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业与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行业与产品
分类号: F279.274.2
页数: 17
页码: 1034-10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乡镇企业行业与产品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产品 行业 企业 张掖地区

内容

一、行业
  全区乡镇企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农业企业五大行业。
  在发展初期,有工业、小型建筑、交通运输3大行业。1977年,有社、队两级企业1307家,其中工业1277家,占97.7%;建筑业23家,占1.76%;交通运输企业7家,占0.54%,总收入2806.69万元。1978年,大力兴办农场、林场、果园、养猪、养牛、养鱼和旅社等企业。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数12449家,其中工业4600家,占36.95%;建筑业501家,占4.02%;交通运输业1777家,占14.27%;农业259家,占2.08%;商业饮食服务业5312家,占42.67%。在总产值中:工业137922万元,占40.61%;建筑业98052万元,占28.87%;交通运输业50104万元,占14.75%;农业企业5829万元,占1.72%;商业饮食服务业47728万元,占14.05%。
   (一)农业企业 有乡、村兴办的农场、林场、果园、养猪、养牛、养羊、养鱼、养蜂等集体企业。70年代初期,属生产队或大队所办,未列入社队企业统计。1978年,公社、大队兴办的农业企业有359家,占社队企业总数1384个的25.94%。其中,农场46家,林场268家,果园13家,牧场4家,猪场21家,鱼池7家。从业人员3528人,占社队企业从业人员的18.72%。农业企业年产值79.41万元,占总产值的2.54%。
  1979~1980年,经过企业整顿,数量减少,效益有所提高。1980年底有企业194家,比1978年减少165家,从业人员1984人,减少1544人,产值109.06万元,增加29.65万元。1982年前后,全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企业相继解体,到1985年,仅存高台县新坝乡牧场1家。90年代初,随着农副产品价格放开,粮油价格大幅度的提高,诱导乡镇农业企业高速发展。1994年有农业企业148家,从业人员1121人,完成产值1996万元。有的企业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水平方向发展。1993年4月动工兴建的临泽县新华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建成3万头工厂化养猪场,1000亩果园,200亩日光温室,1000亩饲料基地,还有沼气厂、暖棚养鱼等企业,是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化联合企业。1995年从业人员96人,年产3万头种猪和商品猪,实现产值596万元,总收入309.6万元,实现利税83万元。
  1995年全区有农业企业259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数的2.08%,从业人员2063人,占1.1%,完成产值5829万元,占1.72%。
  (二)工业企业 1958年乡村工业开始兴办。1978年后,地区把发展乡村工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实行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小补大的策略,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互相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新的生产力。
  同时,制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工业发展。1978年,全区乡村工业884家,从业人员10390人,年产值2207万元。1985年,增加到1461家、22269人,产值5283万元。1990年发展到2409家,从业人员33318人,固定资产9214.86万元,产值达16447万元,比1985年增长2倍。
  1995年,乡镇工业企业达4600家(其中乡办293家,村办405家,合作568家,个体3334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36.95%。从业人员54242人,占总人数的29.07%。产值137922万元,占总产值的40.61%。主要行业有采矿、建材、食品、粮油加工、化工、农机、冶炼、造纸等39个。主要产品有原煤、铁、石灰石、铅锌矿石、石棉、萤石、芒硝、原盐、石膏、矿石、铁制农具、水泥、石灰、机制砖、水泥预制件、花岗岩和大理石板材、石膏板、平板玻璃、玻璃制品、机制纸、皮革制品、服装、水果罐头、饮料、食用植物油、大米、面粉、配合饲料、塑料制品、塑料编织袋、地毯、食醋、粉条、粉丝、水泥地面砖、脱水蔬菜、酒精、人造板、工业滤布、甘草浸膏等60大类、1000多种。
  1.采矿业 1978年有社办采矿企业51家,从业人员2518人,年产值732.07万元。1985年,有采矿企业694家,从业人员12021人,产值2175.75万元。1990年经调整、整顿后有535家,从业人员12756人,年产值4480万元,比1985年翻一番。1995年,企业719家,人员54242人,产值29663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3.1倍、20.54倍和39.52倍。主要产品有原煤、石膏、萤石、芒硝、原盐、石棉、石灰石、铁矿石、铅锌矿石、铬矿石、铜矿石、沙金等。
  【煤炭】乡镇开采煤炭起于1957年,到1978年,有乡村煤矿36家,从业人员1849人,产值326万元,生产原煤44.56万吨。1995年发展到489家,从业人员9921人,生产原煤185万吨,完成产值13029万元,产量、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1.2倍、4倍。
  【黑色金属矿】1982年民乐县顺化乡在扁都口开办铬矿,年产200吨,1980年又在大河口三岔开办2家铬矿,年产300吨,1989年停产。铁矿开采始于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1990年底,全区铁矿开采业2家,73人,年产值24.6万元;1995年,有铁矿业8家,从业人员216人,完成产值458万元。
  【有色金属矿】1978年始采,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1985年,有色金属矿开采企业39家,其中铜矿2家,铅锌1家,淘金35家,钛铁矿1家。从业人员954人,完成产值28.42万元。1990年有18家,其中淘金16家,从业人员709人,完成产值60.5万元。1995年29家,从业人员1316人,完成产值3416万元。生产黄金9公斤,金矿石7万吨,铅锌矿1万吨。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1995年,有乡镇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企业184家,从业人员6318人,完成产值1.3亿元。全年生产萤石4.4万吨,芒硝13.45万吨,石膏65万吨,石灰石69万吨,石棉矿6万吨。
  【原盐】高台县盐池乡盐场独家生产,历史悠久。1978年从业人员260人,年产原盐1.2万吨,完成产值140万元。1990年生产原盐2.5万吨,完成产值272.5万元,实现利润48.3万元、税金94.6万元。1995年生产原盐2.3万吨,完成产值126万元。有职工60人。
  【其他采矿业】主要是采砂、黏土、滑石等企业,1990年有12家,从业人员320人,完成产值81.6万元。1995年有27家,从业人员623人,完成产值1282万元。
  2.建材工业 乡镇建材工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起步于70年代。1977年砖瓦生产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新建轮窑取代土窑,用机制砖坯取代手工砖坯,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建成山丹清泉、位奇年产万吨的水泥厂。1978年有建材企业32家,职工2844人,产值629.4万元。此后,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乡镇建材工业迅速崛起。1985年发展到127家,从业人员5869人,产值1546.8万元。1995年211家,从业人员9548人,产值13952万元。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5.6倍、2.37倍和21.17倍。主要产品有硅酸盐水泥、机制砖、混凝土预制件、石灰、花岗石板材、轻质建材制造等6大类、100多种型号规格产品。
  【水泥】始于1977年,经技术改造扩建,山丹县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张掖市三闸水泥厂、高台县新坝水泥厂年产能力均提高为4.4万吨,采用微机配料,自动控制新工艺。1993年,山丹县清泉福利水泥厂投资860万元,一次建成高标准、微机操控的现代化企业,年产能力4.4万吨。张掖市花寨乡水泥厂年产能力提高到2.2万吨,临泽县倪家营水泥厂年产能力提高到1万吨。1995年,全区7家水泥厂,从业人员878人,年产能力为25.2万吨,生产水泥15万吨,完成产值2401万元。
  【水泥预制构件】1985年,张掖市上秦乡预制厂和高台县南华乡预制厂投产,年产能力均为5000立方米。从业人员48人,生产空心楼板2500立方米,空心水泥砖1600立方米,完成产值31.66万元。1986~1988年,建成山丹县东乐乡静安村预制厂、临泽县板桥乡友好村预制厂、张掖市三建公司一、二预制厂,年产能力1.2万立方米。到1995年,全区有水泥预制厂31家,从业人员1528人,生产水泥预制件12万立方米,完成产值3253万元。
  【机制砖】1965年,山丹县清泉乡率先创建机制砖厂,1966年投产,1977年改建为轮窑生产,年产能力2000万块。1978年,全区有乡村砖厂13家,从业人员2400人,生产机制砖11033.5万块,完成产值510.35万元。1985年,乡镇砖厂发展到44家,从业人员4667人,生产机制砖26480万块,完成产值1224.8万元。1989年,进行整顿,部分个体、联办质量差的企业调整改造或停产。1990年有砖厂35家,人员3693人,生产机制砖23776万块,产值1211.2万元。1991年后,乡镇砖厂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迅速发展。到1995年,有乡镇砖厂71家,从业人员5104人,生产机制砖48690万块,完成产值4819万元。
  【石灰】小土窑个体生产石灰的历史悠久。1978年有队办小石灰窑17家,从业人员240人,生产石灰2.79万吨,完成产值76万元。1985年,有乡村石灰厂72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1家,联办65家,个体4家。从业人员674人,生产石灰6.06万吨,产值114.4万元。“七五”期间,经过调整、整顿,1990年有石灰厂64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1家,联办32家,个体29家。从业人员772人,生产石灰6.1万吨,产值236.9万元。1995年生产石灰9万吨。
  【花岗石、大理石】1986年张掖市梁家墩乡办起大理石厂,年产能力5000平方米。
  1992年山丹县东乐乡静安村办起花岗石板材加工厂,年产能力2500平方米,当年生产600平方米。此后,山丹县清泉乡郇庄村马雄昌与青海石油管理局建筑公司入股,总投资69万元,合资新办花岗岩石材厂,集采石、加工为一体,年产能力4000平方米花岗石板材。1993年新建山丹红石材公司,年产能力荒料1000立方米,花岗石板材1万平方米。是年,山丹县东乐乡和酒泉钢铁公司原料处联办嘉乐建材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年产能力1万平方米花岗石板材。到1993年底,山丹县建立花岗石板材厂19家,生产规模10万平方米。1995年加工花岗石板材1万平方米。
  【轻质建材】1995年,全区有7家轻质建材企业。其中,生产石膏板、石膏制品的4家,年产能力5万平方米。人造板厂(填充门板、纤维板、细木工板)1家,生产2400立方米,产值370万元,利税26万元。胶合板厂1家,生产能力1万平方米。1995年,张掖市乌江乡加气混凝土厂建成,年产能力3万立方米,是年生产200立方米。
  【玻璃制品】1994年8月,临泽县宏达玻璃厂投产,总投资800万元,年产能力100万平方米,当年完成产值300万元,创利税30多万元。1995年4月,张掖市三闸乡符家堡玻璃厂投产,年产能力50万平方米,当年生产12万平方米,产值120万元,利税11万元。是年5月张掖市耀华玻璃厂投产,年产60万平方米,当年生产10万平方米,产值80万元。是年11月,临泽县崇玻制品厂建成,投资500万元,年产各种规格的玻璃瓶2240万只,产值220万元,利税43万元。产品广泛用于食品、酿造、日化、医药、民用等,主要销往甘肃、新疆、宁夏、河南等省(区)。
  3.粮油加工业 80年代初,农村大队和生产队的小钢磨承包给个人,主要从事来料加工。随着农村政策的进一步放宽,粮油加工业迅速发展。
  【粮食加工】1985年,全区有粮食加工企业100家,其中:乡办3家,村办1家,联营6家,个体90家,从业人员236人,完成产值195.93万元,加工粮食1.8万吨。1995年,有962家,从业人员4277人,加工粮食27万吨,完成产值25284万元。
  【食用植物油加工】1985年有榨油厂62家,生产植物油1930吨,产值297.4万元。1995年发展到186家,其中乡办8家,村办19家,合作59家,个体100家,从业人员1414人,年产植物油11439吨,完成产值5061万元。
  【饲料加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配合饲料加工业迅速崛起。1985年,有饲料厂38家,年产规模1405吨,从业人员58人,产值25.6万元。1995年,发展到246家,从业人员1082人,完成产值3840万元。
  4.食品饮料工业 1978年,全区有乡镇食品工业企业3家,从业人员31人,完成产值58万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食品饮料工业迅速发展。1995年有666家,从业人员7799人,完成产值27213万元。主要产品有水果罐头、豆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制糖、肉类、脱水蔬菜、天然食品、白酒、饮料、食醋、酱油、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等。
  【水果罐头】1979年张掖市和平乡罐头厂投产,生产规模2500吨。1984年以后,相继建成山丹县陈户乡、民乐县六坝乡、李寨乡林山村、临泽县板桥乡、沙河乡汪庄村、鸭暖乡等5个罐头厂和张掖市碱滩乡古城果品加工厂等,年生产规模4250多吨。1990年有罐头厂13家,其中乡办7家,村办3家,联营1家,个体2家,从业人员257人,完成产值250.6万元,生产罐头901.5吨。1995年有15家,从业人员248人,生产罐头1267吨,完成产值616万元。主要产品有苹果、桃子、苹果梨、李广杏、海棠、红枣罐头等。
  【糕点】1983年,张掖市大满乡食品厂建成,投资29.2万元,年产糕点100吨。1995年,全区有糕点厂45家,其中乡办1家,村办3家,合作4家,个体37家,从业人员143人,完成产值761万元,年产能力270余吨;部分厂还兼营食醋、酱油、挂面等产品。
  【制糖】1986年,“张掖市小满古浪饴糖厂”投产,1987年转为乡办集体企业。有职工25人,固定资产25万元,年产玉米饴糖300吨,产值30万元。1995年有制糖企业2家,从业人员5人,完成产值10万元。
  【脱水蔬菜】从1987年开始,建成张掖市党寨、上秦、明永、汪家堡、长安上头闸、洪信、小河坝庙、小满古浪及高台县合黎乡和巷道乡联营脱水蔬菜厂等10家集体企业。
  1994年9月,以党寨脱水蔬菜总厂为龙头,成立“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公司”,下设9厂1部,并在上海、天津设立办事处,经销产品。是年完成产量650吨,产值710万元,利税87万元,出口创汇85万美元。1995年有脱水蔬菜厂8家,从业人员1950人,完成产值2100万元,生产脱水葱头、甜椒、胡萝卜、菜豆等914吨。产品远销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35.8万美元。
  【天然食品加工】山丹县盛产发菜和黄参等珍品,90年代以前均由个体采集。1993年,山丹天然食品开发公司建成,投资700万元,年加工黄参系列产品660吨。1995年,职工180人,完成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12万元,产品远销省内外。
  【酿酒饮料】从1984年开始,建成“张掖市果酒厂”“长安八一冷饮厂”“甘泉液酒厂”“高台县骆驼城饮料厂”“成都乐阁酒厂临泽分厂”等,年产能力16360余吨。1993年张掖市果酒厂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达1000吨,1994年改组,成立“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五厂一公司”。“成都乐阁酒厂临泽分厂”于1994年建成,投资1880万元,年产食用酒精能力1.5万吨,当年生产2500吨,产值1500万元,利税187万元。翌年,有职工225人,完成产值8849万元,利税668万元。1995年,乡镇酿酒饮料企业8家,从业人员473人,完成产值9441万元。主要产品有葡萄酒、果酒、果茶、健身清酒、小香槟、橘子汽水、白酒、黄酒、食用酒精等10大类,40种产品。产品远销上海、河北、新疆、山西、青海等省(市、区),颇受消费者欢迎。
  【屠宰及肉类加工】乡镇屠宰加工业于1989年起步,1990年有个体企业58家,从业人员186人,完成产值17.5万元。1995年有企业94家,从业人员385人,完成产值946万元。
  5.化学工业 1972年,“高台县南华乡磷肥厂”投产,年产磷肥400吨,油毡2000平方米。此后,相继建成年产1300吨的“张掖市大满乡磷肥厂”,800吨的“上秦乡下安村复合肥料厂”,年产1000吨的“乌江乡涂料厂”和200吨的“高台合黎乡涂料厂”年产1000吨的“小河乡糠醛厂”。1990年底,全区有乡镇化工企业7家,从业人员181,人,完成产值156.6万元。“高台县联营硫化碱厂”1991年建成,总投资419万元,年产能力5000吨,1995年生产硫化碱3864吨,产值430.1万元。临泽县生物农药厂1993年投产,年产杀虫剂300吨,杀虫剂杀虫范围广,药效持久,对人畜无害。1994年,张掖市梁家墩乡生物有机化肥厂投产,年产能力1万吨。翌年生产3500吨,产值500万元,利税25万元。到1995年,全区有化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485人,完成产值1758万元。产品有6大类,20多个产品。
  6.轻工业有缝纫、纺织、造编、皮革、家俱、草编、金属制品等行业 1995年有1021家,从业人员7957人,完成产值16697万元。
  【缝纫】1963年,“张掖县大满公社被服厂”建成,年加工服装1.2万件。翌年建成高台县新坝乡被服厂,年加工量1.5万件。1978年,全区有缝纫企业15家,从业人员225人,产值5.8万元。1985年后,乡镇个体缝纫企业在改革中发展。1995年,缝纫企业465家,其中乡办3家,村办2家,个体460家,从业人员1693人,完成产值2149万元。企业、人员、产值比1990年分别增长2.8倍、1.6倍和7.2倍。
  【纺织】1985年建起“民乐县洪水乡羊毛衫厂”“山丹县裕民毛衣加工厂”和“临泽县沙河乡东寨针织厂”3家企业,从业人员105人,年加工6000件,完成产值10.5万元。1988年张掖市三闸乡工业用布厂建成,投资35万元,年产能力10万米,开发成功丙纶、涤纶过滤布,填补西北地区空白。产品形成全棉、丙纶、涤纶3大系列12个品种,远销山西、新疆、宁夏、青海等省(区)。1990年,生产各种工业用布8.1万米,完成产值101.8万元。此后,村办和个体小型企业发展较快,到1995年,乡村办纺织企业30家,其中乡办4家,村办8家,合作1家,个体17家,从业人员489人,完成产值1240万元。
  【造纸】70年代以前,主要由个体生产土纸和纸浆。1985年后,兴建一批造纸厂,有年产1500吨的“临泽县蓼泉造纸厂”、3000吨的“张掖市三闸乡造纸厂”(1995年改为张掖市造纸工业有限公司)、3000吨的“高台县宣化乡造纸厂”、1500吨的“张掖市小满乡王其闸村造纸厂”(1990年停产)、3000吨的“民乐县民联造纸厂”、1500吨“山丹县工合造纸厂”,总生产能力1.35万吨。主要生产瓦楞纸。张掖市三闸乡造纸厂生产的35克二号有光纸、40克二号有光纸、60克三号书写纸,除销售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沙特阿拉伯、东南亚各国。1995年,全区有乡镇造纸企业27家,其中乡办7家,村办6家,合作2家,个体12家,从业人员1163人。生产机制纸6795吨,比1990年增加3463吨,完成产值2455万元,比1990年增长3.9倍。
  【金属制品】1979年,“民乐县洪水公社城关综合厂”“高台县黑泉公社综合厂”投产,年加工小五金、铁制品能力3.4万件。1964年高台县新坝铁工组转产取暖用品,年产4000件。1985年建成新坝乡小坝综合加工厂,主要生产铁制品,年加工能力1万件。1985年,全区金属制品企业22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2家,联办6家,个体12家,从业人员125人,完成产值42.7万元。1987年,张掖市长安乡福利综合加工厂建成,年加工钢材200吨和钢门窗2200平方米。1986年以后,个体金属制品企业发展较快。1990年底,有金属制品企业50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3家,联办3家,个体42家,从业人员251人,完成产值200.8万元。1992年梁家墩乡刘家沟村与张掖市第三建筑公司组建“张掖市金属结构门窗厂”,属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投资665万元,当年实现产值250万元,利税24.5万元。1993年新增微机控制的轧机,生产各种焊管及窗用异型材1.5万吨,有空腹钢门窗、喷塑空腹推拉门窗、密闭保温窗及钢质防盗门等10万平方米,产值1050万元,1995年产值增加到3890万元,利税110万元。高台县建成“宣化乡特种焊管厂”“电线厂”“黑泉乡射频电缆厂”和“巷道乡元钉厂”等。到1995年,全区有金属制品企业192家,其中乡办11家,村办15家,合作6家,个体160家,从业人员1135人,完成产值4738万元。
  【皮革、皮毛制品】1985年建成“高台县新坝乡皮鞋厂”,年产皮鞋能力2万双。年底全区皮革加工企业共有3家,其中:乡办1家,联户2家,人员34人,产值5.5万元。1987年“肃南县马营乡民族制鞋厂”投产,年产皮鞋5000双,1990年停产。1989年,“民乐县南丰裘皮厂”建成,生产旱獭裘皮、防水貂裘皮女式大衣、兔皮男女茄克衫、羊皮男女茄克衫、裘皮八角帽、各式童装、织锦缎女袄、各式背心,工艺先进,款式新颖,做工精湛,年产6000件。1990年后,新建“临泽县地毯厂”“蓼泉乡皮鞋厂”和“民乐县永固福利皮件厂”。1995年,有皮革、皮毛制品企业27家,从业人员394人,完成产值848万元。
  【草编制品】主要分布在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1985年后,建成“张掖市乌江乡草袋厂”“碱滩乡碱滩村玉米皮编织厂”“三闸乡庚名村草袋厂”“临泽县草编总厂”等。主要生产草袋、草绳、草帘、玉米皮汽车座垫、沙发座垫、靠垫、水果篮、小挎包、纸篓等工艺制品。1995年有草编企业202家,其中乡办3家,村办4家,合作22家,个体173家,从业人员2621人,生产草编8.3万件(套),产值4066万元。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19.5%、2.3倍和12.3倍。
  【家俱制造】80年代中期,新建“民乐县顺化乡木器厂”“三堡乡木器厂”“洪水乡木器厂”和“临泽县沙河乡木器厂”,年产能力8100件。1985年,家俱制造企业有8家,其中:乡办4家,联户3家,个体1家,从业人员74人,产值25.85万元。1985~1990年,经过调整、整顿,到1990年底保留7家,从业人员127人,完成产值44.8万元。1990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俱制作业兴旺,个体企业逐渐增多。1995年有家俱制做企业83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1家,合作3家,个体77家,从业人员462人,完成产值1201万元。
  7.农机修造、冶炼工业
  【农机修造】此项工业发展较早,60年代有公社办农具厂16家,其中山丹县4家,张掖县6家,民乐县2家,高台县3家,肃南县1家。70年代,大办农村三级农机修造网,1978年,有农机修造企业70家,从业人员1457人,修造各种农机具16.3万件,产值310.3万元。1979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部分社队的农机修造厂、站关停并转,1983年只有乡村农机修造企业31家。1985年有146家,从业人员1147人,修造各种农具67.51万件,完成产值296.7万元。1990年底,农机修造企业达347家,从业人员1907人,产值934.9万元。乡、村两级经调整、重组,到1995年,有645家,其中乡办45家,村办30家,合作38家,个体532家,从业人员3521人,完成产值11447万元,修理各种农具273万件,铁木制农具36万件。
  【冶炼工业】1986年建成“山丹县清泉轧钢厂”,年产钢材能力2000吨。19901994年,建成年产能力200吨的“临泽县倪家营硅铁厂”、200吨的“肃南县皇城区硅铁厂”、5000吨的“临泽轧钢厂”、3000吨的“张掖市粗铅冶炼厂”和5000吨的“粗铜冶炼厂”。1995年,全区乡镇冶炼轧钢企业8家,从业人员414人,完成产值2343万元。
  除上述工业外,1995年尚有小水电、弹棉花、衡器生产等企业129家,从业人员836人,产值1490万元。
  (三)建筑业 70年代,农村人民公社和大队两级,陆续组织以木工、瓦工为主的建筑队。从1973年起,建起张掖县梁家墩、大满、小满、廿里堡公社建筑队,高台县宣化公社建筑队,临泽县小屯公社建筑队及山丹县花寨、位奇等公社建筑队。主要承建工业、民用建筑及其他土建工程,年收入230多万元。到1978年,建筑企业发展到58家,从业人员3316人,完成产值483.79万元。1979年,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压缩,建筑业一度发展缓慢,1981年时仅剩27家,产值223.91万元。80年代中期,乡镇建筑业开始发展,企业、人数、产值成倍增长。1985年,建筑企业达101家,从业人员18276人,房屋竣工面积46.5万平方米,完成产值3635.34万元。比1977年增长14.6倍。
  1986~1990年,基建工程实行招标承包,在工期、造价、质量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乡镇建筑企业,紧紧围绕缩短工期,提高质量,扩大经营,提高效益进行改革,增添设备,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增强实力。通过改革,企业素质有了提高,施工队伍迅速扩大,资金逐年雄厚,机械装备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年扩大。不少乡办建筑队,经县(市)政府批准升格,成立高台县宣化建筑安装公司、黑泉建筑公司、南华建筑公司、巷道建筑公司;张掖市第三建筑公司(梁家墩乡建筑公司)、第四建筑公司(新墩乡建筑公司)、第五建筑公司(上秦乡建筑公司)、第六建筑公司(大满乡建筑公司);山丹县第二建筑公司;民乐县建筑公司、第二建筑公司等。
  1988年,高台县宣化建筑公司完成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建筑安装产值24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387元/人,实现利润67.6万元。公司下设16个施工队,有职工2959人,拥有大中型机械设备410台(件),钢模板1.95万平方米,钢架杆340吨,汽车12辆。承建工程质量高,受到地区表彰,公司经理许会业被评为地区优秀农民企业家。1990年,全区乡镇建筑企业226家,其中乡办33家,村办6家,联户98家,个体89家。从业人员291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08人,拥有固定资产1729.1万元,完成产值11782.3万元,实现利税506.03万元。当年房屋竣工面积58.4万平方米。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高台县宣化建筑公司(产值2276.8万元),张掖市三、四建筑公司(分别为650万元和520万元)。
  “八五”期间,乡镇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到1995年,全区乡镇建筑企业发展到501家,其中:乡办47家,村办32家,合作97家,个体325家。从业63657人,产值98052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8.87%。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建筑公司达10家。完成竣工面积183万平方米,比1985年增长2.9倍,人员、产值分别增长2.5倍和26倍。
  在“七五”“八五”时期,培训管理、施工、预算、财会人员4767人(次)。1995年,乡镇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达62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22人,经济、会计专业人员104人。1978年开始建筑企业等级资格审查,是年全区只有高台县宣化建筑公司为四级企业。1990年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9家,其中三级企业2家。到1995年,全区有四级以上企业达65家,其中二级3家(高台县宣化建筑安装公司、张掖市第三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丹县第二建筑公司);三级5家(张掖市第四、第六建筑公司,民乐县建筑公司,高台县南华建筑公司,高台县宣化建筑集团总公司二分公司);四级企业57家。四级以上企业从业人员20863人,占乡镇建筑业总人数的32.77%,产值59233万元,占60.41%。建筑质量,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质良好工程占40%左右。1985~1994年间有108栋,34.61万平方米建筑被评为优良工程,其中张掖市68栋,山丹县13栋,高台县14栋,临泽县9栋,民乐县4栋。这些工程设计合理,造型美观,施工精细,工程期短,造价合理,受到用户好评。
  建筑施工区域逐年扩大,由区内扩展到河西各地(市)和青海、新疆等省(区)。
  (四)交通运输业 〔民国〕前,民运业以骆驼、牦牛、毛驴和骡、马车为主要运输工具,全区有胶车、木轮车五百余辆。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振兴,促进乡镇运输业发展。1968年,临泽县板桥公社首先成立农机站,投资1万元,有拖拉机2台,年运输量500吨。1976年后,沙河、鸭暖、蓼泉、平川等公社相继成立汽车运输队,投资8.9万元,年货运量为5200吨。到1980年,全区有社队交通运输企业22家,其中公社5家,大队17家,从业人员169人,完成产值58.42万元,有货运汽车43辆,大中型拖拉机39台,小型拖拉机1051台。80年代后,交通市场开放,农民个体运输户不断增加。山丹县东乐乡农民武友光,1984年联办运输公司,购买汽车10辆,在青海搞运输,年收入10万元以上。到1990年,交通运输企业达1197家,其中乡办18家,村办4家,联户21家,个体1154家,从业人员15373人,产值6486.1万元。拥有客车33辆,货车1070辆,大中型拖拉机1194台,小型拖拉机8398台。199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副产品运销量越来越大,农民购买汽车、拖拉机搞运输剧增,形成以个体为主的新格局。1995年末,全区有乡镇运输业1777家,其中乡办16家,占0.9%;村办5家,占0.28%;联办18家,占1%;个体1738家,占97.81%。从业人员33608人,完成产值50104万元,其中乡办2225万元,占4.44%;村办147万元,占0.29%;联办2825万元,占5.64%;个体44907万元,占89.63%。拥有客车234辆,货车1736辆,大型拖拉机1403台,小型拖拉机24645台。完成运输量1387万吨公里。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48.55%、118.62%和6.72倍。
   (五)商业饮食服务业 80年代,商业、饮食、服务业在农村应运而起。有乡、村集体办、联办、个体办3种经营类型。大者有综合经销公司、贸易货栈,小者有家庭小店。1985年,乡镇商业、饮食、服务业有970家,从业人员2366人,销售额687.52万元。1995年,全区乡镇商业、饮食、服务业有5058家,比1985年增长4.21倍,从业人员26105人,增长10.03倍,营业额49323万元,增长70.74倍,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40.63%、13.99%和14.52%。
  【商业】辖区乡镇商业企业始于1978年。1981年,临泽县沙河公社、鸭暖公社投资3.9万元,率先办起门市部和贸易货栈,年销售额13.3万元。到1985年末,全区有乡镇商业590家,其中集体54家,个体436家,从业人员1116人,年销售额366.95万元。1990年末有乡镇商业企业1586家,其中:乡办38家,村办13家,合作43家,个体1492家,从业人员3333人,完成营业额3029.6万元,人均收入9089元。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1.69倍、1.99倍和7.26倍。1990年后,流通渠道进一步疏通,服务领域拓宽,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的前店后厂,有的联购联销,有的联购分销,有的购运销兼营,有的远运外省销售,四面开店,八方设点。张掖市西郊蔬菜综合经销公司,兼营议价粮油,同浙江、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的31个市县开展业务往来,年经营额400多万元。高台县巷道乡农民何作俭,一年内把4000多头生猪运销青海和新疆等地。此后,相继成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经销公司、商业综合公司、蔬菜综合经销公司、土特产品经销公司、矿业公司等。到1995年底,全区有乡镇商业企业3327家,其中:乡办117家,村办171家,合作104家,个体2935家。从业人员17996人,其中乡办847人,村办1106人,联办807人,个体15236人。完成销售额39502万元,其中乡办3385万元,村办5465万元,联办3756万元,个体26896万元。企业、人员、营业额分别比1990年增长1.09倍、4.4倍和12.04倍。
  【饮食业】1980年以前,市场饮食基本上是由国营企业统一经营。80年代以后,乡镇饮食业开始兴办。1980年2月,张掖市大满公社率先在临街开办食堂,投资0.78万元,年营业额2万元。1981年,张掖市小满公社办起小吃部,投资0.3万元,年营业额1.5万元。1983年上秦乡高升庵村办起益民饭店,投资0.1万元,年营业额2万元。到1984年底,有乡镇饮食企业17家,从业人员101人,产值23.7万元。饮食业投少利多,很快普及各县城乡,各种风味小吃、饭馆酒家遍布城乡。到1995年底,全区有乡镇饮食企业1088家,其中乡办6家,个体1082家,从业人员4583人,营业额8226万元。占乡镇企业产值的2.42%。
  【服务业】主要有招待所、旅社、理发、浴池、刻字、照相、修表、修鞋、修自行车、家电维修以及搬运车、黄包车等。1980年以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勃兴。1985年,全区有乡镇服务业155家,从业人员651人,总收入97.05万元。1990年发展到424家,从业人员2653人,总收入429.04万元。1995年增加为643家,从业人员3526人,总收入1595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51.65%、32.91%和2.72倍。
  二、产品
  (一)出口产品
  【书写纸】1985年张掖市三闸乡多方集资500万元,创建造纸厂,年产书写纸、凸版纸、浆板纸、有光纸3000吨。经鉴定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部颁标准。1989年出口1494吨,1990年出口250吨。主要销往巴基斯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萤石】1967年以来,高台县合黎、新坝、红崖子公社,肃南县皇城区马营公社、明花区先后建起萤石矿厂,年产量4.5万吨。1985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9年出口4700吨,1990年出口2470吨,1995年出口3400吨。主要销往俄罗斯、日本和西德等国家。
  【脱水蔬菜】1987年以来,高台县巷道、合黎乡,张掖市党寨、明永、长安乡,建起脱水蔬菜厂,用当地盛产的新鲜蔬菜,通过高温烘干,在短时间内快速失水。不破坏色素光泽和营养成分,是一种保持原味的新型多效能食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储存,易运输等优点。年产能力1200吨。其产品有洋葱、青豆角、青椒粒、红椒粒、胡萝卜丁、刀豆干、大蒜片、小葱等10多种,产品质量均达国家标准。1987年进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到1995年出口3591吨。
  【糠醛】是石油工业的重要添加剂,也是制造耐酸耐碱防腐材料和耐化学作用水泥树脂的原材料。呈液态、透明、略带黄色,从玉米芯中提取。张掖市小河乡糠醛厂是甘肃省乡镇企业中惟一的糠醛生产厂家,年产能力1000吨。产品质量经甘肃化工进出口公司检验,达到GB62—80优级标准。1987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9年出口130吨,远销日本、韩国。1995年生产264吨,全部内销。
  (二)部优产品
  【“风塔牌”烧结普通砖】张掖市党寨砖瓦总厂生产的机制普通黏土红砖,抗折、抗压和吸水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87年全国砖瓦行检评比中评为“优等产品”。1988~1989年连续两年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1989年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年产量5000万块。
  【“乌江牌”烧结普通砖】张掖市乌江砖厂生产,年产量5000万块。1987、1989年全国砖瓦行检评比中,两次评为优等产品,1989年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三)省优产品
  【“建华牌”调温电热褥】高台县建华电褥厂生产。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用涂敷耐温、防水绝缘金属材料精工制作,性能稳定,质量可靠。1986年被评为甘肃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988年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品种有单人、双人、三人褥3种规格。年产3万条,畅销西北5省区。
  【全汁红葡萄酒】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989、1994年两次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200吨,产品除供应张掖、酒泉地区各县外,还销往青海、新疆、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区。
  【山植露】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990年获甘肃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称号,1994年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1500吨,产品畅销西北5省区。
  (四)省局优质产品有罐头、饮料、水泥、红砖、食油、皮衣、脱水菜、瓦楞纸7大类、18个产品。张掖地区乡镇企业工业产品,历年来经评比,先后获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的有:张掖和平罐头厂生产的“和平牌”苹果、苹果梨、海棠、敦煌李广杏、糖水洋姑娘、四旋糖水桃子、蒜蓉酱罐头;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特制白葡萄酒、果茶、清酒、杏仁露;张掖市党寨脱水蔬菜总厂生产的洋葱片、甜椒片;张掖市下安榨油厂和民乐县洪水榨油厂生产的精炼菜籽油;三闸水泥厂生产的425#和325#普通水泥,山丹清泉水泥厂和位奇水泥厂的425#水泥,高台县新坝水泥厂的425#矿渣水泥;张掖市三闸砖厂和山丹县清泉砖厂机制红砖;民乐县南丰皮毛厂的裘皮服装,高台县造纸厂的160克瓦楞纸。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