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县(市)政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县(市)政协
分类号: D628
页数: 5
页码: 1305-13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县(市)政协,包括机构、政协委员、政协工作等情况。
关键词: 政协 机构 政协委员

内容

一、机构
  1949年12月—1954年9月,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肃南县召开6届各界人士代表会议,代行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双重职能。协商成立各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协商委员会。标志着统一战线组织的形成。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各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此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各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随之撤销。
  1955年12月,肃南县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届委员会”。1965年8月,为了随从人代会届次,召开政协六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政协第六届委员会。此前,政协肃南县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均未召开。1965年9月,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掖县委员会。“文革”中肃南、张掖两县政协组织中止活动。1979年5月、1980年7月恢复政协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员会和政协张掖县委员会。1983年12月,成立政协山丹县第一届委员会和政协高台县第一届委员会;1984年1月,民乐、临泽县成立政协组织。1985年12月政协张掖县委员会改称“政协张掖市委员会”。到1995年,肃南县召开12届委员会议。张掖市经历6届委员会,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各经历4届委员会。
  二、政协委员
  1955年12月肃南县政协成立后,第一届委员会在原自治县协商委员会的基础上,经各族各界人士充分协商,由中共、共青团、少数民族、宗教界等四个方面、29名委员组成。后经历次委员扩大会议调整,委员变动较大,至1965年第九次委员扩大会时,有74名委员。
  1965年9月,政协张掖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时,由中共、民建、民盟、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总工会、共青团、妇联、贫协、科协、文艺界、教育界、医药卫生界、少数民族、宗教界、归国华侨、特邀人士等十七个方面、43名委员组成。到1979年底,政协张掖县(市)第二届委员会时,界别19个,有委员51名;1983年,委员增加到55名。
  1984年,6县(市)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协商组成由中共、民盟、民建、民进、民革、九三学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科技界、教育界、文艺界、医药卫生界、体育界、工会、共青团、妇联会、港澳台胞、归侨侨眷、少数民族、宗教界、农民、起义投诚人员、工商业者、特邀人士等25个方面、288名委员的县(市)政协组织(张掖76人、山丹44人、民乐39人、临泽35人、高台45人,肃南49人),其中非党委员165人,占委员总数的57.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政协委员所代表的界别也更加广泛,委员名额逐步增加。到1995年底,6县(市)政协委员的构成在原有中共、民盟、民进、民建、民革、九三学社、工商联、无党派、工会、共青团、妇女、教育、科技、农林水牧、医药卫生、文艺、体育、工商、少数民族、宗教、台胞台属、侨联、特邀人士等界别的基础上增加经济界、非公有制界、法制界等方面,委员人数增加到426名。
  三、政协工作
  县(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县(市)政协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一)政治协商 县(市)政协利用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参与县(市)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每年人代会上所作的“一府两院”(政府、检察院、法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年度计划,财政预算报告以及事关全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提交全体委员会议和政协常委会协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依据。1984年以来,县(市)政协全委会、常委会、主席会议在对重大事项的协商讨论中提出建议1072条,被党政部门采纳800多条。
  (二)民主监督 县(市)政协及其委员对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法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提案、意见、建议等形式反映社情民意,进行民主监督。党委、政府和政协为委员们了解全局情况创造条件,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协商会681次,通报全县(市)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运行、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等情况。县(市)政协还选派120多名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廉政监督员、检查员,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物价等行业不正之风的民主监督。
  (三)提案工作 至1995年底,6县(市)政协委员在全委会期间提出事关全局、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提案3139件,意见、建议1065条,涉及内容有:发展地方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群众生活、劳动人事、统战、政协、民族宗教等方面。提出提案的委员占总数的70%以上。经过各承办单位的努力,办复率达96%以上,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调查视察 县(市)政协自成立以来,围绕各个时期党政中心工作开展调查视察活动。主要围绕农村经济、扶贫开发、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科教兴农、廉政建设、民主与法制、乡镇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地方工业、医疗卫生、地方财政扭亏、扫除“六害”等开展459次调查与视察,写出书面报告403份,提出意见、建议1563条,为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
  (五)参与经济建设 县(市)政协组织委员们发挥各自优势与专长,在经济建设中作贡献,有政协领导143人(次)参与县(市)各类工作领导小组;有主席、副主席117人(次)联点挂项,抓小康建设和帮扶工作、工程项目、企业改革等;有52名政协机关干部长年蹲点,为小康建设、扶贫攻坚、企业改制等献策出力。6县(市)政协结合实际开展“爱张掖、献良策、做贡献”为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全区有26个界别的425名政协委员深入农村、牧区、企业、学校发挥专长,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义务看病、示范教学等活动。推广新技术268项,论证项目133个,提出合理化建议1377条,引进资金1984.4万元。
  (六)征编文史资料 1987年开始,6县(市)政协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资料收录共和国成立前后各县(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情民俗、重要人物等“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特色的史料。到1995年底,出版文史资料20集,241万字,印44200册,为存史、资政、育人、交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