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工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职工组织
分类号: D412.8
页数: 5
页码: 1312-13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的职工组织,包括工会机构、职工教育、劳动生产等情况。
关键词: 工会机构 职工组织 工会

内容

一、工会机构
  清朝,张掖出现行会组织。〔民国〕8年(1919年)张掖县首设工会。到〔民国〕21年,山丹、高台、民乐按行业相继成立同业会。各县工会、同业会以城乡手工业者为主组成,主体为煤窑、陶瓷、木工、商业等行业。各行业设行会领导活动,主要由会长协调同行业务,调解与业主之间的纠纷。后在工会、行会中设理事长,或常务理事,由县政府领导。〔民国〕32年,高台县成立盐产业工会,会员139名。翌年8月,又成立各业工人联合会,会员165名。〔民国〕35年,民乐县始有各业工会联合会组织,有会员489人,多为小手工业者。〔民国〕38年,张掖县工会会长为朱清,下设22个同业工会。是年,因国民党政府收捐税过重,县工会组织罢市一周,表示抗议。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各县旧工会,改组成立新的工会联合会。高台、山丹、张掖县于1952年11月正式成立县工会联合会;临泽、民乐、肃南县于1957年7月—11月,成立工会联合会,由地委统一领导。
  1955年10月,“甘肃省工会联合会张掖专区办事处”成立,领导全区各县工会。1959年10月,甘肃省工会联合会张掖专区办事处改称为“甘肃省总工会张掖专区办事处”。工会体制改变后,仍以地委领导为主;接受省总工会的领导。至1961年,专区工会办事处有工作人员5人,基层工会204个,会员28420人。“文革”初期,专区工会瘫痪,由革命职工代表会取代。1973年恢复“甘肃省总工会张掖地区办事处”(以下简称“地区工会”)。
  张掖地区工会于1978年8月5日—10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张掖地区总工会第一届委员会,由郝忠林等35人组成。
  1985年4月,甘肃省总工会张掖地区办事处,改名为“甘肃省总工会张掖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地区工会”)。由李铸等9人组成,李铸任主任。地区工会工作委员会内设办公室、业务科,定编8名,在职9人。到1995年,全区企事业、党政单位建立工会组织910个,职工达64158人,发展工会会员59199人,占职工总数的92.27%。
  二、职工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
  1950年起,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劳动创造世界,谁养活谁”的阶级教育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1953年11月,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加强工农联盟,发动职工认购公债。1955年后,发动职工参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整风反右斗争。1960年各级工会开展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及发扬艰苦朴素作风等方面的教育。组织职工学习人民解放军“三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大庆工人的革命精神,选读毛泽东著作。组织职工开展写“三史”(阶级斗争史、厂史、家史)、讲“三史”的自我教育活动,增强职工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1963年,在职工中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职工中进行“拨乱反正”的教育。1979年,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好“四化”建设教育。1981年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提倡职业道德,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1984年,在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地、县和基层工会建立读书小组438个,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1.2万多人,占职工总数的25%。建立图书室210个,藏书6.73万多册。1988年组织工会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89年开始,各级工会把形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着“成绩讲够,问题讲透,办法讲明,前景讲清”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与治理整顿相结合,形势教育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相结合,采取学习文件,培训骨干,解疑答难知识竞赛,演讲竞赛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明理、顺气、鼓劲”上下功夫,使广大职工看清改革的成就,理解了国家的困难,增强“想主人翁事,干主人翁活”的责任感和自学上进心。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地、县工会组织职工学习会议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自由化思潮。
  (二)文化技术教育
  共和国成立初期,区内职工80%是文盲或少识字,各县总工会相继建立职工夜校、冬学和工人业余补习学校等,重点扫除文盲。“文革”时期职工教育中断。1979年后职工教育逐步开展。1981年开始,狠抓“双补”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在全区办起了文化补习班、技术培训班和职工夜校等50多个班,参加学员2700多人。有的企业参加学习的职工达94%以上。到1984年底,全区职工文化补课合格率达49.7%,技术补课合格率达65.8%。地区造纸厂工会,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职工教育的模范单位。
  三、劳动生产
  (一)劳动竞赛
  1950年,专区工会组织各级工会开展以“优质、高产、低消耗、多品种”为内容的夺红旗竞赛活动。1954年后,围绕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组织职工开展节约原材料,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1958年,各级工会发动职工开展支持农业生产的竞赛活动。1959年,全区各级工会开展以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为中心的增产节约红旗运动,抓先进、树标兵,掀起学、比、赶的热潮。1960年各级工会引导职工度过生活难关。1965~1975年,各级工会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贯彻《鞍钢宪法》精神,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
  1984年,地区各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地区化肥厂开创树立12个文明车间和文明科室活动,被地区验收为“文明工厂”。1985年,各级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在改革中抓竞赛,以竞赛促改革。工矿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开展节约能手、操作能手、技术能手、安全能手、质量能手的竞赛。地区农机厂工会通过开展“名师带学徒,拜师学艺”活动,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解决生产和技术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地区建筑公司发动职工开展同工种,同行业竞赛。地区邮电局工会以通信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各科室开展邮电业务一条龙服务竞赛等,取得较好成效。
  1988年,地区工会动员和引导职工投身改革,促进经济建设。各级工会围绕全区经济建设任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动员职工为改革献计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深入持久地开展“双增双节”和创建先进班组竞赛活动,调动职工群众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通过竞赛,全区工业企业全面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工业产值达2.75亿元,实现利润19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19.6%。1989年,地区工会组织工交企业开展“创高产,补欠产,为支援农业做贡献”的竞赛。1990年春季,全区国营企业和集体工交商贸企业全面开展“做主人,创优质,增效益,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百日竞赛,使工交商贸企业生产下滑态势逐月减缓,煤炭、化工、建材工业生产均有所增长。外贸收购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6倍;化肥生产比上年同期增长27.2%。地区河西印刷厂在竞赛期间,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25.3%和11.5%。1993年,全区开展“鼓实劲、干实事、求实效、比贡献”为内容的“三实一比”竞赛。1995年,张掖公路总段组织各道班开展“岗位创一流”的“三创一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把国道312线在张掖的路段养护称为“水上漂”的路面,为全省公路系统树立一面旗帜。
  (二)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56~1993年,全区有4名职工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名获“全国劳动模范”;5名获“全国先进工作者”;5名获“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名录见《人物编》)。
  从1952~1993年,全区有350多名职工,先后在全省性的各类工业劳模代表会议,全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全省工交、财贸、“五好”“六好”代表会议,全省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工作)者大会,全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大会,全省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全省职工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等会议上被授予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四、民主管理
  1978年以前,企业民主管理缺乏系统组织。1979年后逐步走向法律化、制度化。1981年,全区省属12个工交企业和地属15个工交企业中,有40%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6个县的115个企业中,35%建立职代会(或职工大会)。1984年,工交系统的42个企业,有23个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立职代会制度,占52.4%;在21个手管企业中,有11个召开职代会。到1985年底,全区建立职代会(包括职工大会、教代会)252个,占应建数的85%。
  在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的新形势下,地区各级工会为适应改革的需要,在积极支持实施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把民主管理的重点放在审议企业的重大决策上,强化职能作用,推进领导体制的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90年以来,广泛开展达标活动,至1995年底,各级工会检查验收民主达标企业28个。有688个基层工会开展评议企业领导干部活动。企业提交职工讨论的议案11727项,经职代会审议同意11542项;职代会提出提案15412项,实施11240项。
  五、职工技术协作
  1984年,地区成立“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随后,张掖、山丹、高台、民乐县总工会和张掖电力局等一些厂矿企、事业单位相应成立技协小组或技协队;县以下的24个厂矿配备技术联络员。针对生产难题,组织技术攻关,取得一定成效。地区化肥厂技协小组,完成七项技术改造新项目。
  1984年10月,省技协委员会在张掖召开河西5地、市职工技协组织工作会议。1988年,地区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进行调整,成立地区技术协作服务站,各县(市)总工会和地直、省属驻张单位工会也充实调整各自的技协组织。是年,地区工会两次组织各县(市)19人到天津考察扶贫项目。1~10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三批55人,对地、县部分企业进行技术扶贫,走访4县1市的42户企业,进行洽谈和咨询,提出技术改造意见,提供各种信息,无偿赠送技术资料,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签订技术合同33项。
  1989年,地区工会组织5批22人(次)工程技术人员,对全区5县1市的18户企业进行技术协作、咨询、转让以及人员培训,为企业解决难题57个,咨询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121个,赠送生产工艺配方和车床切削刀具,培训人员47名。地区技协服务站被省技协评为年度先进集体。
  六、女职工工作
  1985年8月2日,地区工会工作委员会下设女工委员会。1990年2月7日,经民主协商、民主推荐,正式建立张掖地区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由11人组成。女工组织建立后,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向职工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动员女职工投身改革。在改革中,及时解决女职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女职工的体力强弱、文化高低、能力大小、个人专长,建议厂长和劳动部门给予妥善安排,解除女工在改革组阁中的后顾之忧。抓计划生育,解决怀孕、哺乳女职工的实际困难。调解一些职工家庭的纠纷问题。组织女职工参与各项文体活动。抓女工工作目标管理检查评比工作,调动女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
  七、职工文体活动
  全区各级各单位工会,坚持寓教于乐,广泛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大部分基层工会设立图书阅览室、电视室、游艺室和篮球场。地、县工会和地、县体委配合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期间,举办环城跑步、乒乓球、篮球、拔河、象棋等比赛。1984年10月,地区工会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队参加省职工运动会,取得银牌1枚、铜牌3枚的较好成绩。
  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1982年以来,一些企业工会在春节期间组织职工开展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在元宵节举办灯展和焰火晚会。部分基层工会在“五一”“七一”期间组织会员参观敦煌千佛洞,瞻仰高台烈士陵园,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87年7月,地、市工会和驻地部队联合举办张掖城区第一届职工书法、美术、摄影、集邮展览。送展作者152人,作品、展品585件,展后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1989年,全区4县(市)和22个地直、省属单位的工会,组织近千名职工参加职工“庆五一、迎国庆”等“工人之歌”演唱会。各级工会结合本单位工作和业务实际,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原则,利用节假日和工休时间,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起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陶冶情操,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进入80年代后,各县(市)总工会进行职工俱乐部的活动和职工教育中心建设。1984年10月底以前,山丹、临泽、高台、肃南县职工俱乐部建成,并购买电视机、桌凳和游艺设备,陆续开展活动。张掖市职工教育中心大楼于1985年7月建成使用。1988年以来,地区工会、各县(市)和地直、省属驻张单位有职工俱乐部的工会,针对一些俱乐部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的状况,采取承包等方式加强管理,丰富活动内容,提高经济效益。
  八、劳动保护与保险
  1981年以来,每年冬、春季,地、县(市)工会和地直、省属驻张厂矿企业单位工会配合劳动部门,以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安全大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措施,限期改正。把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提到领导的议事日程。为提高劳动保护干部的业务素质,1988年6月,地区工会举办一期有54名劳保干部参加的培训班,颁发《劳动保护工作检查员证》。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