张掖、山丹县,东乐分县和抚彝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册报户口为280470人,较明朝大有增长。这与清王朝改革赋税制度有一定关系。清王朝的赋税改革从康熙年间开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康熙五十年人丁数为准,固定税额,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初年,进一步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起征收。从此,丁银随粮起征的“地丁合一”便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问题,有助于人口的发展。期间,张掖人口仍不断外徙。雍正年间,张掖县移往敦煌庆余渠的居户共居一村。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民乌鲁木齐屯田,张掖、东乐、山丹移民200户777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移去张掖350户、1387人。乾隆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年,3次移民550户、2189人到新疆木垒、奇台、西吉尔、玛泰等处屯田。乾隆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二年,张掖、山丹、抚彝厅拨民户284户、1319人赴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等处屯田。道光年间,鸦片流入河西,至咸丰年间大量种植,人民受害严重。清王朝为偿还庚子赔款和筹集军饷,于光绪七年(1881年)大开烟禁,征收烟厘杂税,人口锐减。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掖民户由嘉庆年间的79841户下降为37903户,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降为15236户、73715人。
  〔民国〕36年,隶属武威督察区的山丹、民乐、张掖3县及隶属酒泉督察区的临泽、高台2县,合计有60513户、380567人。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