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信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通信溯源
分类号: F618
页数: 3
页码: 1224-12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远古到1995年张掖地区通信溯源的情况。其中包括烽燧、邮驿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通信溯源

内容

一、烽燧
  历代烽燧,为军事防御和报警的需要而设置。〔汉〕长城自令居(址今永登)经武威北、民勤,沿龙首山、合黎山南麓延至酒泉以西。〔汉〕武帝太初元至四年(公元前104—前101年)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塞屯戍于居延,其烽燧南接张掖边墙,东接朔方。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除设置“居延县”、修建居延城外,还设置“都尉”。居延都尉管辖有殄北、居延、遮虏、卅井、甲渠5个侯官,每个侯官下各有若干烽燧,每个烽燧设燧长。沿着烽燧可直达当时张掖郡城觻得。居延发现的建武初年《汉简》“塞上烽火品约”中,规定在匈奴入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各种情况下,各塞燧燔举烽火的类别、数量、如何传递应和,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尤其着重于传递速度和相互配合,组成一个高效率的警戒通讯体系。保障西北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通畅。
  〔东汉〕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等共1300余年,烽燧设置无大的发展。〔明〕宣德九年(1434年),甘州诸卫筑烽墩430余处;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甘肃巡抚杨博修筑肃州榆林泉及甘州平川境外大芦泉墩、十五里墩、永兴墩、暖泉堡墩、红寺墩、红泉墩等烽墩;隆庆元年(1567年),巡抚石茂华修筑经惠寺等烽墩。
  清朝还设堡、建墩,派驻戍军。在张掖县境内有太平堡、大满堡、西洞堡、靖安堡、乌江堡、甘浚堡等及石岗墩、羊夷墩、碱滩墩、城西墩、甘浚墩、高寺儿墩、杨家寨墩等烽墩,有守军422名。
  〔清〕《甘州府志》载,境内烽墩分布:
  甘州领墩一百一十有九,山丹领墩六十有九,高台营所属烽墩六十有一,红崖营所属烽墩二十有三,镇夷营所属烽墩四十有八,双井营所属烽墩一十有三,盐池营所属烽墩一十有六,深沟营所属烽墩九,今民乐境内烽墩二十四,今临泽境内烽墩二十五。
  清朝后期,随着邮政、电信事业的崛起,烽燧已不适应通信需要,渐被废止。
  二、邮驿
  邮驿是历代朝廷为政令和军情传递而设的非营利性官办通信组织。其产生可追溯到〔夏〕〔商〕时期。邮驿的组织结构、联系方式和名称各朝不同,如〔西周〕设“遽”,〔春秋〕设“邮”,〔战国〕设“传”,〔秦〕设“邮亭”,〔汉〕设“驿置”,〔南北朝〕和〔隋〕〔唐〕设“驿”,〔宋〕设“递铺”,〔元〕设“站赤”(驿站)等,驿站之名沿用至清。
  〔东汉〕后,“置”改称“驿”或“驿置”。《居延汉简》载,汉朝山丹、张掖、民乐的有关城址、驿置的里程:“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日勒至钧著置五十里,钧著置至屋兰五十里,屋兰至氐池五十里”(删丹址今山丹大黄山钟山寺处,另说在霍城乡双湖村邓家庄北侧;日勒址今山丹县东南;钧著置址今山丹东乐乡十里堡。屋兰址今张掖碱滩乡东古城;氐池址今民乐城,另说六坝西北);居延边塞仍设邮亭。邮亭主要设在烽燧侯长驻地或地位重要的烽燧处,邮亭本身或附近设有驿或厩,如“驿南头临木隧南”“驿一所马二匹鞍勒各一”“吞远厩甘露元年十月出食”等。通过邮亭传递文书在汉简中称“以邮行”,“以邮行”的文书,在居延边塞以驿马、传马递送,如“马一匹高六尺居延都尉府以邮行”“传马十二匹”。还有“以亭行”“以次行”文书一般以人步行递送。邮书每时行程不尽相同,如“当曲卒昌付收降卒福界中九十五里定行八时三分实行七时二分”,“定行”时间与邮书的性质、邮路的长度、地形及不同邮书的投递方法等因素有关。另从简文“校临木邮书一封张掖居延都尉”可看出居延与张掖之间邮书往来是通过烽燧戍卒传递的。
  隋、唐朝时实行中央、道、州、县分级管理。“驿”演变为以通信,迎送官吏和小件货物运输为主的组织。
  〔北宋〕时,张掖先后为甘州回鹘与〔西夏〕统治,无邮驿方面记载。
  元朝邮驿规模很大,山丹有青寺站,张掖有八喇哈孙驿。每40~50里设驿站1处,每10~25里设急递铺1处,每10铺设邮长1名,由州路官吏逐年轮换担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肃州至甘州,途行9站。
  明朝邮驿分驿、递、铺3种,每60~80里设“驿”1处,“飞报军务,递运使客”;“递”即递运所,是专司递运军需物资、贡品的运输机构;“铺”即急递铺,是传递官方文书的通信组织。
  《重刊甘镇志》载:明“甘镇左等五卫,领驿六,递运所五”。即甘泉、仁寿、东乐、小沙河、沙河、抚彝驿及甘泉、仁寿、东乐、沙河、抚彝递运所。由张掖铺向东有青龙、平夷、永安、仁寿、山阳、胜泉各铺。向西有城西、清河、家店、沙井、河滩、沙河、九眼泉、广屯、古寨、双泉、旧屯各铺。
  山丹卫领驿、递各三,铺十一:即石硖口、新河、山丹驿;石硖口、新河、山丹递运所;遵道、居安、来远、仙堤、永兴、阜昌、停云、永清、静安、乐定、丰营各铺。
  高台所领驿、递各二,铺九:即高台、黑泉驿;高台、黑泉递运所;建康、永宁、渠口、三岔口、新添、尚德、甘泉、得胜、临河各铺。
  镇夷所领驿四、递运所三、铺十:即镇夷、深沟、盐池、河清驿;深沟、盐池、河清递运所;镇夷、深沟、双泉、盐池、河西、宁远、红寺、河清、双井、苦水各铺。
  清朝邮驿分驿、站、塘、台、所、铺6种形式。驿:直接负责投递紧急公文,转运官物及供应来往官员食宿,每100里设驿1处。站:专事传递军事文报。塘:军塘负责其地区往来军站的重要文报,营塘负责寻常文报。台:主要设在边陲要塞处接递公文。所:传递官物,后裁并归驿。铺:步递组织,司普通公文的传递。乾隆二十年(1755年),奉旨裁汰驿丞丞统归州县。《甘州府志》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归甘凉巡道管理的有九驿十四塘,即:张掖县有甘泉驿、沙井驿、仁寿驿、甘泉塘、沙井塘、仁寿塘、西廿里铺塘,东乐县丞有东乐驿、东乐塘,山丹县有山丹驿、新河驿、硖口驿、山丹塘、新河塘、硖口塘、定羌庙塘、山丹西廿里铺塘,抚彝厅有抚彝驿、沙河驿、抚彝塘、广屯塘、沙河塘、双泉塘。《甘肃通志·交通》载,属高台县管理的有高台驿并高台所、黑泉驿并黑泉所、深沟驿并深沟所、盐池驿并盐池所、双井驿并双井所。
  〔清〕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率军西进新疆,为专供传递公文和军机要事设置台站。张掖新增24台站,临泽增4台站,山丹增5台站,高台增7台站。台站只存在10年,到光绪二年(1876年)全部裁撤。
  光绪九年(1883年)驿站和递运所的夫、马、牛等裁撤半数。直到〔民国〕2年(1913年)北洋政府才宣布将驿站全部裁撤。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