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技机构
分类号: G322.2
页数: 5
页码: 1565-15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民国时期到1995年张掖地区科学科技机构的情况。其中包括管理机构、科研机构(省属科研机构、地区直属科研机构、地区属非独立科研机构、民办科研机构)、群众团体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科学 科技机构

内容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全区没有专门管理科学技术的行政机构。共和国成立后,地区和县(市)、乡(镇)相继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机构。
  (一)张掖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8年10月成立,下设办公室,配干部5人。1962年1月,河西三地区分设,地区科委并入文教卫生局,干部减至2人。1964年恢复地区科委。“文革”开始,机构瘫痪。1975年成立“张掖地区科学技术管理局”;1978年复改为地区科委。1983年机构改革中更名为“张掖地区行署科学技术处”,1994年复改为地区科委。地区科委在名称变更的过程中,析出的单位有地震办公室、地区计量所、科技干部管理科及地区科协等。到1995年地区科委除设秘书科和计划管理科外,还有3个直属事业单位:张掖地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张掖地区技术开发中心和张掖地区科技培训中心。共有职工31人,其中干部25人,工人6人;已获技术职称的11人,内高级职称3人,中级2人,初级6人。
  (二)县(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58年张掖等6县(市)相继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62年精简机构时全部撤销。1964年张掖、山丹、高台、临泽等县恢复县科委,1968年再次撤销。1978年后,各县科委相继恢复。到1995年,全区6县(市)科委有职工34人,其中干部26人,已评定技术职称的1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4人,初级7人。
  (三)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3年始,全区6县(市)的75个乡(镇)成立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886个村选派科技副村长703名,成立村科技小组667个;村属生产合作社选配农民技术员。形成县(市)、乡、村、社四级科技管理体系。
  二、科研机构
  (一)省属科研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场】位于张掖城西南9公里处。民国时期为“甘肃省农林试验所河西区农林试验场”,1949年9月28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张掖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1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军直机关农场”,1953年春交甘肃省农林厅,更名为“甘肃省张掖国营马拉机农场”,1962年由省农业厅改建为“甘肃省张掖九公里园艺场”。1964年改属张掖专区农业局领导。1968年由省革命委员会收回,更名为“甘肃省九公里‘五·七’干校”。1970年干校撤销,成立“甘肃省农业科技工作队张掖试验场”,1974年更名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场”。1995年,场党委下设办公室,场部设行政管理和农艺、园林、植保、土肥、良种培育等职能科研单位,职工508人,其中科技人员44人,占职工总数的8.7%,内高级职称1人,中级8人,初级28人。有耕地5159亩,其中果园面积3198亩,有各类果树7.7万多株,保存国内外优质苹果、梨、葡萄品种300多个;建果窖6个,年储量200多万公斤。此外设有图书馆、化验室、职工子弟学校(设初中班),各种车辆和大型农机具30多台(件)。1984年以来,有6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苹果与梨远缘杂交新品种“甘金”,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产苹果、梨质量好,畅销全国24个大中城市;“早酥梨”远销新加坡等国。
  (二)地区直属科研机构
  【甘肃省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张掖城西南7公里处。其前身为1955年在高台建立的“甘肃省张掖专区农业试验站”,1956年8月迁到张掖,称谓依旧。1959年在试验站的基础上成立“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站、所并存,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68年撤销专区农业试验站,成立“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全所占地450亩,其中耕地397亩,场区试验地6.45亩,畜牧场2.25亩。1995年,所设办公室、科研管理室、总务室、试验场4个科级机构,下属化验室、情报资料室和小麦、玉米、谷子、栽培、土肥、园艺、植保、甜菜、油料9个课题组。职工131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64人,内高级职称8人,中级18人,初级38人。研究项目主要有农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栽培、农业生态应用开发等。建所以来开展科研项目232项,推广应用于生产的项目142项。1978年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品种研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吨粮田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获1993年国家星火二等奖。共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35项,为张掖和河西农业增产做出突出贡献。
  【张掖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位于张掖市北郊,1956年建立,称“张掖专区兽医诊断实验室”,先后隶属专署农林水组、畜牧组。1962年更名为“甘肃省张掖专区畜牧兽医分站”,“文革”中消失。1971年恢复分站,同新设的“张掖地区兽医研究所”合署办公,隶属地区农林牧局。1974年研究所和工作站分设,1984年合并为“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隶属张掖地区畜牧局。研究所设办公室、财会室、资料室、黄牛改良室、黄牛胚胎移植室、养禽室、传染病室、寄生虫病室、兽医门诊部、孵化室等。1995年,有职工25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17人,内高级职称3人,中级7人,初级5人。从1974年建所以来,先后完成科研项目11项,其中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地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
  【张掖地区林果业研究所】位于张掖城东10公里处的北滩。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林业试验站,1971年更名“张掖地区林业站”,后改为“林业试验苗圃”,隶属地区农林牧局。1975年3月改称“张掖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1986年6月更名“张掖地区林果业研究所”,内设办公室、科研管理室、科技开发室、营林研究室、经济林研究室、植保研究室、化验室、资料室、温室;职工76人,其中科技人员36人,内中级职称6人,初级16人。全所耕地面积达1975.5亩,其中苗圃109.9亩,果园364.5亩,各种试验林地900多亩。1995年在所内建森林公园1处,规划面积300余亩,园内有青海云杉、樟子松、油松、刺柏、圆柏、国槐、刺槐、槭树等84个种系。建所以来,有18项林果科研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地、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
  【甘肃省张掖地区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位于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塔尔沟。1978年7月初创建,隶属张掖地区森林管理局。1983年改属地区森林总场,1985年归属张掖地区林业局。有试验基地760亩,其中果园235亩,青海云杉种子园300亩,成片育苗造林地225亩及防护林带2公里。研究所下设办公室、财务室、图书情报室、化验室、龙渠种子园管理站、寺大隆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塔尔沟苗圃和4个林区气象站。职工68人,其中科技人员43人,内高级职称3人,中级3人,初级14人。建所以来,有18项研究课题通过技术鉴定,获得省(部)、地(厅)级奖14项。
  【张掖地区农机研究所】1972年创建,初设于收割机厂,称“农具研究所”,1978年迁到张掖市环城西路4号院内。1984年更名“张掖地区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1985年改建为“张掖地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一套机构,两块牌子,隶属地区农机局,后更名“张掖地区农机研究所”,内设办公室、科研室、资料室、新产品试制车间等。职工21人,其中科技人员12人,内高级职称1人,中级5人,初级6人。建所以来,完成科研、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7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地区科技进步奖2项。
  (三)地区属非独立科研机构
  【张掖地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78年7月成立,隶属地区科委。内设情报信息、文献资料、技术市场3个专业。1995年,有职工7人,内高级职称1人,中级2人,初级4人。主要开展综合性科技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递及情报信息的调查研究、信息网络建设与业务指导。1988年编写的《张掖地区土特产资源评价研究》获省科委情报调研成果三等奖;《张掖科技》期刊获“省科委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及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全省首届内部期刊评比栏目设置单项奖”。
  【张掖地区水利科学研究所】1979年8月成立,隶属地区行署水电处,1985年同地区水电勘测设计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队合并,1990年又分离单设。1995年有职工3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主要承担省、地业务部门下达的水利科研、示范、推广项目;组织编制、实施全区水利科研规划和计划。建所以来,完成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下达的渠道防渗抗冻试验研究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掖地区行署水电处灌溉试验站】站址张掖市乌江乡天乐村西南。1982年成立,前身为地区黑河流域管理处的下属单位。占地240亩,其中喷灌面积100亩。1995年,有职工13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4人)。主要研究黑河沿岸农作物最佳灌溉制度和灌溉技术对各种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等。建站以来,同省果树研究所、生物研究所联合进行的果树矮、密、丰产试验课题,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民办科研机构
  【河西司法鉴定医学研究所】由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张掖卫校、地区防疫站和地区公安处的一些有较深造诣的高级医务人员倡议,经地区科委于1988年9月16日批准成立。所址按工作性质分别设在地区医院、卫校和公安处。研究所成立以来,接受公、检、法机关委托鉴定52件,其中病理解剖确定死亡的4件;属脑系神经外科、眼科、骨科、内科、口腔等损伤鉴定40件;属司法精神的作病、造作病各2件;毒物分析4件。从而为侦破、审判提供科学依据。
  各县(市)还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园艺技术推广站、瓜菜技术推广站、绵羊改良工作站、水产工作站和良种繁殖场等科技推广单位。
  三、群众团体
  (一)张掖地区科学技术协会 1958年建立,初称“甘肃省科学普及协会张掖分会”,和地区科委合署办公,1961年并入专署文教局。1978年,恢复地区科技协会,仍与地区科委合署办公。1981年10月成立“张掖地区科协代表会议筹备领导小组”,1982年4月20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张掖地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选出委员25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1983年,地区科协再次并入科委,对内设科普宣传科,对外仍称地区科协。1986年5月,地区科协与科委分设。1995年科协设办公室、科普工作部、学会工作部,配备干部8人。
  (二)县(市)科学技术协会 1955年,各县相继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62年撤销,1965年恢复,1966年“文革”中消失。1979年,高台、民乐两县率先恢复县科技协会,继而张掖等县科协恢复。1982年9月,张掖、山丹、高台、临泽召开县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其后民乐召开县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肃南召开县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科技协会委员会。
  (三)乡(镇)、村科协组织 1982年全区各乡(镇)、村、社开始组建科技协会和科普小组,到1986年,5个农业县的64个乡全部建立科技协会;886个行政村建立村科普分会的750多个;还有一些社建立科普小组。
  随着专业户和专业化经营的出现,蔬菜、瓜果、养鱼、养蜂、果树、食用菌等专业研究会应运而生。1995年,全区农民专业研究会有372个,会员10730人。临泽县平川乡兰正国的果树研究会,拥有会员30多人,和有关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建立科研联系,果树研究技术辐射甘肃内外,1995年兰正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四)厂矿科协组织 1987年开始,张掖地区造纸厂、民乐县滨河酒厂、民乐县银河集团公司、张掖地区糖厂相继建立科学技术协会。
  (五)各类学术团体 1978年8月,“中华护理学会甘肃省张掖分会”率先成立,随后地区农学会、畜牧兽医协会、园艺学会、林业学会、植保学会、医学会、水利学会、中医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气象学会等相继成立。到1982年,学会达22个,会员2214人。1995年,有学会47个,会员4500多人,其中自然科学学会26个,社会科学学会17个,交叉学科学会4个,涉及全区工、农、林、牧、水利、文教、医药卫生、金融、政法、经济管理等各个技术领域。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