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企业管理
分类号: F279.274.2;F272
页数: 8
页码: 1059-10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乡镇企业管理情况,包括管理机构、体制改革、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管理、安全环保管理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乡镇企业 张掖地区

内容

一、管理机构
  1954~1977年,农村手工业由地、县供销社、手工业联社和手工业管理局管理。1978年初,成立“张掖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局”。1983年更名为“张掖地区行署多种经营处”,时有职工19人。1984年易名“张掖地区行政公署乡镇企业管理处”。1995年有职工30人,设办公室、调研室、计统科、生产科、企管科、技术信息培训中心。
  县(市)的管理机构,曾几经变动,至1984年设“乡镇企业管理局”1995年有职工91人。1983年公社多种经营办公室,易名为“乡经济联合委员会”(简称,“经联委”)或农工商联营公司;1995年有职工296人,其中:专职153人,聘任59人,兼职84人。
  二、体制改革
  (一)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社队企业初建时实行“大寨式”的管理模式,企业没有工时定额、产品标准、质量检验和计划考核等管理制度,只依据务工人员劳动表现按时评定工分,年底分配前将评定的工分,分别转交有关生产队,实行“劳动在厂,分配在队,厂队结算,适当补助”的分配办法。1980年初,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81年,推行五定一奖(定人员、定任务、定成本、定报酬、定上缴利润和超产奖励)的管理办法。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利润大包干,联产计酬,超产奖励;计件、计时工资制;浮动工资制;单机、单车核算制;小段包工、专业承包等十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效益同报酬挂钩。1984年,实行厂长(经理)负责的集体承包制或招聘制,固定资产少的企业承包到个人,或实行租赁。承包后,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管理体制。厂长(经理)通过投标答辩民主评议产生,中标后上任,签订承包合同。承包者有权处理企业的产、供、销业务,决定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形式、劳动组织、工资形式、分配办法和奖罚制度。完成承包合同后,承包者的报酬从优,高于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职工报酬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企业的资金、物资和固定资产,承包者有独立支配权。承包期限为3~5年,承包内容包括:生产指标,产值、利润,质量、安全,经营、分配方式,双方权利义务,消费与积累,财务管理奖罚制度等。对村以下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在遵守政府政策法令规定的前提下,实行自办自管,自产自销,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的管理办法。1990年贯彻农业部《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规定》,完善乡镇企业承包责任制。各级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实行目标管理。
  (二)企业晋等升级 1986年7月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活动(简称“晋等升级”活动)。全区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作为考核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把瞄准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水平,作为企业攀登的目标。考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技术进步、财务管理、经济承包制、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通过考核验收和审批,1989年张掖市党寨砖瓦总厂晋升为“省二级企业”,张掖市果酒厂、古城果品厂、三闸水泥厂,高台县建华电热褥厂、宣化建筑总公司等晋升为“省A级企业”。1990年,张掖市乌江砖厂晋升为“省二级企业”,张掖市三闸砖厂、下安粮油加工经销公司、上秦房屋构件厂、张掖市三建总公司、高台县水泥厂、山丹县东乐煤矿、清泉乡西街砖厂、清泉乡西街粮油加工厂等晋升为“省A级企业”。1991年,山丹县清泉水泥厂、民乐县洪水榨油厂进入“省二级企业”行列。1995年,通过对企业强化管理,健全完善各项标准,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和专项达标活动,有6家企业被评为“省A级企业”,13家评为“省B级企业”4家被评为“全省节能降耗先进企业”。
  (三)推行股份合作制 1987年张掖市下安粮油经销公司、三闸造纸厂、临泽县鸭暖果品厂进行股份合作企业试点。1990年,贯彻农业部《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和《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示范章程》,把兴办股份合作企业的工作推向新阶段。到1991年,全区有股份合作企业48家,从业人员2606人,吸收股金1407.3万元,完成产值3003万元。1992年,全区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行和完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通知》,采取“先发展,后完善,先股份化,后规范化”的方法步骤,本着“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独立核算、按劳分配、按股分红、民主管理”的原则和“自愿结合、自立章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招用工、自选干部、自主分配”的“八自”方针,推动股份合作企业的发展。年底,全区股份合作企业达156家,从业人员5027人,股东1868人,股份7829份,股金4022.8万元,产值8823.5万元,利税1360万元。1993年,发动先富起来的能人和个体户挑头继续创办股份合作企业,是年底,有股份合作企业997家,股金13212.3万元,产值2.7亿元,利税2532.9万元。1994年,股份合作企业1380家,股金20944.58万元,产值37658.8万元,利税3463.7万元。1995年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到1549家,从业人员25946人,股金达2.5亿元,产值5.94亿元,利税4645.9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90.5万元,企业数、人数、股金、产值、利税分别比1992年增长8.93倍、4.16倍、5.21倍、5.73倍和2.42倍。
  (四)组建企业集团 1993年,首次组建梁家墩建筑建材集团和党寨砖瓦总厂。1994年,相继组建党寨脱水蔬菜集团总公司、张掖市饮料食品集团公司、宣化建筑集团公司、山丹天然食品开发集团公司、山丹煤炭集团总公司。管理形式有两种:1.公司统一管理成员单位的产供销;2.公司实行资产、经营、管理统一和分支单位独立核算。1995年,全区乡镇9家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5323人,下设分厂178家,分公司31家,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869万元,总产值8.6亿元,利税7500万元。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利税的25.32%和30.53%。
  (五)工业小区建设 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精神,地区提出“区域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先后实施10个工业小区的建设,其中张掖市东北郊、临泽县新民滩、山丹县城北工业小区,先后被农业部批准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通过开发建设,小区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行业结构日趋合理。有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轻纺化工、玻璃制品、农药、化肥、冶金、造纸、机电维修等几十个行业和上百种产品。1995年,在原3个国列小区的基础上,新建成7个地、县工业小区。已进入10个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有465家,职工1.2万人,小区占地面积65.3平方公里,形成固定资产2.3亿元,产值6.6亿元,利税6250多万元,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利税的19.43%、25.44%。其中3个国列小区建起各类乡镇企业308家,职工4201人,占地28.86平方公里,形成固定资产1.2亿元,完成产值3.8亿元,营业收入3.2亿元,实现利税3600万元。
  三、经营管理
  (一)计划管理
  主要有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包括生产综合计划和财务综合计划。从1977年开始,全区制定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规划有:1978~1990年乡镇企业发展规划;1980~1995年规划;1980~2000年规划;1985~2000年规划;1988~2000年的修订规划;“八五”“九五”规划;1995~2010年规划。
  (二)质量管理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986年,根据国家经委、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大力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有44家企业的1279人取得《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合格证书》。设立QC(全面质量管理)群众性的攻关小组,对活动成效显著的推荐参加地区经委、省乡镇企业局、农业部的QC小组成果发布会。全区有1个QC小组获农业部优秀QC小组成果发布二等奖,3个获省乡镇企业局优秀一、二等奖,3个获地区优秀三等奖。按照国家农牧渔业部《乡镇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细则》组织验收,有张掖市乌江砖厂、党寨砖瓦总厂、三闸砖厂、和平罐头厂、党寨脱水菜厂、高台县水泥厂,山丹县清泉水泥厂、清泉砖厂、位奇水泥厂、清泉福利水泥厂等11家企业获得《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合格证》。
  2.质量检查评比 省、地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行检部门对乡镇企业的产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表彰产品质量好的企业,评选名优产品,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优质产品,推动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5~1995年,有8大类23种产品荣获部优、省优和省乡镇企业局系统“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部优2种,省优3种,省局优18种。
  3.推行生产标准化 1989年在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标准化。1990年进行标准化验收,有合格企业13家,1993年达到25家。计量验收合格和计量三级企业数达24家。1995年全区乡、村两级698家工业企业全部按照标准生产。张掖市党寨脱水菜厂、党寨砖瓦总厂、乌江砖厂、三闸水泥厂,山丹县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等6家企业均采取国际标准生产。
  (三)技术管理
  1.技术引进 1984年以前,引进技术由企业自身依靠亲邻相帮,攀亲找友自发引进。1985年后,地、县(市)、乡开展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考察引进活动。1988年,全区引进技术84项,人才149人,资金558.3万元,设备200台。
  1992年以后,地、县(市)、乡、村采取攀亲结缘、挂靠协作、联合办厂等办法,与县内外、区内外、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结“姻缘”求发展。1992年共外出考察300多人(次),引进人才137人,引进技术协作项目35项,吸引资金1800多万元,有149家企业与23家国营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建立起协作关系。1994年,地委、行署提出加快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输出地方产品、输出劳务的“三引两出”措施。高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前往四川、北京考察。山丹县先后外出考察学习人员达320人(次),与28个单位、8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引进人才38人,资金359万元,开发生产铝银粉、太白粉、一撕得铅笔等新产品。临泽县采取优惠政策,利用资源优势促引进,是年引进技术18项,人才26人,资金1048万元。吸引四川成都乐阁酒厂、武威铁路分局经济实业开发总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起年产1.5万吨,产值1亿元,利税170万元的食用酒精厂。是年全区乡镇企业系统引进技术52项,人才161人,资金3256.5万元,开发新产品10种。1995年,地、县(市)组织50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到外省取经学习,引进各类技术人才302人,技术项目50项,开发新产品37种,资金2264万元。与47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经济协作关系,选送70多名骨干深造提高。从1985~1995年引进技术388项,人才1535人,资金9119.2万元,设备200台。1989~1995年申报科技成果31项,有21项荣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励。
  2.技术培训 1980年开始,地、县(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重视财会、统计、管理人员的培训,至1985年培训各类人才3027人。之后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把培训重点扩大到建筑施工、食品加工、建材、化工、采矿、轻纺、厂长(经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技术等各个行业和各个岗位的人员。聘任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和技术专家讲课。1986~1990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36人。1990年成立“张掖地区乡镇企业技术信息培训中心”,采取电化教学、教师辅导等形式,培训各类专业人员3037人。1994年组织厂长(经理)参加地委“千人培训工程”。各县(市)、乡镇选送224名青年干部到大中专院校学习。山丹县乡镇企业局于1993年成立“技术信息培训中心”,两年培训1100人。1980~1995年,全区培训42196人,占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人数的22.6%。
  3.职称评定 1988年,成立“张掖地区专业技术职称综合评委会”,评审乡镇企业工程、经济、会计、统计4个系列中、初级技术职称。1989年评定30人(中级5人,初级25人)。1990年评定128人(中级11人,初级117人)。1992年,由个人申报改为单位推荐申报,经县乡镇企业局审查后,报地区评委会评审,评定中级职称66人。1993年评定168人(中级8人,初级160人)。1995年,评定601人(中级224人,助理级198人,员级179人)。1989~1995年,评定993人,其中中级314人(工程师137人,经济师142人,会计师34人,统计师1人),助理级336人(助理工程师207人,助理经济师65人,助理会计师57人,助理统计师7人),员级343人(经济员45人,技术员258人,会计员39人,统计员1人)。向省乡镇企业局评委会推荐评定中级职称16人,共计1009人。至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系统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09人,其中工程师140人,助理工程师207人,技术员258人;经济师153人,助理经济师65人,经济员45人;会计师34人,助理会计师57人,会计员39人;统计师3人,助理统计师7人,统计员1人。按行业分:工业295人,建筑业626人,商业饮食业23人,其他企业65人。
  (四)财务会计管理
  1.财务收支管理 70年代,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不健全,现金管理、成本核算、财务账表、资金管理混乱。1980年后,对全区乡镇企业财务进行全面整顿,培训1742名财会人员,健全各项财会制度,逐步完善资金平衡表、利润表、财务指标分析表、简易财务报表等,使企业财务管理逐步纳入正规。
  1995年财务决算基本情况:(1)企业数:实汇总12449家,其中乡办543家,村办818家,合作企业787家,个体10301家。
  (2)本期平均职工人数:177063人。
  (3)工资总额:全年39369万元。
  (4)人均工资:全年2223元。
  (5)亏损企业:年终亏损企业30家,其中乡办26家,村办4家。
  (6)营业收入:总收入264092万元,其中乡办66904万元,村办29735万元,合作32385万元,个体135068万元。
  (7)缴纳税金:交纳各种税金9122万元,其中所得税889万元。
  (9)利润总额:实现利润总额17626万元。
  (10)人均利税:1433元。
  2.利润分配 1995年,乡村两级企业利润分配情况如下:(1)净利润总额为5411万元,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176万元,减去应交扶助基金107万元,归还借款575万元,单项留用535万元,弥补亏损146万元,补助社会性支出293万元和减免所得税8万元,余3923万元为可供分配利润。
  (2)可供分配的利润为3923万元,加上盈余公积金补亏130万元,减去提取盈余公积金875万元,应付利润2526万元(其中上缴利润1371万元,分出联营企业利润322万元,分配股利833万元),转作奖金746万元,为未分配利润。
  (3)未分配利润为负94万元,实际分配的利润超出可供分配的利润94万元。
  3.乡镇企业基建投资 1977年39万元,1978年37.5万元。1977~1995年,全区新、扩、改建项目2491项,投入建设资金77352.15万元,其中省拨周转金39万元;人民公社(乡镇)投资351.7万元;支农合作组织资金1336.6万元;“两西”建设资金1623.63万元;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援助资金105万元;多种经营投资28万元;扶贫资金36.7万元;牧区投资21万元;老困地区补助资金112万元;咨询协作资金50万元;移民补助25万元;省财投资公司435万元;地、县(市)财政贴息贷款3058.4万元;信托贷款203万元;农业银行贷款9947.11万元;信用社贷款3222.15万元;其他银行贷款468.1万元;自筹资金48839.99万元,占总投资的63.14%;引进建设资金7449.77万元。
  (五)安全环保管理
  1.安全管理 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把“安全第一”列为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地、县(市)、乡成立安全生产机构,乡村企业成立安全组织,设立安全员,配备消防器械及安全生产设施。1993年有3厂、1经委获“全省乡镇企业安全先进企业”和“全省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有5人获“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荣誉。1994年,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处被省安委会授予“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肃南县皇城区矿管站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安全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全区先后对386家乡镇煤矿、136家建筑公司工程队进行安全生产资格认证。有250个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经验收颁发合格证书。1993年,企业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4起,死亡16人;1994年12起,死亡13人;1995年12起,死亡14人。分别低于省局下达的死亡控制指标5.8%、23.5%和6.3%。
  2.环境保护 全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配备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污染严重的张掖市小满乡造纸厂则令其转产,三闸造纸厂改造成亚铵法生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坚持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有条件的企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大搞种树养花,修建厕所,整修地坪、路面,装修门面,清除垃圾,着力净化美化环境。注重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企业,以保护人民健康。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