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F279.274.2
页数: 7
页码: 1022-10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辖区乡镇企业发展概况及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显示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企业经济 乡镇企业 张掖地区

内容

辖区乡镇企业萌发于农业合作化时期,产生于人民公社前期,70年代后逐步发展,自成体系。1978年以后,工、商、建筑、运输、服务多业并举,乡办、村办、合作办、联办、个体办“五个轮子”一起转,形成综合性产业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的运行机制。1985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使全区乡镇企业保持持续、高效、快速、健康发展。
  1956年,区内一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手工业生产队(组),办起砖瓦、农具、煤炭、豆制品加工等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时期,社队工业应运而生,在短短三、四个月中,许多地方建起采矿、冶炼、砖瓦、化肥、铁木器、被服、造纸、面粉、皮革、榨油、制糖、陶瓷、铸造、编织、针织、炸药等厂矿,仅张掖市就达320多家。但因土法上马,设备简陋,管理不善,1961年在调整中除一些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退还为手工业厂、社外,其余撤销关闭。到1966年,全区仅有4家社队集体企业,总产值10.31万元。“文革”时期,社队企业裹足不前,到1969年,全区有15家社队企业,产值81万元。
  1970年,贯彻国家“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大办地方“五小”(小煤窑、小钢铁、小水电、小化肥、小农机)工业,地区提出“大办、快办、办好社队企业”的要求,到1975年,全区社队企业增加到575家,从业5986人,产值954万元,比1970年增长7.1倍,5年中总产值平均递增52%。
  1976年,地委、行署召开全区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工作会议,落实发展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引进技术,兴办工业。年底,全区社队企业达1157家,从业人员13243人,产值1832万元,分别比上年翻一番。全区89%的公社和68%的大队办起不同类型的集体企业,是年为农业提供资金350万元。
  1978年,根据全省社队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地区提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管理上采取“亦工亦农,劳动在厂,分配在队,评工记分,厂队结算,适当补贴”的办法,口粮由生产队供给,周转粮交粮库代管代供。1978年社队企业发展为1384家,从业人员18845人,完成总产值3130.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26%,实现利税491.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为:石膏10.38万吨,原煤41.56万吨,小农具和农机修配50万件,粮油加工2134万公斤,机制砖7816万块,芒硝1.61万吨。
  1978年以后,各县(市)大力整顿改革企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消耗高,产品老化,产销不对路,经营亏损的255家企业进行整顿,使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83年,全区社队企业总产值3374.48万元,利润517.2万元,税金232.24万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50.7%、29.4%和254.8%。1984年,乡镇企业由原来的社队办,扩大到村社办、联户办、个体办;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5大行业同时上。各级政府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放宽政策,扩大企业自主权,使全区乡镇企业有了突破性发展。1985年,一年翻一番,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产值10863.22万元,比1984年增长100.69%;企业数3090家,增长19.4%;从业人员45464人,增长55.97%;实现利润1147.65万元,增长51.77%;上缴税金504.71万元,增长51.1%。总产值超百万元的乡有24个。“六五”期间总产值年均递增37.2%。
  1988年地委、行署提出“因地制宜,放手发展,发挥优势,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在巩固扩大建材、建筑、食品、轻化4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围绕粮、油、肉、糖、菜、瓜、果、皮、毛、草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引进技术、人才、资金、设备,开发新产品,全区先后派出1400多人到北京、江苏、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省考察学习;引进技术84项,人才149人,设备200台(套),资金558.3万元;开发出机制文化书写纸、瓦楞纸、全脂豆花、筛网滤布、机制挂面、绢花、玉米胚芽油、熏醋、洋芋淀粉、烧碱、亚铵、沙棘饮料、树脂衬布、石膏板、大理石等一批新产品,实现产值、收入、利润、税金同步增长。年底,企业数达6140家,从业10.45万人,产值29679.5万元,收入22876.92万元,利润2275.14万元,税金1068.67万元,工资总额6672.2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098.69万元,产值、收入、利税分别比1987年增长31.01%、41.7%和27.99%。
  1989~1990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出口产品受制。全区乡镇企业面临资金、能源、原材料紧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市场疲软,关卡多等困难。地委、行署作出《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运用政策、行政、经济手段帮助乡镇企业解决人、财、物、产、供、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1989年完成总产值33454.4万元,比上年增长12.72%;1990年,乡镇企业增为6832家,从业人员102382人,产值38511.5万元,利税3708.66万元。“七五”时期年均递增28.7%,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8.5%提高到30%。涌现出1家“省二级企业”,7家省局“A级企业”3家省乡镇“明星企业”;2名省“最佳农民企业家”,12名省“优秀农民企业家”,40,名地区“优秀农民企业家”,12项“优质建筑工程”。
  90年代,乡镇企业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为中心,向经济外向化、企业股份化、规模集团化、布局集中化、生产科技化、管理现代化方向迈进,坚持持续、高效、快速、健康发展。1991年,全面开展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企业管理为基础,产品质量、品种为核心,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企业整体素质的活动。领导干部包乡包企业,建立帮扶联系点230个,协调解决各类资金1097万元,钢材、柴油、汽油600吨,恢复和复活停产半停产企业17家。到年底,在保持3个省优、2个部优产品称号的基础上,张掖市乌江砖厂的烧结普通砖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15个产品被评为“省局优产品”,3项建筑工程被评为省“局优工程”,4项被评为“地优工程”。山丹县清泉水泥厂和民乐县洪水榨油厂,被评为“省二级企业”。有12家企业被评为省乡镇企业系统的先进单位。25家企业达到国家三级计量合格企业。有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先进企业。
  1992年,有149家乡镇企业与234家国营大中型企业、地县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引进人才137人,引进技术协作项目35项,吸引资金1800万元。10月,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行和完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通知》,在张掖市党寨砖瓦总厂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到年底,全区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形成以集体、农户参股型,国营、集体参股型,农民群众参股联营型,能人带动参股型,跨乡跨区域联合参股型等5种形式。初具规模的股份合作企业156家,拥有股份7829股,股金4022.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8823.5万元,利润1360万元。是年,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9608.5万元,比上年增长41.77%,企业8114家,从业人员111178人。张掖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跨上3亿元台阶,高台、山丹县突破1亿元大关。总产值上千万元的乡达23个。
  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各县(市)坚持“区域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开展10个工业小区建设。地委、行署制定“15311—112648”上台阶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即年产值1995年达1亿元的乡11个,5000万元的乡10个,3000万元的乡20个,1000万元的村26个,1000万元的企业48个的奋斗目标。地、县(市)领导干部包乡挂项,业务主管部门抽调一批干部到亿元乡和重点企业,帮助企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以骨干促一般,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外引内联,股份突破。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体,以个体联户为两翼,以千家万户为基础,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掀起大办乡镇企业的新高潮。全区一年筹资2.03亿元,兴建乡村及合作项目506个,引进人才172人,开发新产品77种。年底,乡镇企业达9957家,从业人员14.53万人,产值12.01亿元,利税10667.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58%和64.87%。5个农业县(市)总产值上亿元,山丹县完成总产值2.1亿元,民乐县和临泽县首次突破亿元,3县实现产值翻番。张掖市跨上5亿元台阶,名列全省乡镇企业20强县(市、区)的第八位。高台县完成总产值2.13亿元,肃南县完成总产值46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2%和50.2%。张掖市梁家墩乡和山丹县清泉乡跨上亿元新台阶,进入全省乡镇企业产值最高的20强乡之列。有年产值5000万元的乡4个,3000万元的乡4个,1000万元的村8个,1000万元的企业6个。高台县盐池乡盐场上缴税金106.7万元,宣化建筑公司上缴税金95万元,进入全省缴纳税金最多的20个乡镇企业之列。
  1994~1995年,地委、行署制定《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小康建设规划》,各县(市)加大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输出地方产品、输出劳务的力度。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突出发展股份合作制、高新技术、工业小区建设、组织集团化经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1994年,全区乡镇企业达11875家,从业人员166192人,完成产值20.3556亿元,利税16260万元,产值、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69.45%、52.43%。临泽县在1993年翻番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总产值达2.54亿元。张掖市实现产值8亿元。总产值上亿元的乡6个,5000万元的乡3个,3000万元的乡12个,1000万元的村25个,1000万元的企业11家。全年共新建各类企业1918家,其中骨干企业267家,投入资金2.2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01亿元,政府扶持616万元,引进资金3256.5万元,自筹8027.5万元。引进人才161人、技术52项,输出产品61种,输出劳力9.96万人。10个工业小区初具雏形,小区内兴办乡镇企业265家,从业人员9234人,形成固定资产13285.4万元。其中,张掖市东北郊、临泽县新民滩两个小区已批准列入国家乡镇企业开发示范小区,正式命名挂牌。组建建材、建筑、脱水蔬菜、饮料食品、种养加工、交通运输等11家企业集团。全区股份合作制企业达1380家,从业人员27691人,入股资金20944万元,完成产值37658.8万元,实现利税3463.7万元。张掖市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市)”;山丹县清泉乡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乡”之一;张掖市第三建筑总公司为“全省十强乡镇企业”之一,宋有年等21名厂长(经理)被评为“省级乡镇企业家”。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2449家,固定资产原值76499万元,从业人员18.65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5%,完成产值33.96亿元,实现利税24567万元。产值、利税分别比1990年增长7.8倍和5.7倍(当年价格)。10个工业小区有乡镇企业465家,职工1.2万多人,完成产值6.66亿元,实现利税672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2.3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08项,其中:新建365项,扩建、技改、续建43项,总投资2.62亿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2人,引进技术50项,引进资金2264万元,输出劳务9.2万人。总产值上亿元乡10个,5000万元的乡8个,3000万元的乡19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32个,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4家。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显示出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8.9%,形成农业和乡镇企业平分秋色的局面;——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3.7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5%;——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主要场所。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区农村总劳动力的35%;——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199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51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564.6元,占34.2%,广大农民走上靠兴工、经商、加工、综合发展致富的道路。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