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事机构、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军事机构、驻军
分类号: E289
页数: 21
页码: 14545-14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军事机构、驻军发展情况,包括兵制沿革、驻军等情况。
关键词: 军事 军事机构 兵制

内容

一、兵制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张掖郡为军政一体结构,太守统揽全郡军政大权。郡内〓得、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禾、骊〓、显美、昭武、居延县各置都尉专理军事,负责军事防务征战,统领兵马甲卒。在重要边防地段的居延城设部都尉,下属4个侯官(障塞尉),即居延侯官、殄北侯官、甲渠侯官、三十井侯官,守卫居延海地区边防。在大湾古城(今金塔县天仓乡)设肩水都尉,戍卫肩水地区黑河两岸塞墙(长城)、烽燧。下属4个侯官,即肩水侯官,戍卫金关以南黑河一线塞墙及烽燧,南接镇夷峡口外烽燧;橐他侯官,戍卫金关以北至三白滩(在今额济纳旗南部)之间塞墙与烽燧,驻橐他障;广地侯官,戍卫三白滩至布肯托尼之间烽燧,驻广地障;仓石侯官,戍卫北起天仓、南至营盘黑河西岸及营盘以西、北大河以北塞墙与烽燧。在泽索障(今山丹境)设泽索都尉,戍卫张掖郡东部军务及塞墙、烽燧。在番禾县设“张掖郡农都尉”,管理屯田。元鼎后期,汉廷为在边疆统治少数民族,亦置“张掖属国都尉”,治〓得城西。武帝时,张掖属国都尉有精锐骑兵万人。《后汉书·窦融传》载,更始初,窦融任张掖属国都尉,拥羌、胡兵数万骑。窦先后任“西州上将军”“河西大将军”,军府治张掖郡,统领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5郡太守、都尉,为河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东汉〕时,实行“省兵减政”,罢郡都尉、部都尉、农都尉等,郡太守亲掌兵权,也称“郡将”,县级仍设县尉,边县还设障塞尉,戍守边塞。张掖郡太守及都尉,治所仍在〓得城,辖〓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番和(原“番禾”改)等8城。张掖属国都尉承〔西汉〕制,“别领五城,户四千六百五十六,口一万六千九百五十二。设侯官、左骑、司马官、千人官等。”张掖居延属国都尉,建武年间由居延都尉改设。安帝时别领一城,户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三十三。此期屯田卒大量减少,遂安置匈奴、卢水胡等部族游牧。
  〔西晋〕,张掖郡太守,沿〔汉〕制,驻永平(原“〓得”改),统郡兵及永平、临泽(原“昭武”改)、屋兰、氐池4县兵马。西郡太守,东汉兴平年间置,驻日勒,统郡兵及日勒、删丹、仙提、万岁、兰池5县兵马。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国由卢水胡人和汉人组成,计3万余人。初都建康,不久迁都张掖,后迁武威。由沮渠蒙逊及其子牧健、兴国、无讳,从兄男成、弟安国,族人鄯善、苟生、成都等人率领。主要活动于张掖、武威、酒泉,先后同〔后凉〕〔南凉〕〔西秦〕〔北魏〕等国军队作战。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统县。甘州置刺史,驻酒泉县(今张掖市,隋初由永平县改为“酒泉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张掖郡置都尉,治张掖县,辖郡兵及张掖(今张掖,大业二年由酒泉县改为“张掖县”)、删丹(今山丹)、福禄(今酒泉)3县兵。
  唐朝,甘州境内沿旧制,置甘州刺史、张掖郡太守,治张掖。领州兵及张掖、删丹2县兵。景云元年(710年)置河西节度使,治凉州,设副使于甘州,领河西兵马使。节度使初领8军、3守捉、后增至10军、14守捉、5戍、5城、4镇。其中:大斗军(因大斗拔谷而名),驻今民乐县南。原为守捉,开元十六年(728年)升为军。统兵7500人,马2400匹。建康军(因建康郡而名),证圣元年(695年)置,统兵5200人,马500匹。张掖守捉,统兵6500人,马1000匹。蓼泉守捉,驻今临泽县蓼泉镇,贞观年间置。祁连戍,故城在今高台县红崖乡。祁连城,在今民乐县永固城。〔唐〕开成五年(840年),漠北回纥汗国分裂其中一支沿黑河徙甘州,逐步演变建成甘州回鹘军。军经〔五代〕至〔北宋〕,先后打败归义军节度使、北辽等军队。回鹘军主要由骑兵组成,属部落戍兵,有事征战,无事游牧,维护地方割据政权长达180多年。〔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回鹘军被〔西夏〕所灭。
  甘州境内置有建康军(驻今高台县骆驼城)、张掖守捉、蓼泉守捉、祁连城(驻民乐永固城)。军内驻戍兵甲5200人,马500匹,由甘州刺使兼领建康军使,统归陇右节度使节制。“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陷于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光复河西后,甘州诸军归义军节度使节制。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甘州为回鹘攻陷,回鹘牙帐设甘州,史称“甘州回鹘”。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甘州升为镇夷郡,置甘肃军司,领兵3万余人,负责河西地区镇夷郡(治所“甘州”)、蕃和郡(治所“酒泉”)和宣化府(治所“甘州”)、西凉府(治所“武威”)的军事防务。是时,甘州成为〔西夏〕在河西的军事中心。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国攻灭〔西夏〕蕃和郡、镇夷郡,占领河西。
  元朝,行省丞相兼掌“征伐”之事。另设章平知政专理军事,协助提调省内兵马。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肃路总官府,以控河西。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府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置“山丹直隶州尉司”。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置“甘肃行枢密院”(治所“甘州”),专掌行省内“兵甲机密之务”,总领七路、二直隶州等处兵马,统管东起河套,西至新疆东部,南到西宁,北达外蒙的军事防务。后撤甘肃行枢密院,省内兵马复归甘肃行中书省提调。元朝,驻张掖的屯田部队有2支,一为亦集乃屯田军,从至元十六年开始,先后3次调甘州归附军往亦集乃从事开渠屯田;二为甘州屯田军,至元十八年调发四川宣尉司都元帅刘恩,率蒙、汉军万人征斡端(今新疆和田),中途留甘州,遂在黑山子、满峪、泉水渠、鸭子渠等地屯田,有户2290、田
  1666顷零64亩。元王朝重视军马生产,全国设群牧监14处,其中有“甘州等处军马群牧监”,中统四年(1262年)置。辖属12个牧场,即:口千子哈剌不花、亦不都剌金、只哈秃安童、阿剌沙兀都蛮、宽彻干、塔塔安普安、胜回、阔阔思太铁木儿、杨住普、拨可连撒儿吉思、哈剌班忽都、耳眉等(皆为蒙语地名、汉语地点待考)。元朝军事通讯组织为驿站,甘肃行省有站20处,在今张掖知名者有青寺(山丹县境)、甘州、八剌哈逊(张掖市境)、黑泉(高台县境)等。
  明朝实行军政合一的统治。〔明〕洪武五年(1372年),甘州置“甘肃卫”,隶属陕西都司。洪武二十三年改称“甘州卫”,二十五年又改为“甘州左卫”,同时置“右卫”和“中卫”,二十七年增置“中中卫”。后迁左卫为“肃州卫”,旋改中中卫为“左卫”。二十九年又立“前卫”和“后卫”。5卫指挥使司同驻甘州城,各辖中、前、后、左、右5千户所,兵员25908名,马6697匹,分驻卫城及东古城、黑城、花寨、龙首、甘浚、靖安、平川、板桥、四坝、红崖、洪水、红泉等12堡,〔清〕雍正二年撤。山丹卫,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设指挥3、千户9、百户18、兵6770名,马1139匹,〔清〕雍正二年撤。高台守御千户所,景泰七年(1456年)置,设千户2,百户5,兵1465名,马641匹。镇夷守御千户所,治所在今高台县天城村,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建文二年(1400年)罢;永乐二年(1404年)复置,设千户2,百户5。上述2千户所皆于〔清〕雍正三年撤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司迁徙甘州,行都指挥使总领12个卫、4个千户守御所和7个羁縻卫的军事。是年,置甘肃镇(治所甘州),为明朝“九边”镇之一,设总兵驻节甘州,挂平羌将军印。总兵官以下设协守副总兵1员(亦称“甘肃左副总兵”),驻节甘州;分守副总兵1员(亦称“凉州右副总兵”),驻节凉州;分守参将4员,分驻庄浪、肃州、西宁、镇番;游击将军4员,分驻庄浪、肃州、西宁、镇番;游击将军4员,分驻庄浪、碾伯、松山城、抚标;坐营中军官1员,驻甘州总兵衙门;守备11员,分驻洪水堡、山丹卫、平川堡、镇夷堡、嘉峪关、宁远堡、古浪、镇羌堡、红城子、巴暖三川、阿坝;领班备御都司4员:甘州头班、次班各1员,凉州头班、次班各1员。后又设“甘肃巡抚都御史”,节制甘肃总兵及分巡西宁道(治甘州)、分守西宁道(治凉州)、西宁兵备道(治西宁)、肃州兵备道(治肃州)。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封其子朱楧为肃王,建王府于甘州,并置仪卫司。洪武二十八年,朝廷决定由肃王“调理”陕西行都司及河西诸卫军事,置甘州中护卫和左护卫,负责肃王府的警卫。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及其仪卫司、2护卫同迁于兰州。后将左护卫并入中护卫。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将肃王及王府护卫军消灭。明朝前期重视军马生产。朝廷行太仆寺设卿(从三品)、少卿(正四品)、寺丞(正六品)、主簿(从七品);下辖监苑,设监正、监副、录事、圉长等。养马万匹为上苑,7000匹为中苑,4000匹为下苑。洪武三十年置“甘肃行太仆寺”,治甘州。至永乐六年(1408年),设6监,每监4苑。即:甘泉监,辖广牧、麒麟、温泉、红崖4苑;祁连监,辖西宁、大通、古城、永安4苑;武威监,辖和宁、大川、宁番、洪水4苑;安定监,辖武胜、永宁、青山、大山4苑;盐川监,辖暖川、岔山、巴川、大河4苑;宗水监,辖清水、美都、永川、黑城4苑。翌年增设永昌苑,专牧孳生马(母马)。
  〔清〕初沿〔明〕制,保留甘肃镇及陕西行都司诸卫所。顺治二年(1645年)设甘肃巡抚,驻节甘州;十七年(1660年)移驻凉州(后移兰州)。巡抚衙门设抚标二营,称左、右营,随巡抚驻防甘州等地,警卫抚衙。康熙时有标兵1500人(骑兵450名,步兵1050名),军马720匹。乾隆三年有标兵1200人,二十九年额定为1396名。左营设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右营设游击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顺治三年(1646年)改各卫所兵丁为屯丁,免除军名,专事屯垦。康熙二年(1663年)设置“甘肃提督军务”(驻甘州),康熙二十二年撤,三十年复设。节制宁夏、西宁、凉州、肃州四镇总兵。甘州防务由肃州镇总兵分管。康熙十年,肃州镇派副总兵(副将)驻永固城统管甘州府境内防务。按照“因地设官、因官设兵”及大小相制原则,实行标、协、营、汛编制。清朝绿营武官分9级:提督(提台、从一品),受总督节制;总兵(镇台、正二品),受提督节制;副总兵(协台,亦称副将,从二品)分驻各协,分领协兵镇戍;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从六品)、把总(正七品),分驻各营,指挥营兵作战、戍守屯田。副总兵以上大员的直属部队称“标”,提督驻地设“提标”营,总兵驻地设“镇标”营,副总兵驻地设“协标”营,其余武官驻地称“营”,把总驻地称“汛”。雍正九年(1731年),甘肃提督所领提标五营及四镇官兵60073人,马、驼29584匹峰。其中,甘州府境内驻军包括提标五营及永固城协所辖各级武官96员,马步战守兵14014名,官马290匹,兵马7247匹,驮炮骆驼100峰。由于清朝甘州为重兵驻地,成为平定西部历次叛乱的清军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康熙及雍正年间,抚远大将军曾多次驻节甘州,指挥西北各路战事。
  甘州提督直接统帅的兵马因各时期防务任务而有所增减,康熙、雍正时为2.8万余人,乾隆、嘉庆时为15730人(马步7415人,步兵8415人),道光时为9479人,光绪末减为2600余人。
  永固协
  驻永固城,初隶甘州镇总兵府统辖,康熙三十年(1691年)后,归甘州提督直辖,设副将统领。
  乾隆元年,甘州提督管辖军牧场有4处:甘州大草滩(今山丹军马场)、凉州黄羊川(今武威东南)、肃州花海子(今玉门市北)、西宁摆羊戎(今循化)。每个牧场各养马1200匹,下分6群。每场设游击1员统领,以千总为牧长,把总为牧副。乾隆九年开始,各场为甘州提督及各镇调拨役马。
  〔民国〕初年,仍沿袭清朝兵制。〔民国〕元年(1912年)4月6日,北洋政府袁世凯任命马安良为甘肃提督,因故未到任,遂于4月25日改任为马进祥。原由甘州提督统辖,后由甘州镇守使统辖。于9月21日改由柴洪山署理甘州提督(从此不再称“甘肃提督”而称“甘州提督”)。〔民国〕2年5月25日又由焦大聚署理甘州提督,焦于〔民国〕6年卒于任所。〔民国〕7年4月,由马磷代理甘州提督。是年10月改甘州提督为“甘州护军使”,由马安良充任。〔民国〕8年2月改甘州护军使为“甘州镇守使”,由马磷充任。此后至解放时驻张掖的军事机构有甘凉卫戍司令、肃甘警备司令、国民军、中央军所属有关部队及地方部队、地方军事机构。
  1949年9月23日张掖军分区成立。军分区机关由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
  二兵团第四军抽调的干部和当地招收的青年学生组成。雷宗林任司令员,刘昌汉任政治委员,谢礼顺任副司令员。军分区机关驻张掖县城,内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司令部辖作战科、侦察科、队列科;政治部辖组织科、宣传科;供给部辖财务科、粮秣科、军需科。在接管国民党军队营房、物资,收编起义投诚人员的基础上,组建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5县游击大队,总人数750人。收容国民党军队第六十四医院部分人员,组建军分区卫生所。1950年3月,对5县游击大队进行整编,组建军分区独立营。1950年5月,因张掖分区撤销,军分区奉命撤销建制。1951年,组建张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5县人民武装部,分别隶属武威、酒泉军分区领导。1952年,在5县组建公安队,隶属省公安总队和军分区领导。1954年,各县人民武装部改称“兵役局”,1958年复称“人民武装部”。
  1955年10月10日,随着河西地方行政区划变动,武威军分区和酒泉军分区合并组建为“张掖军分区”,隶属甘肃省军区,驻张掖县城。军分区辖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武威、永登、永昌、古浪、民勤、酒泉、金塔、鼎新、安西、玉门、敦煌、肃南、天祝、肃北、阿克塞、额济纳等21县人民武装部,代管兰州军区骑兵第三团和内卫第七十二团。1956年,玉门县人民武装部改为玉门市人民武装部,鼎新县人民武装部并入金塔县人民武装部。1959年,甘肃省内卫第三团(前内卫第七十二团)移交甘肃省民警总队。1960年,兰州军区步兵第三团交张掖军分区代管。
  1961年12月,河西地方行政区划再次变更,张掖军分区分为张掖、武威、酒泉3个军分区。分编后的张掖军分区辖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6县人民武装部。1966年,张掖专区公安大队改编为独立连,列入军分区建制序列,1982年撤销。1985年8月,张掖县人民武装部改称“张掖市人民武装部”。1986年6月,部队精简整编,张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肃南6县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管理;1994年12月复归分区建制。
  二、驻军
  (一)明朝驻军
  〔明〕置陕西行都司,设指挥使员、指挥同知员,指挥佥事员,经历、都事、断事等属官若干,领卫、守御所。另置镇守甘肃总兵员(驻甘州),协守副总兵员(驻甘州),分守副总兵员(驻凉州),分守参将员(驻肃州、西宁、庄浪、镇番),游击将军员(驻庄浪、碾伯、松山、甘州),守备员(驻洪水堡、山丹卫、平川堡、镇夷堡等),额定兵员名。
  甘州左、右、中、前、后卫各设指挥人,指挥同知人,指挥佥事、镇抚若干,额定兵员名、马匹,分驻古城、黑城、花寨、龙首、甘浚、靖安、平川等堡寨。
  山丹卫设守备人,指挥人,额定兵员名、马匹。高台守御千户所设守备人,额定兵员名、马匹。
  (二)清朝驻军
  康熙二年在甘州设甘肃提督,辖凉州、宁夏、西宁、肃州四镇总兵,总兵力有官兵计人,马匹,驮炮骆驼或马峰(匹)。其中甘肃提督直属提标五营有各级武官员,官马匹;马步战守兵人,兵马匹;驮炮骆驼峰。均驻甘州府城。
  甘州府境内防务,由肃州镇总兵分管。肃州镇派出副总兵(即副将)驻永固城,所管甘州府境内驻军,包括甘州城守营、山丹营、洪水营、黑城营、大马营、梨园营、高台营等营汛,共有各级武官员,马战兵名,步战兵名,守兵名,官马匹,兵马匹。甘州府境内包括提标五营有驻军官兵名,军马匹,驮炮骆驼峰(此为雍正九年实有兵马数额)。随着驻军不断外调作战,营汛驻地不断调整,兵额减员,马匹也大幅度减少。到光绪年间兵马减少四分之三。
  (三)〔民国〕时期驻军
  1.西军—甘州巡防军
  西军 又称“回军”。〔清〕宣统三年秋,甘州提督马安良以其父马占鳌时期的3营靖南军为基础,扩编为14营,全员额3300余人,马750匹,由马安良任总统(司令)。〔民国〕7年马安良病故,其子马廷骧接统西军,部队分驻凉州、甘州和河州。〔民国〕8年,改编为西军巡防军,下编卫队1营,巡防步队6营,巡防马队2营,员额减为1769人,战马减为300余匹。〔民国〕14年国民军入甘,该部整编为暂编第二十七师。
  甘州巡防军〔清〕宣统时置,有步队2营(官兵夫454人),〔民国〕8年增设马队1营(官兵138人,战马110匹),共计592人。原由甘州提督统辖,后由甘州镇守使统辖。
  2.甘凉卫戍司令及肃甘警备司令等部
  〔民国〕18年(1929年)2月,甘肃省政府调肃州镇守使裴建准为甘凉卫戍司令,率兵进驻甘州。〔民国〕19年7月,马谦任肃甘警备司令,率1个骑兵团、2个步兵团约3000人进驻张掖。是年10月,马仲英率千余人进驻张掖,驱走马谦,自称“甘宁青联军总司令”。将其弟马仲杰任为副司令,率部驻酒泉,原驻酒泉的雷振邦团调驻张掖。〔民国〕20年2月,马仲英在张掖成立“河西省行政委会”,自任主席。是年4月11日,马步芳率部突袭马仲英,于15日进驻张掖。驻张掖的部队为其步兵第三旅,旅长韩起功,辖2个团。从此,韩起功开始在张掖长达10年的统治。
  3.国民军暂编第二混成旅
  〔民国〕17年(1928年)成立,由雷中田任旅长,驻防张掖。下辖2个团和1个骑兵营,总兵力约3000人。〔民国〕19年4月,该旅扩编为西北陆军第一师,移防兰州;在张掖留驻雷振邦团数百人。〔民国〕20年夏,马步芳进驻张掖后,诱杀雷振邦及团长张广智以下官佐200余人。
  4.中央陆军新编第九师——中央陆军第一〇〇师
  〔民国〕20年(1931年),马步芳投靠蒋介石,奉命出兵河西,击败马仲英变兵,占领张掖。不久,其部即被蒋介石收编为中央陆军新编第九师。〔民国〕22年,马步芳部又被改编为陆军新编第二军第一〇〇师,韩起功的原第三旅改编为第三〇〇旅。〔民国〕26年,新二军改编为陆军第八十二军,一〇〇师三〇〇旅仍驻张掖,辖3个团。〔民国〕29年(1940年)2月韩部调回青海。张掖由驻武威马步青骑兵第五军接防,派冶长寿率团驻张。
  5.国民党中央军驻张掖各部队
  (1)骑兵第十师 原为骑兵第四军下属部队。〔民国〕31年夏调入河西,驻防张掖,担负守备任务,师长谭辅烈。〔民国〕34年裁撤。
  (2)第九十一军 〔民国〕31年组建,军部驻张掖。韩锡侯任军长(后由周士冕、王晋先后接任),叶成、杨显任副军长。辖暂编第五十八师、新编第三师、新编第四师。〔民国〕35年改为整编第二十三师,由王晋改任师长。〔民国〕37年9月,整编第二十三师恢复第九十一军番号,辖属整编旅复为师制。
  新编第三师 〔民国〕29年组建,为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的直属部队,由白海风任师长。〔民国〕32年调入第九十一军。
  新编第四师 〔民国〕33年4月在张掖组建,由祁连山森林警察总队编成,编入第九十一军建制。一年后改为新编第四旅,编入整编第二十三师。所属第十一团,兵力1700余人,分驻高台和玉门等地。
  (3)第二十九集团军 〔民国〕33年组建,李铁军任总司令,张卓任副总司令,侯声任参谋长。辖第四十二军、新二军。该集团军原驻张掖,后移陇东,抗战胜利后入陕西。
  (4)骑兵第十五旅 〔民国〕37年由驻天水之陆军骑兵军官学校抽调官兵、马匹组建,辖2个骑兵团,共3000余人马。〔民国〕38年春移防河西,驻民乐,防守扁都口。是年9月,人民解放军进军河西,该部副旅长董毅以下100余人被击毙,旅长王士谊、骑兵第三十二团团长黄耀中以下400余人被俘,其余溃散。
  6.地方部队及地方军事机构
  (1)保安部队 国民党政府在省一级和行政区(专区)一级设立保安司令部;在县一级设立保安大队(后改称“自卫大队”),维护本行政区内社会治安。省保安司令部下辖若干保安团。
  保安第三团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辖3个大队,每个大队编4个中队,共1100余人,〔民国〕38年春移驻河西,接管武威、张掖地区之防务,部队分驻山丹、张掖、民乐、高台和武威境内等地。9月初,人民解放军进军河西,该团大部分在武威投诚。10月初,团长王学敏率残部117人,在高台向人民解放军投诚。
  各县保安队——自卫队自〔民国〕23年(1934年)起,各县开始组建保安队,每县设保安大队1个,人数百人左右,由县长兼任大队长,受省和各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指挥。〔民国〕37年,各县保安队扩编为正规部队,各县政府又组建常备自卫队。各县常备自卫队由县长兼任队长,另设副队长1人,分队长3人,司务长1人。山丹、民乐、张掖3县自卫队隶属第六行政区保安司令部;高台、临泽2县自卫队,隶属第七行政区保安司令部。
  (2)各县兵役工作机构 〔民国〕27年元月,为抗日战争需要,完备征兵工作机构的设置,在各县县政府第一科设立兵役股,专司兵员征募事宜。翌年,将兵役股扩充为兵役科,〔民国〕29年将兵役科改为军事科。〔民国〕36年,又将各军事科复改为兵役科,直到解放时随同各县县政府解体。
  7.其他军事机构
  (1)国防部联勤总部第八补给司令部 〔民国〕35年8月,第八兵站总监部改编为第八补给司令部,担任驻甘、宁、青、新各省部队的后勤补给任务。历任司令有张知行、陈长捷、曾震五等。〔民国〕38年5月,第八补给司令部奉命西撤至张掖;9月,该司令部人员在张掖起义。起义后,人员全部集中张掖学习。
  (2)国防部西北马政局 〔民国〕36年12月设立,隶属于国防部联勤总部。西北马政局负责管理西北地区的军马生产,辖山丹军牧场等。甘肃解放后,西北马政局及其所辖军牧(马)场,均由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马局接收。
  (四)共和国成立以来驻军
  1949年9月张掖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军机关及所属第七师驻张掖,1953年调离。是年,公安第十四团因担负修建兰新铁路看押任务进驻张掖,1955年改为公安内卫第七十二团,归张掖军分区领导;1957年改为甘肃省公安内卫第三团,1958年改编为甘肃省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一支队,1969年调离。196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7230部队进驻山丹县,驻山丹县城和红寺湖乡。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6037部队由山东省济南市移驻张掖县(驻石岗墩滩)。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4596部队移驻山丹县城,1981年调离。196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九军组建,军直机关驻张掖县,所属部队分别驻张掖、临泽、武威、酒泉等地(1985年6月撤销建制)。196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4801部队由青海省移驻张掖,部队驻张掖县沙井乡、平原堡、九公里园艺场和临泽县城等地。197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4719部队进驻肃南县祁丰区文殊沟。198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4727部队进驻临泽县新华乡。1986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4748部队进驻高台县南华乡。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4553部队由青海民和县移驻张掖市。
  195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医院(前为解放军第十八预备医院),由福建省移驻张掖。1960年,改为第十八野战医院。1983年12月,改编为第二十七医院,设有门诊部、住院部,为综合医院。
  1963年10月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第四团(简称“农建第十一师四团”),驻老寺庙(张掖)、山羊堡(山丹)、林荫(民乐)、头墩(民乐)、宝瓶河(肃南)等地。1969年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一团”。1975年1月撤销军队建制,所属单位移交地方。
  1949年9月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山丹军马场”(原国民党山丹牧场),位于山丹县境南的大马营草滩,隶属西北军区军牧部。1954年易名“西北军区后勤部第一军马场”,划归解放军总后勤部领导。1957年3月,交国家农垦部管理,改称“国营山丹牧场”。1961年6月,重新收归军队建制,隶属总后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1968年5月,移交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改称“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军马局”。1980年6月,移交兰州军区,改称“兰州军区军马总场”。1988年3月,改称“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张掖郡太守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