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等专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7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中等专业教育
分类号: G718.3
页数: 6
页码: 1536-15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到1995年张掖地区中等专业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山丹培黎学校、卫生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农职业中学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中等专业教育

内容

区内中等专业教育,发端于〔清〕末,创建于〔民国〕,发展于共和国成立以来。到1995年,全区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农职业中学8所,培养中专毕业生21767人。其中师范学校毕业生7586人,农业学校毕业生4307人,卫生学校毕业生3019人,农职业中学毕业生6855人。
  一、师范学校
  〔清〕光绪末年,山丹县开办“师范传习所”,因生源不足,1年后停办。〔民国〕4年,张掖县在行台废署(今张掖市第一职业中学校址处),创办“乙种师范讲习所”,〔民国〕6年改为“甲种师范讲习所”,有所长1人,教师3人,学生33人,〔民国〕10年停办。〔民国〕13年,山丹县设师范学校,一年后停办。〔民国〕30年,甘肃省教育厅决定,徙省立临夏师范学校至张掖,更名为“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设四年制简师班和三年制中师班,教师18人,到1949年8月,培养简、中师毕业生410人。
  1949年9月张掖解放,张掖专署文教科接管张掖师范,翌年与张掖中学合并,改设师范部。1955年张掖师范恢复,改建为“三三制”中等师范学校。1958年,山丹、高台、肃南3县分别在教师进修班的基础上创建师范学校。1959年6月,甘肃省教育厅确定将山丹、高台开办的师范学校并入张掖师范,肃南师范学校停办。1962年张掖师范学校由城北清明坛迁至城内东北角现校址处;到1965年培养毕业生705人,轮训教师669人。
  “文革”期间,张掖师范停止招生,举办短训班,培训教师667人。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到1976年共招收1308人。1977年张掖师范学校恢复招生,分别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和民办教师入学。高中生和民办教师修业2年,初中生修业3年。1991年中师学制改为4年。
  从1981年开始,国家拨款100多万元,为张掖师范学校修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礼堂等。1988年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50万元,省、地投资10多万元,学校自筹25万元,校友和师生捐助16万元,合计300余万元,新建综合教学楼、办公楼、阶梯教室、学生餐厅、“琴苑”和教师宿舍楼等配套设施,学校面积扩大为5.8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万余册,订阅报刊148种,教学仪器总价值达105.2万元。1977~1995年,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小学教师4823人。
  (一)学制与课程
  〔民国〕时期,张掖、山丹师范讲习所的修业年限,乙种为1年,甲种为2年。课程有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语、数学、绘画、手工、歌乐、体操等。〔民国〕30年张掖师范学校,有简易师范班和师范科班,前者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学制4年;后者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学制3年。课程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卫生、公民、体育、美术、音乐、童子军训练以及教育通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教材及教学法、教育实习、地方自治、测验统计等。师范科和简易师范的课目相同。惟师范科从二年级开始,分甲、乙、丙、丁4组,分别选修社会教育、教育辅导、地方行政、地方建设、实用技术、卫生教育、医药常识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课。
  50年代初期,张掖师范学校沿用早年学制。1956年始,师范学校正式纳入中等专业教育系列,设中师班、初师班、幼师班。中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初师和幼教班招收高小毕业生。1962年后,初师班停招。“文革”时期,学制没有统一规定,1972年推荐入学“工、农、兵”学员,学期两年。课程设置,解放初期采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制定的《师范、简师课程科目授课时数表》,设政治、国语、数学、历史、化学、物理、音乐、教育等。1956年开始,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三年制中师班开设课程:语文及教学法、数学及教学法、物理、化学、达尔文理论基础、地理及教学法、历史及教学法、政治、心理学、教育学、学校卫生、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术及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后增设少年先锋队工作、儿童文学、教育实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文革”初期,师范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1972年增设政治、毛泽东思想、业务、军体等课。1977年恢复招生制度,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两年;1981年后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3年;1991年改为4年,入学的民办教师,修业期限为两年。1981年以后,课程设置执行全国统一的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教委《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及《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大纲》(试行)。
  (二)学生补助 〔民国〕时期,张掖师范学校学生除免交学费、书费、住宿费、发给一定数额的膳食费小麦四小斗(合32公斤),另设清寒优秀学生奖学金。共和国成立后,全体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1952年,简易师范生每人每月助学金9元,中师生每人每月助学金10元;1959年困难时期调整为每人每月13~15元。1978年膳食补助费以15元、17元、19元3等发给,另据实际每人每月评发补助费2~4元。1995年每月人均补助增至54.3元。
  二、农业学校
  〔民国〕30年春,曾任敦煌县长的鲁玲(临泽人)在张掖县城定居后,倡议创建张掖农业学校。呈请甘肃省教育厅、建设厅批准,鲁以校长的名义暂借张掖福音堂(在城西北角)房屋作校舍,聘请教师,当年招收80名高小毕业生,设农艺、森林专业。〔民国〕32年春,经甘肃省教育厅、建设厅同意,迁今址(原白塔寺),设6个班级,增加畜牧专业,学生达300人,更名为“甘肃省张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到1949年,招生
  500余人,毕业300余人。
  共和国成立后,张掖农校易名“张掖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归专署农业局领导,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生439人。1958年张掖中等专业技校同专区农业合作化干校合并,在校学生达1500多人,校名先为“张掖农学院”,后为“张掖农业专科学校”,升为大专学制,不久停办。1964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张掖农校,为中专体制,仍由专署农业局管理。1970年又因战备需要,校址为军队借用,学校移于地区农科所,举办“社来社去”的农技培训班。1974年军队撤离,农校迁回原址。
  1978年后,张掖农业学校课程设置渐趋完善,分为普通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技术基础课有植物生理、农经管理、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农业气象、土地测量等;专业课又分农学专业和园艺专业,农学专业有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蔬菜栽培、生物统计等;园艺专业有果树栽培、果树遗传育种、果树病虫害防治、蔬菜栽培、贮藏加工等。根据实际需要和地方委托,农校办过多种代培班和干部短期培训班;依据教学和实验需要,还辟有包括园艺场在内的实验农场500多亩,有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实验室10个和3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1处。此外还在张掖市园艺场、党寨、新墩、乌江乡及高台县宣化乡、临泽县蓼泉乡建有带田蔬菜、水稻、果树及苹果梨等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19处。学校占地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省、地投资520万元,建成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和其他建筑。拥有各种较大型仪器150多台(件)、微机20多台、藏书6.4万余册和有关植物、昆虫标本。从1977年恢复招生的17年来,张掖农业学校毕业生2390人,遍布河西各地及邻近省区。据1992年在张掖地区6县(市)抽样调查,有20%的农校毕业生获得中、高级职称或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在全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中起了重要作用。近10年来农校承担省、部科研项目9项,地列课题6项,现已通过省级鉴定验收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项,获省、地科技进步奖6项。80年代的蚕豆抗病丰产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在山丹等地推广;玉米黑穗病防治研究获得成功。90年代开展的水稻引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使张、临、高3县(市)水稻稳定增产。1994年完成的小麦、大豆一体化栽培技术,小麦不减产,大豆亩增50~75公斤。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A级三类学校。
  三、山丹培黎学校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1942年,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名义,与英国友人乔治·艾温·何克,在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创办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学校由双石铺迁至山丹县城,路易·艾黎任校长,乔治·艾温·何克任教导主任,以“分析创造”为校训,易名“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办学形式为半工半读,课程设置有国文、算学、英语、历史、经济地理、理化基础、工业常识、机械制图、簿记等。为便于学生实习,还设有动力、制毯、纺织、玻璃、陶瓷、造纸、印染、化工、皮革、测绘、铸铁、冶炼、机械、制糖、开矿等小型实验场地以及农场、牧场和医院等。教师主要聘自国内,外籍教师有美国机械师严立地、新西兰医生斯潘塞、农业专家魏美斯及艾启赫、日本陶瓷专家野口胜、奥地利纺织专家哈德等。由双石铺迁移时有学生60余人,到1949年9月解放时,学生已达到500多人。1953年8月迁往兰州,改称“西北石油技工学校”。
  【甘肃省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1985年,路易·艾黎来甘肃考察,再次倡议开办“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由甘肃省农业、畜牧、教育诸厅共同筹集资金和国内外友好组织及人士捐助,于1987年4月21日路易·艾黎来华工作60周年之际正式开学招生。学校为中专建制,遵循路易·艾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思想,立足山丹,面向河西,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实行省、地共管,以地区为主的体制,由省人大副主任李屺阳任名誉校长,正式定名为“甘肃省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学校实行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普通中专班设农学、园艺、畜牧3个专业;电视中专班设建筑施工管理、现代文秘两个专业;职业高中设家电维修、文秘、园艺、农机、服装缝纫、工艺美术装潢、乡镇企业管理7个专业。招生对象:中专班为河西各地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职业班为山丹籍小学毕业生,学制5年,初中生学制3年。到1995年有中专班10个、学生450人;职业高中班2个,学生100人;短训班2个,学生100人。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职教师43人。学校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住宅楼、中新友好厅以及图书室、实验室、日光温室和1000余亩的实验农场。
  四、卫生学校
  【国医学校】〔民国〕25年,张掖县在三皇药王庙创办国医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30名,学制初定为3年,后延至4年。校长由县政府委派,聘请张掖著名的中医大夫任教。1949年停办。
  【卫生学校】1958年,在专署卫生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张掖医学院”,大专学制;1959年改为“张掖卫生学校”,1960年学校从现河西制药厂迁到城西今校址。9月增设大专医学班,招收调干生19名,将专区医院划为学校附属医院。1961年大专班停办,医院恢复独立。1964年,张掖卫校由省卫生厅接管,1966年改为“张掖专区白求恩卫生学校”,1969年移交张掖地区卫生局管理,更名为“张掖地区卫生学校”。
  “文革”期间,招生中断,卫校依据当时“开门办学”的精神,举办“社来社去”培训班,学工、学农、多种经营、开办中药厂,年产值20万元。在张掖县明永公社荒滩上,开荒地200多亩,修教室3座,边上课,边学农。1978年后,卫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教职工增加到113人。开设医士、护士、妇幼医士、助产医士、公共医士、放射医士6个专业。1984年招收职工班,1985年增设代培生班(自费生)和职业高中班,1986年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除医士班为4年外,其余均为3年。课程设置分普通课和专业课,普通课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理化学、微机、拉丁文、药理等;专业课分医士班和护士班,医士班有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以及病理学、解剖学、传染病学等;护士班偏重于各科的护理;其他课程依需要增减。到1988年,卫校专业课教师90人,行政后勤人员47人,开设兰州医学院张掖临床医学大专班,有教学班23个,学生1153人,其中计划内招生738人,代培生415人,开设医士、护理、社区医士、妇幼医士、影像诊断、助产和临床班等。学校面积扩大到3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有实验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楼、教师住宅楼、供临床实习的门诊大楼以及图书馆、化验室等配套设施。藏书6万多册,各种教学实验仪器100多台(件),保证教学实习和临床诊断的需要。从建校至1995年8月,培养各类医护人员4350人,其中医士2575人,护士1217人,助产医士188人,其他370人。1995年,在校学生1150人(国家计划内735人,代培生415人);教学班24个(大专班3个,中专班7个,计划内自费班1个,职工中专班6个,自费班6个,爱德班1个);教职工138人,其中专职教师57人。
  五、体育运动学校
  1972年11月,张掖地区和张掖县联合成立“张掖少年儿童体育学校”。1976年5月由地区接管,改称“张掖地区业余体校”,有3个班、150多人。1980年,学校由大佛寺北侧迁到北城门外原师范学校校址,改称“张掖地区体育中学”,时有5个班、170人。1985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张掖地区体育运动学校”(简称“张掖体校”),由地区体委和教委主管。1995年有教学训练班5个,学生180人(其中中专班3个、100人;培训班2个、80人);有教职工57人。学校面积近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35平方米,教学训练场地2.15万平方米,包括长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射击馆两个、简易身体素质训练房、柔道摔跤训练房各1个、篮球场4个、综合教学楼1栋、礼堂1座、教室8栋、学生宿舍20间。办学经费由初期的每年4万元增加到86.6万元。
  学生由地区所属各普通中学推荐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经体校复试合格后录取入学。学制原为4年,1992年改为3年。学生入学后实行学习、训练、食宿三集中的半读半训制。主要设球类、田径、武术、柔道、摔跤、射击、无线电测向等专业。普通课按中学课程设置,使用中学教材。技术基础课设有运动生理、运动心理。专业课按专业要求进行训练。毕业7届、286人。毕业生有些充任教练员、运动员,有些分配中小学任体育教师。
  1978年后,张掖体校先后向省体工队和省体校输送体育人才70人,其中一级运动员15人,国家运动健将6人,国际运动健将2人,有1650人(次)参加全省及全国重大比赛,获金牌354枚、银牌304枚、铜牌236枚;有2人打破2项全国青少年纪录,有65人(次)打破52项全省青少年纪录。1989年全省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统考中,张掖体校中一班获得全省第二名。1990年全省体校检查评估中张掖体校达到优秀标准。1991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在全国体育运动学校选优评估中,张掖体校得到好评。
  六、农职业中学
  (一)农林牧职业中学 1958年,张掖专区各县相继创办农林牧业中学24所,是年底,经并校、合班、改办,保留农林牧中学7所,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全部停办。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各县依据不同情况,对停办的农林牧中学进行恢复、搬迁和重建。到1965年,在张掖县和平公社、高台县黑泉公社、临泽县蓼泉公社、民乐县三堡公社建起农业中学4所。“文革”时期,张掖县和平农中改为“五·七”红专学校,张掖县沙井中学、临泽县板桥中学、肃南县皇城中学,分别改为农业、林业、牧业中学。其他县农中保留未变。到1995年底,全区农林牧职业中学达8所,有教学班107个,其中大专班1个、中专班17个、职业高中班64个、普通班25个。有教师407人,学生3987人。
  (二)专业、学制与课程 农职业中学的专业与课程依据社会需要设置。农林牧业中学设有农学、园林、蔬菜、养殖、畜牧、兽医、综合农业、农业机械,个别的还设有建筑、财会等专业;职业中学设置有幼师、缝纫、财会、家电修理、工艺美术、烹饪、企业管理、建筑设计、文秘、美容理发、制糖等专业。学制,职业高中班学制多为3年,有的为2年。90年代实行“长短并举,中初级并重”的方针,即在举办职高班的同时,也注意举办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短训班;农中均设初中班,重点是办好职高班。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和普通中学相似而较轻,专业课依据专业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专业课程;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一般为3∶4∶3。其中张掖市第一农业中学教学设施齐备,学生学习成绩优良,被省教委和国家教委先后分别授予“科技兴农先进学校”;临泽县板桥园林中学移沙造田,种树种草,在荒漠上建起学校,被国家教委等4部、委授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民乐县三堡农业中学自编教材,教授苹果梨栽培技术,省教委主任王松山参观后题词“果梨芳香,农中有望”。
  (三)招生和就业农业中学主要招收本县(市)农村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兼收个别邻县的学生;职业中学以招收城区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兼收少量农村学生。农职业中学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由劳动部门推荐,用人单位审核录用,或是自谋职业。到1995年8月,全区8个农职业中学毕业的人数已达6855人,其中升学460人,占6.7%;招工录用3294人,占48%;回乡务农2291人,占33.4%;自谋职业810人,占11.8%。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