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所有制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所有制形式
分类号: F279.274.2
页数: 6
页码: 1028-1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乡镇企业所有制形式发展史,包括乡(镇)办企业、村(队)办企业、合作(联营)企业、个体企业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所有制 乡镇企业 张掖地区

内容

乡镇企业源于农村手工业和家庭工副业,属个体和合作者所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的社队企业,是公社和大队企业,属集体所有。1978年的1384家社队企业:属社办242家,占社队企业的17.49%;队办1142家,占82.51%。从业人员18845人,其中社办10127人,占从业人数的53.74%;队办8718人,占46.26%。完成产值3130.58万元,其中社办1993.84万元,占总产值的63.69%;队办1136.74万元,占36.31%。
  1984年,农村改公社、大队为乡、村建制,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为乡办、村办、合作办、联营和个体企业,形成5种经济运行机制。1987年,根据统计制度规定,将合作企业并入联营企业,成为乡办、村办、联营和个体4种所有制形式。1990年的6832家乡镇企业中,属乡办314家,占企业总数的4.6%;村办188家,占2.75%;联营622家,占9.1%;个体5708家,占83.55%。从业102382人中,乡办企业21550人,占总人数的21.05%;村办4575人,占4.47%;联营13185人,占12.88%;个体63072人,占61.6%。完成产值38511.5万元,其中乡办14234.1万元,占总产值的36.96%;村办3350.6万元,占8.7%;联营5031.9万元,占13.07%;个体15894.9万元,占41.27%。
  1991年,将联营企业改称“合作企业”。按经济类型分:乡办和村办企业均属集体经济,合作企业按照股额属投资者的合作经济,个体企业属私有经济。1995年的12449家乡镇企业中,乡办543家,占企业总数的4.36%;村办818家,占6.57%;合作787家,占6.32%;个体10301家,占82.75%。从业人员186576人,其中乡办企业36881人,占总人数的19.77%;村办14157人,占7.59%;合作16386人,占8.78%;个体119152人,占63.86%。完成产值339635万元,其中乡办102148万元,占总产值的30.08%;村办42273万元,占12.45%;合作39126万元,占11.52%;个体156088万元,占45.96%。
  一、乡(镇)办企业
  乡办企业绝大多数是各县(市)、乡(镇)的骨干企业,起步早,规模大,人员多,技术力量较强,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产值较高,发展稳定。1978年,全区有乡办企业242家,从业人员10127人,完成产值1993.84万元。1985年,发展到356家,从业人员20947人,完成产值6088.74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6.05%。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47.11%、1.07倍和2.05倍。1978~1985年,乡办企业产值年平均增长29.34%。
  1986~1990年,有少数经济效益差的乡办企业转售给村和个体经营。1989年还关闭停产29家,1990年乡办企业为314家,比1985年减少42家;从业人员21550人,增加603人;完成产值14234.1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6.96%,比1985年增长133.77%。1986~1990年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6.75%。
  1990年以后,乡办企业以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增效益为中心,挖潜改造与新建相结合,企业数年均递增14.59%。到1995年,全区有乡办企业543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4.36%;从业人员36881人,占19.77%;产值102148万元,占30.08%。乡办企业产值1991~1995年期间平均增长48.3%。
  乡办企业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农业企业等5大类,成为集体经济的主体,在农村非农产业中起着主导作用。1995年在543家乡办企业中,有工业293家,完成产值24680万元,占全区乡镇工业产值的30.94%;建筑业47家,产值51846万元,占全区乡镇建筑业产值52.88%;交通运输业16家,产值2225万元,占全区乡镇交通运输业产值的4.44%;商业、饮食、服务业125家,产值3680万元,占全区乡镇商业饮食服务业产值的7.71%;农业企业62家,产值1717万元,占全区乡镇农业产值的29.46%。
  1995年,乡办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乡有10个,产值上1000万元的企业22家。
  二、村(队)办企业
  村办企业起步较早,60年代就有农机具修理厂。70年代中期,掀起大办“五小”工业的热潮。1975年有大队企业467家,至1978年发展到1142家,从业人员8718人,完成产值1136.74万元。
  村办企业规模小,产值低,设备简陋,管理粗放。1979~1982年进行调整、整顿,1979年减少企业547家,产值下降15.86%,1980年减少131家,产值下降24.29%。到1983年企业数保持232家,产值1503.16万元,比1978年增长32.23%。1986年后进入持续、稳步发展阶段。到1990年底,有村办企业188家,从业人员4575人,完成产值3350.6万元。1986~1990年间产值年均增长40.30%。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颁布后,促进村办企业的发展。1992~1993年,产值连续两年翻番。1993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9695.1万元。产值上1000万元的村8个。到1995年底,全区有村办企业818家,从业人员14157人,完成产值42273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2.45%。1991~1995年产值年均增长68.83%,产值上1000万元的村达32个。张掖市下安粮油加工经销公司,山丹县清泉西街砖厂、西街粮油加工厂等企业,于1991年被授予“甘肃省先进乡镇企业”称号。
  三、合作(联营)企业
  合作(联营)企业,原属农村工副业范畴,1984年归属乡镇企业,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经济实体,财产属合作者所有。基本原则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集体积累,自主支配,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实行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入股自愿,退股自由。
  1984年,全区有合作企业4家,联营企业607家,有从业人员8559人,完成产值558.62万元。1985年,合作(联营)企业发展到884家,人员12824人,产值2137.15万元,企业数、从业人数比1983年分别增长45.63%、49.83%;实现利润241.93万元,税金106万元,分别增长60.8%和2倍。1986年后,合作(联营)企业发展较慢。1993年企业数和效益开始有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完成产值13546.4万元,比1992年增长1.32倍。1994年持续高速发展,到1995年,全区有合作企业787家,从业人员16386人;完成产值39126万元,比1990年增长6.78倍,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1.52%。
  四、个体企业
  区内由个人投资兴办,产权归投资者个人所有的个体企业,包括由家庭成员参加经营和按国家政策允许雇请人员经营的企业。1984年归属乡镇企业管理,时有1538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59.43%,从业人员3312人,占11.36%,完成产值523.31万元,占9.67%。1985年企业数1628家,比上年增加90家,从业人员7647人,产值2019.9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倍和2.86倍。1986年实现产值连续翻番,达4276.68万元。1988年,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1107.89万元。到1990年底,全区个体企业5708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3.55%,从业人员63072人,占61.6%。完成产值15894.9万元,占41.27%。1986~1990年,总产值平均年递增51.1%。
  1990年后,个体企业继续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到1995年,企业数达10301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82.75%。从业人员119152人,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63.86%。完成产值15.609亿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5.96%。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84年增长5.69倍、34.97倍和297.27倍。1991~1995年总产值平均递增57.91%。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