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技普及与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9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科技普及与服务
分类号: N4
页数: 4
页码: 1583-15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50年代到1995年张掖地区科技普及与服务情况。其中包括科普宣传、青少年科普活动、科技服务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科技普及与服务

内容

一、科普宣传
  50年代中期,地区科技协会科教电影放映队全年深入农村、厂矿、学校放映科教影片。各县科协组织,主要通过科技讲座、科技图片、科技橱窗及黑板报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959年各县以“十年奋战、十年巨变”为题,举办大型展览。张掖、山丹、高台等县分别举办农业、工业和矿藏实物展览,向社会开展宣传。其后,三年经济困难、十年“文革”期间科普宣传工作中止。1979年地区科协创办不定期的科普小报《科技简讯》,1985年更名为《张掖科普》,每月1期,发行5000份;1987年改为32开本杂志,发行3000册;其后又改为16开本季刊。还配合工农业生产,编印《科技动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人才培训》等。
  地区科协和张掖电视台联合开办电视栏目《科技园地》,将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等资料制成电视录像片,根据农时季节播放宣传。1993年以来,配合全区开展的高效农业和立体种植新项目,侧重推广日光温室、温棚栽培、粮菜套种、果菜滴灌、杂交制种、工厂化暖棚养猪、青贮氨化饲草养牛、高产水面养殖、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等新技术,邀请专家电视讲座。1995年8月,在马蹄寺旅游观光节期间进行科普宣传,展出科技图片90余幅,大型展板20余块,播放各类科普投影录像3场,散发各种科普材料5000余份,观众达1万余人(次),观看投影录像的2000多人(次)。为消除碘缺病,使群众免受缺碘危害,利用开会、广播、电视、图片、资料等手段广泛宣传食盐加碘的意义和用碘知识,接受宣传教育的人数70万人(次)。地、县(市)科协组织,还会同教委、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对48所小学三年级以上约5000名小学生实施碘缺乏病的科学测试;对两万名妇女进行科学使用碘盐的科技培训。
  二、青少年科普活动
  为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品质和贯彻“科技工作要从娃娃抓起”的精神。1978年后,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新长征读书活动”;分别举办化学、物理、外语、数学、语文竞赛;成立“张掖市青少年科技辅导站”,组织放映科教影片;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改革、小实验、小论文”活动,获得成果2800多件(篇)。1984年,各县相继建立青少年科技辅导站,开办微电脑培训班,培训中小学微电脑教师100多人。利用暑假远足旅游和举办青少年夏令营,组织部分中小学生到祁连山深处,实地观看原始森林和冰川冻土,采集高山地区的动植物标本。1986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高台县第一中学学生车杰民获省赛四等奖。1989年,张掖中学学生蒲金程、王虎编辑的小报《新芽》《北斗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汉字小报处理”三等奖。1992年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张掖中学学生张建明获省赛三等奖。张掖在甘肃省少年科技发明创造竞赛和甘肃省第一、二届生物百项科技竞赛中,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鼓励奖5项。有7篇小论文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三、科技服务
  (一)组织“脱贫致富四一燎原”活动1986年6月,省科协提出:在全省农村开展“发现一个能人,掌握一门技术,兴办一个项目,带动一片致富”(简称“脱贫致富四一燎原活动”)。张掖地、县(市)科协制定《脱贫致富四一燎原活动三年规划》,提出“川区抓致富,山区抓扶贫”。《规划》实施3年,举办培训班1280期,学员达11.01万人,培训对象来自9个乡、58个村、14个集体企业,致富能人由《规划》前的29人增至1654人。张掖乌江大米闻名遐迩,但种植方法陈旧,品种退化,病害蔓延,亩产只有200多公斤,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效益甚微。1988年张掖市科协进行专项试验,引进品种,育秧栽培,改直播为插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插秧稻亩产增为535公斤,最高的达700公斤,产量提高1倍多。乡上成立水稻研究会,普及水稻种植新技术,稻田面积扩大到4000亩,仅此一项就使户均收入上千元,原来134户贫困户有126户脱贫,脱贫率达94.2%。地、市科协及时总结推广乌江经验,全乡的水稻面积由原来的不到万亩,增加到2万亩,年获经济效益上千万元。《规划》实施以来,全区推广新项目395个,5500户人家脱贫。张掖市1986年有贫困户2767户、1.39万人,通过开展“四一燎原活动”,1989年已有2629户1.32万人脱贫,脱贫率达95%。
  (二)开展“科普之冬(春)”活动从1980年开始,全区地、县(市)科技部门利用农村冬闲开展良种推广、畜禽饲养、果树修剪等项科技普及活动。1991年冬,地、县(市)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把科普宣传、文化下乡、扫除文盲、农业技术推广、农用物资供应、科技扶贫等内容与思想教育、组织整顿相互结合,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培训活动。举办科技宣讲会1585场,听众约28.8万人(次);举办科技培训班278期,培训3.34万人(次);举办科技讲座272次,参加4.5万人(次);展览科技图片27场,观众1.6万人(次);放映科技影像445场,观众10.54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11种12万份,有10多万农村青年参加科技知识竞赛。据“91科普之冬(春)”结束时的统计:全区落实吨粮田20万亩,比上年增加6.17万亩;小麦千斤田20万亩,比上年增加6.15万亩;钱粮双千田3万亩,比上年增加1.87万亩;落实带状种植53.72万亩,地膜覆盖11万亩,配方施肥186万亩。“科普之冬”促进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种专业技术研究会,由1990年的94个增加到177个。到1995年,通过六届“科普之冬”活动,全区农业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科普宣传内容随之更新:即在大面积推广农业常规实用技术的基础上,配合地区“高效农业工程”的实施,推广日光温室、灌溉技术、带田套种蔬菜、温棚养畜、杂交种利用、珍稀动物饲养、高产养殖等10项农业高新实用技术。出现由单项技术向综合技术扩展,常规技术向高新技术延伸,小区示范向大面积推广的发展势头。当年全区发展高效温室0.79万亩,精细蔬菜种植6.8万亩,粮田移栽蔬菜0.77万亩,高效经济作物种植42.48万亩,建立高效农业示范户1.02万户。
  (三)创办农函大张掖分校于1990年9月创建,隶属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分校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招生对象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自学能力的农村回乡知识青年、部队指战员、乡镇企业人员、基层干部、农民和农村中学即将毕业的初中学生。开设中级部和初级部,学制均为1年。中级部招生专业及课程设置有:种植系(种植、蔬菜、果树)、养殖系(淡水养殖、兽病)、加工系(畜禽产品加工等)、乡镇企业系(乡镇企业财会、乡镇企业管理、建筑施工、农村会计、乡镇企业市场营销)、综合系(庭院经济、家庭管理等)。初级部招生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蔬菜、苹果梨、食用菌、养鸡、养猪、淡水养鱼等。
  农函大张掖分校由中国农函大通过统一基本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标准,统一发证,实行其指导和管理。全区6县(市)都设有辅导站,各乡(镇)设立辅导分站,负责具体的教学管理、面授辅导、技术服务工作等。至1995年,已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化联合办学体系,下设辅导站7个,辅导分站49个,教学班58个,专兼职教师200多名。前五届累计招收学员5600多名,已结业的3450名学员中,大多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1993、1995年农函大张掖分校两次获得“全国先进分校”称号,王炳书、普林获先进工作者,受到中国农函大的表彰。
  (四)实施“1230工程”1995年全省科技大会提出在“九五”期间,全省农村实施“1230科普工程”。即农村每户有1个懂科技、会经营的明白当家人;家家户户都能掌握和使用两项以上的实用技术;每个县(市)都要因地制宜地推广30项以上的实用技术。张掖地区的实施方案是每个乡培训3名辅导教师,每个村培训2名农民技术员,每个村建立1所实用技术辅导站,给每个农户印1本科技明白书。“九五”期间,全区近24万农户中的40万劳动力平均能接受两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培训;按年度计,每年有近5万农户,家家有科技明白人;有5000名左右的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成为科技致富的“领头雁”。其中: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用4年完成培训任务,提前一年实现“1230科普工程”目标;山丹、民乐、肃南3县计划5年,力争4年完成任务。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