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43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乡镇企业
分类号: F279.274.2
页数: 45
页码: 1022-1066
摘要: 本章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包括发展概况、所有制形式、行业与产品、 重点乡村与企业、企业管理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企业经济 乡镇企业 张掖地区

内容

张掖地区的乡镇企业产生于人民公社前期。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如雨后春笋,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特别是1985年以来,形成工、商、建筑、运输、服务多业并举,乡办、村办、社办、联办、合作、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分散型、集约型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出现持续、快速、高效、健康发展的新局面。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达12449户,总产值达3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8.6%,上缴税金644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6.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8万多人,占农村劳力的35%。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
  第一节 发展概况
  辖区乡镇企业萌发于农业合作化时期,产生于人民公社前期,70年代后逐步发展,自成体系。1978年以后,工、商、建筑、运输、服务多业并举,乡办、村办、合作办、联办、个体办“五个轮子”一起转,形成综合性产业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的运行机制。1985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使全区乡镇企业保持持续、高效、快速、健康发展。
  1956年,区内一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手工业生产队(组),办起砖瓦、农具、煤炭、豆制品加工等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时期,社队工业应运而生,在短短三、四个月中,许多地方建起采矿、冶炼、砖瓦、化肥、铁木器、被服、造纸、面粉、皮革、榨油、制糖、陶瓷、铸造、编织、针织、炸药等厂矿,仅张掖市就达320多家。但因土法上马,设备简陋,管理不善,1961年在调整中除一些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退还为手工业厂、社外,其余撤销关闭。到1966年,全区仅有4家社队集体企业,总产值10.31万元。“文革”时期,社队企业裹足不前,到1969年,全区有15家社队企业,产值81万元。
  1970年,贯彻国家“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大办地方“五小”(小煤窑、小钢铁、小水电、小化肥、小农机)工业,地区提出“大办、快办、办好社队企业”的要求,到1975年,全区社队企业增加到575家,从业5986人,产值954万元,比1970年增长7.1倍,5年中总产值平均递增52%。
  1976年,地委、行署召开全区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工作会议,落实发展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引进技术,兴办工业。年底,全区社队企业达1157家,从业人员13243人,产值1832万元,分别比上年翻一番。全区89%的公社和68%的大队办起不同类型的集体企业,是年为农业提供资金350万元。
  1978年,根据全省社队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地区提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管理上采取“亦工亦农,劳动在厂,分配在队,评工记分,厂队结算,适当补贴”的办法,口粮由生产队供给,周转粮交粮库代管代供。1978年社队企业发展为1384家,从业人员18845人,完成总产值3130.58万元,比上年增长19.26%,实现利税491.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为:石膏10.38万吨,原煤41.56万吨,小农具和农机修配50万件,粮油加工2134万公斤,机制砖7816万块,芒硝1.61万吨。
  1978年以后,各县(市)大力整顿改革企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消耗高,产品老化,产销不对路,经营亏损的255家企业进行整顿,使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83年,全区社队企业总产值3374.48万元,利润517.2万元,税金232.24万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50.7%、29.4%和254.8%。1984年,乡镇企业由原来的社队办,扩大到村社办、联户办、个体办;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5大行业同时上。各级政府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放宽政策,扩大企业自主权,使全区乡镇企业有了突破性发展。1985年,一年翻一番,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产值10863.22万元,比1984年增长100.69%;企业数3090家,增长19.4%;从业人员45464人,增长55.97%;实现利润1147.65万元,增长51.77%;上缴税金504.71万元,增长51.1%。总产值超百万元的乡有24个。“六五”期间总产值年均递增37.2%。
  1988年地委、行署提出“因地制宜,放手发展,发挥优势,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在巩固扩大建材、建筑、食品、轻化4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围绕粮、油、肉、糖、菜、瓜、果、皮、毛、草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引进技术、人才、资金、设备,开发新产品,全区先后派出1400多人到北京、江苏、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省考察学习;引进技术84项,人才149人,设备200台(套),资金558.3万元;开发出机制文化书写纸、瓦楞纸、全脂豆花、筛网滤布、机制挂面、绢花、玉米胚芽油、熏醋、洋芋淀粉、烧碱、亚铵、沙棘饮料、树脂衬布、石膏板、大理石等一批新产品,实现产值、收入、利润、税金同步增长。年底,企业数达6140家,从业10.45万人,产值29679.5万元,收入22876.92万元,利润2275.14万元,税金1068.67万元,工资总额6672.2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098.69万元,产值、收入、利税分别比1987年增长31.01%、41.7%和27.99%。
  1989~1990年,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出口产品受制。全区乡镇企业面临资金、能源、原材料紧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市场疲软,关卡多等困难。地委、行署作出《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运用政策、行政、经济手段帮助乡镇企业解决人、财、物、产、供、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治理整顿中稳步发展。1989年完成总产值33454.4万元,比上年增长12.72%;1990年,乡镇企业增为6832家,从业人员102382人,产值38511.5万元,利税3708.66万元。“七五”时期年均递增28.7%,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8.5%提高到30%。涌现出1家“省二级企业”,7家省局“A级企业”3家省乡镇“明星企业”;2名省“最佳农民企业家”,12名省“优秀农民企业家”,40,名地区“优秀农民企业家”,12项“优质建筑工程”。
  90年代,乡镇企业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为中心,向经济外向化、企业股份化、规模集团化、布局集中化、生产科技化、管理现代化方向迈进,坚持持续、高效、快速、健康发展。1991年,全面开展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企业管理为基础,产品质量、品种为核心,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企业整体素质的活动。领导干部包乡包企业,建立帮扶联系点230个,协调解决各类资金1097万元,钢材、柴油、汽油600吨,恢复和复活停产半停产企业17家。到年底,在保持3个省优、2个部优产品称号的基础上,张掖市乌江砖厂的烧结普通砖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15个产品被评为“省局优产品”,3项建筑工程被评为省“局优工程”,4项被评为“地优工程”。山丹县清泉水泥厂和民乐县洪水榨油厂,被评为“省二级企业”。有12家企业被评为省乡镇企业系统的先进单位。25家企业达到国家三级计量合格企业。有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先进企业。
  1992年,有149家乡镇企业与234家国营大中型企业、地县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引进人才137人,引进技术协作项目35项,吸引资金1800万元。10月,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行和完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通知》,在张掖市党寨砖瓦总厂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到年底,全区乡镇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形成以集体、农户参股型,国营、集体参股型,农民群众参股联营型,能人带动参股型,跨乡跨区域联合参股型等5种形式。初具规模的股份合作企业156家,拥有股份7829股,股金4022.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8823.5万元,利润1360万元。是年,全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9608.5万元,比上年增长41.77%,企业8114家,从业人员111178人。张掖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跨上3亿元台阶,高台、山丹县突破1亿元大关。总产值上千万元的乡达23个。
  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各县(市)坚持“区域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开展10个工业小区建设。地委、行署制定“15311—112648”上台阶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即年产值1995年达1亿元的乡11个,5000万元的乡10个,3000万元的乡20个,1000万元的村26个,1000万元的企业48个的奋斗目标。地、县(市)领导干部包乡挂项,业务主管部门抽调一批干部到亿元乡和重点企业,帮助企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以骨干促一般,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外引内联,股份突破。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体,以个体联户为两翼,以千家万户为基础,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业并举,掀起大办乡镇企业的新高潮。全区一年筹资2.03亿元,兴建乡村及合作项目506个,引进人才172人,开发新产品77种。年底,乡镇企业达9957家,从业人员14.53万人,产值12.01亿元,利税10667.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58%和64.87%。5个农业县(市)总产值上亿元,山丹县完成总产值2.1亿元,民乐县和临泽县首次突破亿元,3县实现产值翻番。张掖市跨上5亿元台阶,名列全省乡镇企业20强县(市、区)的第八位。高台县完成总产值2.13亿元,肃南县完成总产值46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2%和50.2%。张掖市梁家墩乡和山丹县清泉乡跨上亿元新台阶,进入全省乡镇企业产值最高的20强乡之列。有年产值5000万元的乡4个,3000万元的乡4个,1000万元的村8个,1000万元的企业6个。高台县盐池乡盐场上缴税金106.7万元,宣化建筑公司上缴税金95万元,进入全省缴纳税金最多的20个乡镇企业之列。
  1994~1995年,地委、行署制定《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小康建设规划》,各县(市)加大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输出地方产品、输出劳务的力度。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突出发展股份合作制、高新技术、工业小区建设、组织集团化经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1994年,全区乡镇企业达11875家,从业人员166192人,完成产值20.3556亿元,利税16260万元,产值、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69.45%、52.43%。临泽县在1993年翻番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总产值达2.54亿元。张掖市实现产值8亿元。总产值上亿元的乡6个,5000万元的乡3个,3000万元的乡12个,1000万元的村25个,1000万元的企业11家。全年共新建各类企业1918家,其中骨干企业267家,投入资金2.2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01亿元,政府扶持616万元,引进资金3256.5万元,自筹8027.5万元。引进人才161人、技术52项,输出产品61种,输出劳力9.96万人。10个工业小区初具雏形,小区内兴办乡镇企业265家,从业人员9234人,形成固定资产13285.4万元。其中,张掖市东北郊、临泽县新民滩两个小区已批准列入国家乡镇企业开发示范小区,正式命名挂牌。组建建材、建筑、脱水蔬菜、饮料食品、种养加工、交通运输等11家企业集团。全区股份合作制企业达1380家,从业人员27691人,入股资金20944万元,完成产值37658.8万元,实现利税3463.7万元。张掖市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县(市)”;山丹县清泉乡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乡”之一;张掖市第三建筑总公司为“全省十强乡镇企业”之一,宋有年等21名厂长(经理)被评为“省级乡镇企业家”。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2449家,固定资产原值76499万元,从业人员18.65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5%,完成产值33.96亿元,实现利税24567万元。产值、利税分别比1990年增长7.8倍和5.7倍(当年价格)。10个工业小区有乡镇企业465家,职工1.2万多人,完成产值6.66亿元,实现利税672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2.3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08项,其中:新建365项,扩建、技改、续建43项,总投资2.62亿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2人,引进技术50项,引进资金2264万元,输出劳务9.2万人。总产值上亿元乡10个,5000万元的乡8个,3000万元的乡19个,1000万元以上的村32个,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4家。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显示出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8.9%,形成农业和乡镇企业平分秋色的局面;——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13.7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5%;——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主要场所。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区农村总劳动力的35%;——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199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51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564.6元,占34.2%,广大农民走上靠兴工、经商、加工、综合发展致富的道路。
  第二节 所有制形式
  乡镇企业源于农村手工业和家庭工副业,属个体和合作者所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的社队企业,是公社和大队企业,属集体所有。1978年的1384家社队企业:属社办242家,占社队企业的17.49%;队办1142家,占82.51%。从业人员18845人,其中社办10127人,占从业人数的53.74%;队办8718人,占46.26%。完成产值3130.58万元,其中社办1993.84万元,占总产值的63.69%;队办1136.74万元,占36.31%。
  1984年,农村改公社、大队为乡、村建制,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为乡办、村办、合作办、联营和个体企业,形成5种经济运行机制。1987年,根据统计制度规定,将合作企业并入联营企业,成为乡办、村办、联营和个体4种所有制形式。1990年的6832家乡镇企业中,属乡办314家,占企业总数的4.6%;村办188家,占2.75%;联营622家,占9.1%;个体5708家,占83.55%。从业102382人中,乡办企业21550人,占总人数的21.05%;村办4575人,占4.47%;联营13185人,占12.88%;个体63072人,占61.6%。完成产值38511.5万元,其中乡办14234.1万元,占总产值的36.96%;村办3350.6万元,占8.7%;联营5031.9万元,占13.07%;个体15894.9万元,占41.27%。
  1991年,将联营企业改称“合作企业”。按经济类型分:乡办和村办企业均属集体经济,合作企业按照股额属投资者的合作经济,个体企业属私有经济。1995年的12449家乡镇企业中,乡办543家,占企业总数的4.36%;村办818家,占6.57%;合作787家,占6.32%;个体10301家,占82.75%。从业人员186576人,其中乡办企业36881人,占总人数的19.77%;村办14157人,占7.59%;合作16386人,占8.78%;个体119152人,占63.86%。完成产值339635万元,其中乡办102148万元,占总产值的30.08%;村办42273万元,占12.45%;合作39126万元,占11.52%;个体156088万元,占45.96%。
  一、乡(镇)办企业
  乡办企业绝大多数是各县(市)、乡(镇)的骨干企业,起步早,规模大,人员多,技术力量较强,经营管理比较规范,产值较高,发展稳定。1978年,全区有乡办企业242家,从业人员10127人,完成产值1993.84万元。1985年,发展到356家,从业人员20947人,完成产值6088.74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6.05%。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47.11%、1.07倍和2.05倍。1978~1985年,乡办企业产值年平均增长29.34%。
  1986~1990年,有少数经济效益差的乡办企业转售给村和个体经营。1989年还关闭停产29家,1990年乡办企业为314家,比1985年减少42家;从业人员21550人,增加603人;完成产值14234.1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6.96%,比1985年增长133.77%。1986~1990年总产值年平均增长26.75%。
  1990年以后,乡办企业以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增效益为中心,挖潜改造与新建相结合,企业数年均递增14.59%。到1995年,全区有乡办企业543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4.36%;从业人员36881人,占19.77%;产值102148万元,占30.08%。乡办企业产值1991~1995年期间平均增长48.3%。
  乡办企业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农业企业等5大类,成为集体经济的主体,在农村非农产业中起着主导作用。1995年在543家乡办企业中,有工业293家,完成产值24680万元,占全区乡镇工业产值的30.94%;建筑业47家,产值51846万元,占全区乡镇建筑业产值52.88%;交通运输业16家,产值2225万元,占全区乡镇交通运输业产值的4.44%;商业、饮食、服务业125家,产值3680万元,占全区乡镇商业饮食服务业产值的7.71%;农业企业62家,产值1717万元,占全区乡镇农业产值的29.46%。
  1995年,乡办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乡有10个,产值上1000万元的企业22家。
  二、村(队)办企业
  村办企业起步较早,60年代就有农机具修理厂。70年代中期,掀起大办“五小”工业的热潮。1975年有大队企业467家,至1978年发展到1142家,从业人员8718人,完成产值1136.74万元。
  村办企业规模小,产值低,设备简陋,管理粗放。1979~1982年进行调整、整顿,1979年减少企业547家,产值下降15.86%,1980年减少131家,产值下降24.29%。到1983年企业数保持232家,产值1503.16万元,比1978年增长32.23%。1986年后进入持续、稳步发展阶段。到1990年底,有村办企业188家,从业人员4575人,完成产值3350.6万元。1986~1990年间产值年均增长40.30%。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颁布后,促进村办企业的发展。1992~1993年,产值连续两年翻番。1993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9695.1万元。产值上1000万元的村8个。到1995年底,全区有村办企业818家,从业人员14157人,完成产值42273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2.45%。1991~1995年产值年均增长68.83%,产值上1000万元的村达32个。张掖市下安粮油加工经销公司,山丹县清泉西街砖厂、西街粮油加工厂等企业,于1991年被授予“甘肃省先进乡镇企业”称号。
  三、合作(联营)企业
  合作(联营)企业,原属农村工副业范畴,1984年归属乡镇企业,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经济实体,财产属合作者所有。基本原则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集体积累,自主支配,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实行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入股自愿,退股自由。
  1984年,全区有合作企业4家,联营企业607家,有从业人员8559人,完成产值558.62万元。1985年,合作(联营)企业发展到884家,人员12824人,产值2137.15万元,企业数、从业人数比1983年分别增长45.63%、49.83%;实现利润241.93万元,税金106万元,分别增长60.8%和2倍。1986年后,合作(联营)企业发展较慢。1993年企业数和效益开始有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完成产值13546.4万元,比1992年增长1.32倍。1994年持续高速发展,到1995年,全区有合作企业787家,从业人员16386人;完成产值39126万元,比1990年增长6.78倍,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1.52%。
  四、个体企业
  区内由个人投资兴办,产权归投资者个人所有的个体企业,包括由家庭成员参加经营和按国家政策允许雇请人员经营的企业。1984年归属乡镇企业管理,时有1538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59.43%,从业人员3312人,占11.36%,完成产值523.31万元,占9.67%。1985年企业数1628家,比上年增加90家,从业人员7647人,产值2019.9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倍和2.86倍。1986年实现产值连续翻番,达4276.68万元。1988年,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1107.89万元。到1990年底,全区个体企业5708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3.55%,从业人员63072人,占61.6%。完成产值15894.9万元,占41.27%。1986~1990年,总产值平均年递增51.1%。
  1990年后,个体企业继续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到1995年,企业数达10301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82.75%。从业人员119152人,占乡镇企业总人数的63.86%。完成产值15.609亿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5.96%。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84年增长5.69倍、34.97倍和297.27倍。1991~1995年总产值平均递增57.91%。
  第三节 行业与产品
  一、行业
  全区乡镇企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农业企业五大行业。
  在发展初期,有工业、小型建筑、交通运输3大行业。1977年,有社、队两级企业1307家,其中工业1277家,占97.7%;建筑业23家,占1.76%;交通运输企业7家,占0.54%,总收入2806.69万元。1978年,大力兴办农场、林场、果园、养猪、养牛、养鱼和旅社等企业。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数12449家,其中工业4600家,占36.95%;建筑业501家,占4.02%;交通运输业1777家,占14.27%;农业259家,占2.08%;商业饮食服务业5312家,占42.67%。在总产值中:工业137922万元,占40.61%;建筑业98052万元,占28.87%;交通运输业50104万元,占14.75%;农业企业5829万元,占1.72%;商业饮食服务业47728万元,占14.05%。
  (一)农业企业 有乡、村兴办的农场、林场、果园、养猪、养牛、养羊、养鱼、养蜂等集体企业。70年代初期,属生产队或大队所办,未列入社队企业统计。1978年,公社、大队兴办的农业企业有359家,占社队企业总数1384个的25.94%。其中,农场46家,林场268家,果园13家,牧场4家,猪场21家,鱼池7家。从业人员3528人,占社队企业从业人员的18.72%。农业企业年产值79.41万元,占总产值的2.54%。
  1979~1980年,经过企业整顿,数量减少,效益有所提高。1980年底有企业194家,比1978年减少165家,从业人员1984人,减少1544人,产值109.06万元,增加29.65万元。1982年前后,全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企业相继解体,到1985年,仅存高台县新坝乡牧场1家。90年代初,随着农副产品价格放开,粮油价格大幅度的提高,诱导乡镇农业企业高速发展。1994年有农业企业148家,从业人员1121人,完成产值1996万元。有的企业开始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水平方向发展。1993年4月动工兴建的临泽县新华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建成3万头工厂化养猪场,1000亩果园,200亩日光温室,1000亩饲料基地,还有沼气厂、暖棚养鱼等企业,是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化联合企业。1995年从业人员96人,年产3万头种猪和商品猪,实现产值596万元,总收入309.6万元,实现利税83万元。
  1995年全区有农业企业259家,占全区乡镇企业数的2.08%,从业人员2063人,占1.1%,完成产值5829万元,占1.72%。
  (二)工业企业 1958年乡村工业开始兴办。1978年后,地区把发展乡村工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实行城乡联合,以城带乡,以大带小,以小补大的策略,按照“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互相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新的生产力。
  同时,制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工业发展。1978年,全区乡村工业884家,从业人员10390人,年产值2207万元。1985年,增加到1461家、22269人,产值5283万元。1990年发展到2409家,从业人员33318人,固定资产9214.86万元,产值达16447万元,比1985年增长2倍。
  1995年,乡镇工业企业达4600家(其中乡办293家,村办405家,合作568家,个体3334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36.95%。从业人员54242人,占总人数的29.07%。产值137922万元,占总产值的40.61%。主要行业有采矿、建材、食品、粮油加工、化工、农机、冶炼、造纸等39个。主要产品有原煤、铁、石灰石、铅锌矿石、石棉、萤石、芒硝、原盐、石膏、矿石、铁制农具、水泥、石灰、机制砖、水泥预制件、花岗岩和大理石板材、石膏板、平板玻璃、玻璃制品、机制纸、皮革制品、服装、水果罐头、饮料、食用植物油、大米、面粉、配合饲料、塑料制品、塑料编织袋、地毯、食醋、粉条、粉丝、水泥地面砖、脱水蔬菜、酒精、人造板、工业滤布、甘草浸膏等60大类、1000多种。
  1.采矿业 1978年有社办采矿企业51家,从业人员2518人,年产值732.07万元。1985年,有采矿企业694家,从业人员12021人,产值2175.75万元。1990年经调整、整顿后有535家,从业人员12756人,年产值4480万元,比1985年翻一番。1995年,企业719家,人员54242人,产值29663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3.1倍、20.54倍和39.52倍。主要产品有原煤、石膏、萤石、芒硝、原盐、石棉、石灰石、铁矿石、铅锌矿石、铬矿石、铜矿石、沙金等。
  【煤炭】乡镇开采煤炭起于1957年,到1978年,有乡村煤矿36家,从业人员1849人,产值326万元,生产原煤44.56万吨。1995年发展到489家,从业人员9921人,生产原煤185万吨,完成产值13029万元,产量、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1.2倍、4倍。
  【黑色金属矿】1982年民乐县顺化乡在扁都口开办铬矿,年产200吨,1980年又在大河口三岔开办2家铬矿,年产300吨,1989年停产。铁矿开采始于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1990年底,全区铁矿开采业2家,73人,年产值24.6万元;1995年,有铁矿业8家,从业人员216人,完成产值458万元。
  【有色金属矿】1978年始采,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1985年,有色金属矿开采企业39家,其中铜矿2家,铅锌1家,淘金35家,钛铁矿1家。从业人员954人,完成产值28.42万元。1990年有18家,其中淘金16家,从业人员709人,完成产值60.5万元。1995年29家,从业人员1316人,完成产值3416万元。生产黄金9公斤,金矿石7万吨,铅锌矿1万吨。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1995年,有乡镇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企业184家,从业人员6318人,完成产值1.3亿元。全年生产萤石4.4万吨,芒硝13.45万吨,石膏65万吨,石灰石69万吨,石棉矿6万吨。
  【原盐】高台县盐池乡盐场独家生产,历史悠久。1978年从业人员260人,年产原盐1.2万吨,完成产值140万元。1990年生产原盐2.5万吨,完成产值272.5万元,实现利润48.3万元、税金94.6万元。1995年生产原盐2.3万吨,完成产值126万元。有职工60人。
  【其他采矿业】主要是采砂、黏土、滑石等企业,1990年有12家,从业人员320人,完成产值81.6万元。1995年有27家,从业人员623人,完成产值1282万元。
  2.建材工业 乡镇建材工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起步于70年代。1977年砖瓦生产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新建轮窑取代土窑,用机制砖坯取代手工砖坯,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建成山丹清泉、位奇年产万吨的水泥厂。1978年有建材企业32家,职工2844人,产值629.4万元。此后,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乡镇建材工业迅速崛起。1985年发展到127家,从业人员5869人,产值1546.8万元。1995年211家,从业人员9548人,产值13952万元。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5.6倍、2.37倍和21.17倍。主要产品有硅酸盐水泥、机制砖、混凝土预制件、石灰、花岗石板材、轻质建材制造等6大类、100多种型号规格产品。
  【水泥】始于1977年,经技术改造扩建,山丹县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张掖市三闸水泥厂、高台县新坝水泥厂年产能力均提高为4.4万吨,采用微机配料,自动控制新工艺。1993年,山丹县清泉福利水泥厂投资860万元,一次建成高标准、微机操控的现代化企业,年产能力4.4万吨。张掖市花寨乡水泥厂年产能力提高到2.2万吨,临泽县倪家营水泥厂年产能力提高到1万吨。1995年,全区7家水泥厂,从业人员878人,年产能力为25.2万吨,生产水泥15万吨,完成产值2401万元。
  【水泥预制构件】1985年,张掖市上秦乡预制厂和高台县南华乡预制厂投产,年产能力均为5000立方米。从业人员48人,生产空心楼板2500立方米,空心水泥砖1600立方米,完成产值31.66万元。1986~1988年,建成山丹县东乐乡静安村预制厂、临泽县板桥乡友好村预制厂、张掖市三建公司一、二预制厂,年产能力1.2万立方米。到1995年,全区有水泥预制厂31家,从业人员1528人,生产水泥预制件12万立方米,完成产值3253万元。
  【机制砖】1965年,山丹县清泉乡率先创建机制砖厂,1966年投产,1977年改建为轮窑生产,年产能力2000万块。1978年,全区有乡村砖厂13家,从业人员2400人,生产机制砖11033.5万块,完成产值510.35万元。1985年,乡镇砖厂发展到44家,从业人员4667人,生产机制砖26480万块,完成产值1224.8万元。1989年,进行整顿,部分个体、联办质量差的企业调整改造或停产。1990年有砖厂35家,人员3693人,生产机制砖23776万块,产值1211.2万元。1991年后,乡镇砖厂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迅速发展。到1995年,有乡镇砖厂71家,从业人员5104人,生产机制砖48690万块,完成产值4819万元。
  【石灰】小土窑个体生产石灰的历史悠久。1978年有队办小石灰窑17家,从业人员240人,生产石灰2.79万吨,完成产值76万元。1985年,有乡村石灰厂72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1家,联办65家,个体4家。从业人员674人,生产石灰6.06万吨,产值114.4万元。“七五”期间,经过调整、整顿,1990年有石灰厂64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1家,联办32家,个体29家。从业人员772人,生产石灰6.1万吨,产值236.9万元。1995年生产石灰9万吨。
  【花岗石、大理石】1986年张掖市梁家墩乡办起大理石厂,年产能力5000平方米。
  1992年山丹县东乐乡静安村办起花岗石板材加工厂,年产能力2500平方米,当年生产600平方米。此后,山丹县清泉乡郇庄村马雄昌与青海石油管理局建筑公司入股,总投资69万元,合资新办花岗岩石材厂,集采石、加工为一体,年产能力4000平方米花岗石板材。1993年新建山丹红石材公司,年产能力荒料1000立方米,花岗石板材1万平方米。是年,山丹县东乐乡和酒泉钢铁公司原料处联办嘉乐建材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年产能力1万平方米花岗石板材。到1993年底,山丹县建立花岗石板材厂19家,生产规模10万平方米。1995年加工花岗石板材1万平方米。
  【轻质建材】1995年,全区有7家轻质建材企业。其中,生产石膏板、石膏制品的4家,年产能力5万平方米。人造板厂(填充门板、纤维板、细木工板)1家,生产2400立方米,产值370万元,利税26万元。胶合板厂1家,生产能力1万平方米。1995年,张掖市乌江乡加气混凝土厂建成,年产能力3万立方米,是年生产200立方米。
  【玻璃制品】1994年8月,临泽县宏达玻璃厂投产,总投资800万元,年产能力100万平方米,当年完成产值300万元,创利税30多万元。1995年4月,张掖市三闸乡符家堡玻璃厂投产,年产能力50万平方米,当年生产12万平方米,产值120万元,利税11万元。是年5月张掖市耀华玻璃厂投产,年产60万平方米,当年生产10万平方米,产值80万元。是年11月,临泽县崇玻制品厂建成,投资500万元,年产各种规格的玻璃瓶2240万只,产值220万元,利税43万元。产品广泛用于食品、酿造、日化、医药、民用等,主要销往甘肃、新疆、宁夏、河南等省(区)。
  3.粮油加工业 80年代初,农村大队和生产队的小钢磨承包给个人,主要从事来料加工。随着农村政策的进一步放宽,粮油加工业迅速发展。
  【粮食加工】1985年,全区有粮食加工企业100家,其中:乡办3家,村办1家,联营6家,个体90家,从业人员236人,完成产值195.93万元,加工粮食1.8万吨。1995年,有962家,从业人员4277人,加工粮食27万吨,完成产值25284万元。
  【食用植物油加工】1985年有榨油厂62家,生产植物油1930吨,产值297.4万元。1995年发展到186家,其中乡办8家,村办19家,合作59家,个体100家,从业人员1414人,年产植物油11439吨,完成产值5061万元。
  【饲料加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配合饲料加工业迅速崛起。1985年,有饲料厂38家,年产规模1405吨,从业人员58人,产值25.6万元。1995年,发展到246家,从业人员1082人,完成产值3840万元。
  4.食品饮料工业 1978年,全区有乡镇食品工业企业3家,从业人员31人,完成产值58万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食品饮料工业迅速发展。1995年有666家,从业人员7799人,完成产值27213万元。主要产品有水果罐头、豆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制糖、肉类、脱水蔬菜、天然食品、白酒、饮料、食醋、酱油、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等。
  【水果罐头】1979年张掖市和平乡罐头厂投产,生产规模2500吨。1984年以后,相继建成山丹县陈户乡、民乐县六坝乡、李寨乡林山村、临泽县板桥乡、沙河乡汪庄村、鸭暖乡等5个罐头厂和张掖市碱滩乡古城果品加工厂等,年生产规模4250多吨。1990年有罐头厂13家,其中乡办7家,村办3家,联营1家,个体2家,从业人员257人,完成产值250.6万元,生产罐头901.5吨。1995年有15家,从业人员248人,生产罐头1267吨,完成产值616万元。主要产品有苹果、桃子、苹果梨、李广杏、海棠、红枣罐头等。
  【糕点】1983年,张掖市大满乡食品厂建成,投资29.2万元,年产糕点100吨。1995年,全区有糕点厂45家,其中乡办1家,村办3家,合作4家,个体37家,从业人员143人,完成产值761万元,年产能力270余吨;部分厂还兼营食醋、酱油、挂面等产品。
  【制糖】1986年,“张掖市小满古浪饴糖厂”投产,1987年转为乡办集体企业。有职工25人,固定资产25万元,年产玉米饴糖300吨,产值30万元。1995年有制糖企业2家,从业人员5人,完成产值10万元。
  【脱水蔬菜】从1987年开始,建成张掖市党寨、上秦、明永、汪家堡、长安上头闸、洪信、小河坝庙、小满古浪及高台县合黎乡和巷道乡联营脱水蔬菜厂等10家集体企业。
  1994年9月,以党寨脱水蔬菜总厂为龙头,成立“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公司”,下设9厂1部,并在上海、天津设立办事处,经销产品。是年完成产量650吨,产值710万元,利税87万元,出口创汇85万美元。1995年有脱水蔬菜厂8家,从业人员1950人,完成产值2100万元,生产脱水葱头、甜椒、胡萝卜、菜豆等914吨。产品远销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35.8万美元。
  【天然食品加工】山丹县盛产发菜和黄参等珍品,90年代以前均由个体采集。1993年,山丹天然食品开发公司建成,投资700万元,年加工黄参系列产品660吨。1995年,职工180人,完成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12万元,产品远销省内外。
  【酿酒饮料】从1984年开始,建成“张掖市果酒厂”“长安八一冷饮厂”“甘泉液酒厂”“高台县骆驼城饮料厂”“成都乐阁酒厂临泽分厂”等,年产能力16360余吨。1993年张掖市果酒厂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达1000吨,1994年改组,成立“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五厂一公司”。“成都乐阁酒厂临泽分厂”于1994年建成,投资1880万元,年产食用酒精能力1.5万吨,当年生产2500吨,产值1500万元,利税187万元。翌年,有职工225人,完成产值8849万元,利税668万元。1995年,乡镇酿酒饮料企业8家,从业人员473人,完成产值9441万元。主要产品有葡萄酒、果酒、果茶、健身清酒、小香槟、橘子汽水、白酒、黄酒、食用酒精等10大类,40种产品。产品远销上海、河北、新疆、山西、青海等省(市、区),颇受消费者欢迎。
  【屠宰及肉类加工】乡镇屠宰加工业于1989年起步,1990年有个体企业58家,从业人员186人,完成产值17.5万元。1995年有企业94家,从业人员385人,完成产值946万元。
  5.化学工业 1972年,“高台县南华乡磷肥厂”投产,年产磷肥400吨,油毡2000平方米。此后,相继建成年产1300吨的“张掖市大满乡磷肥厂”,800吨的“上秦乡下安村复合肥料厂”,年产1000吨的“乌江乡涂料厂”和200吨的“高台合黎乡涂料厂”年产1000吨的“小河乡糠醛厂”。1990年底,全区有乡镇化工企业7家,从业人员181,人,完成产值156.6万元。“高台县联营硫化碱厂”1991年建成,总投资419万元,年产能力5000吨,1995年生产硫化碱3864吨,产值430.1万元。临泽县生物农药厂1993年投产,年产杀虫剂300吨,杀虫剂杀虫范围广,药效持久,对人畜无害。1994年,张掖市梁家墩乡生物有机化肥厂投产,年产能力1万吨。翌年生产3500吨,产值500万元,利税25万元。到1995年,全区有化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485人,完成产值1758万元。产品有6大类,20多个产品。
  6.轻工业有缝纫、纺织、造编、皮革、家俱、草编、金属制品等行业 1995年有1021家,从业人员7957人,完成产值16697万元。
  【缝纫】1963年,“张掖县大满公社被服厂”建成,年加工服装1.2万件。翌年建成高台县新坝乡被服厂,年加工量1.5万件。1978年,全区有缝纫企业15家,从业人员225人,产值5.8万元。1985年后,乡镇个体缝纫企业在改革中发展。1995年,缝纫企业465家,其中乡办3家,村办2家,个体460家,从业人员1693人,完成产值2149万元。企业、人员、产值比1990年分别增长2.8倍、1.6倍和7.2倍。
  【纺织】1985年建起“民乐县洪水乡羊毛衫厂”“山丹县裕民毛衣加工厂”和“临泽县沙河乡东寨针织厂”3家企业,从业人员105人,年加工6000件,完成产值10.5万元。1988年张掖市三闸乡工业用布厂建成,投资35万元,年产能力10万米,开发成功丙纶、涤纶过滤布,填补西北地区空白。产品形成全棉、丙纶、涤纶3大系列12个品种,远销山西、新疆、宁夏、青海等省(区)。1990年,生产各种工业用布8.1万米,完成产值101.8万元。此后,村办和个体小型企业发展较快,到1995年,乡村办纺织企业30家,其中乡办4家,村办8家,合作1家,个体17家,从业人员489人,完成产值1240万元。
  【造纸】70年代以前,主要由个体生产土纸和纸浆。1985年后,兴建一批造纸厂,有年产1500吨的“临泽县蓼泉造纸厂”、3000吨的“张掖市三闸乡造纸厂”(1995年改为张掖市造纸工业有限公司)、3000吨的“高台县宣化乡造纸厂”、1500吨的“张掖市小满乡王其闸村造纸厂”(1990年停产)、3000吨的“民乐县民联造纸厂”、1500吨“山丹县工合造纸厂”,总生产能力1.35万吨。主要生产瓦楞纸。张掖市三闸乡造纸厂生产的35克二号有光纸、40克二号有光纸、60克三号书写纸,除销售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沙特阿拉伯、东南亚各国。1995年,全区有乡镇造纸企业27家,其中乡办7家,村办6家,合作2家,个体12家,从业人员1163人。生产机制纸6795吨,比1990年增加3463吨,完成产值2455万元,比1990年增长3.9倍。
  【金属制品】1979年,“民乐县洪水公社城关综合厂”“高台县黑泉公社综合厂”投产,年加工小五金、铁制品能力3.4万件。1964年高台县新坝铁工组转产取暖用品,年产4000件。1985年建成新坝乡小坝综合加工厂,主要生产铁制品,年加工能力1万件。1985年,全区金属制品企业22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2家,联办6家,个体12家,从业人员125人,完成产值42.7万元。1987年,张掖市长安乡福利综合加工厂建成,年加工钢材200吨和钢门窗2200平方米。1986年以后,个体金属制品企业发展较快。1990年底,有金属制品企业50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3家,联办3家,个体42家,从业人员251人,完成产值200.8万元。1992年梁家墩乡刘家沟村与张掖市第三建筑公司组建“张掖市金属结构门窗厂”,属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投资665万元,当年实现产值250万元,利税24.5万元。1993年新增微机控制的轧机,生产各种焊管及窗用异型材1.5万吨,有空腹钢门窗、喷塑空腹推拉门窗、密闭保温窗及钢质防盗门等10万平方米,产值1050万元,1995年产值增加到3890万元,利税110万元。高台县建成“宣化乡特种焊管厂”“电线厂”“黑泉乡射频电缆厂”和“巷道乡元钉厂”等。到1995年,全区有金属制品企业192家,其中乡办11家,村办15家,合作6家,个体160家,从业人员1135人,完成产值4738万元。
  【皮革、皮毛制品】1985年建成“高台县新坝乡皮鞋厂”,年产皮鞋能力2万双。年底全区皮革加工企业共有3家,其中:乡办1家,联户2家,人员34人,产值5.5万元。1987年“肃南县马营乡民族制鞋厂”投产,年产皮鞋5000双,1990年停产。1989年,“民乐县南丰裘皮厂”建成,生产旱獭裘皮、防水貂裘皮女式大衣、兔皮男女茄克衫、羊皮男女茄克衫、裘皮八角帽、各式童装、织锦缎女袄、各式背心,工艺先进,款式新颖,做工精湛,年产6000件。1990年后,新建“临泽县地毯厂”“蓼泉乡皮鞋厂”和“民乐县永固福利皮件厂”。1995年,有皮革、皮毛制品企业27家,从业人员394人,完成产值848万元。
  【草编制品】主要分布在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1985年后,建成“张掖市乌江乡草袋厂”“碱滩乡碱滩村玉米皮编织厂”“三闸乡庚名村草袋厂”“临泽县草编总厂”等。主要生产草袋、草绳、草帘、玉米皮汽车座垫、沙发座垫、靠垫、水果篮、小挎包、纸篓等工艺制品。1995年有草编企业202家,其中乡办3家,村办4家,合作22家,个体173家,从业人员2621人,生产草编8.3万件(套),产值4066万元。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19.5%、2.3倍和12.3倍。
  【家俱制造】80年代中期,新建“民乐县顺化乡木器厂”“三堡乡木器厂”“洪水乡木器厂”和“临泽县沙河乡木器厂”,年产能力8100件。1985年,家俱制造企业有8家,其中:乡办4家,联户3家,个体1家,从业人员74人,产值25.85万元。1985~1990年,经过调整、整顿,到1990年底保留7家,从业人员127人,完成产值44.8万元。1990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俱制作业兴旺,个体企业逐渐增多。1995年有家俱制做企业83家,其中乡办2家,村办1家,合作3家,个体77家,从业人员462人,完成产值1201万元。
  7.农机修造、冶炼工业
  【农机修造】此项工业发展较早,60年代有公社办农具厂16家,其中山丹县4家,张掖县6家,民乐县2家,高台县3家,肃南县1家。70年代,大办农村三级农机修造网,1978年,有农机修造企业70家,从业人员1457人,修造各种农机具16.3万件,产值310.3万元。1979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部分社队的农机修造厂、站关停并转,1983年只有乡村农机修造企业31家。1985年有146家,从业人员1147人,修造各种农具67.51万件,完成产值296.7万元。1990年底,农机修造企业达347家,从业人员1907人,产值934.9万元。乡、村两级经调整、重组,到1995年,有645家,其中乡办45家,村办30家,合作38家,个体532家,从业人员3521人,完成产值11447万元,修理各种农具273万件,铁木制农具36万件。
  【冶炼工业】1986年建成“山丹县清泉轧钢厂”,年产钢材能力2000吨。19901994年,建成年产能力200吨的“临泽县倪家营硅铁厂”、200吨的“肃南县皇城区硅铁厂”、5000吨的“临泽轧钢厂”、3000吨的“张掖市粗铅冶炼厂”和5000吨的“粗铜冶炼厂”。1995年,全区乡镇冶炼轧钢企业8家,从业人员414人,完成产值2343万元。
  除上述工业外,1995年尚有小水电、弹棉花、衡器生产等企业129家,从业人员836人,产值1490万元。
  (三)建筑业 70年代,农村人民公社和大队两级,陆续组织以木工、瓦工为主的建筑队。从1973年起,建起张掖县梁家墩、大满、小满、廿里堡公社建筑队,高台县宣化公社建筑队,临泽县小屯公社建筑队及山丹县花寨、位奇等公社建筑队。主要承建工业、民用建筑及其他土建工程,年收入230多万元。到1978年,建筑企业发展到58家,从业人员3316人,完成产值483.79万元。1979年,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压缩,建筑业一度发展缓慢,1981年时仅剩27家,产值223.91万元。80年代中期,乡镇建筑业开始发展,企业、人数、产值成倍增长。1985年,建筑企业达101家,从业人员18276人,房屋竣工面积46.5万平方米,完成产值3635.34万元。比1977年增长14.6倍。
  1986~1990年,基建工程实行招标承包,在工期、造价、质量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乡镇建筑企业,紧紧围绕缩短工期,提高质量,扩大经营,提高效益进行改革,增添设备,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增强实力。通过改革,企业素质有了提高,施工队伍迅速扩大,资金逐年雄厚,机械装备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年扩大。不少乡办建筑队,经县(市)政府批准升格,成立高台县宣化建筑安装公司、黑泉建筑公司、南华建筑公司、巷道建筑公司;张掖市第三建筑公司(梁家墩乡建筑公司)、第四建筑公司(新墩乡建筑公司)、第五建筑公司(上秦乡建筑公司)、第六建筑公司(大满乡建筑公司);山丹县第二建筑公司;民乐县建筑公司、第二建筑公司等。
  1988年,高台县宣化建筑公司完成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建筑安装产值24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387元/人,实现利润67.6万元。公司下设16个施工队,有职工2959人,拥有大中型机械设备410台(件),钢模板1.95万平方米,钢架杆340吨,汽车12辆。承建工程质量高,受到地区表彰,公司经理许会业被评为地区优秀农民企业家。1990年,全区乡镇建筑企业226家,其中乡办33家,村办6家,联户98家,个体89家。从业人员291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08人,拥有固定资产1729.1万元,完成产值11782.3万元,实现利税506.03万元。当年房屋竣工面积58.4万平方米。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高台县宣化建筑公司(产值2276.8万元),张掖市三、四建筑公司(分别为650万元和520万元)。
  “八五”期间,乡镇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到1995年,全区乡镇建筑企业发展到501家,其中:乡办47家,村办32家,合作97家,个体325家。从业63657人,产值98052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8.87%。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建筑公司达10家。完成竣工面积183万平方米,比1985年增长2.9倍,人员、产值分别增长2.5倍和26倍。
  在“七五”“八五”时期,培训管理、施工、预算、财会人员4767人(次)。1995年,乡镇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达62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22人,经济、会计专业人员104人。1978年开始建筑企业等级资格审查,是年全区只有高台县宣化建筑公司为四级企业。1990年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9家,其中三级企业2家。到1995年,全区有四级以上企业达65家,其中二级3家(高台县宣化建筑安装公司、张掖市第三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丹县第二建筑公司);三级5家(张掖市第四、第六建筑公司,民乐县建筑公司,高台县南华建筑公司,高台县宣化建筑集团总公司二分公司);四级企业57家。四级以上企业从业人员20863人,占乡镇建筑业总人数的32.77%,产值59233万元,占60.41%。建筑质量,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质良好工程占40%左右。1985~1994年间有108栋,34.61万平方米建筑被评为优良工程,其中张掖市68栋,山丹县13栋,高台县14栋,临泽县9栋,民乐县4栋。这些工程设计合理,造型美观,施工精细,工程期短,造价合理,受到用户好评。
  建筑施工区域逐年扩大,由区内扩展到河西各地(市)和青海、新疆等省(区)。
  (四)交通运输业 〔民国〕前,民运业以骆驼、牦牛、毛驴和骡、马车为主要运输工具,全区有胶车、木轮车五百余辆。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振兴,促进乡镇运输业发展。1968年,临泽县板桥公社首先成立农机站,投资1万元,有拖拉机2台,年运输量500吨。1976年后,沙河、鸭暖、蓼泉、平川等公社相继成立汽车运输队,投资8.9万元,年货运量为5200吨。到1980年,全区有社队交通运输企业22家,其中公社5家,大队17家,从业人员169人,完成产值58.42万元,有货运汽车43辆,大中型拖拉机39台,小型拖拉机1051台。80年代后,交通市场开放,农民个体运输户不断增加。山丹县东乐乡农民武友光,1984年联办运输公司,购买汽车10辆,在青海搞运输,年收入10万元以上。到1990年,交通运输企业达1197家,其中乡办18家,村办4家,联户21家,个体1154家,从业人员15373人,产值6486.1万元。拥有客车33辆,货车1070辆,大中型拖拉机1194台,小型拖拉机8398台。199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副产品运销量越来越大,农民购买汽车、拖拉机搞运输剧增,形成以个体为主的新格局。1995年末,全区有乡镇运输业1777家,其中乡办16家,占0.9%;村办5家,占0.28%;联办18家,占1%;个体1738家,占97.81%。从业人员33608人,完成产值50104万元,其中乡办2225万元,占4.44%;村办147万元,占0.29%;联办2825万元,占5.64%;个体44907万元,占89.63%。拥有客车234辆,货车1736辆,大型拖拉机1403台,小型拖拉机24645台。完成运输量1387万吨公里。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48.55%、118.62%和6.72倍。
   (五)商业饮食服务业 80年代,商业、饮食、服务业在农村应运而起。有乡、村集体办、联办、个体办3种经营类型。大者有综合经销公司、贸易货栈,小者有家庭小店。1985年,乡镇商业、饮食、服务业有970家,从业人员2366人,销售额687.52万元。1995年,全区乡镇商业、饮食、服务业有5058家,比1985年增长4.21倍,从业人员26105人,增长10.03倍,营业额49323万元,增长70.74倍,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总数的40.63%、13.99%和14.52%。
  【商业】辖区乡镇商业企业始于1978年。1981年,临泽县沙河公社、鸭暖公社投资3.9万元,率先办起门市部和贸易货栈,年销售额13.3万元。到1985年末,全区有乡镇商业590家,其中集体54家,个体436家,从业人员1116人,年销售额366.95万元。1990年末有乡镇商业企业1586家,其中:乡办38家,村办13家,合作43家,个体1492家,从业人员3333人,完成营业额3029.6万元,人均收入9089元。企业、人员、产值分别比1985年增长1.69倍、1.99倍和7.26倍。1990年后,流通渠道进一步疏通,服务领域拓宽,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的前店后厂,有的联购联销,有的联购分销,有的购运销兼营,有的远运外省销售,四面开店,八方设点。张掖市西郊蔬菜综合经销公司,兼营议价粮油,同浙江、江西、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的31个市县开展业务往来,年经营额400多万元。高台县巷道乡农民何作俭,一年内把4000多头生猪运销青海和新疆等地。此后,相继成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经销公司、商业综合公司、蔬菜综合经销公司、土特产品经销公司、矿业公司等。到1995年底,全区有乡镇商业企业3327家,其中:乡办117家,村办171家,合作104家,个体2935家。从业人员17996人,其中乡办847人,村办1106人,联办807人,个体15236人。完成销售额39502万元,其中乡办3385万元,村办5465万元,联办3756万元,个体26896万元。企业、人员、营业额分别比1990年增长1.09倍、4.4倍和12.04倍。
  【饮食业】1980年以前,市场饮食基本上是由国营企业统一经营。80年代以后,乡镇饮食业开始兴办。1980年2月,张掖市大满公社率先在临街开办食堂,投资0.78万元,年营业额2万元。1981年,张掖市小满公社办起小吃部,投资0.3万元,年营业额1.5万元。1983年上秦乡高升庵村办起益民饭店,投资0.1万元,年营业额2万元。到1984年底,有乡镇饮食企业17家,从业人员101人,产值23.7万元。饮食业投少利多,很快普及各县城乡,各种风味小吃、饭馆酒家遍布城乡。到1995年底,全区有乡镇饮食企业1088家,其中乡办6家,个体1082家,从业人员4583人,营业额8226万元。占乡镇企业产值的2.42%。
  【服务业】主要有招待所、旅社、理发、浴池、刻字、照相、修表、修鞋、修自行车、家电维修以及搬运车、黄包车等。1980年以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勃兴。1985年,全区有乡镇服务业155家,从业人员651人,总收入97.05万元。1990年发展到424家,从业人员2653人,总收入429.04万元。1995年增加为643家,从业人员3526人,总收入1595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51.65%、32.91%和2.72倍。
  二、产品
  (一)出口产品
  【书写纸】1985年张掖市三闸乡多方集资500万元,创建造纸厂,年产书写纸、凸版纸、浆板纸、有光纸3000吨。经鉴定产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部颁标准。1989年出口1494吨,1990年出口250吨。主要销往巴基斯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萤石】1967年以来,高台县合黎、新坝、红崖子公社,肃南县皇城区马营公社、明花区先后建起萤石矿厂,年产量4.5万吨。1985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9年出口4700吨,1990年出口2470吨,1995年出口3400吨。主要销往俄罗斯、日本和西德等国家。
  【脱水蔬菜】1987年以来,高台县巷道、合黎乡,张掖市党寨、明永、长安乡,建起脱水蔬菜厂,用当地盛产的新鲜蔬菜,通过高温烘干,在短时间内快速失水。不破坏色素光泽和营养成分,是一种保持原味的新型多效能食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储存,易运输等优点。年产能力1200吨。其产品有洋葱、青豆角、青椒粒、红椒粒、胡萝卜丁、刀豆干、大蒜片、小葱等10多种,产品质量均达国家标准。1987年进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到1995年出口3591吨。
  【糠醛】是石油工业的重要添加剂,也是制造耐酸耐碱防腐材料和耐化学作用水泥树脂的原材料。呈液态、透明、略带黄色,从玉米芯中提取。张掖市小河乡糠醛厂是甘肃省乡镇企业中惟一的糠醛生产厂家,年产能力1000吨。产品质量经甘肃化工进出口公司检验,达到GB62—80优级标准。1987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9年出口130吨,远销日本、韩国。1995年生产264吨,全部内销。
  (二)部优产品
  【“风塔牌”烧结普通砖】张掖市党寨砖瓦总厂生产的机制普通黏土红砖,抗折、抗压和吸水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87年全国砖瓦行检评比中评为“优等产品”。1988~1989年连续两年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1989年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年产量5000万块。
  【“乌江牌”烧结普通砖】张掖市乌江砖厂生产,年产量5000万块。1987、1989年全国砖瓦行检评比中,两次评为优等产品,1989年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三)省优产品
  【“建华牌”调温电热褥】高台县建华电褥厂生产。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用涂敷耐温、防水绝缘金属材料精工制作,性能稳定,质量可靠。1986年被评为甘肃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988年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品种有单人、双人、三人褥3种规格。年产3万条,畅销西北5省区。
  【全汁红葡萄酒】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989、1994年两次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200吨,产品除供应张掖、酒泉地区各县外,还销往青海、新疆、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区。
  【山植露】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990年获甘肃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称号,1994年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年产1500吨,产品畅销西北5省区。
  (四)省局优质产品有罐头、饮料、水泥、红砖、食油、皮衣、脱水菜、瓦楞纸7大类、18个产品。张掖地区乡镇企业工业产品,历年来经评比,先后获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的有:张掖和平罐头厂生产的“和平牌”苹果、苹果梨、海棠、敦煌李广杏、糖水洋姑娘、四旋糖水桃子、蒜蓉酱罐头;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特制白葡萄酒、果茶、清酒、杏仁露;张掖市党寨脱水蔬菜总厂生产的洋葱片、甜椒片;张掖市下安榨油厂和民乐县洪水榨油厂生产的精炼菜籽油;三闸水泥厂生产的425#和325#普通水泥,山丹清泉水泥厂和位奇水泥厂的425#水泥,高台县新坝水泥厂的425#矿渣水泥;张掖市三闸砖厂和山丹县清泉砖厂机制红砖;民乐县南丰皮毛厂的裘皮服装,高台县造纸厂的160克瓦楞纸。
  第四节 重点乡利与企业
  一、重点乡(亿元乡)
  (一)山丹县清来乡 地处山丹县城郊,辖14个行政村,160个村民小组,6469户,2.84万人,总劳力1.43万人,耕地面积3.5万多亩,交通方便。
  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51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8%,实现利润898万元,税金450万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46.5%、24.8%和66.6%。农民人均纯收入1917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部分达967元,占50.44%。全乡有企业309家,其中乡办16家,村办12家,合作176家,个体105家,拥有固定资产6840万元。从业人员10575人,占全乡总劳动力的73.95%。产值上2000万元的村4个,上1000万至1500万元的村2个;上百万元的企业32家,上500万元的企业1家。形成以城郊为依托的3个乡镇工业小区:以祁家店、清泉、南湾3村为主的采煤区;以沿国道312线和南湖、西街、双桥村为主的建材业区;以城东、东街为主的建筑业区。逐步形成有水泥、机制砖、轧钢、花岗石板材、硅石、石灰石、塑料加工、包装制品、日用化工、纸浆、农副产品加工、地毯纺织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以及建筑业和商业饮食、交通运输、劳务输出等多种产业。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兴起,是清泉乡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995年,全乡股份合作制企业达188家,吸纳股东940户,股金3200万元,形成固定资产2460万元。完成产值8560万元,实现利税784万元。分别占全乡乡镇企业产值、利税的41.74%和58.16%,被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乡镇企业十强乡”。
  (二)张掖市梁家墩乡 该乡立足实际,提出“依托城市,开发农村,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全乡经济上台阶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取得持续快速的发展。1995年乡镇企业产值达30018万元,创利税2370万元。涌现出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村4个,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拥有建筑、建材、铸造、食品加工、粮油运销、商业服务、畜禽养殖等门类的企业。初步形成五大优势:1.以建筑公司为龙头,发展建材业。先后建起大理石厂、人造板厂、水泥预制厂、金属结构门窗厂、砖厂、铸造厂、电线厂等13家建材企业,开发楼板、大理石装饰板、防盗门、空实腹钢门窗、机制红砖、下水管道、电线等32个系列、40多个品种,年产值2500万元。2.以南关商业一条街为龙头,发展商业服务。梁家墩村沿饮马桥马路两旁兴建80多家商业服务门店,所有权归村社集体,承包租赁给个人经营,每年为集体上缴租金32万元。商业街的建成,带动全乡320多个商业服务网点,年营业额达3800万元。3.以刘家沟、太和村的小食品加工业为龙头,带起手工作坊120多家,每年为市场提供淡季小食品80多万公斤。4.以食品加工为龙头,发展养猪业。1991年乡政府组织农户办起年产300吨的熟肉制品厂。1995年,生猪饲养量达3.17万口,年底存栏15177口,出栏16523口。5.以南关市场为依托,发展蔬菜生产。建立以清凉寺、五号、六号村为重点的日光节能温室和大棚菜生产基地。南关蔬菜批发市场与省内外24个蔬菜经销部建立销售关系。1995年,全乡大棚蔬菜发展到3500亩,日光节能温室500亩、1000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68元。
  (三)张掖市上秦乡 地处张掖市区东郊,兰新铁路、国道312线穿境而过。全乡16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6090户,25236人,15050个劳动力,总耕地面积36601亩。人均占地面积1.4亩。1995年,全乡有企业359家,从业人员9443人,基本形成以粮油加工运销为龙头,集工业、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为一体,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新格局。乡镇企业总产值20020万元,利税160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318万元,流动资金21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0元。
  (四)张掖市新墩乡 地处市区西、北郊区。1995年,有乡、村、社、个体各类企业518家,总产值达1.39亿元,实现利税1503万元,从业937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形成四大龙头企业:1.以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原为“果酒厂”)为龙头,带起饮料食品加工、销售群体。该公司是以原果酒厂、饮料厂、保健饮料厂、益民食品厂、包装厂和供销分公司为发起人,于1994年8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组建设立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果酒厂的带动扶持下,办起方便食品厂、金河罐头厂、甘泉挂面厂等1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年产500万公斤的洋芋粉条加工企业,带动全乡建成9500亩的果品生产基地。2.以第四建筑公司为龙头,发展建筑建材企业,扶持带起了全乡135家建筑队。1995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360万元,建起铝合金门窗厂、西关三合板厂、双塔轧钢厂、四建公司预制构件厂、北关房地产开发公司、白塔轻型砖厂等9家建材企业。3.以市西郊蔬菜经销公司、城西土特产品经销公司为龙头,带起流通企业。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提供信息,联系商客,促进商贸流通的发展。4.以南华村为龙头,带起运输企业。全乡初步形成以532辆汽车、拖拉机等机械为主的运输企业体系。
  (五)张掖市三闸乡 地处市北郊,全乡13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29644亩耕地,4382户,18575人,总劳动力1.05万个。全乡有各类企业80家,其中乡办10家,村办12家,个体58家,从业8497人,占总劳力的80.92%。1995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3445万元,产值13904万元,完成总收入13510万元,实现利税1399万元,乡办企业产值3130万元,占全乡企业总产值的22.51%。乡镇企业总产值在全市22个乡中名列第四位。
  (六)高台县宣化乡 地处黑河下游,有17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4300户,1.8万人,耕地3.2万亩。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传统农业乡。1978年以来,发挥本乡建筑业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全乡经济繁荣。1992年被地委、行署列为“八五”期末乡镇企产值上亿元乡之一。1994年企业总产值跨上亿元台阶。1995年全乡共有企业350家,其中乡办13家,村办28家,个体309家,固定资产原值2280.4万元,净值1394万元。乡镇企业职工7141人,占总劳力10925人的65.36%。总产值达21268万元,完成收入14677万元,实现利税1049万元。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2280.4万元。全乡初步形成建筑、建材、造纸为主的3大企业体系。
  (七)张掖市长安乡 地处市区南郊,有13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4934户,19594人,耕地3.29万亩,人均1.8亩。1969年筹建公社农具厂。1978年以后,依托城市,发挥优势,农、工、商、建、运、服并举,兴办乡镇企业。到1995年,企业发展到378家,其中乡办3家,村办11家,合作88家,个体276家,总产值由1990年的746.4万元增加到11005.8万元,总收入由542.7万元增加到8606.9万元,利税达1340万元。
  (八)民乐县洪水乡 该乡地处城郊,全乡有29个行政村,208个村民小组,8252户,34881人,耕地10.9万亩,人均3.1亩。1980年,乡办企业只有洪水榨油厂1家,村办企业只有城关综合厂和八一汽修厂2家。在改革开放中,乡、村、联户、个体一起上,到1995年,乡镇企业达281家,其中乡办18家,村办9家,联办44家,个体210家,比1985年增加197家,从业人员由781人增加到3445人,固定资产由183万元增加到1432.4万元。全乡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由1000人增加到5600人,占全乡劳动力的25.4%。乡镇企业总产值由471.9万元增加到10080万元,突破亿元大关。利税由88.8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元提高到1518元。形成以榨油厂、面粉厂、蔬菜果品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运销体系;以砖厂、建筑工程公司、金属材料构件厂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以贩运大蒜、仔猪、皮毛、肉食为龙头的个体商贸流通网络。
  (九)临泽县沙河乡 地处临泽县城郊,有19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5760户,22047人。1995年有乡镇企业211家,其中乡办5家,村办20家,个体186家,从业人员4620人,占全乡总劳力的53.1%,拥有固定资产1773万元,流动资金1430万元。兴办了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采矿、化工、建筑、建材、运输、食品、修理服务、商业饮食等行业。1995年总产值13003万元,总收入8700万元,利税97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9%、62%和54.4%。企业总收入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37%。获纯利润620万元,其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184万元,占29.68%;用于集体福利事业的104万元,占16.27%;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314万元,占50.65%,其他18万元,占2.9%。
  (十)临泽县平川乡 辖14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5008户,21065人。1995年全乡有企业165家,其中乡办9家,村办11家,个体145家,从业人员2650人,占全乡农业劳动力的30%,拥有固定资产3500万元,流动资金1200万元。完成总产值14350万元,总收入10040万元,利税105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8%、139%和128%。企业总收入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25%。实现利润773万元,其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286万元,集体福利事业86万元,企业扩大再生产250万元,其他151万元,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
  二、重点企业
  【山丹县清泉水泥厂】乡办企业。1977年建厂,设计年产能力7000吨。1983年后,投资150多万元,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兴建万吨机立窑,包装机增设自动计方报警,配料微机控制,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1989年实现达产达标,425#硅酸盐水泥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晋升为省二级企业。已形成4.4万吨生产规模,固定资产641万元,流动资金240万元。1995年完成产值660万元,销售收入478万元,利税17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15.2%和6.5%。
  【张掖市金属结构门窗厂】股份合作制企业。1992年4月建厂,职工230人,总投资800多万元,其中梁家墩乡刘家沟农民入股110万元,张掖市三建五公司入股690万元。主要产品有32系列实腹钢门窗,25A系列空腹钢窗,73、90系列铝合金推拉门窗,TB70系列喷塑推拉单玻、双玻窗,B20空腹系列密闭门窗,地弹簧门和各种花栏式单包、双包保温防盗门,高频焊管、钢异型材等14种产品。1995年10月研制成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QIC—25型高层塔起重机,适于100米高度,30层以下高层楼房、工业厂房、烟囱、货场的施工要求,升降灵活性强,回旋幅度大,载荷量高,使用方便,填补西北地区空白。1995年产值3890万元,销售收入1342万元,实现利税92万元。
  【张掖市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1984年兴建,属新墩乡乡办企业。建厂初与江西省凤凰山葡萄酒厂技术联营。拥有固定资产185万元,流动资金220万元,职工150多人。建成6条生产线,开发出高、中、低档葡萄酒、果酒、果汁型饮料“山楂露”、清凉饮料女士康乐、聚脂瓶饮料、水果罐头、新型全果实纯天然饮料“果茶”,以及健身清酒、易拉罐饮料“杏仁露”等5大类30多种产品,其中全汁红葡萄酒、山楂露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特制白葡萄酒、果茶、清酒、杏仁露获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称号。3种产品获地、市“科技进步奖”。产品行销青海、新疆、山西、河北、上海等省(市)及河西各地市650多家经销单位,颇受消费者青睐。1995年完成产值1006万元,创利税100万元。
  【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厂】1987年建厂,为“星火计划”及“菜篮子工程”重点扶持项目,是集收购、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主要产品有青椒粒、红椒粒、甜椒片、洋葱片、胡萝卜片、刀豆干、大蒜片、小葱等10多个品种。产品质量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其中洋葱片荣获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金奖,甜椒片获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全厂拥有固定资产320万元,流动资金198万元,固定职工105人,其中技术人员30名。1994年9月成立“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公司”,下辖高台联营脱水菜厂,张掖市上秦乡、明永乡、党寨乡汪家堡、长安乡上头闸、洪信、小河乡坝庙、小满乡古浪脱水菜厂及市脱水菜总厂、党寨乡瓜菜经销部等9厂1部,并在上海、天津市设立办事处。1995年完成产值1317万元,利税26万元。
  【张掖市造纸工业有限公司】三闸乡办股份制企业。1987年建成,总投资500万元。拥有4条生产线,年产文化用纸3000吨,制浆采用亚铵法生产。1989、1991年分别获地区科技进步奖和省“星火奖”,40克有光纸获省局“优质产品”证书。产品除供应河西地区外,远销新疆、四川、青海、内蒙、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区、市,并出口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1995年,完成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108万元。
  【张掖市乌江砖厂】1976年7月建成,乌江乡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50万元,流动资金170万元,职工110人。1995年生产机砖6500万块,完成产值600万元,利税91万元,资金利税率达42.8%。全员劳动生产率25000元/人。所产红砖1988年评为“省优产品”,1989年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晋升为“省二级企业”。1995年,被评为“甘肃省乡镇企业质量、效益A级企业”和“节能降耗先进企业”。
  【张掖市第三建筑工程总公司】乡办企业,前身为“梁家墩建筑施工队”。始建于1973年,1986年组建为梁家墩建筑公司,1990年更名为“张掖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993年9月成立总公司,辖分公司6个,施工队32个,预制构件厂2家。职工2135,人,技工1696人,有职称的技术人员92人。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1261万元,流动资金5614万元,有各种设备681台(件),其中大型塔吊24台,龙门吊、井字架40座,技术装备率8292元/人。有机动车辆、大型拖拉机58辆(台)。该公司承建工程344项,工作量73.5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84%,创省优工程18项,地优工程24项,完成建安产值2.58亿元,利税1935万元。1995年完成产值1.5亿元,利税879万元,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46838元/人。荣获“全省先进乡镇企业”“质量信得过企业”等称号。1993年进入“甘肃省建筑企业五十强”行列,1994年跨入“甘肃省乡镇企业十强”行列。
  【民乐县洪水榨油厂】属乡办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0万元,从业人员45人。1995年完成产值607万元,加工油品763吨,实现利税6.2万元。有比较健全的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配备各种计量器具57台(件),综合计量配备率98.2%。在生产工序上建立有10个质量控制点,制定管理、工作、技术标准25个,做到按岗位定职责,按职责定标准,按标准干工作,按工作看效率。1993年投资2.5万元,对油品进行脱色技术改造,当年试车成功,日产量7500公斤。
  【成都乐阁酒厂临泽分厂】由甘肃武威铁路分局经济实业开发总公司和成都孔圣酒业股份公司合资兴建。总投资1880万元,1994年9月投产,当年转化玉米11960吨,生产食用酒精2500吨,产值1500万元,利税187万元。1995年,有职工230人,生产食用酒精1.5万吨,产值8849万元,销售收入5619万元,实现利税668万元。
  【高台县宣化建筑集团公司】前身宣化建筑工程队,建于1977年,1983年成立公司,1993年晋升省二级企业,被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司授予“甘肃省乡镇企业十强企业”称号。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建筑施工五十强企业”。技术力量强,四级以上职工860人,管理人员136人,有技术职称的83人,承揽30层以下工程,施工区域扩大到河西各地(市)及新疆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1993年2月19日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在视察高台工作时,为宣化题词“建筑之乡”。1995年公司有26个施工队,从业人员5000多人,施工机械总台数600台(件),固定资产1154万元。完成产值1.4亿元,收入8400万元,利润230万元,税金409万元。
  【肃南县马苏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祁连山北麓中腹马苏河流域。据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勘探,该矿区矿产资源有3大类、12种、48个矿点,其中金属矿藏有铜、钨、钼、铅等,非金属矿有石棉、石灰岩、花岗石、玉石、水晶等。1988年4月,县上成立马苏河矿业公司,筹资438万元,修建马苏河沿山道路43公里,便道19公里,与国道312线相接。建成马苏河煤矿、银贡山煤矿。1994年5月,改组为“马苏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由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截至1995年,生产原煤9.4万吨,产值1800万元,总收入1500万元,利润38万元,税金36万元。
  三、重点村
  【康宁村】张掖市小满乡康宁村位于市区西南8公里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507户,2007人,耕地面积4565亩。改革前经济结构单一,生产落后,曾有过“行无平路房破烂,家无余粮钱困难”的形容。1978年以来,采取种、养、加,农、工、商,科、教、文相结合,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到1995年,连片栽植果园面积达2880亩,果品总产量达1510吨,总收入111.4万元。生猪饲养量8220口,大牲畜饲养量1495头,养鸡3.7万只,畜牧业收入215.6万元。创办企业21家,产值1000万元,利税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以来,为村小学投资12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6.5万元,建成10个农业科技教育中心,购置书籍4000多册,配备电教设备,订阅科技信息报刊20多种,700多份。建起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影剧场、体育场和果树街、园林院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村貌。
  【刘家沟村】隶属张掖市城南郊梁家墩乡。1990年以来,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办企业和多种经营,促进全村经济发展。1985年,有建筑队8家,钢窗厂和面粉加工厂各2家,个体企业111家,其中酿造、加工、作坊48家,商业、饮食、服务业32家,农副产品运销15家,其他行业16家。有生猪、奶牛、鸡、羊专业户62家。从事工副业和进入流通领域的有1201人,占全村总劳力的75%。1995年底,村社企业产值4866万元,利税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6.1元。
  【国庆村】地处高台县城关镇。有5个村民小组,197户,659人,593亩耕地。90年代以来,把发展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各类企业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1994年企业产值跨千万元。1995年,总产值1418万元,总收入1106.3万元,利税总额92万元;有集体企业6家,个体62家,从业人员362人,固定资产原值176.4万元,流动资金39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50元,其中来自企业的801元,占37.26%。
  【贞号村】高台县宣化乡贞号村有6个村民小组,259户,1029人,劳力550人。1995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0家,其中村办4家,合作、个体26家。拥有总资产250万元(其中村办120万元,合作、个体130万元),完成总产值1100万元,收入95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村办钢门窗厂,年产量5000平方米。有8个股份合作制建筑队,年完成建筑安装面积2.5万平方米,产值1000万元。施工范围从本县扩展到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市)。村上还鼓励农民从事个体商贩、运输加工等行业。村办企业的发展带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兴旺,办起学前班、幼儿园,投资60万元盖起小学教学楼,改善教学条件。
  第五节 企业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54~1977年,农村手工业由地、县供销社、手工业联社和手工业管理局管理。1978年初,成立“张掖地区社队企业管理局”。1983年更名为“张掖地区行署多种经营处”,时有职工19人。1984年易名“张掖地区行政公署乡镇企业管理处”。1995年有职工30人,设办公室、调研室、计统科、生产科、企管科、技术信息培训中心。
  县(市)的管理机构,曾几经变动,至1984年设“乡镇企业管理局”1995年有职工91人。1983年公社多种经营办公室,易名为“乡经济联合委员会”(简称,“经联委”)或农工商联营公司;1995年有职工296人,其中:专职153人,聘任59人,兼职84人。
  二、体制改革
  (一)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社队企业初建时实行“大寨式”的管理模式,企业没有工时定额、产品标准、质量检验和计划考核等管理制度,只依据务工人员劳动表现按时评定工分,年底分配前将评定的工分,分别转交有关生产队,实行“劳动在厂,分配在队,厂队结算,适当补助”的分配办法。1980年初,实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81年,推行五定一奖(定人员、定任务、定成本、定报酬、定上缴利润和超产奖励)的管理办法。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利润大包干,联产计酬,超产奖励;计件、计时工资制;浮动工资制;单机、单车核算制;小段包工、专业承包等十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效益同报酬挂钩。1984年,实行厂长(经理)负责的集体承包制或招聘制,固定资产少的企业承包到个人,或实行租赁。承包后,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管理体制。厂长(经理)通过投标答辩民主评议产生,中标后上任,签订承包合同。承包者有权处理企业的产、供、销业务,决定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形式、劳动组织、工资形式、分配办法和奖罚制度。完成承包合同后,承包者的报酬从优,高于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职工报酬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企业的资金、物资和固定资产,承包者有独立支配权。承包期限为3~5年,承包内容包括:生产指标,产值、利润,质量、安全,经营、分配方式,双方权利义务,消费与积累,财务管理奖罚制度等。对村以下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在遵守政府政策法令规定的前提下,实行自办自管,自产自销,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的管理办法。1990年贯彻农业部《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规定》,完善乡镇企业承包责任制。各级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实行目标管理。
  (二)企业晋等升级 1986年7月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开展“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素质”活动(简称“晋等升级”活动)。全区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增加经济效益,作为考核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把瞄准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水平,作为企业攀登的目标。考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技术进步、财务管理、经济承包制、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通过考核验收和审批,1989年张掖市党寨砖瓦总厂晋升为“省二级企业”,张掖市果酒厂、古城果品厂、三闸水泥厂,高台县建华电热褥厂、宣化建筑总公司等晋升为“省A级企业”。1990年,张掖市乌江砖厂晋升为“省二级企业”,张掖市三闸砖厂、下安粮油加工经销公司、上秦房屋构件厂、张掖市三建总公司、高台县水泥厂、山丹县东乐煤矿、清泉乡西街砖厂、清泉乡西街粮油加工厂等晋升为“省A级企业”。1991年,山丹县清泉水泥厂、民乐县洪水榨油厂进入“省二级企业”行列。1995年,通过对企业强化管理,健全完善各项标准,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和专项达标活动,有6家企业被评为“省A级企业”,13家评为“省B级企业”4家被评为“全省节能降耗先进企业”。
  (三)推行股份合作制 1987年张掖市下安粮油经销公司、三闸造纸厂、临泽县鸭暖果品厂进行股份合作企业试点。1990年,贯彻农业部《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和《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示范章程》,把兴办股份合作企业的工作推向新阶段。到1991年,全区有股份合作企业48家,从业人员2606人,吸收股金1407.3万元,完成产值3003万元。1992年,全区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行和完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的通知》,采取“先发展,后完善,先股份化,后规范化”的方法步骤,本着“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独立核算、按劳分配、按股分红、民主管理”的原则和“自愿结合、自立章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招用工、自选干部、自主分配”的“八自”方针,推动股份合作企业的发展。年底,全区股份合作企业达156家,从业人员5027人,股东1868人,股份7829份,股金4022.8万元,产值8823.5万元,利税1360万元。1993年,发动先富起来的能人和个体户挑头继续创办股份合作企业,是年底,有股份合作企业997家,股金13212.3万元,产值2.7亿元,利税2532.9万元。1994年,股份合作企业1380家,股金20944.58万元,产值37658.8万元,利税3463.7万元。1995年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到1549家,从业人员25946人,股金达2.5亿元,产值5.94亿元,利税4645.9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3190.5万元,企业数、人数、股金、产值、利税分别比1992年增长8.93倍、4.16倍、5.21倍、5.73倍和2.42倍。
  (四)组建企业集团 1993年,首次组建梁家墩建筑建材集团和党寨砖瓦总厂。1994年,相继组建党寨脱水蔬菜集团总公司、张掖市饮料食品集团公司、宣化建筑集团公司、山丹天然食品开发集团公司、山丹煤炭集团总公司。管理形式有两种:1.公司统一管理成员单位的产供销;2.公司实行资产、经营、管理统一和分支单位独立核算。1995年,全区乡镇9家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5323人,下设分厂178家,分公司31家,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869万元,总产值8.6亿元,利税7500万元。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利税的25.32%和30.53%。
  (五)工业小区建设 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精神,地区提出“区域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先后实施10个工业小区的建设,其中张掖市东北郊、临泽县新民滩、山丹县城北工业小区,先后被农业部批准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通过开发建设,小区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行业结构日趋合理。有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轻纺化工、玻璃制品、农药、化肥、冶金、造纸、机电维修等几十个行业和上百种产品。1995年,在原3个国列小区的基础上,新建成7个地、县工业小区。已进入10个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有465家,职工1.2万人,小区占地面积65.3平方公里,形成固定资产2.3亿元,产值6.6亿元,利税6250多万元,分别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利税的19.43%、25.44%。其中3个国列小区建起各类乡镇企业308家,职工4201人,占地28.86平方公里,形成固定资产1.2亿元,完成产值3.8亿元,营业收入3.2亿元,实现利税3600万元。
  三、经营管理
  (一)计划管理
  主要有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包括生产综合计划和财务综合计划。从1977年开始,全区制定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规划有:1978~1990年乡镇企业发展规划;1980~1995年规划;1980~2000年规划;1985~2000年规划;1988~2000年的修订规划;“八五”“九五”规划;1995~2010年规划。
  (二)质量管理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986年,根据国家经委、农牧渔业部《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大力强化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有44家企业的1279人取得《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合格证书》。设立QC(全面质量管理)群众性的攻关小组,对活动成效显著的推荐参加地区经委、省乡镇企业局、农业部的QC小组成果发布会。全区有1个QC小组获农业部优秀QC小组成果发布二等奖,3个获省乡镇企业局优秀一、二等奖,3个获地区优秀三等奖。按照国家农牧渔业部《乡镇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细则》组织验收,有张掖市乌江砖厂、党寨砖瓦总厂、三闸砖厂、和平罐头厂、党寨脱水菜厂、高台县水泥厂,山丹县清泉水泥厂、清泉砖厂、位奇水泥厂、清泉福利水泥厂等11家企业获得《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合格证》。
  2.质量检查评比 省、地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行检部门对乡镇企业的产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评比,表彰产品质量好的企业,评选名优产品,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优质产品,推动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985~1995年,有8大类23种产品荣获部优、省优和省乡镇企业局系统“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部优2种,省优3种,省局优18种。
  3.推行生产标准化 1989年在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标准化。1990年进行标准化验收,有合格企业13家,1993年达到25家。计量验收合格和计量三级企业数达24家。1995年全区乡、村两级698家工业企业全部按照标准生产。张掖市党寨脱水菜厂、党寨砖瓦总厂、乌江砖厂、三闸水泥厂,山丹县清泉水泥厂、位奇水泥厂等6家企业均采取国际标准生产。
  (三)技术管理
  1.技术引进 1984年以前,引进技术由企业自身依靠亲邻相帮,攀亲找友自发引进。1985年后,地、县(市)、乡开展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考察引进活动。1988年,全区引进技术84项,人才149人,资金558.3万元,设备200台。
  1992年以后,地、县(市)、乡、村采取攀亲结缘、挂靠协作、联合办厂等办法,与县内外、区内外、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结“姻缘”求发展。1992年共外出考察300多人(次),引进人才137人,引进技术协作项目35项,吸引资金1800多万元,有149家企业与23家国营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建立起协作关系。1994年,地委、行署提出加快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输出地方产品、输出劳务的“三引两出”措施。高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前往四川、北京考察。山丹县先后外出考察学习人员达320人(次),与28个单位、8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引进人才38人,资金359万元,开发生产铝银粉、太白粉、一撕得铅笔等新产品。临泽县采取优惠政策,利用资源优势促引进,是年引进技术18项,人才26人,资金1048万元。吸引四川成都乐阁酒厂、武威铁路分局经济实业开发总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起年产1.5万吨,产值1亿元,利税170万元的食用酒精厂。是年全区乡镇企业系统引进技术52项,人才161人,资金3256.5万元,开发新产品10种。1995年,地、县(市)组织50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到外省取经学习,引进各类技术人才302人,技术项目50项,开发新产品37种,资金2264万元。与47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经济协作关系,选送70多名骨干深造提高。从1985~1995年引进技术388项,人才1535人,资金9119.2万元,设备200台。1989~1995年申报科技成果31项,有21项荣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励。
  2.技术培训 1980年开始,地、县(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重视财会、统计、管理人员的培训,至1985年培训各类人才3027人。之后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把培训重点扩大到建筑施工、食品加工、建材、化工、采矿、轻纺、厂长(经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技术等各个行业和各个岗位的人员。聘任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和技术专家讲课。1986~1990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36人。1990年成立“张掖地区乡镇企业技术信息培训中心”,采取电化教学、教师辅导等形式,培训各类专业人员3037人。1994年组织厂长(经理)参加地委“千人培训工程”。各县(市)、乡镇选送224名青年干部到大中专院校学习。山丹县乡镇企业局于1993年成立“技术信息培训中心”,两年培训1100人。1980~1995年,全区培训42196人,占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人数的22.6%。
  3.职称评定 1988年,成立“张掖地区专业技术职称综合评委会”,评审乡镇企业工程、经济、会计、统计4个系列中、初级技术职称。1989年评定30人(中级5人,初级25人)。1990年评定128人(中级11人,初级117人)。1992年,由个人申报改为单位推荐申报,经县乡镇企业局审查后,报地区评委会评审,评定中级职称66人。1993年评定168人(中级8人,初级160人)。1995年,评定601人(中级224人,助理级198人,员级179人)。1989~1995年,评定993人,其中中级314人(工程师137人,经济师142人,会计师34人,统计师1人),助理级336人(助理工程师207人,助理经济师65人,助理会计师57人,助理统计师7人),员级343人(经济员45人,技术员258人,会计员39人,统计员1人)。向省乡镇企业局评委会推荐评定中级职称16人,共计1009人。至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系统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09人,其中工程师140人,助理工程师207人,技术员258人;经济师153人,助理经济师65人,经济员45人;会计师34人,助理会计师57人,会计员39人;统计师3人,助理统计师7人,统计员1人。按行业分:工业295人,建筑业626人,商业饮食业23人,其他企业65人。
  (四)财务会计管理
  1.财务收支管理 70年代,企业财会管理制度不健全,现金管理、成本核算、财务账表、资金管理混乱。1980年后,对全区乡镇企业财务进行全面整顿,培训1742名财会人员,健全各项财会制度,逐步完善资金平衡表、利润表、财务指标分析表、简易财务报表等,使企业财务管理逐步纳入正规。
  1995年财务决算基本情况:(1)企业数:实汇总12449家,其中乡办543家,村办818家,合作企业787家,个体10301家。
  (2)本期平均职工人数:177063人。
  (3)工资总额:全年39369万元。
  (4)人均工资:全年2223元。
  (5)亏损企业:年终亏损企业30家,其中乡办26家,村办4家。
  (6)营业收入:总收入264092万元,其中乡办66904万元,村办29735万元,合作32385万元,个体135068万元。
  (7)缴纳税金:交纳各种税金9122万元,其中所得税889万元。
  (9)利润总额:实现利润总额17626万元。
  (10)人均利税:1433元。
  2.利润分配 1995年,乡村两级企业利润分配情况如下:(1)净利润总额为5411万元,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176万元,减去应交扶助基金107万元,归还借款575万元,单项留用535万元,弥补亏损146万元,补助社会性支出293万元和减免所得税8万元,余3923万元为可供分配利润。
  (2)可供分配的利润为3923万元,加上盈余公积金补亏130万元,减去提取盈余公积金875万元,应付利润2526万元(其中上缴利润1371万元,分出联营企业利润322万元,分配股利833万元),转作奖金746万元,为未分配利润。
  (3)未分配利润为负94万元,实际分配的利润超出可供分配的利润94万元。
  3.乡镇企业基建投资 1977年39万元,1978年37.5万元。1977~1995年,全区新、扩、改建项目2491项,投入建设资金77352.15万元,其中省拨周转金39万元;人民公社(乡镇)投资351.7万元;支农合作组织资金1336.6万元;“两西”建设资金1623.63万元;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援助资金105万元;多种经营投资28万元;扶贫资金36.7万元;牧区投资21万元;老困地区补助资金112万元;咨询协作资金50万元;移民补助25万元;省财投资公司435万元;地、县(市)财政贴息贷款3058.4万元;信托贷款203万元;农业银行贷款9947.11万元;信用社贷款3222.15万元;其他银行贷款468.1万元;自筹资金48839.99万元,占总投资的63.14%;引进建设资金7449.77万元。
  (五)安全环保管理
  1.安全管理 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把“安全第一”列为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地、县(市)、乡成立安全生产机构,乡村企业成立安全组织,设立安全员,配备消防器械及安全生产设施。1993年有3厂、1经委获“全省乡镇企业安全先进企业”和“全省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有5人获“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荣誉。1994年,地区乡镇企业管理处被省安委会授予“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肃南县皇城区矿管站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安全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全区先后对386家乡镇煤矿、136家建筑公司工程队进行安全生产资格认证。有250个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经验收颁发合格证书。1993年,企业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4起,死亡16人;1994年12起,死亡13人;1995年12起,死亡14人。分别低于省局下达的死亡控制指标5.8%、23.5%和6.3%。
  2.环境保护 全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配备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污染严重的张掖市小满乡造纸厂则令其转产,三闸造纸厂改造成亚铵法生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坚持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有条件的企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大搞种树养花,修建厕所,整修地坪、路面,装修门面,清除垃圾,着力净化美化环境。注重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和低资源消耗企业,以保护人民健康。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