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主党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2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主党派
分类号: D665
页数: 5
页码: 1297-1301
摘要: 至1995年,张掖地区有民主党派 5个: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九三学社。这5个党派中,最早的活动始于共和国成立之前。 5个党派在区内组建最早的是 1952年建立的民盟,较晚的是 1987年建立的九三学社。主要分布在张掖、高台、临泽 3县(市)。
关键词: 民主党派 组织沿革 主要活动

内容

第一节 组织沿革
  一、中国民主同盟(简称 “民盟 ”) 1948年春,民盟盟员鲁宗义化名 “方园 ”来张任国民党张掖县党部干事后,秘密动员甘泉小学教员、国民党张掖县党部干事赵承华加人民盟。
  1950年8月,民盟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民盟甘肃省支部委员会派方园又来张掖,会同赵承华筹备组建民盟组织,于 1952年9月成立 “民盟张掖县小组”。 1956年10月, “民盟张掖县支部委员会 ”成立,是年底盟员达 26人。 “文革”中组织瘫痪。 1979年9月,恢复成立民盟张掖县支部委员会。 1984年12月,成立 “民盟张掖县第一届委员会 ”。 1987、1991年和1995年分别成立民盟张掖市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会。至1995年底,在文化教育界等方面发展盟员156人,其中女性28人,与中共党组织交叉 20人。
  1952年8、9月份,高台县教师濮兴诚在参加省教育厅学习班时加入民盟,直属民盟省委管理; “文革 ”期间中断与盟省委的关系。 1979年9月恢复与盟省委联系后,在该县发展盟员 3人,于1981年 10月成立民盟高台县六坝中学小组。 1982~1995年召开6次盟员大会,组成民盟高台县第一届至第六届支部委员会,发展盟员 27人,其中女性 2人,教育界 18人。
  1962年,酒泉县民盟盟员杜明洲调临泽县任教,时直属盟省委管理; “文革 ”期间中断与盟省委的关系。 1979年秋,恢复与盟省委的组织关系后,在该县发展盟员 3人。 1983年成立民盟临泽县小组。 1987年、 1990年和 1993年分别召开盟员大会,组成民盟临泽县第一、二和第三届支部委员会。至 1995年底,以教育界为主发展盟员 31人,其中女性 4人。
  二、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 “民建 ”)
  1955年9月,张掖县工商界人士胡庆祥、杨珍卿、鲁佩章参加甘肃省工商业者联合会学习班时加入民建,返张后成立 “民建张掖县小组”。 1956年成立 “民建张掖县支部委员会 ”。 “文革 ”期间组织瘫痪。 1979年 10月,恢复成立 “民建张掖县支部委员会”。 1984~1992年召开 4次会员大会,组成民建张掖县第三届支部委员会、两届民建张掖市委筹备委员会和民建张掖市第一届委员会。至1995年底,以经济界为主发展会员62人,其中女性12人,与中共党组织交叉5人。
  三、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1958年秋,上海市民进会员张凤辉(女)、陶天枢、康传熙来张掖支援西北建设,组成民进张掖县小组。“文革”期间组织瘫痪。1979年秋,恢复成立“民进张掖县小组”。1982年“民进张掖县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成立。1985年民进张掖县第二届支部委员组成。1986年成立“民进张掖市委筹备委员会”,1988和1992年组成民进张掖市第一、二届委员会。至1995年底,主要在各级学校发展会员96人,其中女性38人。
  四、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1983年6月,民革甘肃省委副主任委员蒋云台在张掖动员曾与国民党有过历史联系的张掖中学教师鲁玲加入民革。12月,鲁玲经武威市民革负责人介绍,由民革甘肃省委直接吸收为党员。1985年成立“民革张掖县支部委员会”。1988年组成“民革张掖市委筹备委员会”,1990年“组成民革张掖市第一届委员会”。在文教卫生单位、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台属中发展党员43人,其中女性4人。
  五、九三学社
  1983年10月,九三学社甘肃省支社直接吸收张掖地区卫生防疫站副教授徐政在为九三学社社员。1987、1991和1995年召开社员大会,组成九三学社张掖支社第一、二和第三届委员会。以科学技术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为主发展社员28人,其中女性5人,与中共党组织交叉2人。
  第二节 主要活动
  民盟在张掖的活动始于1947年3月。当时,已转入地下活动的民盟甘肃省支部委员会派吴剑夫(亦为“中共党员”)化名吴乾泰到张掖中学,以体育教员身份秘密活动一年之久。1948年盟员鲁宗义化名方园在张掖活动,因被国民党地方政府察觉,被迫离去。1949年夏,方园从新疆返兰途经张掖时,秘密会见地下盟员赵承华,嘱其隐蔽等待解放。1949年9月下旬,时任临泽县长的地下民盟盟员刘呈芝积极说服部下,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号召,举行和平起义。随后,时任高台县县长的地下民盟盟员金作镜在得知酒泉和平解放的消息后,率部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共和国成立后,张掖、高台两县的民盟、民建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参与国家管理。1954年9月,国家确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台县和张掖县各有1名民盟盟员被推选为本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掖县民建组织教育引导会员配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参加公私合营等活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民建支部委员刘芳将其“兴泰”商号和1.2万元资金投入公私合营企业,又拿出价值人民币1.5万元的贵重物品,投入兴建张掖剧场,并向新筹建的张掖博物馆捐献珍贵文物18件、书画42件。1957年,张掖县民盟盟员和民建会员参加了帮助中共张掖县委领导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对张掖县民盟和民建成员的思想改造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个别成员受到不公正处理和对待,使一部分民盟盟员和民建会员对加入民主党派产生消极思想。
  1952~1958年夏季,中共张掖地委和张掖、高台县委抽调张掖县的4名民盟盟员和高台县1名民盟盟员到外市、县参加土地改革、肃清反革命和整风运动;高台县盟员还被推举为人民陪审员,在县法院陪审案件20多件,使盟员经受锻炼。从1958年9月起,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和民盟、民建中央、省委的动员,张掖县的民盟盟员和民建会员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1960年7月—1962年底,根据中共中央“和风细雨、彻底敞开”和“三自”“三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认识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方针,张掖县民盟、民建、民进成员和高台县1位盟员参加各级中共组织的一系列“神仙会”,缓和关系、稳定情绪,使3个民主党派活动趋于活跃。1963年后,张掖县5名民盟盟员和高台县1名民盟盟员被中共组织抽调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组。此时,由于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民主党派组织内部也不适当地批评乃至批判一些成员,使各民主党派成员产生新的紧张不安心理。从1965年开始,中共党内开始批判统战工作中的“投降主义”“修正主义”,使民主党派组织内部“左”的倾向有所发展。1966年,张掖县民盟、民建和民进根据上级组织和中共地方组织的部署,组织其成员参加“文革”运动。从6月份开始,张掖县3个民主党派中的部分成员受到冲击,有的被扣上“走资派”“资产阶级反动组织成员”“牛鬼蛇神”等帽子。两名民盟盟员和两名民建会员受到批判。到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时,张掖县3个民主党派成员由52人减少为27人。
  1979年9月,省民盟、民建和民进中央与张掖县3个民主党派和临泽、高台两名民盟盟员取得联系,恢复成立张掖县民盟、民建支部和民进小组。此后民盟、民建积极协助中共张掖县委落实政策,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两名盟员和两名会员予以纠正,撤销行政处分,恢复盟籍、会籍和公职及家属城镇户口等。同时,3个民主党派组织成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批转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和任务》等文件,消除极“左”影响,解放思想。1983年1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座谈会后,张掖、临泽、高台3个民主党派组织,根据“遵守协议,照顾历史,尊重自愿,协商解决”的组织发展原则,坚持标准,注重质量,严格履行加入组织的手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防止不纯分子混入。1985和1987年,张掖市新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九三学社两个基层组织。中共张掖地委和3县(市)委对民主党派的工作给予支持,解决办公地点和活动经费,中共张掖市委还给5个民主党派各调配1名专职工作人员。各民主党派把思想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和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有关各民主党派知识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知识的学习宣传教育,使成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1979~1995年16年间,县(市)5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和成员,在参政议政、社会活动和本职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参政议政
   (一) 参加人民代表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
   在民主党派中, 有4 人被选举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1 人被选举为县 (市)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其中1人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有2 人被推举为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委员, 61 人被推举为县 (市) 政协委员, 其中4 人被选举为 副主席。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 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对全区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和文化教 育、 科技兴农等方面进行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经常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意 见和建议。 张掖市第二至七届政协会议和临泽、 高台县第一至五届政协会议提出议案 290 件。 这些议案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发挥了作用。
  (二) 调查研究, 建言献策。
  16 年间, 5 个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和成员参加中共地、 县 (市) 委召开 “四会” (民主协商会、 情况通报会、 座谈会、 谈心会) 179 次, 提出意见、 建议1350 条, 其中 542 条被采纳。 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推进全区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了一 定作用。
  (三) 以“特约五员”形式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和司法工作。
   从1990 年开始, 张掖市和临泽、 高台县民主党派成员38 人, 分别被县 (市) 有关 机构聘请为特约监督员、 特约监察员、 特约审计员、 特约教育督导员和特约人民陪审 员。 对促进行风转变、 改进工作、 提高质量、 加强队伍建设, 起到一定作用。
  (四) 以 个人身份担任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职务的形式参政。 近年来, 有1人担任张掖市政府副 市长, 3 人担任政府部门科级职务。
   二、 社会服务
  各民主党派成员立足本职工作, 发挥自身智力与知识优势, 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 采取多种办学形式, 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 (一) 举办各类文化课学习辅导班。 从1982 年开始, 张掖市和临泽、 高台县的民盟、 民建、 民进组织, 举办中、 小学文化课和成人 大、 中专教育等学习辅导班95 期, 培训3407 人。 (二) 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张掖市 民建举办商业基础知识、 烹饪、 裁剪、 商业会计、 锅炉操作、 刺绣、 世界语、 日语、 英 语、 电子计算机等实用技术和有关知识培训班42 期, 培训1484 人。 张掖市民革举办两 年制园艺中专班1 期, 参加192 人, 并多次到机关部门和乡村举办 “科技兴农培训班”, 讲解传授有关技术, 培训农业技术干部376 人 (次), 农民技术员128 人 (次), 农民群 众3808 人 (次)。 (三) 开展学术和业务交流。 张掖市民盟先后邀请华东师范学院等省 内外专家、 教授10 多人来张掖讲学。 并组织盟员40 多人, 深入张掖市边远乡村小学和 初级中学, 开展支教活动。 张掖市民进多次组织会员到本市8 个乡的15 所学校进行 “支边学习”活动, 参加盟员、 会员150 人 (次)。 (四) 科技咨询服务。 张掖市民建从 1979 年开始, 对21个单位进行了经济咨询服务。 扶持帮助建立店、 堂4 个, 厂、 所两 个; 为8 个商店协助清理财务, 为3 个企业传授技术, 被省人民政府授予 “甘肃省扶持 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称号。 张掖市民革从事农业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党员分别到 10 个乡建立农作物栽培试验联系点、 示范点, 传带农民12780 人 (次), 进行农业科技和农作物、草原防虫治病咨询指导服务3216人(次)。
  三、联谊活动
  区内5个民主党派都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各自确定1名委员分管。引导各自成员中的黄埔同学会会员和台属、侨眷与港、澳、台同胞和国外亲属、朋友的联系,开展对台和海外多方式的联谊活动。16年间,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通信300多封,通话500多次,接待50人(次),向他们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政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以及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情况。
  四、立足本职多做贡献
  1978年以来,区内各民主党派成员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学习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法规,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与业务素质。5个民主党派引导各自成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努力奉献,赢得社会好评。有20人担任处级领导职务,有37人担任科级领导职务,发挥带头骨干作用。张掖市九三学社社员徐政在的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兴陇杯”发明奖等荣誉;曹济的两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内发明金奖和国际发明银奖;张掖市民革党员赵鲁平的科研成果有多项在省、地获奖;张荣华在主演大型新编历史秦剧《西域情》中,获最佳表演奖;张掖市民进会员谢荣连续3年获湖北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另外,有6人出版专著10部;有44人在国家、省、地报刊发表论文、文章300多篇,其中,张掖市271篇,高台县11篇,临泽县18篇。各民主党派成员由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有4人获全国行业先进称号,14人获省级行业先进称号,21人获地区行业先进称号,40人(次)获县级行业先进称号,64人(次)获本单位先进称号。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