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83
颗粒名称: 第十一节 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2.5
页数: 2
页码: 1558-15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1958年到1995年张掖地区勤工俭学的情况。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教育管理 勤工俭学

内容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制定勤工俭学“一、二、九制度”(即全年休息1月,劳动2月,学习9月)。九月,在酒泉召开全省勤工俭学现场会,勤工俭学活动掀起高潮。全区学农基地扩大到365个,开垦荒地2524亩;新建校办工厂176个,学生劳动基地342个,新增固定资产120.7万元。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由于师生劳动量过多过大,出现“以劳代学”“以劳代教”的倾向,教学工作被削弱,学生成绩下降。不久遇三年自然灾害,校办工厂、农场大半解散。“文革”期间,在“学习朝阳农学院”“左”的思想影响下,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厂校挂钩”“社校挂钩”,再次把勤工俭学推向高潮。仅1973年全区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就有462所,学农基地270个,学工基地30个,其结果依旧是“以劳代教”,将勤工俭学引向误区。
  1978年以后,教育部颁布《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条例》,对勤工俭学活动作出明确规定。到1987年,全区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达600所,占学校总数的57%。建成学农基地449个,耕地面积5013亩;校办工厂7个;第三产业网点两个,劳动课达标的学校505所,接纳学生参加劳动的基地298个,纯收入51.1万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47.5万元,用于集体和个人福利3.6万元。
  1991年3月,地区教委勤工俭学办公室成立,翌年召开全区勤工俭学现场会,观摩民乐县农业中学的苹果梨基地、张掖市第一中学和张掖青西小学的校办工厂、张掖市第二中学开发的商业网点、临泽县板桥园林中学的林果生产、张掖师范学校的经济实体等,推动全区勤工俭学活动向科技化、规模化、效益化的轨道迈进。到1995年,全区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907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82%。有农林牧基地788个,占地面积10080亩;校办工厂23个,第三产业网点221个,校办产业的职工人数327人,全年总产值1162万元,纯收入573万元,比1987年增长10.12倍。其中补充教育经费49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2.4万元,生均收入31.2元,其中小学16.6元,中学46.5元,职业中学121元,中等专业学校297.3元。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