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外贸部门扶持农副土特产品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8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外贸部门扶持农副土特产品生产
分类号: F752.8
页数: 2
页码: 1141-1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65年到1995年张掖地区外贸部门扶持农副土特产品生产情况。其中包括扶持种植土特产品、引进养殖水貂、组织捕旱獭、扶持发展工矿企业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外贸 生产扶持

内容

一、扶持种植土特产品
  1965年4月,从甘谷县引进辣椒子在张掖、临泽、高台县试种。“甘谷辣椒”色红味辛,香辣可口,国际市场畅销。引种本地后,色、味、质未变,既内销又出口,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1966年,从内蒙古、新疆引进小茴香2250市斤,从银川引进红瓜子400市斤,从兰州引进黑瓜子2000市斤,从宕昌县引进当归苗1360市斤,从武威县引进白瓜子2000市斤,在张掖、山丹、民乐县试种小茴香660亩,白瓜子170亩,黑瓜子347亩,当归216亩,大黄100亩。此后又从新疆引进白皮大蒜1674市斤,安息茴香1000市斤,从省内引进黑瓜子1113市斤,白瓜子4250市斤,从陕西引进辣椒子100市斤,从青海大通引进蚕豆子种180吨。此外,为扶持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外贸局还向全区农村种植出口土特产品的社队无偿供给化肥234吨;给张掖市党寨园艺场投资4000元,扶持黄花菜生产。
  二、引进养殖水貂
  川区沼泽遍布,肉食充足,气候环境与水貂的原产地黑龙江十分近似,发展水貂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1975年,从黑龙江道河子野生动物饲养场引进种貂40只,投放张掖县并首建养貂场,后陆续从青海、山东、北京引进貂种,到1980年,引进190只,投放养貂扶持资金6.53万元。张掖、山丹、高台等县和军马场、肉联厂相继建起养貂场,发展养貂个体户。给养貂专业户投资2500元,扶持生产。1976~1980年间,取皮283张。1980年5月,存栏878只。1985年,全区留种貂331只(公70只,母261只),产仔1050只,群均4只,成活798只,取皮739张,期末留种375只。此外,1965年还从新疆引进200只鹿鼠,放养于张掖县乌江公社一带水池,生长良好,繁殖发展很快,1977年取皮7510张,1986年以后逐步淘汰。
  三、组织捕旱獭
  旱獭是生长在祁连山的一种冬眠野生动物,穴居地下,以草为食,繁殖力强,皮毛光泽,质地坚韧,是上好的裘皮,国际市场行情看好。民乐县洪水等沿山乡村群众素有捕猎旱獭的生产活动。1966年全区旱獭皮收购量达411百张,1975年下降到126百张,1978年,允许社员自由捕猎。是年仅民乐县收购旱獭皮177.7百张。1979年,全区收购旱獭皮328.71百张,比1975年增长161%
  四、扶持发展工矿企业
  进入80年代后,工矿产品出口量急增,成为全区出口商品一大支柱。地区外贸局从1982年起,扶持生产出口商品的工矿企业发展,提供资金52.8万元。1982年给高台县4个乡办萤石矿投资3万元,使高台县矿业公司建成投产;给张掖县地毯厂投资1万元,支持该厂技术培训。1986年给高台、肃南二县的氟石供货单位投资11万元,支持技术改造;给张掖市小河糠醛厂解决资金15万元,担保贷款30万元,提供钢材9吨,木材4.4立方米,支援该厂基建;给山丹县农机修造厂硅铁车间等单位提供钢材882吨,扶持企业生产。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