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8
页码: 1652-16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古文化遗址的情况,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青铜器时代遗址、〔汉〕〔唐〕〔元〕〔明〕诸朝遗址、长城与烽燧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文物古迹 古文化遗址

内容

到1995年底,全区共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500多处,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8处,青铜器时代遗址6处,古窑址5处,〔汉〕〔明〕古城遗址54处,〔汉〕〔明〕长城及烽燧460多处。
  一、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
  【壕北滩遗存】位于山丹县城东南5公里山丹河古河道南岸高台地。遗址20万平方米,南北宽100米,东西长2000米,文化层30~80厘米。遗址东端地面散落有少量泥质红陶片,细硬光滑。黑彩,由平行线、曲线、交差线组成宽带纹、宽带曲线纹、波纹、网纹、旋纹等。根据陶片判断其器形主要有盆、钵、罐、石铲等,属马家窑文化。其年代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距今5000年左右。遗址1987年5月发现,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崖子六洋坝高台地遗存】1964年,在高台县红崖子乡六洋坝村高台地上,被雨水冲刷露出彩陶罐3件,彩陶钵1件,经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隆昌河北岸波罗台子遗存】1987年,在肃南县隆昌河北岸的波罗台子,发现1件完整的彩陶罐,经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龙首山草场洼遗存】1987年,在山丹县龙首山草场洼处,出土彩陶罐8件,玉器1件,经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器。1988年5月又在此处发现墓葬群,出土尸骨3具,各置彩陶器,分别有:斜形“回”纹彩陶罐、三重波折纹彩陶杯(内装石磨棒、玉刀、玉管形器)、三平行折线纹横、竖线纹彩陶杯、菱形横线纹彩陶盆、素面红陶罐、网纹状彩绘陶纺轮等。
  【红湾寺喇嘛坪遗存】1995年,在肃南县红湾寺喇嘛坪,出土1件素面红陶壶,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1987年全区文物普查中,在张掖市明永乡西城驿沙滩、沙井乡上寨和甘浚乡的西洼滩等处,发现石斧、石杵、双孔石刀、石矛、石等石器和多件马厂型彩陶片。
  【炭黑厂北墙外遗存】1991年,在山丹县东门外炭黑厂北墙出土彩陶罐、盆,其中一罐内放骨针1枚。
  【四坝村遗存】1993年,在山丹县位奇乡四坝村北1公里处干河床西侧台地发现一灰坑,内有大量彩陶碎片。
  【乱葬岗台遗存】1994年,在山丹县位奇乡马寨村乱葬岗台出土1件完整的彩陶杯。地上散落不少纹饰彩陶片。炭黑厂北墙外遗存、四坝村遗存、乱葬岗台遗存,经鉴定均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经“C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距今4200年左右。
  二、青铜器时代遗址
  【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五公里川口以北、大沙河东岸高台地上。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等砍砸器;陶器为夹沙红陶,器形有双耳罐、单耳罐、陶杯、陶壶、器盖等,器表多为素面,个别有划纹、绳纹。彩陶为烧制后施以黑、红、褐色,纹饰为平行线和三角折线纹。四坝文化遗址,经14C测定,其年代距今为3770士145年左右。
  【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六坝乡东2公里处、沙河东岸高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表遗存大量红褐色彩陶片和石器,断面文化层厚0.2~3.5米,内涵丰富。历年出土的石器有斧、锛、刀、锄、镰、纺轮、砍砸器、切割器、刮削器及锐器;陶器有罐、带盖罐、盆、钵、壶、鼎、豆、杯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猪、牛、羊骨和碳化的农作物粮粒,有小麦、高粱、大麦、谷、粟等。属四坝文化类型。
  【西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西北3.7公里处、大都麻河下游西岸的高台地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断面文化层厚0.5~2.7米。地表散布大量夹沙红陶片、彩陶片并石斧等砍砸器;彩陶片纹饰有直线及折线纹,还有网格纹、连弧纹等。文化层内发现有骨锥、碳化麦粒等。属四坝文化类型。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壕北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东南5公里山丹河古河道南岸高台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0.8米,地面散布大量夹沙红彩陶片,拣到陶豆1只,断崖处出土单耳罐1只,遗址西南缘有1×1米方形窑址8处。属四坝文化类型。
  【山羊堡滩遗址】位于山丹县东乐乡西南。遗址面积7.5平方公里,文化层厚约0.5米,地表有大量夹沙陶片。出土器物有石斧,单孔石刀,陶器有两耳带盖罐,单耳罐、陶壶、陶杯等,纹饰为直线,折线划纹及绳纹。东端发现1×1米方形窑址1处。属四坝文化类型。
  【过会台遗址】位于山丹县花寨子乡楼庄村东1公里许,焉支山西麓过会台塬。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四周均为沟槽,东侧沟深约20米,地面散布大量灰沙红陶片,有些带有酹红色或黑色纹饰,清晰可辨。还有石敲打器、石铲等残器。东缘有多处灰坑,灰坑中有大量兽骨和陶片。东缘断崖有两处洞穴。属四坝文化类型。
  三、〔汉〕〔唐〕〔元〕〔明〕诸朝遗址
  【骆驼城故址】位于高台县骆驼城乡永胜村西3公里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5米,南北长707米,总面积30万平方米,是张掖最大的〔汉〕〔晋〕故城遗址。城垣黄土夯筑,墙基宽6米,残高7米。城内距北垣250米处有一道东西走向的隔墙,将全城分为南北二城。南城面积约为北城的3倍,在其西南隅有长132米,宽79米的小城,南墙辟一小门。北城南垣(隔墙)正中辟门,筑有方形瓮城并与南城相通。城垣四角筑有方形角墩,东西墙有马面,结构严谨,设计巧妙,具有良好的军事防御效能。城西500米处遗存方形土墩数10座,对列成排,传为点将台,经考察为汉朝墓群。城东、城北有大量的〔汉〕〔魏〕〔晋〕墓群。地表遗存有灰陶片、砖块及〔汉〕至〔唐〕时的货币,同时出土有〔汉〕〔魏〕〔晋〕时的陶罐、陶壶、陶灯等器物。骆驼城又称“建康郡(军)”,城建于何时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东晋〕永和元年(345年),〔前凉〕张骏置建康郡。太元元年(376年),〔前凉〕为〔前秦〕所灭,建康郡隶属〔前秦〕。太元十年(385年),建康郡为吕光所据。〔东晋〕隆安元年(397年),段业在建康郡建〔北凉〕,后属沮渠蒙逊和〔北魏〕。〔唐〕证圣元年(695年),改置建康军。
  【“黑水国”北城故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228米,东西长254米,面积5.99万平方米,城垣黄土板筑(大半被风沙淹没),夯层厚15~20厘米,残高5.5米,墙基宽3.8米,南垣正中辟门,门宽5.4米。城垣西南角筑有底宽9米、残高7米的覆斗形角墩,城内地表散存夹沙红陶片、灰陶片、砖瓦、宋朝豆绿瓷片、元朝白瓷片、黑瓷片、明朝青瓷片等。南垣门上筑有汉朝子母砖,并发现五铢钱、小铜扁针、绳纹陶片等。西南角墩发现〔西汉〕五铢钱、〔王莽〕货泉币、〔唐〕开元通宝币。城周发现四坝类型彩陶片及石器。有的学者以“黑水国”北城处在黑河西岸,乌江堡南端,疑为乌孙王城,月氏击败乌孙后改称“西城”(有别于在黑水以东的月氏故城)。其后匈奴击败月氏后,匈奴单于即令乌孙昆莫驻守,仍称“西城”。《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述的昆莫之父遭月氏杀害后,“昆莫生,弃于野,鸟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长守于西城”,即指此城。1954年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到“黑水国”考察,则认为是〔汉〕时张掖郡觻得故城。
  【“黑水国”南城故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222米,东西长248米,面积5.51万平方米。城垣黄土板筑(部分被流沙淹没),残高8米,墙基宽8米,东垣正中辟门并建有长方形瓮城。城垣四角筑有覆斗形角墩,墩内穿插有轫木,城垣部分墙体用土坯砌筑。城内地表遗存大量灰陶片、砖瓦。曾出土五铢钱、汉朝铜镜、兵器等。1992年,张掖市博物馆对南城进行局部挖掘,清理出〔魏〕〔晋〕砖室墓1座,出土各类灰陶器18件。据〔清〕乾隆《甘州府志》记载,“黑水国”〔唐〕时设巩〓驿、元朝设西城驿、明朝为小沙河驿。
  “黑水国”南、北城故址位于张掖市城西北15公里处的下崖村,紧靠黑河,国道312线从两城间穿过,两城相距约2.5公里。
  【八卦营古城址】位于民乐县永固乡八卦营村北。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形,城周长2126米,面积27.9万平方米,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内城各设护城河一道,门开南垣正中,宫城位于城中。今存城基高出城内地面约1米左右,俗称“紫英台”,台上存有汉朝砖瓦。城西部被南来的童子坝河水冲断,断面内遗存大量汉朝砖瓦、陶片。城内出土汉朝铁犁、五铢钱和长44厘米,宽35厘米的汉朝大块板瓦等。
  【明海城故址】位于肃南县明海乡上井村境内。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155米,面积2.4万平方米。城垣黄土板筑,高10米,墙基宽7米,南垣正中辟门并筑有方形瓮城,门宽6米,瓮城面积560平方米。城垣4角筑有圆形角墩,南垣内筑有斜坡马道,今城垣大部坍塌。城内外地表有灰陶片、砖瓦、铜箭镞、五铢钱等遗存。1988年北京大学王北辰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李并城教授,对明海城进行考察并著文称:明海城当为汉朝乐涫县城。
  【羊蹄沟城故址】位于高台县红崖子乡东大村南2公里处。分内外两城,外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6米,东西宽160米,面积3.3万平方米。内城在外城中央,平面近似正方形,南北长76米,东西宽68米,面积为5168平方米。内、外城均于北垣辟门,分别筑有圆形(外城)和方形(内城)瓮城。城垣为黄土板筑,内城夯筑土层厚12厘米,外城夯筑土层20厘米,两城4角均筑有方形角墩,城垣大部坍塌。城内外地表有灰陶片、黑釉瓷片。1988年全区文物普查时认定:内城为汉城,外城属明朝所筑。
  【永固城故址】位于民乐县永固乡驻地。平面似正方形,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320米,面积2.1平方公里。城垣夯土板筑,夯层厚8~12厘米,城垣高9米,墙基宽8~10米。城内偏北筑东西走向土墙一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城,城垣多已毁塌。城内、外地表遗存红、灰陶片、青瓷片、石磨残块等。〔民国〕时期,民乐诗人文蔚成称永固城为月氏古城,并赋诗称:“月氏城郭近祁连”。匈奴占据河西后改称“单于王城”,又称“东城”。前凉张祚在永固建汉阳县,张玄靓时改建为祁连郡,〔唐〕开元十六年(728年),金吾将军杜宾客曾在这里击败吐蕃进犯。〔明〕末〔清〕初洪水参将王进宝驻军此城,始称“永固城”,同治时为回民起义军白彦虎焚毁。
  【许三湾城故址】位于高台县骆驼城乡移民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66米,面积5544平方米。城垣为黄土板筑,层厚12厘米。南垣正中辟门并筑有方形瓮城,四角筑有方形角墩,南北垣筑有马道,垣高8米。城内外地表散存灰、红陶片,城内曾出土大量“五铢”“货泉”“开元通宝”等钱币和铜印、铜镞等物。
  【仙堤城故址】位于山丹县位奇乡十里堡村西2公里处,为晋朝所置仙堤县城址。城址平面呈近正方形,面积约2.7万平方米,东北角残存城垣1道,基宽8米,残高1米,夯土层厚15厘米。城内地表1米以下发现有灰层和大量灰陶片,曾出土石磨、灰陶罐等物。
  【高老庄城堡故址】位于肃南县明花区明海乡草沟井西5公里处。城堡呈正方形,边长58.5米,面积3422平方米。城垣为黄土板筑,高7米,墙基宽2.5米,南垣辟门,4角无墩,保存完整。城堡内、外散存有大量灰陶片及砖瓦,还发现有五铢钱和铜带钩等物。
  【秺侯堡故址】位于张掖农场十队南50米处,相传为汉朝休屠王太子金日〓居住过的城堡。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2米,东西宽152米,面积2.61万平方米。现存遗址为明朝所筑,残高6米,东垣正中辟门并建有方形瓮城,城堡四角筑有园形角墩,保存比较完整。
  【皇城故址】位于肃南县皇城区公署东3公里处的皇城村。分南、北两城,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9.6万平方米。城垣为夯土板筑,残高5米,南垣正中辟门,城垣东、西、北三面各筑有马面5个,间距40米,城四角筑有方形角墩。城周设护城河两道,在两河之间四面各筑墩台5个。城内北面有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遗址,遗址高出地面1米,上面遗存红、绿琉璃瓦片、瓦当、鸱吻及圆形石柱础和砖瓦。北城距南城约200米,平面呈方形,垣长395米,面积约15.6万平方米。南垣正中辟门,城内东北筑有内城,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11.5米,面积2990平方米。外城周有护城河。据《永昌县志》记载:“斡尔朵古城(即皇城南城)……为元朝永昌王所筑,一名黄城……城南距一舍有避暑宫,其方址犹可识”。现保存比较完好。
  【草沟井城故址】位于肃南县明海乡南沟村西10公里处。城堡平面近似正方形,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20米,面积1.56万平方米。南垣正中辟门并筑有方形瓮城,城4角有圆形角墩,北垣正中有马面,南垣有马道,城垣高10米。距城西50米处有围墙1道,墙外有1米见方的窑坑数处。城内外地表遗存有砖瓦,黑、白釉瓷片、青花瓷片、灰陶片和明朝钱币。
  【南城子故址】位于肃南县大泉沟乡南城子村东北200米处。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37米,面积2.33万平方米。城北垣偏西建有方形瓮城,城4角有方形角墩,距东北角角墩约15米处筑有高13米、方23米的夯土墩台,角墩与墩台间有宽约2.5米的夯土通道相连。城垣高10米,墙基宽6米。城南15米、北70米处筑有围墙,周围有护城河,城内外地表遗存有黑釉瓷片和青花瓷片等物。
  【硖口城故址】位于山丹县老军乡硖口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9万平方米。城垣夯土板筑,南北垣正中各辟门并筑有瓮城。现残存西南角和东北角角墩,城内南北中心道路遗存过街楼1座,城四周有护城河。明、清两朝于此置游击营,后设守备、驿站、递运所。现城残存为明朝所筑。
  【镇夷城故址】位于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平面呈方形,面积37万平方米,城垣黄土板筑。今仅存东北两垣,东垣长593米,北垣长193米,垣高9米,基宽10米,顶宽3米。东北角有圆形角墩,北垣中部有马面,城周有护城河。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镇夷堡在黑河北、临边山湾冲地,周围四里三分。开南门”“镇夷营,在县西北,〔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都指挥马簿于黑河北筑堡,为哨马营,三十年(1397年),就马营展筑设镇夷千户所。永乐初,总兵宋晟奏置,后为黑河冲决。天顺八年(1464年)移今治”。
  【西武当瓷窑址】位于张掖市龙渠乡西武当山北岭子山梁两侧。窑址自南向北排列14座,南北2公里,东西1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窑体大都已坍塌,建造形制及结构4~5米见方。窑周围地表遗存大量黑瓷、白瓷、豆绿瓷和青花瓷片,黑釉瓷片居多。遗存堆积有很厚的窑灰渣,灰层内多碎瓷片,瓷片器具有碗、盘、碟、罐、盆、壶、盂、瓶、缸、坛、灯等,瓷窑建于〔西夏〕,延续近代,其规模、品种为河西首位。。
  【红沙渠遗址】位于临泽县板桥乡西湾大坡东方红村到平川乡五里墩村处。渠走向东南,今遗存长5.5公里。渠两沿间宽为12米,渠底宽约4米,深1~1.5米。渠底1米深处有淤泥沉积。据〔清〕顺治《重刊甘镇志·地理》载:“红沙渠,城东三十里,旧浇田一十三顷六十六亩,〔明〕洪武间戍屯修筑,间以卤废。嘉靖二十九年巡抚都御史杨博改新渠,迤东新开田一十余顷,给补卤废屯赋。”红沙渠为明朝修筑的重要水利工程。
  四、长城与烽燧
  【汉长城】汉朝长城,又称“塞垣”。山丹、张掖、临泽、高台等县(市)境内均有遗存,长约160多公里。《汉书·西域传》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际,其后骠骑将军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定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之前筑成境内横贯东西的长城。太初三年(前102年)又命强弩将军路博德筑今高台县西北的镇夷峡沿黑河东岸向北延伸至古居延海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的遮虏障。
  区内长城走向大致是从永昌、山丹交界处入山丹县境内;经绣花庙穿硖口谷北上金山子,向西北过新河、三十里堡、十里堡,从山丹县城北2公里处经过,跨城北、十号、北湾、静安、小寨北缘至西屯折北抵耀牌谷口过烟洞沟入张掖市境;上东大山过东山寺,沿大山北坡经人宗口、靖安乡继续向西北至北大山出张掖入临泽;仍以险山为障,直至板桥堡,沿黑河北岸经高家湾、黄家堡、平川堡北缘过贾家墩入高台县境;经五坝、六坝、七坝、八坝、九坝、胭脂堡至罗城,西跨黑河经扎法墩越盐池堡,经双井子堡北至照壁山入酒泉境内。
  汉朝长城,按“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候”因地制宜的原则修筑。从区内今存遗址看,凡经过戈壁、平川地带的由壕沟、壕塄(在壕沟南侧)、塄上筑烽燧、燧与亭障相连而构成。这在山丹境内十分明显,今存壕沟59.98公里,壕深0.8~3米,宽5~8米不等。壕沟南侧的壕塄上筑燧,间距一般为1.25公里,今存烽燧19座,其中6座为明朝加筑沿用。亭障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今存9处。长城入硖口谷以东约4公里则因河因山为塞,没有另筑墙或挖壕沟。跨过烟洞沟登东大山,仍有壕沟顺山岭向西北延伸数公里,由人宗口至板桥一大段多是利用高山险崖,在险要山口筑亭障或烽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