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79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9.2
页数: 4
页码: 1545-15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末清初到1995年张掖地区成人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农民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实用技术教育)、职工教育(初等、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成人教育

内容

〔明〕末〔清〕初,区内各县实施成人教育的宗旨是“开风气、扩新识、浚民智”。其对象为城乡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沿用古代乡老缙绅宣讲“圣谕”的方式进行。〔民国〕开始,各县劝学所下设通俗教育馆,向城乡民众宣讲通俗知识,举办民众学校或识字班。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除举办冬学、夜校和扫盲识字班外,还在农村和城区兴办农民技术夜校,职工技术学校,进行文化、技术培训。并通过函授、自学高考等形式,提高成人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一、农民教育
  (一)文化知识教育 〔民国〕初年,各县相继成立民众教育馆、图书馆、阅报处、通俗讲演所等社会教育机构,在群众中开展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活动。〔民国〕19年,张掖县在县政府院内设立第一所张掖县民众学校,有校长、教员各1人,学员84人。各县在城区和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也建起民众学校,聘请专(兼)职教师,使用统一的《民众教育课本》,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民国〕22年,省教育厅颁发《甘肃省民众学校办法大纲实施细则》,确定民众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授予年长失学者以简易知识、技能,使之适应社会生活”。课程设置有识字、常识、简易算学(珠算或笔算),兼授历史、地理、卫生、自然等。民众学校利用夜间和假日上课,每周授课12小时,学习期限为3个月或半年。书籍、文具等均由学校供给。〔民国〕27年,推行战时民众补习教育,对象为16~35岁失学民众。是年各县有民众学校12所,其中,张掖县城5所,山丹县1所,临泽县1所,高台县两所,民乐县3所。〔民国〕29年,各县民众学校和识字班同当地的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合并。〔民国〕32年,甘肃省教育厅制定《甘肃省肃清文盲分年实施计划》,各县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均设民众教育班。到〔民国〕36年,全区有民众教育班610个,其中高级班10个,初级班507个,妇女班93个,在学者1.3万人。
  共和国成立后,农民文化教育备受重视,1950年,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提出“开展识字运动,减少文盲”的农民教育方针,全区结合剿匪肃特、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地开办冬学、夜校,对农民群众进行以识字为主的思想文化教育。教材有《农民识字读本》《冬学政治教材》和自编《农民文化课本》《日用杂字》等。1951年土改后,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农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知识,全区冬学、夜校发展到671处,常设民校77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4.55万人。1954~1955年,农村扫盲进一步发展,全区有扫盲班2520个,学员12.23万人,其中高小班70个。肃南县开展“民教民”活动,聘请义务教员60人,组织扫盲小组70个,参加学习的农牧民1040人。其中有10人担任农业社主任,9人担任会计员,30人担任记工员。1956年,各县成立区乡扫盲协会,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扫盲工作,县教育行政部门相应制定脱盲标准及检查验收办法。规定干部职工须识字2000以上,能阅读文件、写300~500字的报告;市民、农民须识15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并能阅读书报。经认、读、写测验合格后,发给脱盲证书。到1959年初,全区脱盲人数达21.23万人,占应脱盲人数的73%。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农教育停滞。“文革”中,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民教育受到严重破坏,新文盲又大量出现。
  1978年以后,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调整充实县(市)工农教育委员会,加强扫盲工作,社队和乡村小学开设扫盲班。1986年,地区行署根据《甘肃省扫除文盲条例》,制定《张掖地区农民扫盲教育“七五”规划要点》,各县(市)配备农民教育专干50名,同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签订扫盲协议书;各村社同扫盲对象签订“脱盲协议”。到1990年,全区办起扫盲班2322个,专(兼)职教师2289人,有9.18万人参加扫盲学习,脱盲人数达5.64万人,全区文盲率下降到11.9%。有1个市、33个乡(镇)、393个行政村达到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分别占乡(镇)总数、行政村总数的36.6%和44.96%。是年4月,经省、地两级政府组织验收,张掖市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
  1992年,全区参加扫盲学习人数9873人,其中张掖市1264人,山丹县1729人,民乐县3500人,临泽县1300人,高台县1760人,肃南县320人。全区脱盲5744人,占应脱盲人数的58.11%。是年5月,山丹县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1994年高台、临泽两县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到1995年,民乐、肃南两县也达到基本脱盲标准,全区文盲率下降到1%以内。
  (二)实用技术教育 1985年后,遵照国务院有关开展农民实用技术教育的指示精神,全区各县(市)在增设农职业中学的同时,狠抓农业两广校(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甘肃省农村广播应用技术学校)各县分校的建设与管理,在原有农学、林学、畜牧、财会等专业的基础上,新开瓜果蔬菜、淡水养鱼、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学员由原来的4800人增加到3.1万人。全区还开办农牧渔业技术短期培训班232项、912期,共培训6.19万人。其中种植专业技术129项、599期,培训3.79万人;养殖专业技术59项、221期,培训1.68万人;农经管理专业技术35项、91期,培训0.77万人,其中农民会计核算专业技术0.66万人。
  1995年地区教委制定《张掖地区乡(区)农科教培训中心管理实施细则》,投资50万元,为60个乡村安装地面卫星接收天线,建成农科教中心14个,培训班1300多个,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1200人,有3.3万人(次)接受培训,从而使全区农民技术教育跃上新的台阶。
  二、职工教育
  (一)初等、中等教育 1950~1953年底,各县先后开办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28处,在校职工2179人。1954年,在整顿职工业余学校的同时,又在厂矿企业中开办速成识字班,有3869名职工参加学习。1957年,全区有业余学校11所,参加学习的职工有3708人,其中扫盲班37个,学员1092人;高小班88个,学员1868人;初中班19个,学员748人。1958年,职工业余学校更名为“红专学校”或“红专大学”。1960年经济困难,职工业余学习中断。
  1979年后,职工业余教育有新的转机,一些工矿企业分别举办“工人大学”或“红专大学”。1982~1986年,地、县(市)教育部门组织对职工文化、技术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文化合格证书》和《技术合格证书》。据1986年统计,全区参加“双补”的职工4888人,其中:张掖市1288人,山丹县944人,临泽县660人,高台县752人,肃南县424人,民乐县820人。省教委会同地区教委组织对全区480个文化补课班进行考核验收,参加补课的职工达1.78万人(次),占应补课对象的86.1%,文化合格者9709人;技术合格者7079人,占88.64%,各项指标均符合省人民政府的规定。
  1976年,张掖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1984年在同校创建“张掖地区汽车技工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开设农机管理、拖拉机、汽车驾驶、保养、维修等专业。1979年地区供销合作办事处,地区粮食处分别开办“干部培训班”“职工培训学校”。张掖、临泽、山丹、高台、民乐县创办“医疗卫生技术培训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各类技术学校32所,开设医士、护士、妇幼助产、农学、林果、畜牧、兽医、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文秘、教育、档案、无线电修理、机具维修、服装、烹饪等24个专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2.42万人(次)。
  1995年,全区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502所,其中属教育部门和集体办的496所,在校学生7.21万人,教职工2307人;其他部门承办6所,在校生1390人,教职工31人。职工技术培训学校2所,在校生365人,教职工12人。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4年,张掖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在地区教委设立高教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组织全区自学高考和社会助学等。是年开考汉语言文学、英语、政治理论、工业企业管理4个专业、11门课程,应试455人,1987年首届毕业32人。1986年增加财务会计、工业与民用建筑、新闻、统计4个专业、26门课程。1988年后,高教自学考试受到社会各界支持,有关县(市)采取奖励办法鼓励青年自学成材。张掖市对参加中专、大专、本科考试的成人进行分层次奖励,每考试合格一门功课,分别奖人民币15元、20元、100元。从而大大激发中青年奋发学习的积极性,报考人数由1984年的4个专业455人,增加到1994年的35个专业,报名5.27万人(次),实际参加考试的3.63万人(次),合格1.19万人,合格率为32.6%。1995年,全区报考人数达1.89万人(次),实考1.18万人(次),合格4023人,合格率为34%。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