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馆藏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馆藏文物
分类号: G269.27
页数: 6
页码: 1669-16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石器和陶器、铜器和铁器、金、银器、玉、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馆藏文物

内容

张掖地区各县(市)截至1995年有馆藏文物23194件,按质地和时代分为以下11类。
  一、石器和陶器
  共和国成立后,各县(市)文博单位,先后征集、收藏的仰韶文化马厂类型和四坝文化类型的石器、陶器及汉朝至魏晋时期的陶器十分丰富。主要有:
  【石斧】张掖市甘浚乡西洼滩采集。斧呈长方形,通体磨光,中上部钻一孔,孔径6厘米。斧长22.5厘米,宽14厘米,厚3厘米。
  【石锛】张掖市博物馆藏。锛呈梯形,通体磨制,有肩。长22.5厘米,宽12厘米,厚约4厘米。
  【石刀】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刀呈长方形,中部有一小孔,通体磨制。长9.5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
  【马厂类型杯】山丹县龙首山草场洼出土。泥制红陶,单耳,下腹微鼓,施橙红色陶衣,黑彩,绘横竖平行纹,折线纹,口沿绘三角形纹。高12厘米,口径5.4厘米。
  【马厂类型罐】高台县六洋坝出土。泥制红陶,施橙红色陶衣,双耳、侈口,鼓腹,平底黑彩,腹部绘回形方格纹,口沿绘三角圆点竖线纹。高16厘米,口径11厘米,腹径19厘米。
  【四坝文化型彩陶罐】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出土。泥制红陶,双耳,侈口,鼓腹,平底,施红色陶衣,褐色彩,腹部绘平行竖线,口沿横平行线纹。高12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3厘米。
  【汉朝绿釉陶砚】张掖市黑水国汉墓群出土。红陶绿釉,砚圆形,带盖,有三足,盖顶有羊形钮。通高9厘米,直径9厘米。
  【汉朝陶仓】张掖市甲子墩墓群出土。灰陶,仓正面呈两层楼形,上模印楼梯、仓门、背粮人力士、四神、羽人等。高29厘米,宽28厘米,深11厘米。
  二、铜器和铁器
  区内馆藏铜器、铁器较少,绝大多数为汉朝和汉以后的遗物,主要有:
  【青铜麋鹿】张掖市龙渠乡平顶山出土。经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长10厘米,高8厘米。鹿形伫立,蹄有环形孔,头微仰作鸣状,造型生动优美。
  【新莽四神规矩纹镜】民乐县砖包墩汉墓群出土。镜直径5厘米,厚0.3厘米。半球形钮,镜边饰锯齿纹,钮四周饰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
  【东汉铜马】张掖市甘浚乡四角墩出土。马通高51.7厘米,长47厘米,宽12.7厘米。四足伫立,昂首翘尾,背有鞍。
  【魏晋铜壶】肃南县草沟墓群出土。壶带盖,盖钮呈朱雀形。壶通高53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22厘米。
  【唐朝镏金菱花形三折叠高足盘】肃南县西水乡大长岭出土。菱花形边,盘底有三足,分为两截,用子母扣套合,穿钉相连,可折叠。通高19.5厘米,外径29.5厘米,内径20.5厘米。
  【宋朝铜造像】高台县博物馆收藏。为菩萨立像,头梳高髻,耳后有垂饰,身着披肩长衫,双手持法器,立于长方形台上。通高37.5厘米,座高6厘米,长10.5厘米,宽9厘米。
  【元朝僧帽铜壶】肃南县老虎沟出土。单耳,鸭嘴球腹,圈足。高30厘米,足径12厘米。
  【明朝漆绘描金人物铜镜】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镜径34厘米,厚1.5厘米。半球形钮,镜背通体为漆绘描金画。画以朱红为底,园林山石、亭台楼阁为衬景、人物画为主。
  【明朝镏金铜坐佛】山丹县博物馆收藏。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呈说法型,头戴花冠,披肩,袒胸。通高102厘米,横宽50厘米。
  【明朝宣德炉】民乐县博物馆收藏。扁圆形腹,双耳,圈足,底部铸铭文:“大明宣德”。口径13.3厘米,腹径15厘米,足径11.3厘米,高7厘米。
  【明朝铜统】张掖市博物馆收藏。统通长54厘米,口径8厘米。由前膛、药室、火门、尾銎组成,药室及铳管前部铸有照星、照门等。
  【汉朝铁铧】民乐县八卦营古城出土。铧呈舌形,上突下平,前低后高,中部有凸脊,断面呈等腰三角形。长42厘米,高12厘米,后宽43厘米。
  三、金、银器
  【魏晋金镯】肃南县草沟井西五个圪垯墓群出土。呈环形,一对。环径7厘米。
  【唐朝单耳带盖镶珠金壶】肃南县西水乡大长岭出土。壶球腹平底,圆肩,侈口,卷沿,圆拱形盖,顶饰一钮,上镶一圆形绿松石,横耳中央也镶一绿松石。壶高17.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5厘米,腹径10.5厘米,重709克。
  【唐朝如意形金饰】肃南西水乡大长岭出土。垂饰呈如意形,有带孔、镂空,饰纹正中为桃形,边饰卷草。长8厘米,厚1厘米,重80克。
  【唐朝银匜】肃南县西水乡大长岭出土。匜平底敞口,口呈椭圆形。口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高5厘米。底部阴刻一“傅”字。
  四、玉、瓷器
  【元朝玉雕纹纽】张掖市大佛寺金塔殿出土。共1组4件。通高约3.5~4.5厘米,镂空。其一、其二为青玉荷塘鹭鸶纹纽,其三为白玉海青天鹅纹纽。其四为白玉灵芝蟠螭纹纽。纹纽雕刻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朝玉雕荷叶杯】张掖市博物馆收藏。杯呈四边卷沿的荷叶,口呈扁圆形,把、耳在两侧,一为荷叶茎,一为荷花苞。
  【西夏白瓷印花纹碗】张掖市博物馆收藏。70年代由张掖五凤楼出土,碗侈口,圈足,碗内底部模印花纹,呈月白色。口径17厘米,高7.5厘米。
  【明朝豆绿瓷罐】张掖市梁家墩乡出土。罐直口,扁圆形腹,平底,带盖。盖呈荷叶形,有圆形盖钮,腹部竖七棱,将腹分为六格,格内饰花。罐高26厘米,口径21厘米。
  【明朝瓷枕】张掖市博物馆收藏。枕形为一双幼儿,屈肘屈膝,呈俯卧状,抬头。枕长22厘米,高10厘米,造型优美。
  【〔清〕康熙“寿”字瓷罐】肃南县明海乡出土。罐直口,带盖,鼓腹,平底,青花白釉,盖顶及腹周绘排列整齐的篆书“寿”字。罐口径9.5厘米,高24.5厘米,腹径22厘米。
  【雍正绿哥釉三足钵氏炉】高台县博物馆收藏。炉敛口,鼓腹,球形底,乳钉三足,通体施淡绿釉,冰裂纹。炉口径12厘米,高6.5厘米。
  【〔清〕嘉庆白釉荷叶盘】高台县博物馆收藏。盘呈荷叶状,平底,盘心饰荷叶茎纹,盘边内侧饰镂空螃蟹、海螺各一,通体白色釉,蟹、螺为褐色釉。盘径25厘米,高3厘米。
  五、木器
  全区各县馆藏木质文物数量少,且制作也较粗糙,主要有:
  【汉朝木牛】张掖市甲子墩墓群出土。牛为立式,大写意雕刻。身长30厘米,高20厘米。
  【汉朝木尺】高台县骆驼城墓群出土。尺长24.4厘米,宽1.9厘米。
  【明朝木造像】张掖市博物馆收藏。一为木雕和尚,高34.5厘米,肩宽12.5厘米。双手合十,呈立状;一为侍女,高35厘米,肩宽12厘米。身着长衫,双手持供物于胸前;一为侍男,高28.5厘米,肩宽13厘米。身着长袍,双手持供物于胸前。
  六、书画
  全区各县(市)馆藏较多,计1878件,大多为清朝和〔民国〕时期书画,主要有:
  【魏晋帛书】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北出土。为长方形,纵38厘米,横26厘米。从右到左竖书,汉文楷书80行8000余字,内容为《恭、宽、信、敏、惠》之道。
  【明朝诗笺】张掖市博物馆收藏。纸本,共1组6件,一为纵25厘米,横45厘米;二为纵24.8厘米,横50厘米,作者杨一清;三为纵20厘米,横33.5厘米,作者陈敏政;四为纵20厘米,横39厘米,作者罗京;五为纵20厘米,横31.5厘米;六为纵20厘米,横39.5厘米,作者傅翰。杨一清为当时驻甘肃镇的巡抚都御史;陈敏政、罗京、傅翰皆为当时显官,诗书均有造诣。
  【明沈周扇面画】张掖市博物馆收藏。沈周,湖南长沙人,生于〔明〕英宗时,善诗画。扇面为纸本,画山水,近处水岸山石边露出茅屋,水中一渔翁垂钓,远处青山隐隐,树木葱葱。
  【清仿明仇英仕女画轴】高台县博物馆收藏。仕女图轴绢本设色,工笔。纵105.4厘米,横40.6厘米。绘一侍女奉茶伫候,散心观景的女主人同身立于树下,以山石树木作衬景。用笔工细,设色艳丽。
  【黄禄祯神像轴】民乐县博物馆收藏。有绢本和布本两种,共112幅,其中〔明〕嘉靖时制作的61幅,其余均系〔清〕康熙年间绘制。内容为二十四诸天神像。工笔重彩,描绘精细,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清康熙行书中堂轴】张掖市博物馆收藏。轴为纸本,纵230厘米,横77厘米。内容为康熙帝玄晔的诗作“西山爽气”,共5行8句。
  【清仕女持琴图轴】临泽县文化馆收藏。轴为纸本,纵98厘米,横46厘米。绘一仕女抱琴回首含笑,人物造型优美,极富神韵。
  【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山丹县博物馆收藏。图为纸本,共八条折幅,纵132厘米,横232厘米。上绘清朝疆域,山川河流,湖泊岛屿,省州府县等。全图绘制精细,地理位置较为准确,为清朝地图珍品。
  【民国书画】各县(市)博物馆藏。有毛升汉、冯子美等书画家的作品。
  七、经卷
  【唐朝写经】张掖市博物馆收藏。经为纸本,略呈黄色,首尾完整,为《妙法莲花经》,正楷书写。卷长8.06米,宽26厘米。为〔唐〕高宗咸亨元年四月丁酉日千牛田清选。
  【明朝佛教经卷】张掖市博物馆收藏。为〔明〕英宗朱祁镇敕书颁赐张掖大佛寺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636函,6361卷,3000多万字。其中〔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印刷的108卷,〔明〕正统五年(1440年)印刷的5795卷。另有800多卷为金银粉书写,其中〔明〕正统六年(1441年)用金粉或银粉书写600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经卷卷首佛画为金粉绘制,并有部分五彩佛画,整部经卷书写、雕刻、印刷、装帧、制作精细考究,端庄精美。市博物馆还藏有〔明〕永乐《佛曲》两部,含南曲122首,北曲222首,合计344首,为全国稀有文物。还藏有明、清朝时期木雕佛经印版795科块。
  八、古钱币
  【先秦钱币】张掖市博物馆收藏,为〔战国〕时燕国的刀币。
  【汉朝钱币】全区各县(市)博物馆俱存。民乐县博物馆存有〔汉〕初八铢半两、四铢半两钱两种和“一刀平五千”等珍贵钱币。〔西汉〕武帝起始铸五铢钱,〔西汉〕末王莽执政,所铸刀、布、泉钱币,各馆皆藏。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钱币】全区各博物馆收藏的有“布泉”和“五行大布”两种。
  【隋、唐钱币】全区各馆收藏的有:“开元通宝”和“乾元通宝”。
  【波斯银币】张掖大佛寺金塔殿下出土,共五枚。直径2.5~2.8厘米,重2.8~4.1克。银币正面铸波斯萨珊王朝库斯老一世头像,其年代为公元226~641年。
  【五代时钱币】全区各馆收藏的有:“周元通宝”“万国通宝”。
  【宋朝钱币】全区各馆保存品种、数量较多,其中帝王年号钱币多达30多种。
  【金、元钱币】全区各县馆藏金朝钱币有:“大定通宝”“正大通宝”;元朝钱币有:“大元通宝”(蒙文)和“至大通宝”。
  【农民起义军钱币】民乐县博物馆收藏有:〔明〕末李自成起义建国年号的“永昌通宝”。
  【明、清钱币】收藏多,但多为年号钱。
  九、画像砖
  【新莽四神画像砖】临泽县黄家湾滩汉墓群出土。方形,边长40厘米,厚6厘米。砖画四角及中央为钱币图案,中有“大泉五十”篆字,四边饰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图案。
  【魏晋画砖】高台县骆驼城墓群出土。长39厘米,宽19.5厘米,厚5厘米,共计60块。画砖为一砖一画,砖面为白粉涂底,丹砂饰边,中用墨和丹砂作画,内容为畜牧和农耕,形象生动。
  【板瓦】民乐县八卦营古城出土汉朝板瓦两块。其一长44厘米,宽35厘米,厚1.7厘米;其二长51厘米,宽43厘米,厚1.7厘米,凸面纹饰为绳纹和布纹。
  十、印章
  【汉朝两面印】民乐县八卦营古城出土。印为方形,边宽2厘米,骨制,阴面刻“臣德”,阳面刻“德倍印”。
  【东汉铜印】高台县许三湾城出土。印为方形,边宽2.5厘米,桥形钮,阴刻“部曲都印”4字。
  【魏晋印】民乐县八卦营墓群出土。印呈方形,边宽2.3厘米,石制,桥形钮,阴刻“骑部都曲”4字。
  【西夏铜印】张掖市博物馆收藏。印呈方形,边宽5.5厘米,厚1厘米,方形钮,阴刻西夏文字“首领”。印钮两边各刻〔西夏〕字4,内容为年代和篆刻人。
  十一、革命文物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所遗用物,共54件,主要有:
  【望远镜】张掖市博物馆征集收藏。此镜为原苏联制造,西路军指挥员用物。上宽10厘米,下宽15厘米,高15厘米。
  【大刀】肃南县文化馆征集收藏。刀铁制,共5把,1把为木柄,其余4把柄为铁制圆环状。在一把刀面上刻“永昌县政府造”6字。
  【枪管】红西路军战壕出土,临泽县文化馆收藏。共4支,其长度分别为100、94、90、66厘米。
  【手雷、炸弹】红西路军阵地出土,临泽县文化馆收藏。手雷为铜制,长10厘米,上铸有“消灭刘湘(四川军阀),赤化全川”8字;炸弹长22厘米,一端有引爆装置,另一端铸有圆环。
  【银币】张掖市博物馆征集收藏。直径3.8厘米,铸有“中华苏维埃银币”和“1934年川陕造币厂”等字。
  【用具】高台烈士陵园有董振堂用过的毛毯、帆布箱,杨克明用过的皮箱等物。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