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驿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驿运
分类号: F512.7
页数: 3
页码: 1192-1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远古到抗战胜利后张掖地区驿运的情况。
关键词: 张掖地区 驿运

内容

驿运初时称“驿传”,始于〔西周〕。历代王朝为了边防和传递公文、转运物资、接待过往官吏及商贾在驿道上设置的食宿转运站,通称“驿站”。驿站役夫有马夫、水夫、轿夫、车夫、驴夫、馆夫、厨夫、门子、库子。
  〔秦〕统一中国后,十里设一亭,供辖区民政事务和过往旅客食宿。汉朝,沿〔秦〕设亭,但驿、传、亭都有明确分工。“驿”是专门为政府传递公文人员提供运输工具(马)的机构。“传”是专门为过往官员提供食宿、运输工具(车、马)的机构。“亭”是一般行旅食宿处所。后来也把公文传递和接待过往人员的处所统称“邮置”。如《后汉书》说:“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汉朝初传用车,故称“传车”,旋改用马,故又称“传马”。又有置传、驰传、乘传、轺传之分。《汉书·高帝纪》注载:“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根据马的良莠和事之急缓,乘不同等级的传马或传车。还有“六乘传”“七乘传”的高级传车,乘坐的都是王侯将相。轺车以及方厢车、牛车均为中、低级传车,由中、下级官吏或士卒乘坐。
  唐朝始有“驿站”之称,其规模超过前代。甘州驿运工具有驿马、传马、驿驴、驿车等。规定驿马日行70里,驴50里,车30里。唐朝诗人王维单车过居延,即乘的是驿车。驿马又分六等,诸道第一等驿马60匹,夫20人;第二等驿马45匹,夫15人;第三等驿马30匹,夫10人;第四等驿马18匹,夫6人;第五等驿马15匹,夫4人;第六等驿马8匹,夫2人。驿马传递紧急公文,每天可传300里。驿驴作为驰递者返回和一般公文传递人员乘用。唐朝驿运发达,设施齐全,每30里一驿站,除承担交通运输任务服务外,还兼有馆舍性质。岑参诗说:“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唐朝张掖驿站可考的,有甘泉驿、巩〓驿。
  元朝称“驿站”为“赤站”,《中国公路史》记载:〔元〕“驿站制度以大都为中心,由大都辟有大道若干,通至各行省。每条大道上每隔25或30里设一驿站”。此外,还在各地设“脱脱禾孙”马站,其任务有二,一是监管驿站官员,二是检查驿站工作,其主官一般正职为五品,副职为六品。张掖境内有“脱脱禾孙”马站两处,一处设在甘州,备马40匹,一处设在甘州东130里的青寺(址今山丹县境内),备马80匹、牛30头。驿马急递公文,每天最快可传400里。
  明王朝重视驿站建设,朱元璋认为元朝称驿站为“赤站”不雅,又改为“驿站”。并恢复〔唐〕〔宋〕旧制。驿站设置基本按沿途各府、州、县距离而定,约60~80里1驿,主要运输工具仍是马、驴。明朝本区境内设置的驿站有仁寿驿、山丹驿、新河驿、石硖口驿、西城驿、沙井驿、沙河驿、高台驿、黑泉堡驿、盐池堡驿、深沟堡驿等。每驿配备马32匹、马夫20人;牛5头、牛夫5人。年支银1250两,粮150石,饲料36石,草1800束。只有西城驿(即甘泉驿)多配马13匹、牛10头、马夫12人,年多支银580两、粮132石,草3600束。明朝鉴于元朝驿递合设相互干扰的教训而成立递运所,旨在使驿、递、铺三个组织相对独立,各司其职,但因各种条件限制,未能普遍设立。急递铺反因设置过多,管理失当,至明朝中期退至无足轻重地位,把置邮传命的任务转嫁到驿站内,使驿站负担过重,虚耗急递铺的人力、物力、财力。
  清朝,驿运分工较细,各省名称各异,有驿、站、塘、台、铺、所等。至左宗棠西征时,驿运设施已千疮百孔,虽经整顿,终未恢复如初。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恢复畜力驿站运输,设有张掖、山丹两个甲级站,丰城堡、东乐镇、沙井子等乙级站,在抗日战争后方运输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驿运业务停办,驿运设施由汽车运输部门接管。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