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医药
分类号: R29
页数: 5
页码: 1817-18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医药情况。其中包括药材资源、药品生产、药品经销、药品检验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医药

内容

一、药材资源
  张掖中药材共140多种。
  植物类有:木贼、麻黄、麻黄根、火麻仁、桑叶、桑椹、桑枝、桑皮、扁蓄、珠芽蓼、大黄、青箱子、王不留行、石竹、灰绿铁线莲、唐松草、白头翁、三棵针、莱菔子、黄芥子、白芥子、荠菜、独行菜、老鹳草、虎耳草、玫瑰花、杏仁、桃仁、金翼黄芪、塘谷耳黄芪、膜英黄芪、甘肃棘豆、黑萼棘豆、槐角、槐米、槐花、葫芦把、甘草、胡麻仁、刺蒺藜、远志、凤仙花、柽柳、锁阳、狼毒、前胡、柴胡、茴香、小防风、羌活、秦艽、菟丝子、补血草、野紫苏、紫苏子、益母草、曼陀罗、枸杞、长花马先蒿、车前子、香茅草、青蒿、凤毛菊、艾叶、苍耳子、红花、千里光、旋复花、牛蒡子、大茅香艾、败酱草、蒲公英、雪莲、蒲黄、黄精、薤白、马勃等近80种。
  动物类有:麝香、鹿茸、豹骨、五灵脂、全蝎、望月砂、夜明砂等10多种。
  矿物类有:芒硝、石膏、寒水石、滑石、元明粉数种。
  〔民国〕前,全区形成商品的中药材有甘草、大黄、红花、秦艽、羌活、麻黄、锁阳、黄芪、鹿茸、麝香10余种,因蕴藏量较大,除满足本地区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各地。其余绝大多数中药材萎弃于野,或当柴烧。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中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一)中药材收购 1956年,各县医药公司组织力量,有计划地收购本地中药材,每年除收购大黄、羌活、秦艽、甘草等大宗商品外,还收购杏仁、桃仁、地肤子、大芸等20多种地产药材。全区中药材收购量:1964年为47万公斤,1970年为64万公斤;1980年收购金额达73.9万元,1990年为122.3万元。随着社会需求的加大,药材收购量逐年增加,随之出现乱采乱猎,破坏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部分野生药材逐年减少,如70年代麝香收购每年达1000克左右,80年代收购困难。
  (二)中药材种植和养殖 辖区可种红花、党参、板蓝根、瓜蒌、枸杞、木香、大黄、苏子等30多种中药材。在有计划地收购中药材的同时,将野生药材培植为家种家养药材。从50年代开始,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单位广泛发动群众、学生采药,利用房前屋后、沟沿路边种植红花、牛子、木香、薏米等中药材30多种,引进宁夏枸杞、永登玫瑰、陇西党参、当归试种,每个医疗站、公社卫生院种植面积不小于1亩。1974年全区药材种植面积900亩,采集中药材13万公斤。1975年种植面积达2400亩,采集中药材30万公斤,部分药材自给。70年代后期,山丹县进行秦艽家种试验,播种出苗率达80%以上。1986年临泽治沙站试种甘草6亩,获得成功;1995年全区种植面积达2000亩。肃南鹿场驯养祁连山马鹿由1958年的11头增加到1995年的390头,鹿茸年产量由1960年的4.5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240.5公斤。1978年,肃南鹿场从一成年雄麝活体内取麝香5克,后因条件、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于1979年终止试验。
  二、药品生产
  (一)中药 〔民国〕前,张掖地区没有生产中成药的专业药厂,仅靠一些药店沿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童子还少丹、至圣保合丹、清音丸、理中丸、天王补心丹等丸散膏丹,自产自销。
  共和国成立后,继承和发扬中医药遗产,应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中成药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张掖县日用化工厂从天津引进浸膏加工技术,利用本地甘草、麻黄资源,生产甘草膏和麻黄膏,产品作为中成药原料销往外地,年产浸膏50吨。1985年,张掖县日用化工厂更名为“张掖市中药提炼厂”后,投资48万元改造中药浸膏生产线,建成年产150吨中药浸膏生产线。1987年投资243万元引进内蒙古赤峰制药厂麻黄素生产工艺,于1988年建成年产15吨麻黄素生产线。1994年建成中药制剂车间,年产冲剂20万袋,糖浆15万瓶。1985~1995年累计完成产值4636万元,实现利税528万元。该厂生产的右旋麻黄素,1988年获“甘肃省优秀产品奖”,1994年获“甘肃省实物质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奖”。
  1960年,河西制药厂依靠驴磨人碾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手工生产方法生产中成药,其中生产的康复散、康复饼、鹿茸精口服液,在当时生活困难时期为抢救人命,恢复人民健康做出一定贡献。1968年前,中成药年产值约10万元左右,1969年产值38万元,实现利税3.3万元;1970年除增加中药大蜜丸的品种、产量外,开发生产甘草浸膏和甘草流浸膏等制剂。1972~1979年,新建840平方米的综合车间和1040平方米的中药蜜丸车间,生产剂型增加散剂、糖浆剂、片剂、酊剂等,品种达80多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79年,中成药产量达120万盒,产值210万元,实现利税22.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4万元/人。1970~1979年,累计实现利税244.63万元,比19601969年累计利税增长14.7倍。1980年,河西制药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品种。1982年,在全省首家引进国内最先进的WC—400型药物粉碎机组,提高药材出粉率和细度,是年生产的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在省卫生厅组织的中药蜜丸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1983年与省工业厅研究所联合开发天然红花黄色素,1984年上半年通过省级鉴定并批准生产,开创天然色素逐步代替合成色素的前景。1985、1987年,藿香正气丸和附子理中丸分别获“省优质产品奖”。1988年投资100多万元,对综合车间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压片、糖衣、浓缩、提取、烘干、填充等机械设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中成药生产剂型12种,产品达226种,如当归丸、香砂养胃丸、六味地黄丸等浓缩丸以及人参蜂王浆、脑心舒口服液等。1987年引进前列康片及前列康胶囊生产线,并形成企业的拳头产品,远销全国各省。1990年产值达661万元,实现利税105.2万元。1980~1990年实现利税540.8万元。
  1991~1995年,河西制药厂大搞技术改造,从争创优质产品、拳头产品入手,开发新产品,为企业寻找新的突破口。1991年,前列康片、非那根止咳糖浆、橘红丸又获“省优产品”称号。1993年,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恢复甘草浸膏生产,不断扩充适销对路的中药水丸的品种和数量,以满足临床需求。1994年研制的省级新药“福寿康胶囊”批准生产。1995年投资1251万元,建成7700平方米的综合制剂楼和综合办公楼,年产片剂4亿片,胶囊4亿粒,新增产值3000万元,新增利税470万元。
  (二)西药 1960年“张掖地区河西制药厂”成立,小批量生产葡萄糖注射液,不久停产。1970年建成西药片剂生产车间,开始批量生产磺胺、维生素、土霉素、四环素、去痛片、安乃近等数10种西药片剂,至1979年底生产西药35个品种,年产量达2.1亿片。1980年后,不断增添设备,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新增红霉素、氯毒素、扑感敏、速效感冒片等20多个品种,至1995年底生产西药片剂40.7亿片,产值达4762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区制药事业得到发展。
  1986年,临泽淀粉厂建成投产,年产医用淀粉300吨,年产值900万元。
  1987年10月,张掖糖厂酒精车间建成投产,年产酒精1865.3吨,产值652.86万元。
  1992年,临泽县葡萄糖厂竣工投产,主要生产注射葡萄糖570.75吨,口服葡萄糖272.2吨。1995年生产注射葡萄糖785.7吨,口服葡萄糖581.013吨,产值达756.56万元。
  (三)医院制剂50年代以后,各级医疗机构增长很快,药品供不应求。张掖专区张掖医院率先成立制剂室,生产牛黄解毒片、三七片、麝香片以及氯霉素注射液、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等中西药,除满足本院临床应用外,还支援其他医疗单位。“文革”后,药品供应紧张,各医疗单位相继成立制剂室,用简单设施生产中药制剂和常用药品。张掖卫校试制成人工牛黄,并从植物三锞针中精炼黄连素成功;山丹县人民医院用“狗爪子草”,高台县人民医院用“柽柳花”,张掖县人民医院用“蒲公英”和“侧柏叶”等,配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草药制剂达10多种,收到良效。“文革”期间全区建成制剂室34个,其中县以上6个,公社5个,大队23个,生产中西药制剂达100多种,临泽县人民医院配制的碘油注射液一度行销全省。80年代后,公社以下的制剂室限于人员技术和设备条件等因素,相继关闭。地、县(市)医院制剂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1985年《药品管理法》实施后,引进新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加强制剂检验,制剂生产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张掖、高台、山丹县(市)人民医院,分别修建制剂楼,配备大输液灌封空气净化隧道装置;地区人民医院增设空气净化间。地区和6县(市)医院制剂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1994~1995年期间,全区6个灭菌制剂室按照GMP要求,投资236.5万元对制剂室进行全方位改造,扩充面积1700多平方米,购置安装集中送风空气净化系统3套,单元式空气净化系统6套,大输液生产联动线1套。更新配料桶、蒸馏器、消毒柜等生产和检验设施,使大输液生产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一次通过省卫生厅验收。1995年,全区有6个灭菌制剂室,2个普通制剂室,均取得省卫生厅核发的《医院制剂许可证》,可生产灭菌制剂27种,普通制剂74个,医院制剂产值350多万元。
  三、药品经销
  张掖药材经销,源远流长。〔汉〕〔唐〕时期,张掖的中药材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域诸国。其后由于游牧民族入驻和海运畅通,张掖药材的经销势头减弱,但每年仍有一大批甘草、锁阳、大黄、秦艽、鹿茸、麝香等,通过内蒙、张家口运销京、津地区。从〔清〕末到〔民国〕,各县大小药店数百家,较有影响的有七八十家。
  张掖县:灵德堂、新盛堂、忠福泰、永西丰、鸿安堂、德寿堂、德生和、正生堂、
  凝德堂、德厚堂、兴盛元、益寿堂、广德堂、复馨堂、广生堂、长生堂、福顺永、福兴永、元泰堂、兴盛昌、新生堂、天兴堂、增寿堂、育厚堂等。
  山丹县:广泰堂、永积昌、德盛涌、同济堂。
  民乐县:天庆恒、泰和堂、桂林药房、张协功药铺、施膏药铺。
  临泽县:恒兴昌、忠培堂、德兴台、福顺永、永盛福。
  高台县:红保堂、同兴堂、凝德堂、寿康药房。
  1908年,天主教会在张掖设立教堂时设有西药房,西药传入张掖。1932年,一些商人来张掖县城,相继开设的西药铺有:记良药铺,协和药铺,亚洲药房等,经营阿司匹林、仁丹、头痛粉、山道年、盘尼西林、法国606针剂等100多种。1946年,西药在全区销售。
  共和国成立后,药品购销由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经营,首先经营药材批发,降低药品批发价格,扩大品种数量,扶植药材生产,加强药材收购,组织城乡物资交流,从而繁荣医药市场,稳定药品价格。西药由省卫生厅统一向外地采购调供。1956年,全区中西药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按照国家赎买政策,对私营药商进行清户核资,使私营药店逐步变为公私合营药店。在此基础上,各县成立国营医药公司。张掖医药采购供应站,加强对全区药品经营业务的领导,割断私营药商与市场的联系;是年,实行中西药合一经营。20世纪60年代,各医药公司把药品供应的重点放在农村。为山丹县的老君、静安,民乐县的山寨、李寨,张掖县的花寨,高台县的红崖、新坝,临泽县的新华等公社补助治疗农村多发疾病的药品,城乡药品供应比例由6∶4调整为3∶7。1969、1971年,张掖、民乐县公司分别在离城较远,人口相对集中的大满乡和南古乡成立药品批发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全区有药品批发企业9个,其中二级批发部1个、三级批发部6个、四级批发部2个,药品零售门市部24个,经营西药、中成药、中药材、化学试剂、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六大类商品2000多种,年销售额751.73万元。
  1995年,全区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个,其中二级批发部1个,三级批发部10个,四级批发部2个。有药品零售门市部50个,其中国营32个,集体7个,个体11个。药品销售额达7841万元,其中西药为5131万元,中成药1514万元,中药材815万元,医疗器械281万元。
  四、药品检验
  (一)检验设备、技术 张掖地区药检所现有各类检验设备41台(件),其中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天平、尘埃粒子计数器、药物溶出仪、微粒测定仪、自动旋光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1981年建立标本室,今存原植物标本78个科、247种药材标本(包括动物、植物药材)288种。80年代初,地区药检所只能开展中药材、中成药和少部分化学药品的检验。1982年,开展各类化学药品的卫生学检验,注射剂热原检验及急性毒性检验项目。1983年购进紫外分光光度计,拓宽化学药品的检验范围,药品含量测定品种不断增加。1986年后开展抗菌素效价测定项目和有抑菌成分药物卫生学检验项目,1992年购进日本高效液相色谱仪,逐步开展先锋类抗菌素、部分激素类药物和保健品药物的检验工作。至1995年,药品检验项目由80年代初的4类药品12种发展到1995年底8类药品36种。
  (二)检验品种及数量 张掖地区药检所可完成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品、抗菌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剂、卫生材料8类药品36个项目的检验。药品检验数量从1980年的196件增加到1995年的670件,累计检验药品5360件。
  (三)查处制造和贩卖假药活动 地、县(市)药检机构成立后,查处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药品案件10多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谢峰洋制造假药案和陈汉辉出售假药案:
  1989年3月安徽省太和县××乡谢峰洋伙同谢福杰,分别从安徽太和县康复医药经销部和华夫医药经销部购得苯甲醇及庆大霉素注射液标签等作案工具,来临泽县城,企图用苯甲醇制作假庆大霉素、假卡那霉素、假洁霉素,用桔梗止咳片制作假复方新诺明等假药。经药检部门检验,强的松和复方新诺明为假药,扑尔敏为劣药,由工商部门没收全部药品、药品标签及制作假药的作案工具;对谢峰洋处以800元罚款。
  1992年5月6日,河南省正阳县吕河乡新寺村农民陈汉辉、杨新华、杨前路等9人用沥青、松香为原料,以电炉、脸盆为工具制造假药“佛寺膏药”,并打着河南省灵山寺的招牌,冒充和尚在张掖市摆摊兜售,声称“主治跌打损伤,关节疼痛,肢体麻木”,致使不少群众上当受骗,根据《药品管理法》及有关规定,地区行署卫生处没收假药、沥青、松香及全部作案工具,没收非法所得300元,对陈汉辉等9人移交公安部门收容处理。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