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至〔民国〕时期对外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至〔民国〕时期对外贸易
分类号: F752.8
页数: 2
页码: 1121-1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至〔民国〕时期张掖地区对外贸易情况。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对外贸易

内容

早在〔春秋〕时期,在区内驻牧的月氏人与〔周〕即有贸易往来。《甘肃民族贸易史稿》载,这一时期的月氏商人曾到达陇西,与秦国建立以物易物的贸易关系。〔战国〕时期,月氏强盛,赶走居于今敦煌一带的乌孙,统一河西,建都昭武城(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隋书·西域传》记载,这一时期的“月氏王姓温,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商队常驻昭武城贸易。中国丝绸通过昭武城由康国商队转往西域和欧洲,甚至运到非洲,张掖成为外贸中转商埠。日本考古学会会长江上波夫考证说,当时月氏确曾垄断东西贸易之利。
  〔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打败月氏,被迫西迁。匈奴将河西走廊月氏故地,划归匈奴右地,在黑河西岸修筑觻得城,作为政治、军事和军事工业的中心。将月氏都城昭武开辟为对外贸易市场,与康国人结为贸易伙伴,邀请康居王驻昭武城主持经营对外贸易,接待西域各国商队。外商在昭武进行的贸易,都向匈奴纳税,匈奴还从康国人的外贸收益中分红,双方有利。江上波夫考证说,匈奴以河西畜产品与手工产品换取西域的奴隶、马匹、毛毡和毛织物,控制和掌握以往为月氏垄断的对外贸易。汉朝在陇西郡榆中县设有“关市”,允许匈奴人进入关市贸易。《甘肃民族贸易史稿》介绍榆中关市与匈奴交易物品有铜镜、铜铃、陶器、漆器、丝织品、工具、牛马、粮食、牦牛尾等。〔西汉〕设置河西四郡,“丝绸之路”遂全线畅通。内地的丝绸、铁器、铜器、陶器、工艺品通过张掖源源不断运往西域和欧洲;西域的汗血马、玉石、葡萄、苜蓿、胡桃运到张掖,张掖的东西方贸易十分繁荣。这一繁荣局面,经〔三国〕〔西晋〕〔北魏〕〔西魏〕〔北周〕到隋朝达到高峰。隋朝时期,张掖是东西方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车水马龙,市井喧嚣,万商云集,货畅其流。隋炀帝为适应这一局面,特在张掖设“交市”,派具有文韬武略的裴矩(文帝时曾任吏部侍郎)来掌“交市”,管理对外贸易。隋炀帝为了发展对西域各国的贸易,率领他的廷臣及侍从,穿过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到达张掖,召开有西域27国国王或使者参加的贸易盛会,进行东西方货物交流,推动张掖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唐朝,在张掖边境设立守捉(类似现代海关),对客商及货物进行盘查签证。吐蕃占据张掖后,丝绸之路中断,对外贸易停顿。
  甘州回鹘时期,张掖再次成为国际贸易市场,东西方货物交流频繁。
  〔西夏〕统治时期,在张掖设“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是〔西夏〕的战略大后方。〔西夏〕为了收税,东西商队在张掖将货物出售交易,互换货物后各自返回,张掖成为东西货物的中介站。元朝时期,张掖是甘肃省会,有亦集乃站道通往亦集乃(额济纳旗),亦集乃位于元大都通往欧洲的站道上。张掖的货物通过亚欧站道运往欧洲,同时接受从欧洲运来的物品。向西还于界牌墩交纳怜站道(军事便捷站道),出口西域更加方便。所以,元朝张掖的外贸发达。到〔明〕〔清〕,海上交通发展,陆地丝绸之路衰落,张掖失去外贸商埠重镇的地位,商业虽然兴旺,对外贸易逐渐萧条。
  自〔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东路商道不靖,商旅裹足;西路新疆杨增新闭关自守,禁止商旅往来,张掖20多家较大商号以骆驼作为运输工具,驮运货物经北草地(漠北古道)往来于张掖至呼和浩特之间,并转至天津口岸出口。所用骆驼,除雇用绥远、民勤驼队外,张掖较大商号均有自养骆驼。长兴泰(刘芳)有骆驼200峰,山西孝义人杜如斋有300峰,丰盛公、积成锡、积德恒各有100峰,陈兰亭有驼200峰,乾盛昌有80峰,蔡元成有60峰,计1140峰。每年运往呼和浩特和转口天津口岸的货物有药材180担,羔皮130担,驼、羊毛150担,羊肠衣30担,以及其它货物。运回张掖的商品有绸缎布匹800担,烟酒糖茶420担,百货杂品200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各省相继沦陷,海上交通不畅。为打破日军封锁,接受盟国援助,修筑甘新公路。前苏联运送援华物资车队经甘新、西兰公路运往西安,再经华双公路运往重庆。进入张掖的前苏联货物有布匹、瓷器、煤油灯具等;返回时,部分车辆在张掖装载羊毛,用羊毛换回苏制汽车,群众把它们叫做“羊毛车”或“老羊毛”。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