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代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代政权
分类号: D033
页数: 14
页码: 1334-13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的历代政权,包括历代的政权、官职等情况。
关键词: 政权 历代政权 职官

内容

一、政权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张掖郡,后辖觻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番和、居延、显美10县。郡设太守,掌一郡之政:劝农桑、平狱讼、督赋税、选孝廉、典兵禁、备盗贼。品秩二千石。有君丞等属官。另设郡都尉,秩比二千石,佐太守典武事。另设有张掖属国都尉,由太守兼任,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各县设县令或县长,大县为令,秩六百至千石;小县为长,秩三百至五百石。县的属官有县丞、县尉、中正、主簿、功曹、录事、兵曹、贼曹等。基层政权称“乡”“里”。乡官有三老,主教化;有秩(秩百石)为一乡之长;啬夫负责听讼与收税;游徼分管巡查、捕盗贼。里有里正,相当于村长。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有亭长,负责社会治安、旅客食宿、传递文书以及治理民事等。〔东汉〕时,张掖郡取消郡都尉,并职太守。县乡政权同〔西汉〕。
  〔三国〕时,官吏开始有品级,张掖郡太守为五品官,属吏有郡丞、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等。恢复郡都尉建制,官级也为五品,主典郡兵,属官有司马等。县令、县长品级分六、七、八品。乡官同汉朝。
  〔西晋〕时,地方官制与〔三国〕大体相似。〔五凉〕时期,农村每百户设一里吏。〔北凉〕沮渠蒙逊迁都姑臧后,张掖为秦州,秦州刺史都督丹岭以西诸军事兼张掖郡太守。
  〔北魏〕时,张掖为西凉州,西凉州刺史官级为第三品或第四品,属官有长史、司马、别驾从事史、州都及诸曹掾史等。郡太守从三品到从五品,属吏有郡丞、中正、功曹、主簿、诸曹掾佐、太学博士、市长、仓督等。县令六品至八品,属吏有县丞、中正、功曹、主簿及诸曹掾等。西凉州最初设立军镇时期,镇将为第四品,属官有副将、长史、录事参军等。戍主为从七品,属官有戍副、戍掾、队主等。〔北魏〕时基层政权推行三长制,即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职责是检查户籍,征收赋税,监督耕作,征发徭役或兵役。
  〔西魏〕〔北周〕,由西凉州到甘州诸郡县政权形式基本同于〔北魏〕。隋朝,张掖郡太守从三品,副职称“通守”,从四品,属吏有赞务、东西曹掾、主簿及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士曹等书佐。地方驻军武官为张掖郡都尉,正四品,副都尉为正五品。各县县令从六品至从七品,属吏有县丞、县尉(后改称“县正”)、户曹、法曹等。
  
  
  唐朝,甘州刺史正四品下。属员有别驾,从五品上;司马,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从八品上;录事,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均
  为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从九品下。张掖县为上县,县令从六品上,县丞从八品下,主簿正九品下,县尉2人,从九品上。删丹县等级为中下,县令从七品上,县丞正九品上,主簿从九品上,县尉1人从九品下。基层行政组织城市称厢、坊,农村称乡、里;坊正和里正掌管户口、赋税与徭役。
  唐朝后期,甘州陷于吐蕃,甘州吐蕃长官称“节儿伦”。并设有节儿都护、节儿中官、节儿小官(兼州守备),分辖千户、收税官、营田官、财务官、水官等。乡的编制沦为奴隶制部落。
  〔唐〕末〔五代〕,甘州回鹘时期,甘州回鹘可汗下设九宰相,都城删丹驻内宰相三,外围分驻外宰相六。并设都督、枢密使、进贡使等官。
  宋朝,张掖为〔西夏〕镇夷郡、宣化府治所。后废宣化府改称“甘州城司”,镇夷郡辖甘州城司及删丹县。镇夷郡长官称“郡正”,兼郡学教授。甘肃监军司驻甘州城司,辖领驻军。元朝,甘肃行中书省辖甘州等七路及山丹、西宁二直隶州。行省治甘州路,设甘肃丞相1员,从一品;平章2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1员,正二品;参知政事1员,从二品;郎中2员,从五品;员外郎2员,从六品;都事2员,从七品;以及掾史、蒙古必阇赤(书史)、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等。甘州路为上路,设达鲁花赤、总管,正三品,领录事司、司狱司、诸学教授、织染、杂造、税务、府仓等官。山丹直隶州设达鲁花赤、州尹,从四品;同知,正六品;判官,正七品。行省尚设儒学提举司,设提举1员,从五品;副提举1员,从七品;及吏目、司吏等。提举诸路、州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基层行政推行社制,规定50家为1社,除社长外,由蒙古族提点官监督,并派蒙古军人驻社。后期推行里制,即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家为里。里长负责“催督差税,禁止违纪”。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徙陕西行都司治甘州,领甘州“左、右、中、前、后”5卫及肃州、山丹、永昌、凉州、镇番、庄浪、西宁各卫,并直辖碾伯、镇夷、古浪、高台四守御千户所。为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政权组织。以都司权轻,未易镇服,添设西宁侯宋晟,敕赐平羌将军印,充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使,秩正二品,属官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经历、都事、断事、吏目等。各卫设卫指挥使,正三品,属员有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经历、知事等。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千户所设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属官有镇抚、吏目等。每千户所辖5个百户所,有百户、总旗、小旗等。
  〔明〕永乐年间,设甘肃镇,历次派出大员经理甘肃。英宗正统年间正式派出总兵官驻甘州,下有协守甘州左副总兵,分守凉州右副总兵,庄浪、肃州、西宁、镇番、芦塘(今白银市景泰县)均派驻参将,以及游击、守备、把总等分驻各地,全镇有驻军91571名。从此军政分离,行都司及卫所降为地方行政和兵役机构。又以重地不可无心膂之托,设镇守甘肃太监1人,与甘肃镇总兵共同镇守。后又以庶务不可无综理纠察之任,设甘肃巡抚都御史巡抚之,由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充任。巡抚之下辖有4道。分巡西宁道驻甘州,由陕西按察使司派出按察副使充任;分守西宁道驻凉州,由陕西布政使司派出左右参政或参议充任;肃州及西宁设整饬兵备道,亦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充任。甘肃巡抚及四道各有属官,统管各地军事、粮储、屯田、水利、抚民等事。节制总兵及其以下各级武官。
  清朝,甘肃巡抚(正二品)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东徙凉州(后又移兰州)。分巡西宁道(正四品)改为分巡甘山道后,于乾隆八年(1743年)又改为“甘肃道”,西徙肃州。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所制为府县制。废陕西行都司置甘州府,辖抚彝厅及张掖县、山丹县。甘州知府(从四品),属官有同知、通判、经历、知事、照磨等,本府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抚彝通判为正六品,各县知县为正七品,属官有县丞、主簿、典史、巡检等,本县儒学教谕为正八品。乾隆八年,张掖县设“东乐分县”,张掖县丞(正八品)徙驻东乐,分领1驿14堡,而大事归成于张掖,分县儒学训导为从八品。
  〔民国〕2年(1913年),废甘州府。抚彝厅改称“抚彝县”,后又改称“临泽县”,东乐分县改称“东乐县”,后移治洪水改称“民乐县”。各县设县政府,知县改称县“知事”。〔民国〕16年(1927年)7月,又改县知事为“县长”。张掖、抚彝、东乐、山丹4县原属设在武威的甘凉道所辖;高台属设在酒泉的安肃道所辖。〔民国〕25年(1936年),张掖、临泽、民乐、山丹属第六行政区管辖(治武威),高台属第七行政区管辖(治酒泉)。县政府内设民政、财政、教育、田粮、建设、秘书等科室。县以下实施乡镇保甲制,设乡、镇、保、甲长。甲不超过50户,保不超过15甲,乡(镇)不定保数。
  二、职官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