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
分类号: F752.8
页数: 5
页码: 1122-1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共和国成立以来张掖地区对外贸易情况。其中包括对外贸易的新起点、在曲折中前进、对外经济贸易在新时期的发展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对外贸易

内容

一、对外贸易的新起点(1963~1965年)
  1963年初,国家把出口量大、国际市场价格看好的畜产品,划为外贸部门主管的商品,由中国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专营。张掖、酒泉两专区畜产品的收购、储运、调拨均由张掖畜产品分公司管理。1963年8月,将可供出口的蜂蜜、发菜、杏仁、亚麻等也列为外贸主管商品。绸缎和茶叶,不论出口与内销,均由外贸部门垄断经营。从1963年10月起,土特产品的收购、调拨,绸缎和茶叶的购进与批发,由专署外贸局和对外贸易公司经营,全区的对外贸易重新兴起。外贸收购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外贸部门直接收购,例如肃南县外贸公司皇城和红湾寺收购站;一种由供销社代购,收购资金由外贸部门与代购部门共同筹措,主要由外贸部门负责提供。外贸商品的调拨,不论是调往口岸、调往省公司,或在国内销售,供应轻工和军工,均由外贸部门负责,其他部门不得自行销售或滞留。遵循物资调拨流向,皇城收购站收购的畜产品和土特产品,大部分由武威专署外贸局负责调运,张掖、酒泉两专区的外贸物资、绸缎、茶叶及哈密铁路分局、农建十一师的茶叶均由张掖专署外贸局调拨供应。
  20世纪60年代,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如下政策性措施: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坚决按国家规定的购留比例办事,该收的收,该留的留。群众自愿交售自留畜产品的,积极收购。2.实行奖售制度。社队集体或社员个人出售畜土特产品时,外贸部门除按价付款外,分品种给以奖售商品,每年奖售棉布6.6万市尺,化肥48吨,粮食60吨,绸缎2.5万米,茶叶350担,以及数量不等的香烟、水烟等。3.禁止私自宰杀牲畜。不论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农村社队或城乡个人要宰杀猪、羊、牛等家畜时,都要到国营屠宰场宰杀。4.扩大货源。畜产品由1963年的绵羊毛、山羊毛、驼毛、羊绒、羊皮、羔皮、牛皮、旱獭皮、猪肠衣、羊肠衣等10种,到1965年扩大到猪鬃、猪毛、马尾、黄狼尾、狐狸尾、山羊胡子、猫胡子、兔毛、杂毛、牦牛尾、猪皮、兔皮、驴皮、狗皮、黄羊皮、貂皮、皮渣子、乱鸡毛、公鸡三把毛等53种。土特产品由1963年的蜂蜜、发菜、杏仁3种,到1965年扩大到亚麻、红枣、黑白瓜子、辣椒干、小茴香、大黄、甘草、红花籽、荞麦皮、人发等18种。
  二、在曲折中前进(1966~1976年)
  1966年“文革”初始,外贸机构虽受到冲击,但农村基层供销社和外贸收购站的收购工作仍照常进行,是年收购和销售额均接近1965年的水平。1967年,外贸、供销机构瘫痪,购销业务放任自流,收购额从1965年的238.23万元下降到166.37万元,下降30.17%;销售额下降到186.87万元,下降29.12%;利润下降到61.26万元,下降40.33%;费用率上升到5.32%,上升0.51%。1968~1969年继续滑坡,收购计划无法完成。1968年6月,畜产品只完成25.5万元,占年计划的12.5%;土特产品只完成2万元,占年计划的4%。1970年撤销外贸站,各项购销业务均由河西购销站统一进行。
  1975年,恢复外贸机构,先成立外贸站,后改为“张掖地区外贸局”。外贸工作重新开展以后,各县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导下,发展多种经营。是年收购额451.82万元,比1965年增长89.67%;销售额552.3万元,比1965年增长109.52%。因购销差价的缩小和运输费用的增长,实现利润仅1.26万元。1976年采取有效措施,收购情况好转。
  三、对外经济贸易在新时期的发展(1977~1995年)
  1977年以后,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几经周折,终于从执行计划、垄断市场、统收统支、统负盈亏,逐步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
  1978年前,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初显端倪,计划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外贸购销仍在国家计划控制下进行,加之工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使外贸购销量大幅度增加。1977年收购额573万元,比1975年的452万元增长26.77%;销售额890万元,比1975年的552万元增长61.23%。1980年,收购额突破600万元,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1977~1980年的4年间,费用率低,利润稳步增长,经营状况良好。
  1981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外贸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收购计划不能完成。尤其土特产品收购困难,村社集体经济对畜产品失去控制,除外贸部门外,商业、供销、轻纺和区内外、省内外的皮毛贩子,一齐涌向畜产品市场。来地区各县(市)采购畜产品的商贩,有本省广河、东乡等县的,还有河南、河北、宁夏、四川等省的,畜产品市场混乱。是年,张掖县长安公社旅社内住的外地皮毛贩子,元月至4月收购并运走的皮张达1万余张。由于畜产品收购市场失控,畜产品收购与销售大幅度下降。1981年6月,与上年同期相比,绵羊毛、绵羊皮、山羊皮、牛皮的上调,平均下降37.73%。
  1981年畜产品实行议价收购,土特产品自由贸易,收购量有所下降。在抓好传统商品的同时,加强与省外贸和口岸公司的联系,发展重点出口项目,不断加强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扩大外贸商品货源和品种。1982年相继开发硅铁、锌粉、氟石粉、滑石、硫酸锰、硫化碱、炭黑、小杂粮及粮油副产品等。以后陆续开发糠醛、格莱林素、酒精、胱胺酸、元明粉、磷酸铵、纸张、塑编袋和方巾、浴巾、甘草制品、麻黄制品等产品。1982~1985年,增加的农产品收购项目有豆类、玉米、大麦、荞麦、水果、脱水菜、亚麻、油籽、粕饼、啤酒花等。农产品购销品种的开拓,把全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支持外贸部门向内外销结合转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出口创汇型企业和基地专厂,全区扩建、改建、新建以下7个项目:张掖糖厂颗粒粕加工,山丹化工厂黄碱生产线,张掖市针织厂的毛巾生产线,临泽玉米淀粉厂柠檬酸项目,张掖市造纸厂的瓦楞纸生产线,张掖中药提炼厂的麻黄素生产线,张掖市的鸡头豆生产基地。总投资1822万元,除造纸、鸡头豆外,其他项目都得到稳步发展。有的县、乡从实际出发,建设一批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如高台县盐池乡的硫化碱厂,张掖市党寨脱水蔬菜厂,肃南县和高台县的区乡萤石矿等。
  1992年3月,省外经贸委决定省、地外贸公司财务脱钩,历年亏损全由地区外贸公司承担。1992~1995年,地、县(市)外贸企业出口供货,增长速度较快,但企业经济效益差,一直未能扭转亏损的被动局面。1982~1984年、1989~1995年连年亏损。尚有潜亏110万元。
  1977~1995年,全区外贸企业经营19年间,收购额总计42625.77万元,销售额总计42632.3万元,盈利总计137.23万元,亏损总计678.89万元,盈亏相抵,亏损541.66万元。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