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7
页码: 1318-1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的青少年组织,包括三青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等情况。
关键词: 青少年组织 三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内容

一、三民主义青年团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国民党的外围组织。〔民国〕28年(1939年),各县陆续成立直属区队,设区队长等职,发展团员,从事各种活动。
  〔民国〕34年,奉省支团干事会命令,在各县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分团,下设总务、组训、宣传等股,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书记、干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三青团建立“通讯保密小组”,不受国民党党部指挥。
  〔民国〕36年,国民党中央鉴于党团分裂,实行党团合并,各县的三青团员都转为国民党党员。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建设
  1949年11月,建立“中共张掖地委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全区青年参加减租减息、剿匪反霸斗争。1950年5月,张掖分区分并于酒泉、武威专区,青年工作委员会随之撤销。
  1950年1月—1954年2月,张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6县相继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县(区)委员会。
  1955年10月,张掖专区成立,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张掖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地委”),属团省委派出机关。此后,各县团委、直属团委、总支按照《团章》要求,召开团代会,选举产生团的各级领导机构。
  50年代前期,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迅速发展。至1956年底,团地委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民勤、古浪、阿克塞、武威、张掖、安西、肃北、肃南、天祝、永昌、敦煌、酒泉、玉门、金塔18个县、市团委,8个直属总支,有青年412247人,团员93689人,占青年总数的22.7%。是年发展新团员10202名,团员入党1804人。有团支部3100个。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张掖地方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张掖地方工作委员会”。各团县、市委也相应更改称谓。是年,团地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和少年儿童工作部。
  1958年9月,团地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整团工作的意见》,从1958年9月—1959年7月,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整团。要求以公社为单位建立团委,管理区成立总支,生产队成立支部。通过整顿,按标准划分类别。全区4923个团支部中,一类支部3446个,占70%,比原来上升19.8%;二类支部1132个,占23%,比原来下降13.4%;三类支部345个,占17%,下降6.4%。发展团员22923名。一类团员有78491名,比原来上升14.6%,达总数的69.3%;二类团员28516名,下降7.4%,占总数的25.2%;三类团员6224名,下降6%,占总数的5.5%。对犯有错误的5160名团员(占团员总数的4.56%),分别进行组织处理。
  1962年1月,张掖专区分设为武威、张掖、酒泉3个专区,共青团张掖地委所辖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肃南6县团委。根据团中央有关精神,全区团的干部大幅度精简,团地委机构合并,干部由5人减为1人,团县委干部由39人减为19人,全区公社团干部由94人减为28人。是年,对基层团干部进行改选,选拔贫下中农、回乡知识青年中的优秀团员充实领导班子。肃南、民乐、山丹、高台、临泽、张掖分别召开团代会;全区124个公社通过召开团代会成立委员会120个,占总数的96.8%;在859个生产大队中,建立团支部805个,占总数的93.7%;3898个核算单位成立了团小组2430个,占63%。团地委直属7个团委、1个总支、1个支部。各县及公社配备专职团干部97名,农村团支部书记1100名,支部委员、团小组长4520名,发展新团员910名,团员占青年比例达18.6%。开除严重违法乱纪的团员32名,纠正82名团员的错误处分。
  1966年,“文革”开始,地、县团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工作陷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1968年3月,张掖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设立政治部,取代共青团等群众团体。1973年,团地委恢复工作,6县团委相继建立。是年3月,召开共青团张掖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300名,列席代表20名,审议通过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张掖地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40名),选举出席省团代会的代表45名。至1974年底,建立团委105个,总支31个,团支部1344个;全区79个单位,配专职团干部91人(其中女干部4人,少数民族干部4人)。全区时有青年156446人,团员44846人,占青年总数的28.7%。
  1981年,团地委内部机构进行调整充实,设办公室、工农学少部和地直机关团委。1984年,提出根据新的劳动组合方式设置团的基层组织、改革团员管理办法和基层团干部实行招聘等,使团的工作方式逐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986年,农村团组织中普遍开展“整党建团”活动。主要抓了组织整顿建设、团员队伍建设、团支部晋等升级争旗竞赛,全区表彰优胜团支部100个,全年发展团员16585名,推荐946名优秀团员入党。配专职团干部166名。1988年,结合实行团员证制度,通过颁发《团员证》工作,使广大团员受到团员意识教育,团员颁证率达90%。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下发后,团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6县(市)配备团县、市委正副书记12人,平均年龄28岁,全部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6人进入人大和政协组织。885个行政村中,515名团支部书记进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占团支部书记总数的58.2%。全区共建村级“青年之家”719个,建“家”率达81.2%。
  1990年冬,配合村级组织建设,在全区团组织和团员中开展“结合党建加强团建”及“做合格团员,建标准化团支部”活动,对基层团支部进行全面调整和整顿。通过此项活动,全区合格团员达52447名,占团员总数的95%以上,建成标准化团支部2540个,占团支部总数的96%。1991年5月—7月,团地委集中抽调地、县(市)、乡三级团干部26名,在张掖市小满乡进行全区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要抓好“团员、团小组、团支部、团委、班子、阵地、制度、经费、政策、活动”等十大要素的全面提高。全区合格团委达98%以上,合格团支部达95%以上。是年,团地委制定下发《全区农村团支部建设三年规划》,要求三年内全区村级团支部组织健全率达95%,制度健全率达85%以上,“三地”(活动阵地、经费阵地、培训基地)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团员青年参加活动普及率达80%以上,从而使标准化团支部从60%提高到90%以上,先进团支部(一类团支部)比例从20%上升到30%。
  1992年12月,张掖市建成全省首批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示范县(市)。全区农村团的基层组织,结合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得到整顿和加强,收到明显成效。1993年8月—9月,团地委抽调地、县(市)、乡三级团干部31人组成工作队,在高台县黑泉乡进行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青年科技开发、团办经济实体试点。试点结束后,于10月在高台县召开全区农村青年科技开发现场会,全面推广“黑泉试点”经验。使全区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走出就团建抓团建的老路;逐步向“科技、实体、团建”一体化的路子迈进。1994年4月,高台县建成全省第二批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示范县。1994年,团地委制定《张掖地区1994~1997年团员发展规划》,明确团员发展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1995年在团的建设上,团地委提出“抓临泽、肃南省级达标,带山丹、民乐地级
  达标,促张掖、高台争创一流”的整体化建设思路。至年底,山丹、民乐建成地级达标县,肃南、临泽县通过团省委验收,建成全省第三批整体化建设“达标县”。使全区团的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至1995年底,全区有青年289622名,团员76755名,团员占青年总数的26.5%,其中女团员28803名,占团员总数37.5%;少数民族团员2315名,占3%。农村团员42974名。有基层团委195个,团总支187个,团支部2734个,专职团干部224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2人,中共党员107名。建成全省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示范县”两个,“达标县”两个,地级“达标县”两个。
  (二)主要工作
  50年代后期,各级团组织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团地委号召全区青少年“人人争当红旗手”,要求80%的团员和60%的青年成为红旗手,在农村开展以大搞高额丰产田为中心的积肥造肥、兴修水利活动。全区11万名青年组成5254个高产种植队组,栽培高产作物9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青年高产田平均亩产600斤,最高的达1200多斤。20多万名青年组成积肥突击队,积土肥3100万车,新办化肥厂4271个,生产化肥10亿多斤。1万多名青年组成848个水利战斗突击队,完成渠道工程3198公里,打井38204眼,掏泉21920眼,44万名青少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植树50多万亩,采集树种41546斤。工业战线上,59632名青年组成2196个突击队,开展一专多能、三帮五好、优秀徒工、千台时竞赛等活动;提合理化建议27319条,增产节约895万元。全区约有20万名青年参加大炼钢铁运动。涌现出集体标兵21个,个人标兵63个,多面手7568名,优秀徒工3951名。在机关、服务行业青年中,开展“六好”“六满意”“红专营业员”等活动;协助党组织选配1.3万名青年售货员、服务员、炊事员、管理员和保育员。文教卫生战线上,全区90%以上青年脱盲,兴办高小班6488个,初中班372个,高中班26个,大学班9个。争当红旗手活动中,涌现出省级红旗手标兵16名,专区级296名,县、公社级3800名。
  60年代,各级团组织投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10月至翌年元月,全区抽调32名团干部参加5个农业县所属5个公社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工作。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区各级团组织广泛发动团员青年深入揭批“四人帮”在青年工作战线上造成的危害。组织开展“学雷锋精神,走雷锋道路,做雷锋式青少年”竞赛活动、扫盲和学文化技术活动。农村恢复和新办文化夜校。在“学大庆、学大寨”热潮中,成立青年突击队,掀起“出满勤、干满点,使出十分劲,再加一把油”的“比、学、赶、帮、超”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地委确立新的工作重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组织、带领青年投身四个现代化建设,全面活跃团的工作。1980年后,各级团组织深入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农村号召团员、青年人人争当突击手,搞好科学种田、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工矿企业团组织围绕优质、高产、低耗、安全,大力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活动。形成人人争当突击手,个个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局面。期间,团地委表彰奖励78名新长征突击手,县、社团委奖励408名新长征突击手。1982年,在全区青少年中开展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1984年,团地委组织举办全区第一次集体婚礼,参加集体婚礼的8对青年为全区青年新办婚事带好头。1983年,全区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级团组织及时教育青年,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广大青年团员率先承包责任田。是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甘肃,发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全区28万团员青年投入种草种树活动,采集树种17万斤,种草植树12万亩。1984年,各级团组织开展“一团两户”活动,组织致富能手巡回报告团宣讲致富经验,成立为扶持农村青年个体户、专业户发展商品生产提供多项服务的张掖地区农村青年“两户”协会。是年发展青年两户协会会员189人。1988年以后,根据团中央总体部署,全区团的工作形成一条主线、三项任务的基本格局,即:围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开展思想教育、劳动创造、社会监督和团的自身建设。各级团组织依此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1988~1992年,在农村组织开展两届“丰收杯”竞赛,团地委编印发行《张掖地区实用技术汇编》5万册,全区层层举办知识竞赛活动,选派4名农村青年组队参加全省“丰收杯”知识竞赛,选送10名成绩优异的农村青年到甘肃农业大学学习,团地委荣获省“丰收杯”竞赛组织奖。青工战线在技术比武、五小竞赛、双增双节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学铁人精神,助青年成才,促企业发展”为主题的“创业杯”竞赛活动。学校系统开展大中专(中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到工厂、农村、乡镇企业、旅游、服务等行业学习实践。各级团组织在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组建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开展文艺、体育、美术、书法、电子、鼓号、种植、养殖、摄影、写作等活动,举办各种“园地”和刊物。1991年,全区实施“希望工程”,在山丹、民乐、肃南3县救助失学儿童200人。至1995年底,全区累计筹集救助资金20.38万元,救助失学孩子1714名。1992年后,在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区形成“一个行动五项工程”的工作格局,即青年科技行动及青农、青工、科技、学校战线分别实施的“丰收工程”“创业工程”“火炬工程”“成才工程”和“希望工程”。
  1994年后,团地委调整工作布局,全面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共青团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
  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重点开展“十杰百佳”青年评选、青年星火带头人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命名以及其他青年典型的树立。
  各级团组织以培养跨世纪合格接班人为目标,围绕改革大局,狠抓青年思想教育,在全区探索出具有本区地方特色的“理论教育武装人、主题教育引导人、爱国教育鼓舞人、系统教育塑造人、寓教于乐陶冶人、典型教育激励人、法制教育规范人、实践教育锻炼人、基地教育感染人、‘三评三推’举荐人”的10种青少年思想教育模式。以18岁成人仪式为龙头,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每年都坚持结合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定期举办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文化周活动,从1992年金张掖梨花会到1995年第三届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已形成制度。1994年4月—10月,团地委、地委组织部、宣传部等14个部门联合在全区12个行业开展“十杰百佳”评选活动。通过层层推荐评选出全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和126名行业“十佳”青年,县(市)级十大杰出青年60名,行业十佳青年720名。在农村,围绕服务经济、服务青年,开展人才、项目、技术、基地、实体等6项服务和青年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争当青年致富能手,争当青年小康农户”竞赛,全区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308名,其中国家级8名,县级104名,评出青年小康农户2万户,青年致富能手2180名。1995年8月,团地委荣获团中央、国家科委颁发的“全国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优秀组织奖”。建立地级青年科技示范基地6个,县级18个,创办各类经济实体572个,51%的乡和62%的村办起实体。建立各级青年服务组织800多个。在企事业单位,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先从金融、服务等窗口行业试点,后在全区各行各业普遍开展起来。全区已有200多个车间、班组、柜点被省、地、县(市)命名为“青年文明号”,其中省级8个。1338名青年获“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重点,制定《张掖城区青年志愿者服务方案》,提出“百团包百村包千户”(100个城区团组织帮扶100个偏远贫困村、1000名贫困户)活动,根据这一要求,重点开展青年志愿者支农奉献、扫黄打非、捡拾废旧地膜保护环境、抗旱救灾、争售爱国粮、扶贫帮困送温暖送文化科技下乡、“一助一”结对服务等多种志愿者服务活动。1995年3月,成立“张掖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和8个专业服务队,招募青年志愿者2万多人。
  三、少年先锋队
  1949年10月,青年团中央发布建队决议,“中国少年儿童队”诞生。1950年4月,青年团中央颁布中国少年儿童队队员入队誓词、队旗、队礼、队员标志、队长级别标志和队员入队仪式。区内各学校从1950年开始,陆续建立儿童队。1953年,根据团二大决议,全区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1966~1976年,全区少先队均由红小兵组织取代。
  1978年8月,全区恢复少先队组织,执行1958年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队章;取消大队委、中队委、小队长的标志及原少先队队歌。1978年底,全区有少先队员10.12万名,占少年儿童总数的49%,有各级辅导员3119名。全区有836所小学、99所中学建立了少先队组织,分别占全区小学、中学总数的97%和100%。少先队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教育儿童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新风尚,争做“三好学生”(学习好,品德好,体育好)。
  1981年,根据团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决议》,团地委、地区教委联合提出全区少先队活动的五条原则(全面性、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自立性)和组织建设的三化(阵地化、制度化、系统化)。1987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张掖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简称“地区少工委”),下设办公室。1991年10月,团地委、地区教委、地区少工委联合召开全区学校团队工作会议,现场观摩地、县(市)12所中小学,要求全区少先队以培养21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深化学雷锋、学赖宁活动,开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教育,普及“五星队员达标制”。1992年10月,团地委、地区教委、地区少工委联合制定颁发《张掖地区少先队工作条例》,全区少先队工作开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轨道。1994年以来,根据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的安排,全区少先队实施“中国少年跨世纪雏鹰行动”,主要开展手拉手、“五自”(自尊、自立、自重、自爱、自强)实践、百花园艺术和启明星科技等四项活动。至1995年底,全区有975所学校建队,建队率100%,有少先队员10.18万名,占少年儿童数的83.9%;全区有各级辅导员5780名,少先队专职干部6人。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