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粮油销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粮油销售
分类号: F762.1
页数: 8
页码: 1153-1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远古到1995年张掖地区粮油销售情况。其中包括市镇供应、定量外补助供应、军粮供应、特需供应、工商行业用粮、饲料供应、牧民口粮和饲料粮、奖售粮食、农村返销粮食的供应、议价粮油销售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粮油销售

内容

张掖自汉朝以来,粮油购销均为自由贸易。共和国成立之初,粮食仍为市场自由贸易。人民政府贯彻“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方针,掌握市场动态,一面建立国营粮食机构,一面对私商采取“改造、限制、利用”的政策,逐步稳定局势。充分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经济优势,积极开展粮油购销活动,并通过私营粮商代加工以补充国营粮油加工之不足,加快供应状况改善。1955年,全区粮食系统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供应体制。
  一、市镇供应
  1955年9月16日以后,全区执行《甘肃省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全面实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统一每人每月定量等级为:特重体力劳动者27.5公斤,一般重体力劳动者22公斤,轻体力劳动者17.5公斤,职员及脑力劳动者15.5公斤,大、中专学生17.5公斤,10周岁以上居民13公斤,7周岁以上儿童10.5公斤,4周岁以上儿童6.5公斤,3岁以下儿童3.5公斤。是年,全区核定定量供应人口67195人,其中:特劳9327人、重劳7526人、轻劳4368人、脑劳8581人、中学生2959人、居民18781人、7~10周岁4354人、4~6周岁4657人、3周岁以下5392人,其他1250人,粮食总销量1835万公斤。此后,对定量标准进行过多次调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村大办公共食堂,粮食销量由2420.5万公斤增至1959年的5039万公斤。三年困难时期,粮油定量标准又多次调低,机关职工最低量时,每人每月供粮12公斤、油4两。1962年精减干部职工,动员城镇居民下乡,压缩城镇粮食销量,到年底城镇人口由1961年的101244人减为72427人,粮食销量由1961年的1656万公斤降为1309.5万公斤。对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因调动、迁入迁出、婚嫁、出生、死亡、分居、参军、法办等增减变化建立申报注销制度,堵塞供应漏洞。1965年3月,调高城镇供应人口定量标准,全区有城镇人口74912人,年销售粮食1462万公斤。1974年8月,职工每月的基本口粮一律改为14公斤,此外按月由所在车间班组评定发给工种补差粮票;补差粮指标到单位,由粮食部门、用粮单位、职工群众结合,共同管理,坚持人、粮、户口、工种劳别四对口,干什么工种吃什么定量,是年节约粮食21570公斤。1980年因工种变动频繁,工种补差制度停止实行,每年按粮油供应卡片进行一次统销整顿,销量稳定。
  1978年后,改革供应办法,打破划片定点供应,实行职工居民凭证在县境内任何粮站都可以购买粮油,换取粮票;并开展生熟兼营等多种经营。1984年在山丹召开全区城镇粮站工作会议后,城镇粮站前店后厂,做到“一站五部”(粮油供应站,平价粮油部、议价部、食品加工部、副食供应部、便餐部)。至1990年,城镇粮站的供应品种达到36种,供应量2470万公斤,经营赢利159.09万元。是年按照全省粮食工作专题会议精神,本着“走小步、多步到位”原则,适当压缩平价粮油销售。1992年是实行城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的最后一年,供应人口152328人,其中特劳3502人、重劳17385人、轻劳33615人、脑劳38088人、大、中学生13956人、居民27012人、610周岁6421人、3~6周岁5242人、3周岁以下6693人,其他414人。1993年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元月份放开粮食销价,4月份放开油品销价,粮票不再流通,居民粮证结余粮食从4月份起不再供应。1995年4月,全区执行国务院关于把国家定购粮和政府有补贴的粮食用于规定的供应对象,特别使低收入居民享受到政府照顾的指示,在保证军供和农村救灾用粮的前提下,对城镇居民实行凭信誉卡(或《粮证》)限量供应。供应标准按每人每月10公斤成品粮,大中专在校学生及城镇救济对象每人每月15公斤,当月购清,隔月作废。是年,全区售给城镇居民成品粮3431.6万公斤,油品40.4万公斤。
  二、定量外补助供应
  区内定量外补助用粮主要有:1.干部职工到农村蹲点或下乡调查工作,在社员家就餐,每人每天按0.6公斤补差。2.参加工矿企业、工地、农场及其他劳动的干部、大中专学生等,在劳动期间按同工种定量补差。3.经省批准举办的体育运动会及集训选拔期间,对运动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每人每天按0.75公斤补助。4.在征兵期间,新兵集中后,尚未正式编入部队的,每人每天按0.75公斤供应;探望新兵的亲属和地方工作人员每人每天按0.75公斤补助。5.出席县以上党政重要会议和劳模代表会议人员及工作人员每人每天按0.7公斤或0.5公斤补助用粮,0.01公斤补助用油。
  三、军粮供应
  1956年底起,按照《甘肃省军用粮油供应办法》,向张掖军分区和各县兵役局、武装部及境内驻军和在编职工供应粮油;定量标准不对外公开,由团以上机关统一编制年度计划,与当地粮食部门联系按月供应。“文革”中,张掖驻军增多,从1970年4月起,统一使用《军用粮油豆供应证》,供给士兵的凭军用供给粮票填证领粮,薪金制军官及在编职工凭军用价购粮票填证购粮。供给粮票为面粉、大米、粗粮、马料四种。价购粮票不分品种。军用粮票面额分为50、100、500、1000市斤四种。全区驻军统一执行七类灶别标准。从1994年6月1日起,军队粮食改用新的供应办法,不分干部、士兵,一律实行价购粮票购粮,军粮价格按1992年统销价结算,食油随行就市,军供的大米和大豆由省局统一采购,面粉由定购粮就地加工供应。
  四、特需供应
  特需供应的对象有六种:1.回民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传统“尔德节”等三大节日,按人增供食油100克,优粉10公斤。2.高级知识分子,凭证在定量内可随意选购供应的粮油品种;中级职称以上的知识分子,春节期间发大米、花生等供应票(凭粮票购)。3.离休干部全供细粮,其中月供大米5公斤,每月增供食油500克、黄豆1.5公斤。4.矽肺病患者,全供细粮。5.从事高温、井下和接触有毒作业的人员,按实际工作天数和季节,每人每月供食油0.25公斤。6.医院住院病人,每床每月供油0.5公斤。
  五、工商行业用粮
  对工商行业用粮,实行按户计划定量供应制度,并核发《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凭证供应。1.工业用粮。1955年起,对服装、制革、裱糊等行业实行按计划供应;1965年后时供时停;1985年4月后改为议价供应。2.商业用粮。熟食、糕点、副食、酿造等用粮,1960年前按批准计划控制供应;1962年改为凭销售收回的粮票供应;1966年起,对饮食糕点等食品按计划、凭证、凭粮票供应;1985年后逐步改为议价供应。3.副食供应。1975年起,城镇人口在口粮定量外,凭《副食票》每人每月供应副食粮0.25公斤;1983年后,直接发给粮票;饮食业的副食粮按凭票供应数的3%配额供应。
  六、饲料供应
  1955年国家规定对交通部门从事专业运输的役畜、农业部门饲养专供配种用的公畜、商业部门在途中和临时存栏待宰的畜禽、城关镇回民牛奶场的奶牛、科研部门供试验的动物、少数民族地区乘骑骡马、公安部门饲养的警犬等供应饲料。其标准是:骡马等役畜长途每日供花料3公斤、短途2公斤;长短途毛驴1.5公斤;骆驼日供杂料1.4公斤。1957~1959年改为长途运输的骡马每日每匹3公斤原粮,编制内乘骑的骡马2公斤,牛、驴1.5公斤,骆驼2公斤,奶牛2.5公斤;商业部门在途运输和临时存栏育肥的大猪每日0.5公斤、小猪0.25公斤。1990年2月,除定量供应奶牛外,其他一律改供议价粮。
  七、牧民口粮和饲料粮
  1954年全区共有纯牧业人口5738人,半农半牧人口1200人,各类牲畜193003头(只)。国家为扶持帮助广大农牧民发展生产,对纯牧业人口口粮、乏弱畜饲料,按需供应;对半农半牧民采取缺多供多,缺少供少,不缺不供的办法。1959~1987年实行定量供应,开始时的标准为农村缺粮人口和牧业人口每人每月平均按15公斤供应,三年困难时期改为10.5公斤原粮,1964年改为成品粮,1980年增为12.5公斤。对半农半牧民按照“先吃自己的,再吃国家的”原则进行安排。牧区乏弱畜马每匹日供花料2公斤、牛1.5公斤、羊0.15公斤。1979年6月,为集中发展畜牧业,将桦树湾等18个半农半牧队转为纯牧业队。1985年,牧民口粮按比例价加费用供应。1993年粮食销价放开,改为议价供应。牧民在校学生从1971年9月起,实行口粮补差。高中学生每人每月由10.5公斤补足到16.5公斤,初中学生补足到15.5公斤。从1980年2月起,小学生9周岁每人每月补足13公斤,10周岁以上补足13.75公斤,寄宿生每人每月供应食油0.25公斤。1954~1995年,全区供应牧民和半农半牧民口粮9553.2万公斤,饲料827.5万公斤。
  八、奖售粮食
  60年代初期,对山羊板皮、山羊绒、大黄、羌活、甘草等畜产品和中药材奖售过粮食。7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收购农副产品奖售粮食的政策。从1970年起,收购生猪每口毛重达55公斤的,奖粮15公斤。从1972年起每交售50公斤发菜奖售粮食25公斤,交售1公斤大麻奖售粮食1公斤,50公斤杏仁奖售25公斤,售甜菜10公斤奖售1公斤,零星分散种植交售的不予奖售。从1973年11月开始,对个人交售的甜菜,每50公斤奖售1.25公斤;1980年7月,省政府决定恢复对集体交售甜菜实行奖售,规定凡签订合同的生产队,每交售50公斤甜菜,奖售5公斤。农村“大包干”后,以农户为单位奖售。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不论集体和个人交售的红枣,每交售50公斤奖售15公斤。1980年规定每交售1公斤羊绒奖售5公斤。至1995年底,全区奖售粮食5751万公斤。
  九、农村返销粮食的供应
  农村粮食返销政策,是国家从农村购来的商品粮中,有计划的拿出一部分,以规定的价格供应给缺粮农民,主要对象为特殊困难户(鳏、寡、孤、残)、插花灾区的缺粮户和未解决温饱的常年缺粮户。1955年对缺粮户实行定产、定销,按“先吃自己粮,后吃国家粮”和“何时缺粮,何时供应”的原则,是年全区缺粮户1559户,8111人,定销200万公斤,实销383万公斤。1957年下半年,粮食购销矛盾突出,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层层下达销售指标;是年民乐县返销指标偏紧,出现严重缺粮。1958年,因“大跃进”、大办“公共食堂”和高征购,造成严重缺粮。到1960年缺粮更为突出,人口大量外流,牲畜大批死亡。中央派工作组调查后,调入粮食、抢救人命、安排生活,1960~1963年全区返销供应粮8484.5万公斤。1962~1965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减征购任务,农村形势逐步好转,返销粮供应大幅度减少。1966年“文革”开始,片面强调不吃调进粮,甩掉“缺粮帽子”,发生征购过头粮的问题,返销量有所回升,返销面达30%。1980~1988年,农村粮食实行“定购定销,差额包干,节约留用,一包三年”的管理办法,返销粮食趋于稳定,再未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十、议价粮油销售
  议价粮油销售在1963年开始时实行严格控制,坚持“统筹安排,调节市场,量入为出,购啥销啥,高进高出”原则,销售对象主要是农村部分缺粮户。销售给城镇职工、居民的补贴口粮,凭证限量供应,一般每人每月1公斤,有粮则供,无粮即停。1966年压缩粮食议销。1963~1977年,全区销议价粮食587万公斤,食用植物油60.11万公斤。1978年以后,粮油社会产量增加,政策放宽,议价粮油销售逐年上升。至1995年,全区粮食部门销议价粮食30293万公斤,平均每年1682.94万公斤;共销议价食油2942.94万公斤,平均每年163.5万公斤。
  十一、粮油出口
  地区供出口的粮油以脑核豆(又叫“那核豆”、“桃形豆”)、蚕豆、豌豆、扁豆、熊猫豆、红白芸豆、豇豆等豆类和荞麦、玉米、大麦以及副产品麦麸、油渣为主。因日照时数长,粮豆籽粒饱满,色泽好看,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省外贸、粮食、农牧等部门曾把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列入蚕豆出口生产基地,并实行兑换收购政策,每拨交外贸部门1公斤蚕豆,外贸部门返还粮食部门2.6公斤小麦解交国库。每年由外贸部门提计划,省农牧厅、粮食局分别在当年的生产和征购任务内安排,逐级下达到划片定点地区组织生产和收购,外贸部门按收购量和奖售标准拨给奖售化肥。从1958年开始,到1977年出口粮食1180.5万公斤,食油6.52万公斤。1978年以后,供出口的平价粮食由外贸、粮食两家共同管理,议价粮油由外贸部门组织货源。1985年粮油实行合同定购后,粮油出口货源均由外贸部门直接组织。1978~1994年收购出口豆类33324.06吨、玉米3048.82吨、荞麦2902.64吨、油渣29424.04吨、麦麸450.22吨。
  以上总计非农业粮食销售11.6031亿公斤,其中:口粮9.0609亿公斤,食品业4852万公斤,副食用粮953万公斤,酿造1540.5万公斤,工业用粮1289.5万公斤,饲料1.0026亿公斤,事业用粮5042.2万公斤,其他1719.1万公斤。农业销售4.8286亿公斤,其中:灾民口粮2.4787亿公斤(主要分布在1958~1963年,为1.3529亿公斤,占54.58%),种植经济作物农民的口粮267.8万公斤,牧民口粮9847.6万公斤,奖售粮5473万公斤(内奖售猪粮3714万公斤),种子3121.4万公斤,饲料1121.9万公斤,民工补贴586万公斤,其他3082万公斤。非农业食油销售2692.33万公斤,其中口油1773.9万公斤,食品业用油159.74万公斤,事业用油310.89万公斤,工业用油11.49万公斤,其他用油651万公斤;农业食油销售106.98万公斤,其中:统销人口口油67.47万公斤,种子28.55万公斤,民工补贴1.16万公斤,其他9.8万公斤。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