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跃进·反右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6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大跃进·反右倾
分类号: D651.6
页数: 5
页码: 1503-15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大跃进、反右倾情况,分别记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运动、复查反右整风案件等。
关键词: 大跃进;反右倾;人民公社化

内容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958年4月3日,中共张掖地委在敦煌县召开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传达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议根据中央的精神提出“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组织全面大跃进”的口号。5月30日,地委召开各县委书记会议传达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精神,要求当年全区粮食完成14~15亿公斤,每人平均有粮1000公斤(1958年实际只有200公斤),开办地方厂矿8000个。此后,各县普遍制订“大跃进”计划,指标越来越高。高台县6月6日召开的第二次党代表会议提出:农业苦战一年过黄河,再战两年跨长江,连战6年实现千斤县;工业要全党动手,全民大办,苦战6个月,建厂100个,总产值达到630万元。6月16日,地委召开全区四级干部大跃进评比千人大会。会议制定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三年规划纲要(草案)。会上评出74个大跃进先进单位。形成插红旗、拔白旗,人人争上游,个个当先进的跃进局面。地委还提出“十年指标,一年完成;三年过河(亩产400~500市斤)八年跨江(亩产800市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地方工业两年完成五年计划,产值五年赶上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等规划。出现了一些超越实际的口号:“脚踏地球飞速转,一天等于二十年”“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等。7月31日,地委召开广播大会,邀请两位河南小麦高产代表作“深耕施肥和密植”报告。要求高产田深翻1丈5尺,肥料用量要翻几百番。各县普遍仿效,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0月25日,专署分别检查验收全省“第一个粮棉无病虫害‘卫星’——敦煌县”和全区“第一个无田鼠‘卫星’——山丹县”。截至1958年10月30日,“建立综合牧场242个,养猪场7657个”“已建立并投入生产的厂矿100个”“小学增加到3491所”“中学增加到179所”“专、县办起大学12所”“建起红专学校1700多所,有19万人参加学习”;全区实现“四无”(无老鼠、苍蝇、蚊子、麻雀)。是年,在“大办水利”的群众运动中,掀起打井高潮,至年底“共打各种水井94453眼(其中土井75562眼)”,当年有70%的土井废弃。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紧急指示》下达,《人民日报》社论《人民公社好》发表后,地委于9月11日下发《张掖专区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要求各县、市联乡并村建立公社。是月,中共高台县委在发出《立即全面建立人民公社的通知》后,10天内就将全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建为10个人民公社,并提出“全县实现食堂化”“跑步走向社会主义”的口号。是年9月12日,敦煌县和肃北蒙古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3个“一县一社,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宣告成立。改县人民委员会为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2月撤销,恢复原建制)。至9月底,全区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人民公社109个(每社平均3614户)。其中:张掖市7个,高台县10个,山丹县3个,民乐县4个,肃南县7个。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一大二公(一大,将小社(合作社)并为大队(人民公社);二公,将土地私有私耕(合作化前)、公有私耕(合作化后)变成公有公耕)。生产资料公有,产品统一调拨,平均分配。农业社原有财产统归公社所有。农民股份基金,包括作价的牲畜、车辆、农具、树木、自留地等无偿转入公社。农民、生产队和农业社互欠的债务,进行登记和适当处理。取消家庭炉灶,统一在公共食堂就餐。1958年10月,全区实现公共食堂化,有食堂13745个,其中:张掖县1942个,高台县1099个,山丹县885个,民乐县683个。社员在食堂吃饭不要钱,粮食无偿调拨。不少公社还实行一段社员工资制,每人每月1~2元。劳动管理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干活实行大兵团作战,打破原生产组织地界,开展共产主义大协作。全区公社化期间平调总值达4230万元。张掖县平调总值为655万元,平调劳力3450余万个。由于采取“大批判”开路,以“拔白旗”“批右倾”作先导,社、队干部慑于压力,不得不搞虚报浮夸。形成“说实话受批判,说假活受表扬”,弄虚作假成风的局面。1959年2月15日,地委提出当年全区粮食亩产500~600公斤,总产达35亿—40亿公斤的要求。入夏后,经估产计算,当年全区粮食产量只能达到11亿—12亿公斤。而省委认为,“1959年又是一个大跃进年”,张掖专区粮食产量应该达到1958年14亿公斤的水平。在此情况下,地委将原估产所欠的2亿公斤指标,硬性摊派各县(市)“完成”。导致1959年秋至翌年春查办“瞒产私分”斗争的发生,以至走向极端。
  1958年8月,党中央发出“以钢为纲”的号召,地、市、县分别组建钢铁生产指挥部和办公室,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人亲自挂帅。各地很快掀起群众性大炼钢铁的热潮。8月20日,地委召开各市、县委书记电话会,向各级党委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年内必须完成25万吨钢铁的冶炼任务(是年11月,省委下达张掖专区年内炼钢指标18万吨,地委又定为25万吨)。8月23日,地委又召开电话会,要求9月10日前“炉炉出铁,遍地开花”。9月12日,地委组织参加全区四级干部会议人员,到全区大搞小土炉炼钢铁的旗帜——山丹现场参观。9月30日,全区组成32万名工、农、商、学、兵大联合的钢铁大军,向采煤、采矿、建炉、冶炼、运输方面进军。
  山丹县大炼钢铁从1958年5月24日炼出第一炉铁开始,至12月9日结束,历时6个月零17天。县委、县政府80%的常委、70%的委员、60%的科、部、局长和234名一般干部以及3.5万多名社员群众和厂矿工人、学校师生参加钢铁生产。是年5~8月,省委先后派工业工作团和钢铁工作团到山丹进行检查督导。省委在山丹召开11次现场会;地委也在山丹召开7次现场会、扩大会等,平均半月1次。省委号召全省学山丹、赶山丹、超山丹。山丹成为当年全省的“钢铁红旗”。省委钢铁工作团和山丹县委在9月份组织开展“大辩论”,拔“白旗”,插红旗活动,提出“头可断,血可流,完不成任务不罢休!”“宁叫肌肉少十斤,不让钢铁差一分”的口号。截至11月15日,全县抽调劳力3万多人,大车4900辆,马、驴1500匹(头),建土炉6000个,放出34409吨生铁的高产“卫星”。11月23日,县委要求12月10日前再炼铁1.05万吨,钢2000吨。在全县城乡挨门挨户收缴废钢铁,把铁刀子、铁剪子、铁犁铧、铁盆、铁桶、铁钉、铁锅、铁火盆、铁炉子以及寺庙铁钟等铁制农具、用具、工具、灶具、器具全作为废铁集中投入小土炉冶炼。县委还分别于11月30日和12月5日召开常委会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要求采取小土群、土高炉、热风炉、洋高炉等多种炉群冶炼。大炼钢铁打乱生产秩序,农村青壮劳力几乎全部投入钢铁生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全县1959年的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下降11.8%。
  高台县委于1958年9月做出“苦战一个月,出炭、出钢、出铁”的决定,建起“炼铁厂”64个,“炼钢厂”62个(均为小型土炉)。10月提出“依靠土群土窑,出动3万大军,拼命苦战20天,定叫7千吨钢铁‘卫星’升上天”的口号。接着组织3万名社员、1000多名干部,分6个兵团,分赴岔路河、灰达坂、四满口等地大炼钢铁。由于违背科学,炼出的8501吨钢不合格,1000多吨铁为“烧结铁”。
  张掖县在1958年冬,运用人海战术,土法上马,抽调劳力4万余人,分别在西武当、杏树沟、老君庙、大满及县城内等地建立11个钢铁基地,修建钢铁冶炼炉293个,炼出钢1.85万吨、每吨亏损274.8元。因设备、技术不过关,所炼“钢铁”皆为废品。
  民乐和肃南县分别“炼出钢铁3500万吨和2219吨”。
  全区大炼钢铁运动,从1958年5月开始,至12月底结束,历时8个月。炼出钢2.03万余吨,铁12万余吨。由于盲目上马,土法冶炼,所炼钢铁于1958年12月6日除选调1.8万吨钢运往兰州钢厂外,其余大部分均为残次品。全民大炼钢铁,实为“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1959年4月,地、市、县根据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纠正“共产风”,清理人民公社建立后漏记和被“协作”、平调、一风吹的各种用工,清退贪污、多占、平调的钱物。公社平调大队的物资折款退赔,集体平调社员的物资进行清算。各级干部主动检查,听取意见,以消除群众对“一平、二调、三收款”的怨气。调整划小公社规模,划小生产大队、生产队,缩小公共食堂规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级核算,队为基础,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各负盈亏的经济制度和管理原则。
  二、“反右倾”运动
  1959年10月,地委召开全区电话会议,动员部署贯彻中央庐山会议和省委第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党活动的斗争。是月,地委召开第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地委工作会议,批斗地委书记处书记×××,并将其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会议讨论给其留党察看两年,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1年9月22日平反),下放劳动锻炼的处理意见,上报省委审批。地委机关确定“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13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5人,“阶级异己分子”3人,“坏分子”3人,“投机分子”1人,有“严重右倾思想”的9人。
  山丹县于1959年9月在全县展开反右倾运动,确定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副县长×××及部门、公社领导干部15人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这批人停职集中批斗。是年12月12日,×××被迫害致死(1964年10月28日昭雪)。还对147名犯有严重“右倾作风”和有“右倾思想”的干部及农村1131名“富裕中农代言人”“冒尖人”等进行批判斗争。
  高台县从1959年11月9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反右倾运动。县属机关单位参加干部564名,各公社、大队参加668名。揭发出有“右倾”问题的干部59名,其中确定重点批判斗争对象34名,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名,“右倾反党分子”1名,“严重右倾个人主义”3名。是年12月22日,县委发出《关于整顿巩固人民公社的指示》,在整社中,结合批判右倾机会主义,批斗农村干部中“富裕中农代理人”和“右倾分子”299人。
  民乐县于1958年6月,相继召开县党代会和人代会,以整风反右倾为内容,批判斗争和处理了县委、县人委4名县级干部及7名科级干部。
  张掖市于1959年8月成立“反右倾领导小组”,11月8日召开动员大会开展反右倾斗争,历时9个月,重点批斗163人。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10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2人。
  张掖等6个市(县)和专区机关在反右倾运动中定案“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191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10人。
  1959年,张掖专区“大跃进”继续进行,“左”倾错误持续发展,浮夸风依然流行。当年农业歉收,征购粮过头。无粮上缴,便开展反“瞒产私分”的查产斗争,不少基层干部受批斗。1960年2月25日,地委派工作组到张掖市梁家墩公社长安大队前进生产队搞“查产”调查,认为该队干部瞒产私分,工作组当即宣布3名队干部管制审查。3月4日,张掖地、市委在这里召开全区18个县的万人干部大会。批判斗争“瞒产私分”粮食的前进生产队两名干部,并宣布开除党籍、撤职和逮捕法办(1960年10月4日平反)。会后,全区乱整、乱批、乱斗、乱捕农村基层干部之风盛行,批斗、逮捕、管制农村基层干部2175人。仅张掖市梁家墩公社,被批斗、逮捕、管制的干部就达188人。
  大跃进、公社化的失误和浮夸风、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不良作风,加之连续自然灾害,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造成极端困难。无粮、无钱、无物,疾病蔓延,人口大量外流,非正常死亡增加,牲畜大批减少,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至1960年7月底,全区外流人口达5万多人。张掖市死1.4万人,高台县死1.06万多人。
  1960年11月3日,中央派出以钱瑛(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为首的工作组,来张掖调查研究。11月23日,钱瑛向中央和西北局发出特急电报,反映张掖专区的问题。12月3日,西北局在兰州召开书记处会议(简称“西兰会议”)。纠正中共甘肃省委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所犯严重的“左”倾错误;研究如何解决人口外流、浮肿、死亡等问题。会后,地、市、县积极组织人力,抢救人命,调运粮食,安排群众生活。1961年1月,地委召开第十四次委员(扩大)会议,传达西北局书记处对甘肃问题的指示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讨论安排人民生活的措施;揭发地、市、县委一些负责人执行错误路线的问题。2月,地委安排整风整社,着重检查纠正干部中的“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特殊化风、强迫命令风)。3月,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实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大跃进”、公社化造成的困难局面开始好转。
  三、复查反右整风案件
  1961年1月,地委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成立反右整风案件复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各县、专区各系统成立相应组织。现辖张掖6县抽调专干92人。3月,案件复查甄别全面铺开,1963年4月底结束。复查甄别结案案件8862件,占1957年下半年到1960年底案件总数8889件的99.70%。甄别结果:原批判处理正确和基本正确的1863件,占21.02%;原批判处理部分错的1854件,占20.92%;原批判处理错和基本错的5132件,占57.91%;有严重错误加重处理的13件,占0.15%。
  全区在复查甄别案件中采取以下做法:(1)原来批判完全错的,进行全部平反,并在适当的场合赔礼道歉。(2)对6917名农村基层不脱产干部和工人、农民、学生,过去以“白旗”拔掉的、戴上“右倾”“代言人”“冒尖人”等政治帽子的,一律宣布摘掉。对其中有错误的,按其错误情节,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3)对被复查甄别平反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给予妥善安排。脱产干部被精减、退职和受撤职以上处分的人员中,有464人给予恢复职务和安排工作。被撤职处分的农村基层不脱产干部,有1930人恢复工作。反右整风复查甄别案件的工作,基本上达到组织、本人、群众三满意。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