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档案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档案馆
分类号: G278
页数: 11
页码: 1885-18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档案馆的情况。其中包括馆库设施、档案资料、整理鉴定、保管、保护、复制抢救、编研 利用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档案馆

内容

档案馆是“大跃进”时期的新生事物。40多年来,几经“设、撤、并、关、再设”,历经坎坷。1978年以后,地、县(市)档案馆走上稳定、发展、逐步振兴的道路,条件改善,人员充实,馆藏丰富,效果显著,成为集中统一管理地、县(市)历年各种档案、资料的基地和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中心。
  一、馆库设施
  (一)馆库 1958年首次建馆时,各县皆以原县委或县人委档案室的简陋土平房为馆库,面积仅有40~80平方米,即3~5间,6县馆总计不到400平方米。专区馆占用专署大楼3间房,面积56平方米。60年代以后,各馆房舍多有调整,面积有所增加,但多数仍是陈旧平房。到1982年,地、县7馆库房总面积1126平方米,其中地区馆为251平方米。1985年开始,省档案局、省计划委员会将地、县档案馆基建以三级投资的办法列入每年计划,逐年建成。区内率先由临泽县人民政府将档案馆楼列入1988年计划,县上投资15万元,省上补助5万元,地区从临泽上交款项下同意列支5万元,是年竣工,建筑面积1031平方米。高台县馆楼1990年竣工,县上投资29.8万元,省上补助8万元,建筑面积1043平方米。山丹县馆楼1991年竣工,投资总额39.2万元,其中:县上投资23.7万元,省上补助14.5万元,建筑面积1213.87平方米。地区馆楼1991年7月15日开工,翌年8月30日竣工,建筑面积1512.49平方米,总投资61万元,其中省上补助10万元。张掖市馆楼1995年竣工,市政府投资52万元,省上补助8万元,建筑面积1062.6平方米。至1995年,地区和临泽、高台、山丹、张掖4县(市)馆楼皆建,5馆总建筑面积5862.96平方米;尚有民乐、肃南两县馆楼待建。
  (二)设施 档案部门设施,向来简陋、落后。建馆以来一直沿用历史遗传下来的笨重装具和手工用具。60年代以前,存放档案、资料的柜架,皆为木制大立柜和平开揭盖板箱,且量少质差。有的甚至把档案、资料和零散文件材料装在纸箱,塞进麻袋,堆放地下,架到梁上,任其鼠咬、虫蛀、霉烂。后来,木制柜架逐步更新为铁皮柜架。装订用具普遍使用锥子、锤子、剪子、板子、绳子和针等。80年代以来,为维护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历史文化财富的寿命,各馆均添置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虫、防鼠、防光、防尘设施。普遍建立安全保卫、保密和管护制度,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强化管理,各馆实现38年无事故。保管设备的数量逐步增加,品种不断更新,陆续添置复印、录音、照相、打印、缩微机等现代化设施。
  二、档案资料
  (一)档案地、县(市)馆藏档案有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两种。历史档案主要是〔民国〕时的旧政权文卷,其次有少量清朝文书。现行档案的收藏范围,由建馆初期的党政领导机关文书档案逐步扩大到所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撤销区乡、公社档案;收藏门类由文书档案发展为科技和专门档案。1995年,馆藏达6个门类,7馆档案总数219087卷(册、袋),其中:地区馆41618卷(册、袋),县(市)馆177469卷(册、袋)。
  1.〔明〕〔清〕档案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档案馆保存有〔明〕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颁发肃南大头目管辖八字墩一带草原的执照;〔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托勒地区修寺文照;〔清〕光绪三年等年间,朝廷册封肃南寺院僧官的诰命;西藏宗教领袖达赖、班禅以藏文和蒙、藏文合写的册封文书8件,黄缎子制品,竖排竖写,长1米,宽80公分。临泽县档案馆藏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封临泽候补千总把总马正纲之父马尚俊为武德骑尉,马正纲之母高氏为宜人的诏书2件。质地为绫麻织品,上下宽40公分,左右长3.1米,呈紫、红、黄三色;用汉、满两种文字并排书写,竖排竖写,笔迹清秀端庄。
  2.民国档案 形成于〔民国〕4~38年(1915~1949年)。张掖、民乐、山丹、临泽、高台5县〔民国〕档案原分别保存在县档案馆或公安局。“文革”开始后,为适应当时“清理阶级队伍”的需要,专区公检法军管会于1967年12月将各县〔民国〕档案全部收归专区公安处集中保管。总数约6000多卷,其中民乐达4000余卷。1972年11月13日,这部分档案由地区革委会保卫部移交地区档案馆。〔民国〕档案主要有文书档案和司法诉讼档案。文书档案基本内容有:国民党中央、行政院、甘肃省执委、参议会、省政府机关、省军区、师管区、第六、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党、政、军、团、警、宪机关及各县党、团、政、军、司法、田赋等机关单位、学校、区乡和个别镇、保有关党团活动、机关事务、民族宗教、人事民政、农林水牧、矿藏开采、募征税捐、工业交通、文化教育、体育、人口户籍、田赋税务、戒烟禁赌、财政审计、民政优抚、社会救济、禁止妇女缠足、惩处帮会、公务员待遇、身份证使用、廉洁倡明、军案审理、不准司法人员经商、惩治偷漏关税、土地普查、地籍管理、征募壮丁、民夫差役、抗战殉难调查、查禁书刊、自卫队培训、抓捕逃兵、征收款饷、民兵组训、严禁浪费、物价管制、祠社庙堂、垦地出租、城镇建设、兵役军训、行政边界、“反共清匪”、交通运输、公债金融等训令、指令、命令、呈赍、报告。诉讼档案基本内容有:各县司法处管理查处的各种案件,刑事诉讼有诈欺索财案、盗窃案、贪污受贿案、吸食鸦片案、打架行凶案等;民事诉讼有债务、婚姻、土地、财产纠纷、房屋担保、牲畜纠葛、赔偿家产、越界侵产等文书。
  3.现行档案 地、县(市)馆藏现行档案主要是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到1995年45年间的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种门类、多种载体的永久、长期性档案。
  【文书档案】成文机关有中共中央、西北局、甘肃省委及其办公厅;国务院(政务院)、省人民政府(省人委)、省革委及其办公厅(室);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从中央到省级有关部、厅、局等。地、县(市)党委、行署(专署)、政府(人委)、人大、政协。党委系统所属秘书、组织、宣传、统战、农工、经济、政法、纪检(监察)、信访、档案、青年、工会、妇女、农会、贫协等常设机构和剿匪、镇反、肃反、土改、私有制改造、三反、五反、审干、整风、反右派、反右倾、大炼钢铁、整社、整党、社教(四清)、落实政策、一打三反、治理整顿等临时机构。政府系统所属秘书、民政、人事、劳动、工资、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卫生医药、民族、宗教、计划、统计、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土地、工交、工商、外贸、财贸、财税、物价、审计、物资、建设、环保、地震、气象等常设机构和生产、生活安排、防汛、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地名普查、土壤普查、知识青年、移民、战备、人防等临时机构。“文革”时期的成文机关和内部机构有:“文革”办公室、“造反”团体、地(专)、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及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苗彪案件办公室。地、县(市)直事业、企业单位和区乡、公社。上述机关的档案内容丰富、价值重要、保存完好,多划为永久和长期保管。是新中国成立45年来张掖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真实记录,为馆藏主体部分。
  【科技档案】区内馆藏科学技术档案,主要是农业系统的农业科研档案、农业技术推广档案、土地资源勘查与地籍管理档案、农业机械档案、农业区划档案、农垦建设档案、气象档案;水电系统的水资源档案、水电工程档案、水文观测档案、灌溉管理档案、农田水利建设档案;林业系统的林业科技档案、森林分布、抚育、迹地更新档案、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档案、水源涵养林研究档案、造林绿化档案、防风固沙研究档案、经济林培育档案;畜牧系统的草原建设档案、畜牧兽医研究档案、珍贵动物普查档案;工业企业系统的农机修造、化肥农药、选矿冶炼、砖瓦水泥、糖酒食品、造纸印刷、制药生产等档案和城建、环保、交通、邮电、测绘、地质、地震、矿藏等档案。
  【专门档案】80年代以来,两级馆藏陆续接收保管会计档案、统计档案、审计档案、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地名普查档案、艺术档案、医疗档案、史志谱牒档案、新闻报道档案、出版书稿档案、死亡干部和无投档案等。这些档案各馆保藏很不平衡,数量悬殊,多则数百成千卷,少则几十、几卷(册)。
  【声像档案】主要是记录和反映地、县(市)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的录音、录像带和各种照片、影片、科普幻灯片。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张掖,地、县(市)重要会议、大型建筑、名优产品、建设成就、科技成果、人文自然、名胜古迹、戏曲音乐等形象拍摄及口碑录音等。馆藏各有异同,各具特色。
  【印章档案】撤销机关、企事业单位、区乡、公社和“文革”期间有关团体的印章。质料多为木、塑,也有个别铜印。为健全现行机关印章档案,地区和临泽、高台等馆建立印模卡片。各馆还保存题词档案,如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人题词及题词照片;荣誉档案,如上级领导机关颁发的奖状、奖旗、奖杯、奖品、纪念册、荣誉证等。副本档案,即除各级各类机关应立卷归档文件材料外,另备一套置于散装盒,供平时零星查阅利用。
  (二)资料 地、县(市)馆藏资料来源,一为“现行机关馈赠”,二为“撤销机关移交”,三为“购买”,四为“收集”,五为“交流”。所藏资料历史跨度长、种类多、内容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民族、军事诸方面。
  【史志资料】史籍类有:二十五史、古代中外关系史料、中外历史年表、世界简史、各国简史、中国与外国多边条约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政治、理论、民族、交通、建筑、救荒、税制、水利、地理、商业、绘画、音乐等四十史,〔中华民国〕史料丛稿、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国家级历史资料,此类地区馆藏居多,张掖、民乐等馆也有所存。方志类有:各馆普遍保存《重刊甘镇志》《甘州府志》《兵要地志》新旧县志、有关专业志和部门志。地区馆藏《甘肃通志》《甘肃全省新通志》《甘肃通志稿》《甘宁青史略》《甘肃人物志》《重修肃州新志》《凉镇志》《河西志》《河西志·地理志》《河西志·教育志》《河西志·文化艺术志》《河西交通志》《河西土壤志》及外省外地有关方志。肃南馆藏《甘肃省建置志》《甘肃省舆地志》《甘肃金石志》《甘肃杂记》《肃镇志》《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裕固族简志》《裕固族简史》等。张掖市馆藏《甘州明季成仁录》。
  【党史资料】地区馆藏1921年以来《中共中央文件汇集》和《中共历史简编》《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文集》《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中共党史资料》、省、地委党史资料,文件汇编,《血战河西走廊》《悲壮的征程》。县(市)馆分别收藏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党史资料,党纲党风党纪图书。党报党刊合订本。地、县(市)组织史资料。党内各种专题资料。
  【经典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著作、画册。各种政治理论书籍,政策法令汇编。社会科学类工具书。
  【地情资料】地、县(市)历年统计年鉴;农业区划、人口、土地、工业、地名普查资料;文史资料;地方各种报刊、画册;各县基本情况资料;专题文件汇编;各种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概述。各行各业专业书籍。
  三、整理鉴定
  (一)整理区内各馆档案整理,包括进馆时的案卷整理和入库后的排架定位、全宗编号及其它档号处理。地、县(市)馆从建馆以来一直兼做地委、行署和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档案室,永久、长期卷年年接收入馆;直属机关单位档案每10年左右接收1次;区乡、社队档案10~15年左右酌情接收。馆藏档案统一按全宗管理。凡是能独立行使职权、对外行文,有法人资格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皆划为一个全宗。1994年以前,地委及其内部机构的档案为1个全宗,行署及其内部机构的档案为1个全宗;县(市)类同。1994年,根据机构职能变化和档案形成的实际,对全宗划分提出新的调整意见:1.历史与现行档案统一按序编定全宗号;2.地委、行署及其内部机构的档案各为一个全宗;3。部门所属机构的档案量少且为过渡性者,以编属号的方式处理,如组织部的全宗号为9,其所属“组织史办公室”则编为9~1,档案连排;4.地委各个时期的临时办公室,统一划为一个全宗,占一个全宗号,每个机构给一个属号,按前后排列。“文革”前地委全宗的档案,按“组织机构—年代”排列,“文革”期间改为“年代—组织机构”,以后复为前者。
  旧政权档案整理。1967年12月,专区公检法军管会(后为革委会保卫部)从专、县抽调87名干部,对各县旧政权档案进行全面清理。到1972年10月底,历经5年时间,共组3640卷,填制72600多张人物卡片。1972年11月13日,这部分档案由保卫部移交地区档案馆保管。经过“清理”的档案,因突出“人头”特征,所组“案卷”臃肿庞杂,年代、作者、类别、价值混淆;检索工具只有检“人”的卡片,而无索“文”的目录,极难查找利用。为向社会开放历史档案,为长远利用档案提供方便,从1990年开始,对馆藏旧政权档案进行抢救性地重新整理,到1992年,新组档案2912卷,其中:高台444卷,临泽323卷,张掖621卷,山丹364卷。对糟损破烂文件用宣纸裱糊17.1万页。检索工具除每县一本《案卷目录》外,4县档案还分别编印文件级目录,高台6册,临泽5册,张掖9册,山丹3册,计23册,每县打印30套。共编文件级目录87820条。民乐旧政权档案数量最多,至1992年已完成裱糊、整理1160卷,约占未整总数的30%。
  (二)鉴定 1962年,专区统一组织各县档案馆业务骨干逐馆鉴定地、县委和专署、县人委的进馆档案,每馆鉴定两个全宗,以立样板。1965年8月11日,中共张掖地委、张掖专员公署批转专区档案管理处《关于加速档案战备工作的几点意见》;各县委、县人委相继批转类似文件。从8月开始,到翌年5月,专、县分别抽调专人组成清档组,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杭州、上海档案清理鉴定座谈会纪要精神,对馆藏档案进行“分清玉石”的鉴定,对原“一竿子插到底”的案卷,全部撤散,以“本机关为主,分级按问题组卷”的要求,重新整理组卷。中共张掖县委抽调28名干部,经4个月的突击整理,对馆藏13087卷档案,鉴定调整为9549卷,减少3538卷。专、县7馆抽调64人,对34808卷鉴定为30885卷,减少量12.7%。1975~1981年,地、县档案馆分别组织人力对馆藏党、政机关全宗进行重点鉴定,7馆拆卷调整38361卷,其中:地区馆5140卷,民乐馆12000卷,张掖馆4701卷,山丹馆7200卷,临泽馆3600卷,高台馆4800卷,肃南馆920卷。
  四、保管 保护
  各馆全方位加强档案的保管与保护。除保障库房坚固、设施完善外,严格执行安全保卫制度,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多数馆在正常时期未遭破坏、失盗、失火、失密和损坏等事故。
  “文革”运动给保护档案造成威胁,遭受重大损失。1966~1971年,区内多次发生档案丢失和被抢、被毁事件。1966年7月5日,张掖县档案馆丢失档案30卷,后找回22卷;1968年5月25日,张掖城区群众组织“张三司”属“山鹰兵团”“遵义公社”“遵义兵团”“钢铁兵团”组织140多人,冲进专署公安处,砸开档案室,抢走部分民国档案;是日,“张三司”组织100余人抢走张掖县公检法6麻袋档案;1968年,专区革委会成立前夕,原专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终止运行时将其所形成的600多卷档案全部销毁。1969年11月,省革委会《批转办公室对文件档案清查整理、保管的意见》下发后,专、县普遍组织人力根据省上规定的存档范围,“清查”馆藏档案,拆卷重整量达60%以上。高台县革委会在馆藏5134卷中“清查”出4056卷,付之焚毁,占馆藏总数7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档案材料保护工作的通知》下达后,很多单位多方采取防护措施保护档案。1967年11月,民乐县档案馆4名工作人员就地秘密挖洞,保藏全部永久、长期档案和地方志等重要资料,免遭“造反派”查抄劫难。1969年9月15日,地区革委会办公室将3900卷档案转移到祁连山塔尔沟保存,至1972年5月10日拉回,维护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五、复制抢救
  1983年开始,地区和民乐、山丹、临泽、张掖、高台、肃南县(市)馆对馆藏原以圆珠笔、铅笔、复写纸、劣质纸形成的字迹褪变、纸张变质的档案和翻阅磨损纸张进行详查。检查结果是:在49个全宗1949~1965年的17562卷中,有褪变、破损情况的34792件,其中:全部褪化的约占5%;大部褪化的25%;部分褪化的70%。褪变、破损档案中,50年代的约占70%,60年代的约占30%。详查情况表明,50年代形成的档案已严重褪变,60年代的正在褪变,70年代的已开始褪变。为此,地区档案局在1984年3月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向地、县档案馆提出把复制抢救褪变档案作为馆务主攻任务之一,争取1988年前全面完成馆藏全部应复制档案的抢救任务。此后,各馆筹措经费、聘用人员、立档单位派人、无人者出钱,馆内人员分工主持,以打印、手抄、托裱等方法进行抢救。民乐馆于1985年全部完成复制任务,复制5870件、22387页。至1990年,山丹馆全部完成复制任务;地区和高台、肃南三馆完成80%~90%;张掖、临泽二馆完成20%~30%。山丹等馆完成复制量达25891件、83674页,约2840多万字。
  六、编研 利用
  (一)编研 编制检索工具与编写参考资料,是地、县(市)馆务基本业务建设。检索工具在50~60年代,仅为《案卷目录》;70~80年代以来,随着档案门类增多,内容增加,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日趋变化,检索工具种类也相应增加。90年代以后,各馆新增检索类工具有文件级《全引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文号目录》和《档案、资料存放索引》;介绍类工具有《档案馆指南》《全宗介绍》《全宗名录》等。至1995年,地、县(市)7馆编制介绍性参考工具27种,检索性查找工具26种1125册,卡片6453张。其中地区馆簿式工具318册,卡式工具3813张。检索工具的不断改进,使检索的速度与准确率大为提高,一般情况下,几分钟内就能把所需档案资料提供给利用者。
  参考资料的编写,是根据党在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需要和馆务建设的任务列项进行。编纂依据主要是档案材料。编印档次与规格为先易后难、由小到大、从低级到较高层次逐步提高。档案馆成立初期,民乐馆编有《小麦增产经验汇编》《卵石衬砌渠道经验介绍》《大办公共食堂经验》;山丹馆编有《农业增产经验汇编》《山丹县报刊文章汇集》等;肃南馆编有《肃南县行政边界文件汇集》《肃南县1953~1958年各种基础数字汇编》等。60年代,民乐馆配合社教运动编发《土改时期划订阶级成分资料》《民乐县解放前后各种经济状况对比资料》《民乐县行政区划变动情况一览》《各种宗教介绍》。70年代以后,各馆普遍编印全县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团代会等大型会议的简介资料。较有特色和影响的专题资料有:地区馆《张掖地区地方志体例综录》《张掖地区档案工作年表》《档案保护经验汇编》《张掖地区“文革”纪》《档案学术论文集》《张掖地区各种临时机构名录》《张掖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汇编》等;民乐馆《民乐方言》《民乐农谚》《民乐县1949~1979年自然灾情资料汇编》《民乐县兵要地志》等;临泽、高台、肃南馆《临泽县大事记》《临泽县农林果牧基础数字汇编》《临泽县农作物自然灾情汇总表》《临泽县征用土地文件汇编》;《高台县人口、工农业、企业数据汇编》《高台县党史大事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基本情况资料》《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介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草原管理文件汇集》《野鹿驯化经验介绍》等。张掖县(市)馆《张掖县农村体制变革情况一览表》《张掖市1949~1993年国民经济基础数字汇编》《高金城烈士事略》等;抢救性地打印和复印民国《新修张掖县志》及清朝《甘州府志》。到1995年,地、县(市)馆编印资料98种、153件,约4074万字,其中:地区馆22种47件、2700余万字;县(市)馆76种、106件、1374万字。
  (二)利用 各馆成立以来,一直把提供利用档案资料的工作放在首位,在坚持借阅规章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开展利用。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后,馆藏30年以上的档案全部向社会开放。各种档案、资料被各级各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利用后,发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1.档案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区内各级各类机关单位的领导在决策事业、布置工作、处理问题的领导活动中,大都以档案作参考,获得良好的领导效果。例如:1973年,中共民乐县委书记韩正卿根据县馆提供的《创修民乐县志》和全县自然资源、农业开发等档案资料,掌握县境地情,作出兴建“十库百塘千里渠一万个涝池”的决定。1993年,中共张掖地委书记马西林从地方史志资料中弄清张掖的历史与现状后,提议地委讨论作出加速发展张掖经济的决定。2.档案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区内有80多户工业企业利用工业科技档案改造、革新、研制了100多项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为国家创利8000多万元。50多个农业科技部门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作参考,研究推广小麦、大麦、玉米、胡麻、油菜、瓜果、蔬菜等几十个农作物新品种。地区农科所于1981年承担省列课题“高寒山区春小麦丰产栽培”研究,科研人员以相关档案作参考,在民乐县洪水乡乐民村二队驻点试验研究。1983年,经省、地科技部门鉴定验收,试验成功,平均亩产425公斤,净增206公斤,超过省列课题要求56公斤,该队当年增加效益10多万元。此项成果推广河西百万亩示范区,取得显著效益。3.档案为各种生产建设提供依据。辖区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对促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城市基建单位利用地质勘探、水文、规划、设计等档案材料,有效地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4.档案为人事管理提供稽凭。历年来,各级政工、组织、审干、劳动、人事、落实政策等部门,依据原始档案材料,查证、落实和解决约1万多人(次)的工龄、工资、奖惩、使用、政治历史、冤假错案、待遇级别、分配安置等问题,有效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5.档案为揭露和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提供有利武器。各级政法部门、司法机关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中,利用档案材料查清犯罪事实,以铁的证据严厉打击坏人。6.档案为文化教育事业提供可靠依据和生动教材。文艺、宣传、教育部门利用档案资料编写出一批历史剧本、文艺作品和乡土教材,对群众进行爱国爱乡的宣传教育。7.档案为编史修志提供翔实资料。1970~1972年战备紧张时期,各县档案馆为县人民武装部提供有关地貌地情、山川隘口、区域社会、历史沿革等档案,编写出《兵要地志》。1984~1995年,地、县(市)史志部门主要依据档案资料编纂出6部新县(市)志,28部专业志和10余部史地资料。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