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公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1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公路运输
分类号: F540.3
页数: 6
页码: 1211-1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远古到1995年张掖地区公路运输的情况。其中包括汽车运输、拖拉机运输、交通运输企业、企事业单位汽车运输、个体联户汽车运输、专项运输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交通 公路运输

内容

一、汽车运输
  〔民国〕24年5月,乌鲁木齐商人朱炳创办的新绥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向甘肃省政府申请在兰(州)肃(酒泉)公路上试行汽车运输,省政府批准,定期1年。翌年期满后,该公司再次申请继续营运1年,因被新疆盛世才将其汽车查封而停运,这是河西最早开办的私营汽车运输公司。〔民国〕27年9月,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在张掖设立汽车站,开始汽车客货运营,车辆只有前苏联产阿毛卡车(俗称“羊毛车”),后被逐步淘汰;抗战胜利后,由美国产汽车取代。
  〔民国〕28年到〔民国〕34年,商运汽车逐年增多。有上海大业运输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和各地方的“利通”“大记”“惠生”“西北”“天城”“金城”“大同”“大兴”“济大”“益民”“成记”“恒大”等15家车行,有汽车600多辆。
  地区国营汽车运输始于1953年10月,省交通厅在酒泉成立“甘肃省运输公司酒泉分公司”,后改为“甘肃省酒泉运输公司”,在张掖、高台、山丹设汽车站,派驻汽车承担区内客货运输业务。公司又在元山子、肃南、沙河(临泽)、蓼泉、东乐、六坝、民乐、花寨子建立运输站;在张掖的大满堡、太平堡、甘浚堡、小河滩、沙井子、乌江堡、西洞堡、上秦,山丹的霍城、李桥、位奇、新河、大马营,高台的窑沟、黑泉、四满口、新坝设立17个代办站。并在营运沿线村镇设立旅客乘车点,在没有客车的情况下,以货带客。
  1954年后,国民经济日益发展,运量上升,运输事业日趋繁忙。酒泉运输公司开辟南华——元山子——肃南,山丹——东乐——民乐,张掖——大野口,张掖——靖安,张掖——莺落峡,张掖——火车站,张掖——廿里堡,张掖——甘浚,临泽——岔路河,临泽——蓼泉,高台——蓼泉,高台——花墙子,高台——四满口,南华——元山子——红沙河,高台——元山子——许三湾,山丹——大马营,山丹——霍城,山丹——新河等18条客货营运线路。
  1955年,武威、酒泉两专区合并为“张掖专区”,张掖成为河西经济、文化中心,货物运量大幅度增加。1957年4月,张掖专区将酒泉汽车运输公司拨给张掖市的7辆“波兰星牌20型”货车和张掖县原有的4辆汽车集中,与1个马车队合并,成立“张掖市汽车运输公司”,有汽车11辆,其中“110型”轿车1辆,“畜力胶轮车”66辆。是年完成货运周转量27.63万吨公里,客运量12.33万人(次)。
  1958年公路运输量猛增。1961年10月1日,“张掖汽车运输公司”成立,下设2个车队,6个汽车站,有各类汽车106辆,其中货车101辆,客车5辆。1966年全区有民用汽车256辆,其中交通部门营运的101辆。1968年后,各县成立汽车运输公司。到1976年,全区汽车发展到1283辆,其中交通部门营运车辆193辆。1978年,全区汽车发展到1485辆,国营专业运输企业的客运线路达23条,日发班次34班,年客运量171.08万人,客运周转量2875万人公里;年货运量达55.15万吨,货运周转量1212万吨公里。
  1978年以后,汽车运输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格局,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市场经营机制,打破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活跃运输市场。到1985年,全区民用汽车发展到3277辆,其中货车2489辆,客车609辆(大客车164辆,小客车445辆),分别比1976年增长2.41倍和8.82倍;特种车发展到179辆;个体汽车发展到564辆,其中货车538辆,客车26辆。
  1989年,全区有民用汽车4751辆,比1978年增长3.2倍,营运线路183条,日发客运班次321个,线路和班次分别比1978年增长7.9倍和9.4倍。地、县专业运输公司年客运量760万人,旅客周转量36661万人公里;全区货运量完成122万吨,货运周转量7870万吨公里,其中地、县专业运输公司的货运量41.25万吨,货运周转量2895.75万吨公里。个体汽车运输车辆1171辆,其中货车820辆,年货运量37.23万吨;货运周转量2603.12万吨公里。
  1990~1995年,汽车运输达到鼎盛时期,客、货运输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专业运输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加快车辆更新,向豪华型、小型方向发展,并拓展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开通西至新疆、东至西安、北至银川、南达西宁的客运线路,开设汽车配件、汽车修理、副食、百货、食宿、广告等多项服务网点,形成主副业并举的经营格局。在主业经营中,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探索新途径、新机制,使车辆经营由单车承包逐步转向单车租赁,风险抵押经营。非专业运输车辆向专业化和集体化发展。张掖市的梁家墩、上秦、长安、党寨、新墩5个乡,自1993年以来,成立张掖市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5个乡(镇)运输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私营和集体经济经营灵活的优势,立足本地,南下四川、广东,形成产、运、销一体化经营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到1995年底,这5家运输公司有从业人员360多人,拥有车辆180辆,完成货运量22.49万吨,货运周转量4024.85万吨公里,实现利润325.85万元。期间,由于运输行业呈现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点,于是一些单位和个人盲目购买车辆,出现运力大于运量的矛盾。经测算,货车空驶率最高达48.3%,客车实载率只有70%。由于企业转换机制进展较慢等原因,1993年国有11家专业运输企业全部亏损,亏损额234万元,其中地区运输公司一家就亏损185万元。1994年实行租赁经营,逐步扭亏为盈,除1家继续亏损外,其余10家盈利174.8万元,其中地区运输公司盈利108万元。1995年,全区11家专业运输企业完成货运量43万吨,货运周转量1112万吨公里,分别比1994年下降16%和39%;完成客运量661万人,旅客周转量31038万人公里,分别比1994年增长31%和26%;经营收入1646万元,实现利润118万元,分别比1994年下降21.3%和32.5%;8家盈利,1家保平,2家亏损(8.1万元)。
  到1995年底,全区机动车辆发展到11423辆,1824.29万吨位,其中汽车6521辆(大型客车319辆、小型客车2129辆、大型货车2541辆、小型货车1417辆,警车和消防等特种车117辆),其他机动车4902辆。机动车总数中,专业运输部门566辆,厂矿企业3429辆,三资企业4辆,机关团体1667辆,政府和乡村108辆,个体和联户5649辆。营运车4018辆,其中客车677辆(含143辆出租车),货车3417辆。有客运经营户225户,其中国营7户;客货经营户由1990年的1686户增加到3246户。营运客车中,国营297辆、集体15辆、个体222辆,出租车143辆。客车营运线路发展到213条,比“七五”期末增加30条,其中国营131条。营运总里程2.02万公里,其中国营1.25万公里。日发班次674班,其中国营424班。有乡村联运汽车运输公司10个,建立货运配载信息服务站8个,分站11个,年配载货物2万车(次)、11万吨。形成以312、227国道为主,县、乡道路为辅,辐射河北、江苏、广东、湖北、四川、新疆等省区的货运经营网络。“八五”期间,全区新增卧铺车17辆,中小型客车336辆,高中档车辆占营运车辆的49%。
  二、拖拉机运输
  始于50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拥有手扶机、小四轮、铁牛55、铁牛28轮式拖拉机。由于拖拉机轻便灵活,道路通过能力强,受天气、时间制约小,技术要求低,维修方便,运价便宜,耗费低,且农运兼顾,很受农民青睐。用以从事农村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和乡办、村办、个体企业的物资运输;也是农产品进城和城市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的最佳器械。1978年以后,拖拉机运输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很快成为农村交通运输的重要力量。1985年,全区拖拉机4672台。1995年达4.6万台,其中民乐县有1.7万多台,占全区三分之一。
  三、交通运输企业
  【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位于张掖市环城西路170号,成立于1961年10月1日。公司设6个科室,2个车队,6个汽车站,时有货车101辆,客车5辆。1963年并入酒泉汽车运输公司,将二车队留驻张掖,承担全区运输任务。1969年11月,将酒泉运输公司驻张掖的二车队划归张掖专区,改名“张掖专区汽车运输队”,有职工316人,货车83辆,客车11辆,营运线路16条。1971年7月25日,专区汽车运输队改名“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下设3个车队和1个保养场;时有汽车185辆,其中货车157辆、客车23辆、工作车5辆;职工585人。1972年公司将3个客货混合车队分为2个货车队、1个客车队。1974年,在山丹设第四车队。1978年8月,省革委会将下放各地、州的运输公司收回,划归省汽车运输总公司,由省交通厅统一领导。11月,原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更名“甘肃省张掖汽车运输公司”。1984年,又更名为“甘肃省第四汽车运输公司”,是年底,省政府决定下放张掖地区,恢复“张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1985年3月,公司在平原堡成立汽车驾驶学校。1986年,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是地区交通运输骨干企业,参加过救灾、支农、援藏等重大运输任务,为经济建设做出过贡献。在深化企业改革中,不断改革人事、工资、医疗、职工离退休、内部管理等制度,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完善经营机制,健全规章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争创良好经营环境。向外同南京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北京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和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等大企业联合,加强技术改造和车辆更新,拓宽市场,开辟新径,扩大生产。开通东至西安、银川,西至新疆,南至青海的跨省客运线路。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副业上,开办饮食、百货、汽配、修理、住宿、停车等社会服务,成为一个主副并进,多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始终名列全省前茅。1994年,将下属车队改为分公司,并成立修理二厂。1995年,拥有汽车149辆,其中货车12辆、客车137辆,职工1118人。公司下属客运第一分公司、第二分公司、货运分公司、修理一厂、二厂、驾驶学校、汽品公司、理货公司、汽车检测站、广告公司、交通招待所和民乐、张掖、高台、山丹、肃南、临泽6个汽车站16个单位。有营运线路83条,日发班次188班。年完成货运量1.66万吨,货运周转量278.2万吨公里;客运量178万人,旅客周转量15771.9万人公里。年营业收入783.8万元,实现利润90.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243.6万元,净值4444.3万元。
  【县(市)汽车运输队】1968年后,各县成立汽车运输队。1970年,6县(市)车队有货车39辆,客车8辆;完成货运量6.43万吨,货运周转量435万吨公里;客运量6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32万人公里。1976年有货车77辆,客车25辆。1978年以来,各县汽车队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推行自负盈亏的单车承包经营制,并开始逐步调整经营结构,更新车辆,发展客运,开拓市场和经营范围,开办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到1985年,有货车82辆,客车59辆。1986年后改为县属汽车运输公司。期间,个体车辆发展快,市场竞争激烈,各县运输公司相继淘汰破旧车辆,购置新型大客车,发展客运,缩小货运,进行企业晋等升级,提高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但由于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原因一度出现亏损局面,1993年6县(市)8个运输公司亏损58万元。1994年,实行单车租赁、风险抵押经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除山丹运输公司稍有亏损外,其他县(市)公司皆扭亏为盈。
  张掖市1957年组建汽车队,1988年易名“张掖市汽车运输公司”,至1995年拥有客车36辆,货车3辆,职工183人,年客运量11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173万人公里。
  四、企事业单位汽车运输
  1976年,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有载货汽车821辆,占全区民用货车1029辆的79.79%。70年代末,工农业生产发展,基本建设规模扩大,机关、厂矿单位汽车在完成本单位运输任务的前提下转向社会运输,粮食、商业、供销、外贸、水电、林业、农垦、化肥等自运任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组建17个汽车队。1983年以后,企事业单位运输车辆增长速度较快,1989年为1487辆,1995年为4675辆,其中大、小货车3050辆、大、小客车1515辆,特种车110辆,成为一支强大的社会运力。
  五、个体联户汽车运输
  个体联户汽车运输于1983年兴起。先是经营货运,而后发展客运。1985年,全区个体联户汽车发展到564辆,其中货车538辆,客车26辆。到1990年,货车发展到1117辆,客车60辆。1992年客车发展到261辆、货车1728辆。1995年全区个体联户车辆达5645辆,其中汽车1292辆(大、小货车649辆,大、小客车643辆),摩托车等其他机动车辆4353辆。
  六、专项运输
  【救灾粮运输】1960年,区内农业歉收,缺粮严重。中央决定从新疆的阿克苏、巴楚、喀什、疏勒、河东、泽普、叶城、皮山、和田等县(往返3800多公里)调粮5000万公斤,支援张掖专区救灾。12月17~18日,中共甘肃省委在张掖召开调粮救灾会议,成立“张掖专区调粮总指挥部”,由2名地委书记处书记、3名副专员、张掖市副市长、兰州铁路局副局长、地委工业交通部部长、专署交通运输管理局局长、专署粮食局局长、驻地部队首长和中央、省驻张企业的负责人17人组成。地委书记处书记薛程任总指挥,副专员毛迎时、陈振国任副总指挥。下设以交管局、铁路、粮食等部门为成员的运输指挥部办公室,并在新疆大河沿设立粮食调运指挥部。成立7个运输大队,抽调车辆1712辆。专区交管局为第四运输大队,汽车239辆,专业技术人员507名,其中司机210名,保修工245人,管理人员52人,分设为3个分队,1个保养场。抽调500名工人组成装卸大队。全队3个月完成运粮1472吨,1961年春节,灾民吃上救济粮。1961年8月,留40辆车和270名职工继续在新疆运粮。
  【支农运输】1962年,根据国务院批转交通部《关于全国地方交通支援农业会议的报告》精神,张掖公路运输重点转向农村。在为农业生产服务上,以优先运输、优先安排、优惠价格保证农业物资及时运输。1963年,为做好支农物资运输,专区汽车运输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全区6个县、35个公社、104个生产大队调查了解,建立农村物资运输联络点35个,聘请联络员81人,形成“车队、公社、村、个人”四级联络网,掌握农村货源,及时组织运输,支农物资占总运量的36.6%。1964年,运送支农物资4.62万吨。后来随着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对支农运输采取“保重、保主、保质、保量”措施和“优先计划、优先派车、优先承运”原则,做到支农物资优先运、急用物资突击运、重点物资保证运、一般物资计划运,确保农村物资运输,支援农业生产。从1971~1974年,地、县运输企业承运支农化肥、农药、籽种、煤炭、农机、牲畜等物资143.61万吨。80年代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交通工具迅速发展,个体、联体运输日益增加,支农运输任务随之缓解。
  【援藏运输】70年代,全国运往西藏物资积压在柳园火车站,一时运不出去。1979年6月,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来甘肃求援,张掖运输公司主动承接进藏物资运输。7月,地区运输公司组成5辆车、11人的运输小分队,从柳园火车站装货,经敦煌穿越柴达木盆地到格尔木,再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历时9天,行程2278公里,克服山高路险,食宿不便等困难,抵达拉萨市。试运成功后,公司陆续增加援藏运输车辆。1984年7月,受大风雪袭击,各地援藏车辆1000多辆、2000多人被困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40公里运输线上,地区运输公司的36辆车、61名职工被困6天。后由格尔木汽车运输公司派人送衣物、食品救援脱险。从1979年7月到1985年6月,地区运输公司共出动3120多车(次),总行程485万多公里,从格尔木、德令哈、柳园、张掖、兰州等火车站装运物资,向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山南、岗巴、仲巴等地运输水泥、钢材、粮食、食品、医药、百货、机械等生产和生活物资27.7万吨。为西藏经济建设和增进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