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对外经济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7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对外经济贸易
分类号: F752.8
页数: 25
页码: 1121-1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远古到1995年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情况。其中包括古代至〔民国〕时期对外贸易、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外贸商品购销与出口、外贸工业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对外经济贸易

内容

张掖自〔秦〕〔汉〕始,中西贸易日渐繁荣,至〔隋〕〔唐〕之际达到鼎盛,“西域诸国悉至张掖交市”,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交易市场。
  共和国成立后,外经贸事业为国家创汇、促进地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节 古代至〔民国〕时期对外贸易
  早在〔春秋〕时期,在区内驻牧的月氏人与〔周〕即有贸易往来。《甘肃民族贸易史稿》载,这一时期的月氏商人曾到达陇西,与秦国建立以物易物的贸易关系。〔战国〕时期,月氏强盛,赶走居于今敦煌一带的乌孙,统一河西,建都昭武城(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隋书·西域传》记载,这一时期的“月氏王姓温,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商队常驻昭武城贸易。中国丝绸通过昭武城由康国商队转往西域和欧洲,甚至运到非洲,张掖成为外贸中转商埠。日本考古学会会长江上波夫考证说,当时月氏确曾垄断东西贸易之利。
  〔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打败月氏,被迫西迁。匈奴将河西走廊月氏故地,划归匈奴右地,在黑河西岸修筑觻得城,作为政治、军事和军事工业的中心。将月氏都城昭武开辟为对外贸易市场,与康国人结为贸易伙伴,邀请康居王驻昭武城主持经营对外贸易,接待西域各国商队。外商在昭武进行的贸易,都向匈奴纳税,匈奴还从康国人的外贸收益中分红,双方有利。江上波夫考证说,匈奴以河西畜产品与手工产品换取西域的奴隶、马匹、毛毡和毛织物,控制和掌握以往为月氏垄断的对外贸易。汉朝在陇西郡榆中县设有“关市”,允许匈奴人进入关市贸易。《甘肃民族贸易史稿》介绍榆中关市与匈奴交易物品有铜镜、铜铃、陶器、漆器、丝织品、工具、牛马、粮食、牦牛尾等。〔西汉〕设置河西四郡,“丝绸之路”遂全线畅通。内地的丝绸、铁器、铜器、陶器、工艺品通过张掖源源不断运往西域和欧洲;西域的汗血马、玉石、葡萄、苜蓿、胡桃运到张掖,张掖的东西方贸易十分繁荣。这一繁荣局面,经〔三国〕〔西晋〕〔北魏〕〔西魏〕〔北周〕到隋朝达到高峰。隋朝时期,张掖是东西方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车水马龙,市井喧嚣,万商云集,货畅其流。隋炀帝为适应这一局面,特在张掖设“交市”,派具有文韬武略的裴矩(文帝时曾任吏部侍郎)来掌“交市”,管理对外贸易。隋炀帝为了发展对西域各国的贸易,率领他的廷臣及侍从,穿过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到达张掖,召开有西域27国国王或使者参加的贸易盛会,进行东西方货物交流,推动张掖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唐朝,在张掖边境设立守捉(类似现代海关),对客商及货物进行盘查签证。吐蕃占据张掖后,丝绸之路中断,对外贸易停顿。
  甘州回鹘时期,张掖再次成为国际贸易市场,东西方货物交流频繁。
  〔西夏〕统治时期,在张掖设“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是〔西夏〕的战略大后方。〔西夏〕为了收税,东西商队在张掖将货物出售交易,互换货物后各自返回,张掖成为东西货物的中介站。元朝时期,张掖是甘肃省会,有亦集乃站道通往亦集乃(额济纳旗),亦集乃位于元大都通往欧洲的站道上。张掖的货物通过亚欧站道运往欧洲,同时接受从欧洲运来的物品。向西还于界牌墩交纳怜站道(军事便捷站道),出口西域更加方便。所以,元朝张掖的外贸发达。到〔明〕〔清〕,海上交通发展,陆地丝绸之路衰落,张掖失去外贸商埠重镇的地位,商业虽然兴旺,对外贸易逐渐萧条。
  自〔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东路商道不靖,商旅裹足;西路新疆杨增新闭关自守,禁止商旅往来,张掖20多家较大商号以骆驼作为运输工具,驮运货物经北草地(漠北古道)往来于张掖至呼和浩特之间,并转至天津口岸出口。所用骆驼,除雇用绥远、民勤驼队外,张掖较大商号均有自养骆驼。长兴泰(刘芳)有骆驼200峰,山西孝义人杜如斋有300峰,丰盛公、积成锡、积德恒各有100峰,陈兰亭有驼200峰,乾盛昌有80峰,蔡元成有60峰,计1140峰。每年运往呼和浩特和转口天津口岸的货物有药材180担,羔皮130担,驼、羊毛150担,羊肠衣30担,以及其它货物。运回张掖的商品有绸缎布匹800担,烟酒糖茶420担,百货杂品200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各省相继沦陷,海上交通不畅。为打破日军封锁,接受盟国援助,修筑甘新公路。前苏联运送援华物资车队经甘新、西兰公路运往西安,再经华双公路运往重庆。进入张掖的前苏联货物有布匹、瓷器、煤油灯具等;返回时,部分车辆在张掖装载羊毛,用羊毛换回苏制汽车,群众把它们叫做“羊毛车”或“老羊毛”。
  第二节 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的新起点(1963~1965年)
  1963年初,国家把出口量大、国际市场价格看好的畜产品,划为外贸部门主管的商品,由中国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专营。张掖、酒泉两专区畜产品的收购、储运、调拨均由张掖畜产品分公司管理。1963年8月,将可供出口的蜂蜜、发菜、杏仁、亚麻等也列为外贸主管商品。绸缎和茶叶,不论出口与内销,均由外贸部门垄断经营。从1963年10月起,土特产品的收购、调拨,绸缎和茶叶的购进与批发,由专署外贸局和对外贸易公司经营,全区的对外贸易重新兴起。外贸收购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外贸部门直接收购,例如肃南县外贸公司皇城和红湾寺收购站;一种由供销社代购,收购资金由外贸部门与代购部门共同筹措,主要由外贸部门负责提供。外贸商品的调拨,不论是调往口岸、调往省公司,或在国内销售,供应轻工和军工,均由外贸部门负责,其他部门不得自行销售或滞留。遵循物资调拨流向,皇城收购站收购的畜产品和土特产品,大部分由武威专署外贸局负责调运,张掖、酒泉两专区的外贸物资、绸缎、茶叶及哈密铁路分局、农建十一师的茶叶均由张掖专署外贸局调拨供应。
  20世纪60年代,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如下政策性措施: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坚决按国家规定的购留比例办事,该收的收,该留的留。群众自愿交售自留畜产品的,积极收购。2.实行奖售制度。社队集体或社员个人出售畜土特产品时,外贸部门除按价付款外,分品种给以奖售商品,每年奖售棉布6.6万市尺,化肥48吨,粮食60吨,绸缎2.5万米,茶叶350担,以及数量不等的香烟、水烟等。3.禁止私自宰杀牲畜。不论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农村社队或城乡个人要宰杀猪、羊、牛等家畜时,都要到国营屠宰场宰杀。4.扩大货源。畜产品由1963年的绵羊毛、山羊毛、驼毛、羊绒、羊皮、羔皮、牛皮、旱獭皮、猪肠衣、羊肠衣等10种,到1965年扩大到猪鬃、猪毛、马尾、黄狼尾、狐狸尾、山羊胡子、猫胡子、兔毛、杂毛、牦牛尾、猪皮、兔皮、驴皮、狗皮、黄羊皮、貂皮、皮渣子、乱鸡毛、公鸡三把毛等53种。土特产品由1963年的蜂蜜、发菜、杏仁3种,到1965年扩大到亚麻、红枣、黑白瓜子、辣椒干、小茴香、大黄、甘草、红花籽、荞麦皮、人发等18种。
  二、在曲折中前进(1966~1976年)
  1966年“文革”初始,外贸机构虽受到冲击,但农村基层供销社和外贸收购站的收购工作仍照常进行,是年收购和销售额均接近1965年的水平。1967年,外贸、供销机构瘫痪,购销业务放任自流,收购额从1965年的238.23万元下降到166.37万元,下降30.17%;销售额下降到186.87万元,下降29.12%;利润下降到61.26万元,下降40.33%;费用率上升到5.32%,上升0.51%。1968~1969年继续滑坡,收购计划无法完成。1968年6月,畜产品只完成25.5万元,占年计划的12.5%;土特产品只完成2万元,占年计划的4%。1970年撤销外贸站,各项购销业务均由河西购销站统一进行。
  1975年,恢复外贸机构,先成立外贸站,后改为“张掖地区外贸局”。外贸工作重新开展以后,各县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导下,发展多种经营。是年收购额451.82万元,比1965年增长89.67%;销售额552.3万元,比1965年增长109.52%。因购销差价的缩小和运输费用的增长,实现利润仅1.26万元。1976年采取有效措施,收购情况好转。
  三、对外经济贸易在新时期的发展(1977~1995年)
  1977年以后,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几经周折,终于从执行计划、垄断市场、统收统支、统负盈亏,逐步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
  1978年前,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初显端倪,计划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外贸购销仍在国家计划控制下进行,加之工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使外贸购销量大幅度增加。1977年收购额573万元,比1975年的452万元增长26.77%;销售额890万元,比1975年的552万元增长61.23%。1980年,收购额突破600万元,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1977~1980年的4年间,费用率低,利润稳步增长,经营状况良好。
  1981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外贸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收购计划不能完成。尤其土特产品收购困难,村社集体经济对畜产品失去控制,除外贸部门外,商业、供销、轻纺和区内外、省内外的皮毛贩子,一齐涌向畜产品市场。来地区各县(市)采购畜产品的商贩,有本省广河、东乡等县的,还有河南、河北、宁夏、四川等省的,畜产品市场混乱。是年,张掖县长安公社旅社内住的外地皮毛贩子,元月至4月收购并运走的皮张达1万余张。由于畜产品收购市场失控,畜产品收购与销售大幅度下降。1981年6月,与上年同期相比,绵羊毛、绵羊皮、山羊皮、牛皮的上调,平均下降37.73%。
  1981年畜产品实行议价收购,土特产品自由贸易,收购量有所下降。在抓好传统商品的同时,加强与省外贸和口岸公司的联系,发展重点出口项目,不断加强适销对路的产品出口,扩大外贸商品货源和品种。1982年相继开发硅铁、锌粉、氟石粉、滑石、硫酸锰、硫化碱、炭黑、小杂粮及粮油副产品等。以后陆续开发糠醛、格莱林素、酒精、胱胺酸、元明粉、磷酸铵、纸张、塑编袋和方巾、浴巾、甘草制品、麻黄制品等产品。1982~1985年,增加的农产品收购项目有豆类、玉米、大麦、荞麦、水果、脱水菜、亚麻、油籽、粕饼、啤酒花等。农产品购销品种的开拓,把全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支持外贸部门向内外销结合转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出口创汇型企业和基地专厂,全区扩建、改建、新建以下7个项目:张掖糖厂颗粒粕加工,山丹化工厂黄碱生产线,张掖市针织厂的毛巾生产线,临泽玉米淀粉厂柠檬酸项目,张掖市造纸厂的瓦楞纸生产线,张掖中药提炼厂的麻黄素生产线,张掖市的鸡头豆生产基地。总投资1822万元,除造纸、鸡头豆外,其他项目都得到稳步发展。有的县、乡从实际出发,建设一批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如高台县盐池乡的硫化碱厂,张掖市党寨脱水蔬菜厂,肃南县和高台县的区乡萤石矿等。
  1992年3月,省外经贸委决定省、地外贸公司财务脱钩,历年亏损全由地区外贸公司承担。1992~1995年,地、县(市)外贸企业出口供货,增长速度较快,但企业经济效益差,一直未能扭转亏损的被动局面。1982~1984年、1989~1995年连年亏损。尚有潜亏110万元。
  1977~1995年,全区外贸企业经营19年间,收购额总计42625.77万元,销售额总计42632.3万元,盈利总计137.23万元,亏损总计678.89万元,盈亏相抵,亏损541.66万元。
  第三节 外贸商品购销与出口
  一、畜产品购销与出口
  畜产品是张掖最早开发的外贸商品。1963~1980年,牧区和农区社队的畜产品,必须向外贸收购站和供销社交售,不准自行销售。外贸部门对畜产品的收购价和调拨价,均执行国家牌价。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收购数量不断增加。以畜产品的拳头产品——绵羊毛为例,1963年收购绵羊毛524吨,1973年达1069吨,增长1.04倍;1976年达1306吨,与1963年相比,增长1.49倍。1977年后,由于牲畜分养到户,畜产品收购失去控制,收购量连年大幅度下降,以1976年为基数,1977年下降30%,1978年下降57%,1979年下降80%。1981年畜产品交供销社经营后,畜产品市场开放。外地采购畜产品的人员纷至沓来,外贸部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深入市场之中,随行就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抓紧收购,除羊毛外,其它畜产品的收购量仍很可观。
  1963~1995年的33年间,各种畜产品收购总量如下:绵羊毛14427吨,山羊毛807吨,羊绒1092吨,驼毛593吨,绵羊皮9022百张,山羊皮5800百张,羔皮3061百张,牛皮583百张,旱獭皮5179百张,猾皮638百张,貂皮35百张,麝鼠皮70百张,狗皮163百张,猪鬃218吨,肠衣14996百根,皮褥子1819百条,马尾14858公斤,活牛2982头,牦牛毛90吨。
  其它畜产品除零星内销外,绝大部分直调口岸。
  二、茶叶、绸缎购销6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茶叶和绸缎的收购、出口与内销统一由外贸部门经营。1970年,茶叶交河西购销站经营,1975年河西购销站撤销,在成立农副购销站和地区外贸局时,茶叶留农副站经营。1963~1969年,地区外贸经营茶叶期间,供应范围包括张掖、酒泉两地区、嘉峪关市、农建十一师和哈密铁路分局。茶叶购销每年亏损1.2万元,由省外贸统一核销,根据销售量给予补贴。
  三、农副产品购销与出口
  全区的农副产品可供外贸出口的潜力较大。除传统出口产品外,60年代初还引进种植小茴香、甘谷辣椒、庆阳黄花等品种。1978年开发粮食出口,由地、县粮食部门协助收购。是年出口熊猫豆、芸豆等豆类624吨,1980年出口豆类1204吨。此后,以豆类为主的粮食出口逐年增加。1980年种植啤酒花成功,1982年黑、白瓜子开始大量种植,1987年开始生产脱水蔬菜,农副产品便成为外贸出口的大宗商品。粮食市场放开后,玉米、啤酒大麦也开始经营。在内外销结合的外贸方针出台后,县(市)外贸部门大量经营粮油内销,使农产品购销与出口更趋兴旺。从1993年起,地区农技站和种子公司组织农民生产蔬菜种子出口,每亩收入可达6000~9000元。1994年,农技站通过北京纯真种子有限公司向美国出口杂交番茄种子212公斤,1995年出口1113公斤,收入人民币42.4万元。地区种子公司通过美国尤利公司向美国出口蔬菜种子,1993年出口杂交番茄种子533公斤,1994年610公斤,1995年860公斤;1995年还出口杂交甜椒种子170公斤,收入人民币73.67万元。地区外贸收购的粮食大部分出口,县(市)外贸收购的粮食大部分内销。
  四、土特产品购销与出口
  区内由于地理环境和水土气候条件独特,出产不少闻名遐迩的珍稀土特产品,是对外贸易的上乘货源,“发菜”就是珍品之一。发菜又名头发菜,属真菌类植物。滋生于北部的山坡及荒滩上,菌丝色黑细长如发,故名“头发菜”。发菜畅销国内外,主要原因有三:1.美味可口;2.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其他微量元素,营养丰富;3.东南亚的华人,吃发菜视为“祥和之肴”,成为民俗。华人在宴请宾客或春节初一中午的全家聚餐,第一道菜必须是发菜。主人拿起筷子敬让宾客,连声说:“发财,发财”(发菜谐音),故销量很大。此外,国内发菜的需求量也很可观。辖区春、夏、秋三季有花,养蜂业潜力大,蜂蜜产量高,质量好,与发菜、杏仁共为张掖土特产的三大支柱商品。其次还有地毯、粕饼、亚麻絮等。
  五、医药与食品出口
  区内中药材资源较多,特别是甘草、麻黄产量大,品质好,享誉中外。蔬菜由于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日温差大,品质优良。进入80年代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张掖中药提炼厂、糖厂、番茄制品厂的建成投产,在外贸商品中,又开发医药与食品产品,扩大出口货源。1988~1995年,收购甘草膏1921吨,甘草霜43吨,甘草酸粉13吨,麻黄草1166吨,麻黄膏31吨,麻黄素37吨,锁阳52吨,鹿茸0.21吨,白砂糖800吨,番茄酱1073吨。这些商品全部出口。
  六、轻工、轻纺、工艺品出口
  1986年,地区外贸收购并出口张掖市纺织总厂生产的花方巾174百打,之后,又开发凸版纸、黄板纸等各种纸张,始将外贸商品货源扩大到轻工纺织产品。到1995年,收购花方巾532.6百打,凸版纸604吨,黄板纸70吨,有光纸40吨,招贴纸165吨,其他纸张10吨,工艺品价值18.26万元,全部出口。1994年由中国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代理,向朝鲜出口塑料编织袋320万条,收入人民币563万元。
  七、化工产品出口
  区内出口的化工产品主要是硫化碱。1985年,地区外贸扶持山丹化工厂生产硫化碱,1987年开始收购并出口1757吨。到1995年,总计收购并出口硫化碱4.09万吨,柠檬酸1037吨,糠醛838吨,硫酸锰240吨,甘草酸14吨,磷酸铵180吨,元明粉1599吨,炭黑20吨,胱胺酸1吨,格莱林素15吨,酒精296吨,红矾钠15吨。
  八、五金矿产品出口
  1982年开始组织高台和肃南的氟石出口,将外贸商品扩展到五金矿产品领域。到1995年,收购并出口氟石12.9万吨,硅铁1.04万吨,锌精粉1.21万吨,耐磨炭黑20吨,滑石286吨,水泥1万吨,氟石粉4054吨。
  九、机械产品出口
  地区收割机厂生产的敦煌牌130、160、190、200、220五种型号的收割机,通过中国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北京、天津、山东、广州、福建、辽宁、杭州、株洲、常州等15个进出口公司,销往巴基斯坦、埃及、秘鲁、博茨瓦纳、扎伊尔、泰国、斐济、菲律宾、智利、澳大利亚、摩洛哥、贝宁、新加坡、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到1990年,出口1251台。
  地区农机厂生产的620A畜力犁、钉齿耙和手摇玉米脱粒机,通过天津机械进出口公司出口非洲一些国家,至1995年出口畜力犁3528台,畜力钉齿耙2210台,玉米脱粒机2220台。
  省轻工机械厂生产的拉丝机和六梭圆织机,1993年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是年由宁夏塑编厂代理向阿联酋出口拉丝机10台,收入人民币110万元。1994年由省外贸总公司代理,向印度尼西亚出口六梭圆织机40台,收入40万美元;由广州中国航空进出口公司代理向印尼出口10台,收入人民币100万元;1995年由武汉进出口公司代理向印尼出口22台,收入人民币230万元。
  第四节 进口贸易
  地区进口贸易是在获得少量外汇情况下,根据工农业生产、科研、医疗和国民经济的需要,进口某些物资。
  一、留成外汇和直接创汇
  1974年始,国家开始给地方外汇留成。留成外汇除分给地、县(市)外贸部门外,还返还生产和供货企业。外贸和供货企业可利用这笔外汇从事进口贸易,自19741990年,全区获得留成外汇指标289.51万美元。留成外汇的使用和消耗分为四种情况:(一)利用留成外汇组织进口物资,解决地区急需;(二)将留成外汇通过人民银行调剂,所得收益融入经营资金;(三)指标迟迟不到外汇管理局,时间拖长自行消失;(四)一些企业缺乏外汇使用经验,在有效期限内,不使用不调剂,过期被外汇管理局收缴。高台县萤石矿所得112.63万美元,除借给肃南县医院1.5万美元,借给酒泉地区医院1.5万美元外,全被后两种情况所消耗。留成外汇返还生产供货单位141.76万美元。
  除地区外贸组织出口获得创汇留成外,还有一些企业不通过外贸而通过其他口岸出口,这些企业不以创汇为目的,只是为了销货,例如国营张掖农场、省农科院张掖试验场、高台盐池乡等。地区收割机厂的收割机,出口创汇156.71美元,融入自有资金,未纳入进口贸易。
  二、进口物资
  物资进口,根据外汇管理局已到位的留成外汇数额,由地区外贸局作出计划,经行署批准后,通过省进出口公司进口。1976年以来,进口物资有:各种汽车51辆,包括小丰田汽车10辆,大中日野14辆,六座丰田8辆,丰田小车2辆,其它17辆;各种钢材250吨,包括镀锌铁皮、线材、普冷板、热无缝管、炭结钢、角钢、圆钢等;电子计算机112台;医疗及兽医器械5台(件);电视录像设备1套;粮食烘干设备1套;胶合板120立方米,各类汽车配件3万美元,计25.54万美元。
  第五节 外贸工业
  1963~1995年,张掖建立外贸专有工业1户,兼营工业16户。
  一、外贸专有工业
  【甘肃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张掖综合加工厂】隶属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和地区外经委双重领导。厂址张掖市北街,占地面积22832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7平方米。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0万元,净值170万元,流动资金133万元。职工144人,其中管理人员21人(包括6名专业技术人员),各种生产设备37台。全厂设生产技术、行政、财务3个办公室和裘皮、肠衣、猪鬃、绒毛、脱水菜、动力6个车间,并设有进出口经销部、待业青年门市部。主要生产皮衣、皮褥子、绒毛制品、肠衣、脱水菜和猪鬃加工等,产品分5大类14个品种,主要销往东欧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该厂前身为1951年建的人民皮革厂,1953年5月转为地方“国营张掖县皮革厂”,隶属县供销合作社管理。1962年6月,皮衣、皮鞋两个生产车间移交省供销合作社张掖地区办事处,组建为“张掖专区皮衣加工厂”;1963年6月归“中国畜产进出口公司甘肃省张掖分公司”领导,是年10月“张掖专区外贸局”成立,成为外贸局附属工业企业,专门从事外贸畜产品加工。1962年专区接管时,有职工123人,接管后精简51人,实有职工72人。1960~1962年5月,亏损6.8万元。此后,改善经营管理,改进工艺流程,使生产状况有所好转。1962年6月至12月,盈余2.22万元,1963年盈余2.58万元。
  60年代,该厂仅有几台毛皮、制鞋缝纫机械,以手工生产为主。70年代购置小型刮肉机、打毛机、电动缝纫机、简易锅炉和木制滑槽等皮毛加工机械设备,修建鞣制池和1618平方米的工房,改善生产条件,出口产品达12个品种。80年代添置大型刮肉机、铲皮机、毛皮水剪机、干剪机、精剪机、脱水机、烫毛机、滑轮机、削匀机、转鼓等设备,将简易锅炉更换为2吨、4吨锅炉,并修建机井1眼,容量50吨的水塔1座,容量12吨的钢筋混凝土鞣制池16个。裘制品鞣制由硝铝鞣改为铝铬结合鞣、甲醛鞣和纯铬鞣等先进鞣制工艺,增加各种染色裘革制品和各式皮夹克、皮帽子等。生产的各色女式翻毛大衣、童衣受到客户的欢迎。
  进入80年代后,每年生产皮衣、皮褥子等3万多件,产值70多万元。但由于政策性原因,生产成本高,自1981年起,每年计划亏损16万元,实际亏损每年在14万元至18万元之间。
  1988年,为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应变能力,综合加工厂开始自行收购皮毛。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利用现有的水、电、气和厂房、动力设备,发挥张掖蔬菜的资源优势,开发脱水蔬菜生产,以技改项目投资22万元,改建脱水菜车间,年产脱水菜50吨,产值87万元,新增利税17万元。当年扭亏为盈,产值23.29万元,盈利6.84万元。
  二、外贸兼营工业
  【甘肃省轻工机械厂】省属城镇集体企业,隶属甘肃省轻纺工业厅。厂址张掖市南大街。该厂与甘肃省塑料编织袋厂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生产木工机械、车床、刨床、万向摇臂钻、摩擦压力机、塑料挤出机、六梭圆织机、地毯、塑料丝、绳、编织品等,产品达42种。其中六梭圆织机、塑料编织袋等产品出口。
  【地区山丹化工厂】位于山丹县城东郊,1979年经省计委批准由铁厂转产为化工厂。主要产品为硫化碱,建厂初期年产5000吨,经过10多年的改造扩建,1994年达到1.5万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四位,产品质量被评为省优、部优,远销独联体、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为该厂颁发了产品《荣誉证书》。至1995年出口硫化碱3.55万吨,创汇745万美元。
  【地区造纸厂】位于张掖市西北郊五里墩工业区。产品有255克/平方米~640克/平方米箱板纸、黄板纸、凸板纸和160克/平方米~180克/平方米高强度瓦楞板纸。年产2万吨。黄板纸、瓦楞纸出口。
  【地区收割机厂】位于张掖市西北郊五里墩工业区。主要产品为敦煌牌各种型号收割机。年产5000台,畅销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
  【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前身是张掖市选矿厂,始建于1977年。公司在省内和青海、新疆等省区建有4个矿山、5个分厂,还下设有进出口公司、综合经销公司、储运公司,总部设在张掖市区至火车站公路2公里处,是甘肃省有色金属生产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铜、铅、锌、铅锌混合、铬、锡、硫等精矿和粗铜、粗铅、黄金、白银和副产品硫酸、亚硫酸铵等。产品质量全部达到部颁标准,其中锌、铅精矿符合国际标准,获省优产品称号。1987年产品开始出口日本、韩国、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500万美元。1994年,公司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获得自营出口权。
  【张掖市纺织总厂】厂址青年东街90号。主要产品为毛衣裤、毛线、毛毯、毛巾等。有织机70台,1990年生产毛巾155万条,其中花方巾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
  【高台县萤石矿】位于县城北21公里的合黎山头坝泉。萤石储藏量230万吨,含氟,是炼钢、制作水泥的重要原料。1971年建矿,年产氟石3万吨,产值240万元。产品在1983年以前全部通过地区外贸机构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苏联、新西兰等国。1984年以后出口50%。
  【高台县矿业公司】乡镇企业,领属新坝、红崖子、合黎、巷道、合黎六二村5个萤石矿。公司位于合黎山七坝泉沙山河,年产氟石8000吨,至1995年出口氟石1.3万吨。
  【高台县化工厂】山丹化工厂与高台县盐池乡盐池村合办企业。设备、技术由山丹化工厂提供,土建由盐池村承担,原料和工人由盐池村提供。1993年6月投产,当年生产硫化碱560吨,1994年生产2300吨,产品全部出口。盐池村年产硭硝1.6万吨,供该厂耗用1.4万吨,用于生产硫化碱。
  【张掖市中药提炼厂】张掖市二轻局领属集体企业,厂址在市区长寿街。产品有盐酸麻黄碱、甘草浸膏、麻黄浸膏、甘草霜等,产品出口东南亚、美国、日本,1994年产值811万元。麻黄素获省、部奖和“国优产品”荣誉。
  【张掖市第二针织厂】城镇集体企业,隶属市二轻局,厂址东大街73号。主要产品为棉线手套、棉线、麻绳和亚麻纤维。年产亚麻纤维500吨,部分出口外销。
  【张掖市第二造纸厂】乡镇企业,隶属三闸乡政府和市乡镇企业局双重领导。厂址市区至火车站公路2.5公里处。主要生产卫生纸、包装纸、书写纸,年产3000吨,书写纸出口外销。
  【张掖蔬菜豆类制品厂】省供销合作联社领属之城镇集体企业,厂址张掖市马神庙街。生产系统分为3个车间,1989年新上1条蔬菜脱水生产线,主要产品有脱水蔬菜、酱油、粉丝、粉面。产品远销深圳、浙江、福建等地。并通过上海、深圳的外贸部门进入国际市场。
  【张掖市党寨脱水蔬菜厂】乡镇企业,隶属党寨乡政府和市乡镇企业局双重领导。厂址在党寨乡汪家堡村三社。1986年投产,年加工青红椒40吨,黄葱片60吨,红葱片15吨,产品通过地区外贸机构销往前苏联、日本、新加坡等国。
  【肃南县皇城区萤石矿、马营乡萤石矿】乡镇企业,位于肃南皇城区祁连山北麓,年产氟石8000吨,向外贸出口供货2000吨。
  第六节 外贸部门扶持农副土特产品生产
  一、扶持种植土特产品
  1965年4月,从甘谷县引进辣椒子在张掖、临泽、高台县试种。“甘谷辣椒”色红味辛,香辣可口,国际市场畅销。引种本地后,色、味、质未变,既内销又出口,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1966年,从内蒙古、新疆引进小茴香2250市斤,从银川引进红瓜子400市斤,从兰州引进黑瓜子2000市斤,从宕昌县引进当归苗1360市斤,从武威县引进白瓜子2000市斤,在张掖、山丹、民乐县试种小茴香660亩,白瓜子170亩,黑瓜子347亩,当归216亩,大黄100亩。此后又从新疆引进白皮大蒜1674市斤,安息茴香1000市斤,从省内引进黑瓜子1113市斤,白瓜子4250市斤,从陕西引进辣椒子100市斤,从青海大通引进蚕豆子种180吨。此外,为扶持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外贸局还向全区农村种植出口土特产品的社队无偿供给化肥234吨;给张掖市党寨园艺场投资4000元,扶持黄花菜生产。
  二、引进养殖水貂
  川区沼泽遍布,肉食充足,气候环境与水貂的原产地黑龙江十分近似,发展水貂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1975年,从黑龙江道河子野生动物饲养场引进种貂40只,投放张掖县并首建养貂场,后陆续从青海、山东、北京引进貂种,到1980年,引进190只,投放养貂扶持资金6.53万元。张掖、山丹、高台等县和军马场、肉联厂相继建起养貂场,发展养貂个体户。给养貂专业户投资2500元,扶持生产。1976~1980年间,取皮283张。1980年5月,存栏878只。1985年,全区留种貂331只(公70只,母261只),产仔1050只,群均4只,成活798只,取皮739张,期末留种375只。此外,1965年还从新疆引进200只鹿鼠,放养于张掖县乌江公社一带水池,生长良好,繁殖发展很快,1977年取皮7510张,1986年以后逐步淘汰。
  三、组织捕旱獭
  旱獭是生长在祁连山的一种冬眠野生动物,穴居地下,以草为食,繁殖力强,皮毛光泽,质地坚韧,是上好的裘皮,国际市场行情看好。民乐县洪水等沿山乡村群众素有捕猎旱獭的生产活动。1966年全区旱獭皮收购量达411百张,1975年下降到126百张,1978年,允许社员自由捕猎。是年仅民乐县收购旱獭皮177.7百张。1979年,全区收购旱獭皮328.71百张,比1975年增长161%
  四、扶持发展工矿企业
  进入80年代后,工矿产品出口量急增,成为全区出口商品一大支柱。地区外贸局从1982年起,扶持生产出口商品的工矿企业发展,提供资金52.8万元。1982年给高台县4个乡办萤石矿投资3万元,使高台县矿业公司建成投产;给张掖县地毯厂投资1万元,支持该厂技术培训。1986年给高台、肃南二县的氟石供货单位投资11万元,支持技术改造;给张掖市小河糠醛厂解决资金15万元,担保贷款30万元,提供钢材9吨,木材4.4立方米,支援该厂基建;给山丹县农机修造厂硅铁车间等单位提供钢材882吨,扶持企业生产。
  第七节 经济合作
  进入80年代后,各县(市)开始引进外资,有合资经营和补偿贸易两种具体形式。1995年,建设与外商合资的项目10个。
  【中美合资张掖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系国营张掖农场与美国加州中国商联合资兴办,总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外方出资18万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0%。年产老寺系列白酒600吨、苹果梨3000吨、啤酒大麦150吨、啤酒花300吨、黑瓜子3000吨。产品出口比例占30%~60%。
  【甘肃滨河酒业有限公司】系甘肃(民乐)滨河酒厂与台湾加源贸易有限公司合资兴办,位于民乐县城东。项目总投资为460万元,其中外方出资20万美元,年产滨河系列白酒6000吨。
  【甘肃馨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系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国家外经贸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所属北京兆丰贸易公司与香港南洋国际物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兴建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投资总额600万元人民币,其中引进资金约440万元,地区外贸总公司以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投资151万元。年产脱水洋葱、青红甜椒、四季豆、小葱、菠菜、莲花白、菜花等800吨,于1995年7月正式投产。
  【中美合资甘肃斯丹纳啤酒花颗粒加工有限公司】系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兰州进出口公司、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与美国斯丹纳国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总投资180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169万美元,年产啤酒花颗粒2000~4000吨。1995年11月投产。
  【甘肃金盛化工有限公司】系甘肃亚盛化工有限公司与香港金海湾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在高台县盐池乡兴建。总投资3800万元人民币,议定外方出资1450万元人民币,已到位700万元人民币。设计年产硫化碱3万吨,1995年还在筹建中。
  【甘肃金麦运输有限公司】系张掖市外贸公司与香港麦氏父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办。主要经营甘肃至香港的货物运输,总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方以提供10辆出入境直通货车为投资。已在兰州市建成7000平方米的停车维修厂,设立公司驻兰办事处,在高台县建成200亩蔬菜基地。该项目正在筹建之中,待进香港的货物配额下达后,投入运营。
  【高台恒达棉麻纺织有限公司】系高台县棉麻纺织厂与香港森怡企业公司合资兴办。总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方出资60万元,主要生产、销售棉麻制品。
  【中澳合资甘肃华澳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系临泽新华工厂化养猪企业集团与澳大利亚高福莱斯商贸有限公司在临泽县新华乡共同合资兴办。投资总额为15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方出资975万元。
  【丝路春丰群酒业有限公司】系甘肃(张掖)丝路春贸易总公司与台湾丰群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办。总投资人民币6330万元,注册资本4000万元,其中外方出资1332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3.3%。1995年外资已到位100万元人民币。
  【张掖番茄制品厂】系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引进意大利扎克美公司全套设备,是以补偿贸易为主要方式的利用外资项目。厂址张掖市城西16公里(国道312线2734公里)处,占地4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94平方米,总投资1550万元人民币,其中引进成套设备,价值1140万元,张掖市投资140万元,张掖糖厂投资50万元,张掖市人行贷款220万元。项目投产后用产品折价偿还设备款,4年还清。1991年兴建当年投产,1991~1994年生产番茄酱6080吨,出口4374吨。
  该厂原属张掖市,于1995年由省粮油进出口公司接收,并在一年内偿还张掖原投资单位的投资。
  第八节 国际经济援助与外贸友好往来
  一、世界银行无息贷款
  世界银行50年无息贷款扩建张掖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项目,将张掖师专由1987年的在校学生1058人扩大到1700人,内容包括土建工程、教学设备、人员培训和用具购置。1985年世界银行派考察组来张掖,对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现状进行考察,确定发放长期无息贷款扩建。世行确定后,由甘肃省政府立项,1987年9月开始扩建,工程历时8年,于1995年9月完成。使用资金1900万元,其中世界银行无息贷款1200万元,国内配套资金700万元。完成教学楼、住宅楼、宿舍楼、图书馆楼等建筑面积5010平方米及其他配套设施。项目完成后,1995年实际在校学生达到1884人。
  二、争取友好国家无偿援助张掖争取友好国家无偿援助项目始于1985年,主要是加拿大使馆提供的无偿援助基金。至1995年,地区外经贸委协同各县(市)和地区有关单位向省外经贸厅申请加拿大无偿援助项目19项,金额近45万元人民币。项目主要有:农村妇女脱贫、人口教育、农村基层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妇幼保健,孜然、枸杞、水稻种植,缝纫裁剪、牛羊猪兔饲养、果树嫁接、家电维修等技能和技术培训,地方病防治,农村贫困地区饮水工程等等。
  三、国际商界友好往来
  1990年香港新敏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敏仁访问张掖。
  1991年美国纽约市麦迪逊大道斯丹纳公司总裁助理马丁·恩格维来张掖考察。
  1992年来张掖考察访问的主要客商有:台湾农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恳,比利时王国布鲁日市珠江有限公司经理耿勇,以色列耐特菲姆灌溉设备公司经理约瑟夫。
  1993年美国洛杉矶中国商联总裁马克、香港麦氏父子集团公司总裁麦正伦来张掖考察访问。
  1994年来张掖考察访问的有:台湾恒隆金融集团总裁助理青梅,香港美迪高有限公司经理吴伟庭,香港建平公司董事长薛宝仁,澳大利亚啤酒花管理局官员彼尔,意大利英格·阿·罗西公司经理罗西,美国佛雷斯诺市大都会博物馆执行长爱德文·授比博士,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有限公司执行主任汤姆斯·弗兰森,太平洋公司经理胡青州,洛杉矶金山果菜公司经理李友正,洛杉矶硅谷KTC经理汪台。
  第九节 体制与机构
  地区及各县(市)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机构设置,大体上分5个阶段。1963年以前,专区没有外贸机构,外贸购销业务由国营商业公司、供销社兼营;1963年专区成立“对外贸易局”,1964~1965年各县成立对外贸易局;1970年撤销“张掖地区外贸局”,其人员与业务合并于省属河西购销站,各县外贸业务随之归入供销社;1975年成立外贸站,1976年成立外贸局;1986年12月成立“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一、地区外贸机构沿革
  1963年3月1日成立“中国畜产进出口公司甘肃省张掖分公司”,业务受甘肃省畜产进出口公司领导,由省公司统一核算,行政上专署授权由专区合作办事处领导、管理。原专区皮革厂为畜产分公司的附属加工企业,由分公司统一核算。畜产分公司成立初,与皮革厂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有干部10人,固定工38人,临时工50多人。地址张掖县北街原普门寺内。
  1963年10月,成立“张掖专区对外贸易公司”,专区外贸局和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皮革厂更名皮衣加工厂,以生产皮衣、皮褥子为主,作为外贸公司附属工业。外贸局设人秘、业务、财计、储运4个科。1964年有干部14人,工人101人。1966年有干部17人,工人127人。是年,省外贸局决定,张掖专署外贸局兼管酒泉专区的对外贸易工作。
  1969年6月,外贸局、外贸公司改组为“张掖地区贸易工作站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后将贸易工作站和农副产品收购站合并为购销站,全称“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河西购销站革命委员会”,兼营外贸业务。
  1975年4月,根据省商业局、省外贸局《关于原外贸站合并于农副购销站的现仍分设外贸站的通知》,撤销河西购销站,又分设为农副产品购销站和外贸站。外贸站全称为“甘肃省对外贸易局张掖购销站”。设人保、行政、综合、业务、储运5个科和1个皮衣加工厂,职工202人。
  1975年9月,地区革委会决定,撤销外贸站,成立“张掖地区对外贸易局”“对外贸易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员。
  1983年12月,行署根据省对外经济贸易厅通知,撤销“张掖地区对外贸易局”和“对外贸易公司”,改组为“甘肃省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下设行政办公室、财计科、土畜粮油科、工矿科、储运科。
  1986年12月,经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地区行署批准,撤销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成立“甘肃省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外经贸委既是行署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综合管理部门,又是外贸出口业务工作职能机构,行使双重职权,受省外经贸委和行署双重领导。
  1987年11月,成立“甘肃省土畜产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张掖支公司”和“甘肃省化工工矿进出口分公司张掖支公司”。1988年4月组建“甘肃省对外贸易包装运输分公司张掖支公司”;将“土畜产品粮油食品支公司”一分为二,成立“甘肃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分公司张掖支公司”“甘肃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张掖支公司”;组建“甘肃省进出口贸易公司张掖分公司”,1989年10月撤销。
  1992年8月,成立“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与外经贸委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总公司内设办公室、财计部、贸易部、综合部、兰州贸易部。地区外贸各公司共有职工109人。
  为获得进出口经营权,1993年3月经省外经贸厅批准,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挂靠甘肃省进出口贸易公司,挂户名称为“甘肃省进出口贸易公司张掖经营部”,开展进出口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4年将总公司原贸易部分设为农副、工矿、进出口3个部,并在天津、深圳、乌鲁木齐设立3个贸易部;在原仓库基础上组建张掖地区外贸储运公司。
  1994年8月上报外经贸部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1995年2月外经贸部批准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获准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并经地委、行署批准组建新的领导机构。
  为加强经济合作和利用外资工作,1991年4月,地区行署成立“张掖地区利用外资工作领导小组”。
  二、县(市)外贸机构
  1964~1965年,各县成立对外贸易局和对外贸易公司。1965年10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设置“对外贸易局”、“对外贸易公司”及“对外贸易局皇城收购站”;外贸局和外贸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编制10人;1966年增设红湾寺收购站;“文革”开始后,肃南县外贸机构自行消失。1964年4月,民乐县成立对外贸易局、对外贸易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员;1968年4月,成立县外贸局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自行消失。1964~1965年,张掖县、山丹县、临泽县、高台县设置对外贸易局和对外贸易公司。1970年地区外贸站撤销后,各县外贸机构自行中止。1988年9月,张掖市成立对外贸易公司;1992年7月,临泽县成立“对外贸易公司”。1993年,张掖市对外贸易公司改组为“张掖市对外贸易总公司”,1995年下设“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五矿医保进出口公司”“津陇联合贸易公司”“宝丰有限公司”“储运公司”“综合经营部”“财计科”“经理办公室”,有职工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人(中级3人,初级5人);总资产37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5万元。经营状况最佳为1992年,出口调拨总值1983万元,盈利和纳税35万元,费用率1.82%,创汇347万美元。临泽县对外贸易公司下设农副部、粮油部、糖酒副食部、办公室、财务部,有职工28人,总资产46万元。1994年收购670万元,销售460万元,盈利和纳税15万元,费用率2.1%。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