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
分类号: F762
页数: 3
页码: 1110-1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共和国成立到1995年张掖地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情况。其中包括耕畜经营、农机具经营、化肥经营、农药及药械、农用塑料薄膜经营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农业生产 经营

内容

共和国成立以来,供销合作社围绕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50年代初期,对化肥、农药、新式畜力农具等技术性强的商品采取“先试验、后推广”和“技术在先,供应在后”的方针。农业合作化后,扩大货源,搞好分配调拨,根据“支援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的原则,实行“集中使用,保证重点”“只供应集体,不供应个人”等办法,组织供应。60年代以后,化肥、农药等生产赶不上农业发展需要,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帮助社、队开辟地方货源,依靠群众生产土化肥、土农药和开展农机具维修工作。1981年后,贯彻“不论是对生产队,还是对专业户、农业户和个人的供应,都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1984年后贯彻“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以本业为主,扩大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讲究经营效益”的方针,开始从封闭式、单纯分配管理型,逐步向开放式、经营服务型转化。1988年9月以后,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全区化肥、农药、农膜(从物资部门接受)由供销社实行专营。40多年来,全区各级供销社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范围不断扩大,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支援了农业生产发展。1953~1960年生产资料销售额904万元,年均113万元;1961~1970年销售额6479万元,年均647.9万元,是50年代年均销售额的5.7倍;1971~1980年销售额22571万元,年均2257.1万元,是60年代的3.5倍;1981~1990年42176万元,年均4217.6万元,是70年代的1.9倍;1991~1995年54549万元,年均10910万元,是80年代的2.5倍。
  【耕畜经营】主要以“组织群众调剂为主,直接经营为辅”。从1954年起,在山区试办耕畜捎代业务,从县、区、省外购进耕畜,营销农村。到1958年全区购进耕畜1488头(匹),1959~1961年购进4875头(匹),1962年放开牲畜交易市场,允许各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买卖双方自行议价。至1966年购进14376头(匹)。1966年“文革”开始,耕畜市场一度关闭,1967~1975年底的9年间,从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组织购进销售耕畜13488头(匹)。1976年以后,恢复耕畜交易,市场放开,供销社的耕畜经营遂陆续停止。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解决农户承包后对大牲畜的急需,张掖、山丹、民乐等县(市)农资公司及基层社开展耕畜经营业务,1982~1983年,张掖市农资公司从新疆调回耕牛1778头,马38匹。1984年以后,耕畜市场饱和,供销社停止经营。
  【农机具经营】50年代以来,各级供销社本着“保本微利”原则,采取“就地加工、就地供应”办法,实行省、地、县专业公司负责采购调运、储备和批发,基层供销社组织供应的办法经营中小农具犁铧、铡刀、锄头、镢头、铁锨、镰刀、锨把、杈头、人力车、畜力车、木锨板、喷雾器、车马挽具等。50年代经销8~10万件,年均1万件左右;60年代20万件,年均2万件;70年代22万件,年均2.1万件;80年代47万件,年均4.7万件;90年代50万件左右,年均5万件。半机械化农具的经营从1953年开始,品种有新式步犁、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丁字耙、圆盘耙、收割机、播种机等。60年代各县成立农业机械服务机构后,机械化农具逐步转由农机部门经营。
  【化肥经营】经历三个阶段:1951~1958年为试用阶段,1959~1974年为推广阶段,1975年以后为普及阶段,销量逐年上升。化肥品种由初期的几种,后来发展到十多种,有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硫酸铵、重过磷酸钙、氯化钾、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氮磷复合肥、磷酸二氢钾、磷二铵等。化肥货源由国家计划调入和计划外购进两个方面。1951~1960年,年均销售约200标吨左右。60年代川区较大面积使用化肥,供应办法实行收购农副产品奖售化肥政策,年销售量1.2万标吨。70年代全区广泛使用化肥,供应指标由省、地专项下达计划,按规定落实奖售标准,年销各种化肥约8~10万标吨。80年代初敞开供应,需求量逐年增加,供不应求。1983年改变供应办法,实行凭证定量供应,留出一部分用于奖售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凭《购销手册》供应。80年代年均销量14万标吨,进入90年代,年均达22~25万标吨,年递增1万吨左右,1995年达到29.1万标准吨。
  【农药及药械】从1952年起开始经营。1952~1961年期间为推广示范阶段,经营的主要品种有“六六六”“滴滴涕”“赛力散”“硫酸铜”“1605”“1059”等。药械有喷雾器、喷粉器等。年均销售农药30吨左右。60年代,高效农药问世,大面积推广使用,农药品种增加,销量增大。新增品种有白砒、砒酸铅、乐果、鳃腾精、马拉松等,年销量在450吨左右。药械新增的有圆筒喷雾器、新式拌种器等。进入70年代,农村社队对农药和药械需求量增大,新增农药有“3911”、乐果乳剂,药械有汽油机动喷雾器,年均销售农药282吨、药械2860架左右。80年代初,扩大农药械的经营,在品种上,淘汰“六六六”“滴滴涕”“3911”等低效高残留农药,购进粉锈宁、辛硫磷、速灭杀丁、10天王星、杀毒矾、甲基托布津、抗蚜威、5%青菊酸等一批高效低残留农药。1981~1990年,年均销售农药450吨,药械7600架。90年代,农药和药械出现农机、植保、生产厂家以及一些个体工商户多家、多渠道经营的局面,供销社销售量下降,年均销售农药97吨,药械5800架。
  【农用塑料薄膜经营】80年代初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逐步推广使用,供销社开始经营塑料薄膜。指标由省农业部门和供销社分配,各县(市)农资公司从兰州、天水和当地厂家购入,基层社保本微利供应农户。1982~1985年供销社年均销售70吨左右。1986~1990年期间,张掖、临泽、高台等县(市)广泛使用,供销社年均销售量360吨左右。进入90年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日光节能温室、暖棚养猪在全区有条件的地方普遍推开,供销社积极购进农膜,确保供应,年均销量为700吨左右,比80年代翻一番。
  在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中,各级供销社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承担农用商品采购,开展新品种宣传和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指导、科技咨询,组织农民群众防虫灭病等。配合工商、物价部门管好农资市场,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地区合办处、临泽县供销社、张掖市及临泽县农资公司、临泽板桥供销社等是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受到国务院、省、地、县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中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经济、商业、供销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粮油管理、物资经营、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政治、政党、民主党派、政协、群众团体、政权、政法、军事、政事纪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物古迹、艺文、卫生医药、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史志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