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1
页码: 1659-16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名胜古迹的情况。其中包括石窟寺、古墓葬、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岩画、石刻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名胜古迹

内容

一、石窟寺
  全区今存历代建造的石窟寺15处,大多分布于祁连山区,其中重要的有: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肃南县马蹄区临松山。北距张掖城62公里,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历经〔北凉〕〔北魏〕〔西魏〕〔隋〕〔唐〕〔西夏〕〔元〕〔明〕诸朝,是一处延续时间长,建造规模大,内容丰富,保存较好的石窟群。窟群分为金塔寺石窟、马蹄北寺、南寺、千佛洞和上、中、下观音洞7个部分。
  金塔寺石窟——位于肃南县大都麻乡李家沟村南剌沟红砂岩壁上。分东、西两窟,距地面约60米,窟内现存佛像227身,壁画近百平方米,〔北凉〕时开凿。东窟平面为纵长方形,覆斗形盖平顶洞窟,宽9.7米,残深7.65米,高6.05米。窟内中部凿中心方柱,坛基以上四面分3层开龛造像,下层四面正中各凿1圆拱形大龛,内塑坐佛1尊,两侧各塑胁侍菩萨或弟子,龛楣两侧各塑飞天3~4身,相对作飞舞状。中层每面并排凿3个圆拱形浅龛,每龛内均塑1佛,龛外各塑1胁侍菩萨。中心柱背面3龛外塑千佛。上层除西面为元朝补塑5佛,其余每面塑10佛10菩萨。中心柱四面龛外空间壁面上,各塑玲珑多姿的小佛和菩萨。窟内现存四壁绘画有两层,底层三壁正中均绘佛说法图,周围彩绘排列有序的千佛,上层壁画为元朝重绘。西窟较东窟略小,宽7.9米,深3.9米,高4.3米。窟内中心柱也分3层造像,龛内塑佛、交脚弥勒、思维菩萨,龛外塑菩萨、千佛、弟子。窟内四壁现存3层壁画,下层正中绘佛菩萨说法图,周围绘千佛;中层和上层均为彩绘千佛。窟顶绘飞天,并在中心柱四面窟顶绘半跪式供养菩萨数十身,为〔北凉〕建窟时所绘。
  千佛洞石窟——位于马蹄山北3公里马蹄河西岸的红沙石崖峭壁上。窟龛依山崖形势自然分为南、中、北3段。南中段为佛窟,北段为浮雕塔林,今存洞窟10多个,编号窟9个,其中1号窟为大像窟,中心柱正面龛内有石胎泥塑立佛1身,高5.7米,龛边有壁画两层,底层背光为火焰纹和禅定坐佛,外层为明朝重绘。2号窟前部坍塌,窟宽5.7米,深4.4米,窟内中心柱挺拔,高5米,每面分4层开龛造像,中心柱南面接窟顶处有开窟时所绘十方佛像,坛基右面绘有乐伎,并有“贞观十八年四月十七日”的墨书题记。6号窟宽5.5米,深4.6米,高6米,窟内正中雕1立佛,南、北各雕1侍弟子(部分毁坏),为盛〔唐〕形制。8号窟宽6.2米,深6.3米,高6米,窟内中心柱四面分4层开龛造佛像,下层龛内塑佛,龛外塑胁侍菩萨2身,上3层各塑5佛并坐像,部分已毁。窟内西、北两面壁画为后代重绘,惟在西面下层龛内剥出底层壁画,为〔北魏〕时原作,内容为释迦多宝佛并坐说法图,其左、右绘有普贤和文殊菩萨立像。
  马蹄北寺石窟——又叫普光寺,位于马蹄区北山岗。有大、小石窟30多个,现编号窟9个。《甘州府志·地理·古迹》记载:“石窟始于郭瑀及其弟子,而后人扩之,加以佛像,至〔明〕始著番僧五六百人”,存有〔元〕〔明〕时造像及壁画,其中3号窟和7号窟规模较大。3号窟又名“三十三天”,共21龛窟,自下而上列为7层,其中1、2、3层各有5窟,第4层3窟,第5、6、7三层各有1窟,重叠为宝塔形,顶作人字坡或盝顶。每窟正中均开1大龛,内有石胎泥塑佛像,结跏趺坐,四壁残留〔元〕〔明〕时期的影塑千佛和壁画。7号窟又名藏佛殿,洞窟平面呈凸形,纵深33.5米,宽27米,高15米。窟前凿有3个窟门,门内为前堂,前堂后为一凹形拜殿,正面设坛基,基部开3个圆拱龛,内塑佛像,左、右壁残存大型元朝壁画——菩萨立像和金刚力士。拜殿两侧及后部为甬道,甬道两侧开46龛,龛内塑像为元朝坐佛。
  马蹄南寺石窟——又名“胜果寺”,位于北寺南端。建有大经堂。红沙岩石上凿雕有〔元〕〔明〕时代的舍利塔。
  上、中、下观音洞石窟——位于大都麻乡西北3公里处。石窟分布在3个不同山谷的红沙石岩壁上,相距0.5~2公里。上观音洞现存窟龛10余个,有编号的洞窟3个,窟内残存明朝和清朝的密教壁画,内容为千佛、菩萨、罗汉、护法曼荼罗、宗喀巴画像等。中观音洞有窟龛10余个,大部毁坏,崖岩留有〔元〕〔明〕时期的舍利塔。下观音洞有洞窟5个,只有1窟保存较好。窟深10米,宽8.4米,高5米,中心柱分两层开龛造像,四壁有明朝重绘的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天王、护法、乐伎、曼荼罗等。
  【文殊山石窟】位于肃南县祁丰区文殊山中,石窟分布在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据元朝《重修文殊寺碑记》载: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大部已毁,今存中心柱窟8个、禅窟1个,比较完整的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和后山古佛洞、千佛洞等。
  千佛洞与万佛洞——位于祁丰区公署北面山坡,两窟相距200米。千佛洞深3.8米,宽3.94米,高3.6米,窟内中心柱每面分两层开龛造像,内塑1佛2菩萨。窟内西、北壁面正中彩绘佛说法图,左、右及上部满绘千佛、下绘立佛、供养人及三角垂纹帐。窟顶围绕中心柱绘飞天、乐天,手执乐器挥巾飘舞。万佛洞深5.8米,宽5.55米,高3.7米,中心柱四面分两层开龛,每龛中塑1佛2菩萨,四壁壁画为〔西夏〕重绘,内容为水月观音、千佛,本生故事、经变图,四隅绘4天王,窟口上部绘布袋和尚,下绘〔西夏〕供养人,为我国壁画中的珍品。
  古佛洞与千佛洞——位于祁丰区公署西文殊后山山沟。两窟均呈方形,内有中心塔柱。古佛洞为〔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窟内壁画为明朝重绘,内容为涅槃变、净土变等,窟顶四周绘有早期图案和飞天。千佛洞为〔清〕宣统时重修,壁画也为宣统时所画,内容为千佛。
  【童子寺石窟】位于民乐县民联乡翟寨子村东山坡砂砾石崖壁上。有洞窟10多个,大部毁坏,今存早期洞窟3个,其中1号窟内壁残留壁画有5层,表层绘清朝道教画,底部出现〔西魏〕时壁画。2号窟内造像已毁。3号窟中心柱每面分两层开龛,内有佛像,壁画为清朝密宗画,内容为千手千眼观音等。
  区内石窟还有肃南县皇城区大湖滩石佛崖石窟,肃南县大河区景耀寺石窟及民乐县城西北的上天乐石窟等,其中大湖滩石窟为唐朝开凿,其余均为清朝所开,且大部已毁。
  二、古墓葬
  区内各县(市)均有古墓葬分布,到1995年已发现102处,大部分为〔西汉〕至〔魏〕〔晋〕时期的墓群。
  【新石器时代墓葬】位于山丹县龙首山草场洼。是1987年当地农民挖羊圈时发现的土坑墓,内有人骨架3具(均毁),仰身直肢,头部及肢肘部放置彩陶8件,玉器1件。经调查鉴定属马厂类型文化墓葬。
  【青铜器时代墓葬】位于民乐县六坝乡东灰山。1987年由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发掘发现249座墓葬及大量人骨架,出土各类石器、陶器、青铜器和少量金银器共627件。
  【八卦营汉墓群】位于民乐县永固乡八卦营村东的背背山、直岭岭、簸箕洼、六沟山、乱圪塔五条山岭上,面积约2平方公里。1993~1994年发现汉朝到〔魏〕〔晋〕时期5座壁画墓,其中1号墓为3室土洞墓,盝顶;2号墓为双室土洞墓;3、4号墓为双室和单室土室墓,拱形券顶;5号墓为双室土室墓,前室为盝顶,后室为券顶。5号墓内壁画用墨线、丹砂、白粉勾画,内容为四神、禽兽、日月、星云、金乌、女娲、云气及狩猎图、兵器图等。这些壁画大部完整,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骆驼城墓群】位于高台县骆驼城乡。墓群分布于骆驼城北、城南、城西南,总面积5~6平方公里。1995年7月,在城南墓群清理1座被破坏的画像砖墓,墓分前室、中室、后室,各室间有拱形砖券甬道相连,3室均为穹隆顶,墓室壁面镶有画像砖,均为1砖1画,用白粉涂底,丹砂饰边,中间用墨与丹砂作画。画面内容为当时河西农耕、畜牧、渔猎、牲畜屠宰以及反映墓主人生活的车马图、妇人小妾进食图,伏羲女祸图等60块,是研究〔东汉〕及〔魏〕〔晋〕时期河西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珍贵资料。
  【许三湾城墓群】位于高台县城西南30公里戈壁滩上,东距骆驼城7公里。墓群面积2.5万平方米,是〔汉〕至〔魏〕〔晋〕古墓群区,有封土堆千余座,排列整齐,墓道明显,多为砖室结构,墓顶为盝顶或券顶。
  【大长岭唐墓】位于肃南县马蹄区西水乡二夹皮村大长岭山坡。1979年秋农民翻地时发现,经张掖地区文化局和肃南县文化馆清理,为唐朝双室土洞墓。甬道殉葬马两匹,前室有木制铜饰床,后室松柏棺木内置男尸,仰身直肢,头戴铁丝网盔帽,上身穿衣16层,下身穿14层均为丝绸,脚穿牛皮高腰靴。后室后壁用木板镶制,丹砂饰边,墨绘十二生肖图。出土金壶、金垂饰、镏金铜壶、镏金六龙杯、镏金三足盘、银匜、银勺、银钩、玉带、铁剑等文物143件。
  【阎相师墓】位于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镇夷峡东侧山坡,面积约600平方米。墓地建有碑楼1座,墓碑3个。碑楼构造精巧,石碑用青砖包砌,左右有砖雕对联,上联“三锡鸿鹄褒口口口”,下联“九重凤诏著绩贞珉”,横批“圣明宠锡”。碑体正面阴刻汉文7行、满文7行。阎相师(1700~1762年),字锦棠,又字渭阳,生于高台,乾隆时任甘肃提督(驻张掖),诰封“太子太保”。晚年定居高台天城。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大佛寺】位于张掖城内南侧,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原寺建筑规模宏大,有山门、天王殿、配殿、厢房、卧佛殿、藏经阁、金塔殿、土塔、僧舍等,今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3处。据《甘州府志·营建》记载:大佛寺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敕赐“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赐“宏仁寺”。主体建筑大佛殿平面长方形,两层楼,抬梁式结构,高20.2米,长40.3米,宽24.5米,总面积1370平方米。大殿檐下雕有象、鹤等飞禽走兽,殿门两侧有4.6米的两幅明朝砖刻,左为“西方圣境”,右为“祗园演法”。殿内正中设佛台,上塑释迦牟尼佛涅槃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是全国室内最大的卧佛。卧佛身后塑身高5.8米的10大弟子,头脚处塑身高7米的优婆夷、优婆塞立像,殿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像。殿内底层四周二楼四围板壁有530平方米的壁画,内容为佛、菩萨、褚天神将、观音变、《西游记》人物等。大佛殿后的藏经阁,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间21.3米,深进10.5米。藏经阁后的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砖土混筑,建于边长23米的方形台基上,高33.37米,由塔座、塔身、塔刹3部分组成,第一层须弥座四隅上下各筑小塔1座,四周设两层木构塔廓。
  【钟鼓楼】又名“镇远楼”“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钟鼓楼平面为方形,楼台为夯土青砖包砌,边长32米,高9米,东西南北四面正中辟门,台基上筑外三层、内两层木楼,重檐四角攒尖顶。楼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1987年国家拨款对钟鼓楼再次修葺。
  【西来寺】位于张掖城内西南隅。据《甘州府志·营建》记载:“西来寺城西南隅,明时建,有落星石。我朝雍正十年,喇嘛刘劳藏等募修,平郡王题额”。原寺建有大殿、配殿、天王殿、观音殿、藏经楼等,现仅存观音殿和藏经楼。观音殿是张掖今存惟一的明朝建筑,檐下斗拱尚存〔宋〕〔元〕遗风,殿内顶部中心有木构圆形藻井,三层斗拱衬托而成,下层稍大,上层渐小,结构精细,造型独特。1995年5月,张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维修观音殿时,在天花板上发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放置的唐卡、佛像、绢画、袈裟、经幢、披风等物。
  【圆通寺塔】位于民乐县六坝乡六坝城南隅。《甘州府志·营建》载:“圆通寺在六坝堡,〔宋〕徽宗敕建,〔明〕天启年修,我朝顺治十七年,康熙三十六年两次重修,雍正七年修塔。”圆通寺塔为砖土混筑的喇嘛教式塔,高23.37米,塔座呈正方形,两层,边长8.7米。第一层塔座上四角各设小塔1座,上为须弥座,四角又各筑小塔1座;须弥座之上为覆钵形塔身,覆体上又建须弥座,四周每面开龛5个,每龛内置铜佛、菩萨各1。上有相轮13重,其上为圆形华盖,周围悬铁铃36个,华盖上有瓷制黑釉宝顶,造型壮观优美。
  【万寿寺木塔】位于张掖城内县府街西侧。原有山门、殿堂、藏经楼、佛塔、僧舍等,规模宏大,今仅存中轴线上的木塔和藏经楼。据《重修万寿寺石碑记》载:万寿寺又名“木塔寺”,创建于〔北周〕,〔隋〕开皇二年(582年)重建,〔唐〕贞观十三年、〔明〕永乐元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和〔民国〕15年5次重建。1983~1987年间,地区行署和市政府拨专款按原木塔寺布局,迁来老寺庙过殿、大殿、配殿,形成一组古建筑群。木塔为砖木结构建筑,塔基平面正八边形,高1.5米,边长20.3米。塔身1~7层为砖砌,8~9层为木构,塔高为32.8米,塔顶呈八角伞形,每层八角均有木雕含珠龙首。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谓之“木塔疏钟”,声闻10余里,为张掖八景之一。
  【文殊寺】位于肃南县祁丰区文殊山。《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山峡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旧称“三百禅寺”,号曰小西天。”文殊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元〕泰定三年(1326年),〔元〕太子喃嗒失发愿重修,〔清〕同治时又遭兵燹。今仅存前山百子楼、清凉寺、玉皇楼、青衣寺大殿等〔民国〕时的建筑。
  【其他建筑】区内较知名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物还有张掖市区的高总兵府、提督署、山西会馆、东古城城楼、东大仓、道德庵、吉祥寺砖塔、民勤会馆等。山丹县卢堡村过街楼、城北无量阁、新开村赐儿山砖塔。民乐县太和村魁星楼、林山堡玉皇阁、洪水玉皇阁、圣天寺大殿、上花园戏台、列四坝聚凤楼、山寨砖塔等。
  四、岩画、石刻
  【岩画】肃南县韭菜沟乡榆木山黑石头沟岩画,有两处21组,内容为射猎等生活场景,羊、牛、鹿、狗等动物和奇特的原始文字符号等。岩画雕刻古朴,展现先秦时期祁连山区草原动物形象和居民文化生活风貌。民乐县南丰乡羊尕峡口崖壁上,雕刻有佛和菩萨3身,佛坐于莲台上,有背光,菩萨胁侍两侧,似为〔元〕〔明〕时所刻。山丹焉支山腹地山崖有动物岩画。
  【石刻】山丹县老军乡硖口村山岩上有石刻“锁控金川”四个隶书大字,每字大0.4平方米,悬刻于高3米、宽2米的岩壁上。据史籍记载:为明朝甘肃巡抚都御史陈棐授刻。
  五、金钟
  【唐朝合金钟】悬挂于张掖市区钟鼓楼上,唐朝铸造。钟高1.3米,口径1.1米,上窄下宽,钟身分4层,上为钟钮,高0.14米,有莲花8朵,下3层每层6格,格内模铸有飞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制作精湛。保存完好。
  【明朝铁钟】今存民乐县南古乡城东小学,为〔明〕宣德时所铸,有铭文。钟高1.5米,口径1.1米,钟身铸3层方格,格内模铸有四大天王、观音、地藏等神像牌位,下层铸有铸造时间及工匠姓名。保存完好。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