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6
页码: 1865-18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广播情况。其中包括无线广播、有线广播网、广播宣传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广播

内容

一、无线广播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三军同张掖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用三军军直机关的收音、扩音设备,转播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实况,这是张掖城区人民第一次听到广播。1950年4月,贯彻政务院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全区各县建立收音站,收听并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1958年,全区各市、县广播站用短波接收机接收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利用有线广播网络进行转播。
  【中波广播】1959年10月1日,张掖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用自制的25瓦中波发射机,使用1490千赫频率发射,覆盖张掖城区。1960年初,从湖南购进NH—1000型1千瓦中波发射机投入使用后,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郊农村。1965年,建立张掖转播台,用中波发射机发射,频率为1490千赫。1968年10月1日正式播出省台节目,地波覆盖场强半径25公里。1974年依据国家广播事业管理局“中波广播采取大、中、小功率相结合,以中小功率为主”的技术改造方针,省计委批准张掖转播站扩建工程项目,投资90万元(其中国家广播事业管理局投资30万元)。设计安装1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2架,76米高桅杆式铁塔两座,3架1千瓦实验机及附属设备和发射天线,1978年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全部完工,投入试播运行。1980年6月,架通收信台至转播台长约2.7公里传音电缆;是年10月又架设长1.5公里第二路供电线路,1981年5月1日正式开播。2架10千瓦中波发射机分别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3架实验机同时投入运行。1982年4月,转播台组织技术人员对2架10千瓦中波发射机的地波覆盖场强作实地测收,全区63万人口,覆盖率均为58%
  1982年张掖广播转播台正式投入播出后,全台职工不断完善更新技术设施,完成YYF—2型有源环接收天线的安装调试,使接收的广播节目信号更加清晰。接着又完成大型油浸感应自动调压器的安装,为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改造10千瓦中波发射机高频放大器末级双管为单管,节约材料;安装卫星地面站设备,解决中央台节目信号源问题;更新AV3200新型智能化同步激励器,设施更趋完善。1991年新建成496平方米楼房1栋,播出条件大为改善,转播质量明显提高,全台技术维护工作在全省台际竞赛评比中多次获奖。
  【调频广播】为从根本上解决县广播站到乡广播放大站节目信号传输问题,临泽、高台两县广播事业管理局于1982年10月和11月,各建起1座功率为50瓦的小调频广播投入使用。1988年6月,甘肃省广播电视厅给民乐县调配的1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安装调试开通。1991年10月,山丹县广播电视局3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建成投入使用。期间,省广播电视厅给临泽、高台两县各调配1架300瓦调频广播发射机,用于更新加大输出功率。
  1990年11月张掖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并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正式开播,设置1千瓦调频发射机1架,架设75米高自立式铁塔1座,安装4层蝙蝠翼天线,覆盖全市21个乡(镇)。期间,山丹县的陈户、清泉,民乐县的洪水、民联、新天、永固、李寨,张掖市的沙井、碱滩、甘浚、小河、明永、三闸等13个乡的广播放大站,相继建起小调频差转台,用于接收县(市)广播台、站的节目信号。
  1988年4月,甘肃省广播电视厅调配给张掖电视台两架10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是年10月安装调试开通,全天转播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至此,全区听众基本都能收听到一套调频广播节目。
  二、有线广播网
  张掖地区各县(市)的有线广播网络,是在收音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数10年的建设,已形成以县(市)广播台站为中心,乡(镇)广播放大站为基础、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独立完整的连接千家万户的有线广播网。
  (一)县(市)广播台(站) 1956年5月,山丹县财政拨款购置15瓦扩音机、收音机、电唱机、话筒和手摇发电机等设备,在县城架设线路和高音喇叭,开展广播宣传,成为全区最早的有线广播站。1958年,山丹、民乐两县合并,广播站增添250瓦扩大机和1.2千瓦汽油发电机各1台,有线广播扩大到全县18个公社,安装高音喇叭3510只,通播率达100%。是年底,张掖、临泽、高台、民乐、肃南县相继建立广播站,主要设备有15至250瓦的扩大机、播音桌、话筒、电唱机等。60年代后,各县广播站相继更新扩大机,添置钢丝录音机,其中张掖县广播站有500瓦扩大机4架,高台、临泽县广播站有500瓦扩大机3架,山丹、民乐、肃南县广播站有500瓦扩大机各2架。到70年代中期,各县广播站更新晶体管扩大机2~3架,添置WS—430型收信机,1601、L602录音机。80年代开始使用开盘或盒式录音机、控制桌、进口采访机等设备。
  70年代后期,各县广播站陆续添置精密万用电桥、数字频率计、同步示波器、电子管测试仪、真空毫伏表、高低频信号发生器等,同时改建或新建播音室和机房。1978年10月,张掖县广播站按标准新建技术用房8间,播音室采用密闭措施,更新较先进的控制台、配电柜、扩音机、录音机、音箱等设备,成为全区第一个进行技术设施更新改造的广播站。地处边远山区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广播站,在上级业务部门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支持下,1986年新建808平方米的广播电视综合业务楼,更新播控设备。80年代后期,张掖、临泽、民乐、高台、山丹县(市)广播站建起广播电视综合业务大楼,添置先进的广播设备。到1993年底,全区各县(市)建立调频广播,装机总功率达3300瓦,从县(市)到乡(镇)的广播节目信号传送全部改用调频传输。
  (二)乡(镇)广播放大站 有线广播创建初期,县广播站的节目信号通过线路传送到城区和城郊的部分乡村,所带喇叭数量较少。其后,广播喇叭发展到户院,数量猛增,县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超负荷,在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县广播站的节目信号送到放大站后,经放大再送给用户。1958年8月,山丹县城北公社建起全区第一个广播放大站。1966年,全区有广播放大站13个,1972年发展到59个。创建初期的放大站设备只有收音机、话筒、电唱机和250瓦扩大机,边远不通电的乡村,放大站还自备小型柴油发电机。全区有线广播,开始进入以县广播站为中心,公社放大站为基础的新阶段。
  1984年开始,恢复乡、村建制,放大站归属当地乡政府领导,除按时传输节目信号外,还负责乡以下广播线路的建设和维护管理,业务受县广播站领导。1985年,省、地、县(市)广播电视厅、局,共同投资兴建张掖市龙渠乡标准化广播放大站试点,改建机房,配备较先进的播控设备,从而开始乡广播放大站新的发展时期。1987年后,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等县(市),通过集体筹资,群众集资等方式,加快标准化放大站建设。到1991年,全区有37个放大站达到部颁标准。到1995年,全区建起乡(镇)广播放大站66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73%,输出功率达3250瓦。
  (三)传输网络 1956年,县广播站建立初期,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主要依靠群众,县上提供铁丝和瓷瓶,社队解决木杆和劳力,喇叭和引入线由用户负担。到1958年,全区架设广播专线290杆公里,连通27个公社,占全区公社总数的30%。公社到大队的广播线路498杆公里。期间,县广播站送往公社的广播信号,大多用电话线路传送,采用定时广播(一般每天只播送2~3小时),广播时暂停通电话。1966年,全国第九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建设要长远规划,分期分批架设专线。”依照会议要求,全区各县开始逐步架设专线。到1970年底,全区架设广播专线331.3杆公里,公社以下线路2362.7杆公里。
  1970年,为适应战备需要,各县到公社的广播信号传输实施广播载波化,实行广播、电话线路“两网合一,一线多用”。1971年4月,地区三化(广播载波化、警报快速化、天线小型化)办公室,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广播载波化会战。同年9月,全区第一台广播载波发送机在高台县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后在全区各县推广。1972年底,全区各县到公社放大站的有线广播信号传输全部实现载波化。
  1974年,省、地广播事业管理局联合在山丹县广播站搞广播专线建设试点。山丹县派人去杭州学习水泥杆预制技术,1975~1978年底投资14.28万元,自制水泥杆2200根,架通县广播站到各公社的广播专线113.8杆公里。还有9个公社也开始自制水泥杆,到1980年,预制水泥杆4100根,架通公社以下广播线路1211杆公里。其后民乐、张掖、临泽、高台、肃南等县广播站,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或自制水泥电杆架设专线,或自制水泥帮桩,加固原有木杆线路实现专线传输。临泽县广播站用县财政拨款建起1座60米高的铁塔,安装频率为50~300瓦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开始用调频广播向公社放大站传送节目信号。其后高台、民乐、山丹、肃南、张掖等县广播站,也先后建起调频广播。有效提高广播信号的传输质量,扩大广播的覆盖面。
  1984年,地区广播电视局在高台县召开全区有线广播网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农村有线广播网的经验,要求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建设应重质量,凡新建线路一律用水泥杆架设,做到建1处,成1处,巩固1处。到1988年,各县(市)广播站投资360万元,架设县(市)广播站到乡放大站的水泥杆线近400杆公里,乡以下广播线路4000多杆公里。
  1991年,全区掀起整顿和建设农村广播网络的高潮,全面推行“线路承包,维护收费,人员招聘”的改革措施,控制农村有线广播瘫痪下滑局面。到1991年底,全区村通播率上升到80%以上,社通播率达82%,入户率为73%。期间,为解决少数边远地区农户收听广播难的问题,民乐县的洪水、永固、新天和张掖市的沙井、小河、碱滩等乡还建起小调频广播。到1995年底,全区共建成高标准水泥杆线路5742杆公里,入户喇叭总数达15.42万只,其中户外喇叭1306只,村通播率达86.9%,混合覆盖率达85.7%,音响率达96.5%。
  三、广播宣传
  (一)转播节目 50年代初,收音站的工作比较单一,主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编写《广播快报》和《记录新闻》等油印材料,分送县级各机关单位和区乡人民政府,作为基层干部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的资料。1955年后,全区大部分收音站,添置扩音机和高音喇叭,每天早晨、中午、晚间,定时转播中央台和甘肃省台的新闻节目和部分戏曲节目。遇有重要新闻,还根据上级指示及时组织群众收听。1956年开始,全区各县广播站在节目安排上,坚持“转播为主,自办为辅”的方针。每天必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有《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等;转播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有《新闻联播》《对农村广播》《全省各地广播站联播》等。各广播站还依据当地干部群众的意愿,有的选转《每周一歌》《国际时事》,有的选转《地方戏曲》《体育运动》等。“文革”期间,增添中央台的《对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广播》和“革命大批判文章”等。
  1978年以后,各县广播站不断增加转播节目,除每天必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外,增加《学习节目》《科学知识》《午间半小时》《商品信息》《今晚八点半》《简明新闻》《国际时事》《青年信箱》等;增转的甘肃台节目有《甘肃新闻》《对农村广播》《空中杂志》《西北地方戏曲》《法制园地》《理论学习》《健康与卫生》等。
  各县广播站初创时期,日均播音3小时,其中转播节目占2小时15分;1964年开始,日平均播音时间为4小时40分,转播节目占3小时20分;1978年后,日播音时间为6小时30分,转播节目占5小时28分。
  (二)自办节目 1956年县广播站兴建后,除转播中央台和甘肃台的必转节目外,还试办兼有新闻性、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的自办节目。
  1.新闻性节目 各县广播站建立初期,分别开办10~15分钟的《本县新闻》,其中有《农业社中新人新事》《巩固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纲要四十条》以及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的消息。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主要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1961年至“文革”期间,各县广播站的新闻节目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开展宣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各县广播站在《本县新闻》《农民之友》《企业之声》《经济纵横》《甘州风采》《信息大世界》等栏目中,突出报道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经济、弘扬文化等内容。相继播出《大包干带来了大丰收》《实行生产责任制放羊姑娘楞前召玛更上一层楼》《县委书记支持能人致富》《闵春林和他的家庭小工厂》《陈铁匠的生财之道》《农民盛万民承包国营企业》《明花滩草原的裕固族小康之家》《承包使粉丝厂起死回生》等一大批反映三中全会以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工农牧业齐头并进、教科文卫事业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播出侵犯农民利益等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稿件,其中《甜菜为啥苦了农民的心》的批评稿件播出后,引起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立即派人查处,受到社会好评。
  1992年中共中央发布《邓小平南巡讲话》,要求一切工作都要按照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的标准来衡量。全区各县(市)广播台、站,在转播中央台和甘肃台节目的同时,依照地委、行署和各县(市)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新辟自办新闻节目栏目,其中主要节目有《今日小康村》《巾帼英豪》《人民公仆》《劳动者风采》《甘州精英》《计划生育是国策》《市场浪花》《小康路上党旗飘》《奉献者之歌》《先锋颂》《园丁颂》《三八妇女风采录》《九九夕阳红》等。到1995年底,县(市)广播台、站播出的新闻稿件,在全区第一至第十三届优秀节目评选中,获一等奖84篇,二等奖109篇,三等奖128篇。在全省优秀节目评选中获一等奖8篇,二等奖11篇,三等奖19篇。
  2.教育性节目 50年代后期,各县广播台、站结合各自的实际,分别开办《理论学习》《法制园地》《科学知识》等节目。理论学习节目有《政策学习讲话》《农业八字宪法》《社会主义教育》《毛主席著作辅导讲座》《农业学大寨讲话》《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广播讲座》《整党广播讲座》《学雷锋、树新风》《四项基本原则讲座》《生产力标准问题讲座》等。法制园地节目有《法律知识》《民法通则》《普法教育》《婚姻法》《计划生育法》《食品卫生法》等。知识性节目有《市场经济》《优生优育》《科学知识》《科学与生活》《卫生与保健》《甘州史话》等。
  3.特定对象节目 对农村的有《农村天地》《农家乐》《农民之友》《农村服务台》《农村新人新事》《农村见闻》;对少年儿童的节目有《校园内外》《快乐宫》《少先队光荣榜》《儿童故事》等。
  4.文艺节目 《每周一歌》《音乐欣赏》《地方戏曲》《广播剧》《说说唱唱》《点播台》《周末文艺》《快乐的星期天》《新·奇·乐》《文艺园地》《红太阳照亮金张掖》等。
  5.服务性节目 《天气预报》《广告》《为您服务》《生活之友》《经济纵横》《市场浪花》《企业之声》《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服务》等。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