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技队伍
分类号: G322.7
页数: 3
页码: 1569-15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民国到1995年张掖地区科技队伍的情况。其中包括科技队伍的发展、科技队伍的构成、科技队伍的分类、科技队伍的管理和待遇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科学 科技队伍

内容

一、科技队伍的发展
  (一)〔民国〕以前科技队伍〔汉〕〔唐〕〔元〕〔明〕诸代,张掖开过千金渠、盈科渠,建修过木塔、大佛寺、镇远楼,铸造过唐钟,制造过冷热兵器,有众多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由于封建统治阶层轻视人民的创造技巧,许多能人没有留下姓名。清朝、〔民国〕时期,甘州府属各县城,手工业作坊和工匠遍布城乡,从事铁器、木器、铜器、酿酒、造纸、印刷、皮毛加工、砖灰烧制和中医药、中兽医等行业。张掖城区较著名的有魏家皮坊、张家炉院(翻砂铸造)、李家纸坊、王家烧坊和高家纸货等。〔民国〕20年,张掖公办和民间的科技人员总数达千人左右。
  (二)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队伍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原有的科技人员实行“团结、改造、使用”的方针政策,凡愿意为人民工作的均作了适当的安置。其后又分配或调入一批科技人员,至1953年,全区科技人员增加到1488人。1956年党中央发布“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1957年科技人员增至2436人。“文革”中科技机构瘫痪,科技人员流失。1978年以后,科技事业重新受到重视,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人员,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77年,全区科技人员增至6620人,1987年增至11309人。其中地区机关2078人,占18.37%;各县(市)9027人,占79.83%;各乡(镇)204人,占1.8%。到1995年,全区科技人员达15272人,同1953年相比增长10.3倍,同1977年相比增长1.3倍。
  二、科技队伍的构成
  性别 1977年全区科技人员6620人,其中男性4896人,占73.96%;女性1724人,占26.04%。1995年全区科技人员15272人,其中男性10756人,占70.42%;女性4516人,占29.58%。
  年龄 1977年全区科技人员6620人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5004人,占75.59%;46岁以上的中、老年1616人,占24.41%。到1995年,全区15272名科技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12445人,占81.48%;46岁以上的中、老年2827人,占18.52%。
  文化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加,科技人员的文化层次逐年提高。1982年底全区8927名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750人,占19.61%;中专4569人,占51.18%;高中及以下2608人,占29.21%。到1995年,全区15272名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1145人,占7.50%;大专3760人,占24.60%;中专7741人,占50.69%;高中及其以下的2626人,占17.19%。
  三、科技队伍的分类
  (一)专业分类 1982年全区8927名科技人员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7248人,占81.19%;社会科学人员1679人,占18.81%。按专业系统分,工程技术人员731人,占8.19%;农业科技人员846名,占9.48%;科学研究人员48名,占0.34%;卫生技术人员1668人,占18.68%;教学人员4750人,占53.21%;经济管理、新闻、文艺、图书、档案工作人员等884人,占9.9%。到1995年底全区各类技术人员总数15272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5081人,占33.27%;社会科学人员10191人,占66.73%。按专业分,工程技术人员1640人,占10.74%;农业技术人员1007人,占6.59%;自然科学研究68人,占0.45%;卫生技术人员2366人,占15.49%;教学人员8737人,占57.21%;经济管理、新闻、文艺、图书、档案及律师1454人,占9.52%。
  (二)职称结构 从1983年开始,全区各县(市)在科技工作人员中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到1987年全区11309名科技人员中,评定职称的9463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中级职称345人,初级职称9084人,未评职称1846人。到1995年,全区15272名科技人员中,评为高级职称的346人(高级工程师39人,高级农艺师39人,正、副研究员9人,正、副主任医师64人,正、副教授和中专高级讲师43人,中学高级教师140人,经济师及其他12人);中级3428人,初级10075人,未评职称的1423人。
  (三)区域分布 1982年全区科技人员8927人,其中地、县机关的899人,占10.07%;在事企业单位的8028人,占89.03%。1987年全区科技人员11309人,分布在行政部门的968人,占8.56%;在事业单位的9155人,占80.95%;在企业单位的1186人,占10.49%。到1995年全区科技人员15272人,在事业单位的13443人,占88.02%;在企业单位的1829人,占11.98%。以行政层次计,地属各机关单位的2994人,占19.60%;在县(市)属各机关单位的5502人,占36.03%;在乡(镇)的6776人,占44.37%。
  四、科技队伍的管理和待遇
  (一)科技人员的管理 共和国成立后,科技人员由地、县人事部门统管。1980年行署决定,地区科委设科技干部科,编制3人,负责科技人员调配、政策落实、职称评定等工作。1982年10月国务院规定科技干部仍由劳动人事部门统管。地区科委科技干部科和管理人员移交行署人事处,设立科技干部管理科。1984年9月,随着科技人员日益增加,地区行署决定撤销科技干部管理科,成立“地区人才交流开发服务公司”,编制3人。1990年11月将服务公司更名“人才开发中心”,统一管理科技人员的调入调出、职称评定等工作。
  (二)科技人员的待遇 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科技人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注意从科技人员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团入党。1957年反右斗争和1966年“文革”运动中,很多科技人员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处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全区科技人员中有495人的问题得到复查,439人的问题全部平反,39人的问题部分平反和改正,34人恢复中共党籍,101人恢复公职,104人受株连迁往农村的家属子女户口恢复城市户籍。在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下,全区有1名科技人员被选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有8人被选入省级专家,73名科技人员成为全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有2100名先进科技人员入党。科技人员的经济待遇也逐步得到改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政府对中、高级知识分子的部分生活物资实行优惠供应。1984年后,参照技术职称评定和技术职务评聘,按规定给科技人员提高工资待遇;对在农村的科技人员工资向上浮动一级,8年后浮动的一级工资固定再向上浮动一级;对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的专家提升一级工资。1991~1995年,全区由国务院批准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00元的科技人员达31人。对1400多名高、中级知识分子改善居住条件,为821对夫妻分居的知识分子办理调动手续,为755名高、中级知识分子改善工作环境,安排近800名高、中级知识分子的子女就业,从而为科技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