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粮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9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粮油加工
分类号: F762.1
页数: 4
页码: 1166-1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远古到1995年张掖地区粮油加工情况。其中包括粮食加工、油料加工、饲料加工、多种经营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粮油加工

内容

一、粮食加工
  自古以来,区内粮食加工多用石磨、石碾,以人力或畜力推拉。唐朝以后,有长流水的地方使用水磨、水碾加工粮食,在农村一直延续到60年代。
  1950年,驻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第三军建立电面厂,日加工小麦7.5吨。是年7月移交张掖县,投资61.58万元,修建房屋3136平方米,购置设备,扩大规模。1952年8月,张掖县李景杭、陈德芳等8人合资建成私营建陇面粉厂,日产面粉3750公斤。其他各县仍靠石磨、石碾加工粮食。1956年建陇面粉厂公私合营,1958年改为国营,拆迁到安西县。1957年在电面厂的基础上始建张掖面粉厂,1959年5月竣工投产,总投资22.42万元,有钢磨6台,日产机粉75吨,年生产能力12750吨。山丹面粉厂于1958年始建,1963年投产,投资60万元,年加工面粉4500~5000吨,加工米类2000吨左右。高台县粮油加工厂1958年始建,有立式三扇磨粉机1台,日加工小麦2500公斤;1968年时发展为制粉、碾米和榨油3个车间,有300型磨粉机1台,碾米机1台,日加工小麦2.5万公斤。民乐县粮油加工厂于1963年建成投产,安装复式20吨磨粉机3台,每天单班生产4000公斤;1973年省粮食局投资改建安装65型风动式组合磨,日产1万公斤。临泽县面粉厂于1959年筹建,投资3.2万元,日产面粉7000公斤。肃南县于1972年5月在县城筹建面粉厂,翌年投产,日产5000公斤,安装150型磨粉机联动组合1套,发电机房安装80型柴油机1台,75千瓦发电机1台,1978年因亏损停产。70年代以来,全区农村普遍购置使用小钢磨和小型碾米机加工粮食。
  1978年以来,由省粮食局投资,地、县政府和粮食部门对全区6个粮食加工企业逐步改造,至1995年,有原料清理设备31台(件)、着水机4台、磨粉机13台、粉筛机19台(件)、高方平筛12台、挑担筛3台、振动圆筛6台、打麦机14台、清粉机5台、碾米专用设备和挂面生产线各1套。有国家资本金1261万元,流动资产299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252万元;当年生产小麦粉32534吨,其中精制粉53吨、特一粉14776吨、特二粉13023吨,加工挂面192吨,产值2504万元,实现利润71.5万元。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也新建粮食加工企业400多家。
  二、油料加工
  农村土法榨油历史悠久,每百公斤油菜籽出油28~35公斤,胡麻籽出油24~30公斤。1958年,张掖县在五里墩利用感应寺与龙王庙旧址,建立粮油加工厂,始用机器榨油;1969年,省粮油工业公司投资38万元,新建榨油和浸出车间,始用浸出法提取榨饼中的油脂;1982年投资67万元扩建浸出设施。民乐县粮油加工厂于1967年建成,安装42型榨油机1台,每8小时加工油籽6000公斤;1972年安装95型榨油机2台,日产油品1万公斤;1985年安装日处理油料10吨的200型榨油机3台,日加工油籽2万公斤,并引进油脂精炼设备1套。高台县于1968年在面粉厂内设榨油车间。山丹县1969年投资6万元兴建榨油厂,安装200型榨油机2台,年加工油品932.5吨;1982年建成精炼车间,年精炼能力2000吨;1985年投资92万元,建成浸出车间,年浸出量为1.775万吨,后经改建,形成2438吨的油品生产能力,到1988年,产量达3200吨,固定资产212万元,产值497.3万元,销售收入689.6万元。1984年山丹面粉厂建起1座年产900吨的榨油车间。临泽县粮油加工厂1974年增建榨油车间1座,安装95型榨油机1台。
  80年代以来,粮食系统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和更新,逐步引进精炼设备和浸出设备,油品质量提高,出油率增加,形成规模优势。到1995年,全区粮食系统3个植物油加工企业,有国家资本金1167万元,流动资产4421万元,固定资产1500万元,职工469人,有蒸炒锅8个,榨油机14台,浸出成套设备3套,精炼设备4套,高级炼油浸出设备1套,年生产植物油30747吨;产值2511万元,实现利润65万元。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城乡兴办一批小型榨油厂,1995年全区有小榨油厂186个,榨油机220台,年加工油品1143.9万公斤。
  1950~1995年,全区粮油工业完成产值7.17亿元,生产面粉102.58万吨,油脂11.59万吨,实现利润4044.58万元。
  三、饲料加工
  区内饲料工业始建于1982年,地区粮食局在汽车运输队筹建饲料车间,生产配、混合饲料,年底移交给张掖县粮食局。1983年2月,张掖县成立饲料加工供应公司,购置饲料加工联合机组1套,年生产能力2000吨,当年试车成功,生产饲料1289吨;1988年,在省粮食局协助下贷款184万元,扩建万吨饲料加工车间和技术改造项目。临泽县粮食局于1982年10月在沙河乡五三村新建饲料加工厂,1984年7月竣工试车,1985年元月正式投产;安装SGI100型饲料加工机组1台,年生产能力2000吨,当年生产配、混合饲料866吨。高台县粮食局1983年在城西建成饲料加工厂,安装饲料配合机组3套,加工设备1套,年生产能力1000吨;后经改造扩建,1988年生产饲料2313吨。山丹县粮食局1983年由省粮食局投资27.8万元,自筹8.1万元,建成饲料加工厂,安装SJ21000型饲料组合机组1套,年单班加工能力为3000吨。民乐县于1984年兴建饲料加工厂,安装乙T1000型饲料加工机组1套,年单班生产能力1000吨,1990年生产配、混合饲料584吨;1995年贷款56万元,将饲料厂设备更新改造为年单班产量5000吨的微机操作饲料生产线。临泽县1994年贷款134万元,在新民开发小区新建成年单班产量5000吨的微机操作饲料生产线。至1995年,全区粮食系统有饲料加工企业5个,职工146人,固定资产877.26万元,流动资产1405.4万元。产有混合、配合、颗粒3个系列,蛋鸡料、肉鸡料、雏鸡料、猪饲料、鱼饲料等11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4万吨。1983~1995年,加工各种饲料10.76万吨,产值6386万元,利润486万元。此外,农村有饲料加工点125处。
  四、多种经营
  1984年7月,地区粮食局在高台县召开基层粮站现场会,参观学习高台基层粮站大搞多种经营的经验;8月,又在山丹县召开全区城镇粮站工作会议,此后各县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制定发展规划。城镇粮站实行前店后厂,办起“一站五部”(平价粮油部、议价部、食品加工部、副食供应部、便餐部);农村粮管所(站)逐步办起了二铺(小钢磨加工、压面)、三坊(醋坊、粉坊、豆腐坊)、四部(平价粮油部、议价部、副食供应部、便餐部)、五养(饲养猪、羊、牛、鸡、兔),及种植、运输等多种经营项目。到1989年,城乡粮站多种经营的项目达30多个,年实现盈利242.42万元(农村145.05万元,城镇97.37万元)。1991年以来,按照“依靠粮食求生存,跳出粮食求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大搞多种经营。1.创办加工业,张掖市开发“祁连牌”挂面、保健色拉油、味醋等5大类13个品种;山丹县开发“塞乡牌”白酒、大豆蛋白粉等8个品种;高台县开发“千年雪牌”白酒、黑米酥等糕点及味醋、酱油;各县(市)普遍发展大众化食品和猪、牛、鸡等专用饲料的生产。2.扩大服务范围,张掖市投资1000万元新建粮贸大厦,各县共开办招待所(旅店)12处,餐厅(饭馆)28处,商店22处,娱乐厅3处,冷饮加工车间5个。3.跨行业经营,山丹县粮食局与省、地粮油系统合资240万元办起了山丹红石材公司,在青海开办石棉矿5个,肃南县办起小煤窑3个,民乐、张掖、临泽、高台县粮食部门各办运输队1个。4.开拓种植业,投资583.2万元,开垦荒地1497亩,打配套机井5眼,修渠1500米,筑墙1046米,建房舍2175平方米,定植果树252亩,种植其他作物1100亩。5.发展养殖业,有专业养殖场1个,百口猪场16个,千只鸡场9个,1995年存栏猪、牛、羊、鸡11610头(只);养鱼120亩,投放鱼苗200万尾。全区1991~1995年多种经营实现利润983万元,年均196.6万元。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