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食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30
颗粒名称: 第九节 食品工业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11
页码: 968-9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远古时期至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情况,包括肉类加工、副食加工、粮食加工、油品加工、乳品加工、粉丝生产、饮料、制糖、玉米淀粉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工业经济 食品工业 张掖地区

内容

境内新石器时代的山丹四坝遗址出土石磨表明,新石器时代区内已使用石磨加工面粉,以后发展成为水打磨、石碾等。〔明〕〔清〕时期,食品加工生产趋于作坊化。〔民国〕时期,食品工业门类日趋齐全,除粮油加工外,还有糕点、醋、酱油、豆腐、挂面、粉条、米糖、麦芽糖、酿造、肉食等数10种。
  共和国成立后,食品工业向多门类、高档次、系列化发展。50年代建成肉类加工、副食品加工企业各4家;60年代建成4家面粉厂,3家食用油加工厂;70年代,扩建改造生产规模,新建肃南县乳品厂;80年代,食品工业在深化改革中迅速崛起。1985年有食品工业企业26家,固定资产原值2111.1万元,职工1823人,实现产值4256.1万元,利税384.28万元。80年代后期,发展白酒生产企业5家(不包括中央、省属企业2家),粉丝生产企业2家,制糖业1家、玉米淀粉1家。1990年有食品工业35家,固定资产原值13557万元,职工5192人,产值达18151.86万元,实现利税1480.2万元,新增产品有:丝路春、滨河、塞乡、昭武系列白酒,白砂糖、酒精、颗粒粕、玉米淀粉、粉丝等,销往全国各地。糖、酒、脱水蔬菜等产品部分销往国外。90年代以后,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玉米酒精、番茄酱、麦芽、果汁饮料等产品。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39364.1万元,职工704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2人,管理人员722人),完成产值24599.4万元,实现利税4820.5万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4.77倍和11.5倍。加工大肉249吨,面粉31860吨,植物油4545吨,各种饲料10332吨,白酒8868.5吨,白砂糖16724.7吨,玉米淀粉14488吨,奶粉497吨,粉丝2100吨,各种饮料368吨。
  一、肉类加工
  50年代初期,张掖县有屠宰户58家,全区有200多家,从业300多人。肉类生产以屠户为主,肉食加工主要以炒、烤、熏、卤等方式供应市场。1953年,张掖县食品公司组建国营屠宰场。1956年,高台、临泽、山丹县国营屠宰场建成,翌年建起“民乐县国营食品厂”。1973年,各县食品公司在农村公社所在地设立“肉食供应站”和“屠宰场”。1977年省上投资200万元,在张掖火车站西南建成中型冷藏库。1980年国家先后追加投资475.5万元,在冷库的基础上建成张掖地区肉食联合加工厂(简称“肉联厂”),隶属省食品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56.8万元,承担全区猪、牛、羊等畜禽的收购、屠宰、冷藏、综合加工、调拨、调剂余缺及副产品加工等任务;1985年划归地区商业局管理。是年,肉类加工企业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张掖、山丹、民乐、高台县屠宰场扭亏为盈;全区6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18.8万元,职工470人,完成产值120.3万元。1987年,地区肉联厂实行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所属种鸡场二期工程竣工,形成年饲养蛋鸡5万只,年产孵化蛋50万枚,商品蛋50万公斤,种蛋20万枚;改建年产300吨罐头厂,新建年产600吨面粉厂、300吨榨油厂、100吨饲料加工厂和500吨酱油、醋车间,扩大貂、狐、鸽的养殖能力,增设4个销售网点,实行多种经营,实现扭亏为盈;1988年完成工业产值412.21万元,利润11.03万元。1990年,省上取消计划调拨冻肉补贴,肉类市场放开,个体商贩、屠户参与市场竞争。全区6家肉食加工企业,经营锐减,完成产值1793.06万元,亏损144.16万元。1992年,地区肉食联合加工厂投资106万元,建成日宰100头牛的屠宰生产线。1994年,山丹、民乐、张掖3县(市)国有屠宰场停产,地区肉联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全区时有地区肉联厂、临泽县屠宰场、高台县食品公司3家肉食加工厂,固定资产原值697.3万元,职工282人,产值515.5万元,亏损296万元。1995年地区肉联厂濒临破产,由张掖糖厂兼并;投资115万元,新建速冻食品生产线,当年试产速冻食品、蔬菜50吨,亏损146万元。
  二、副食加工
  副食生产历史悠久。清朝以后,各县城和主要集镇均有副食品加工作坊,生产各式糕点、米糖、醋、酱油、豆腐、挂面、酿皮、粉条等产品,形、色、味俱佳,其中张掖县生产的蛋清挂面闻名遐迩。〔民国〕30年有作坊15家,年产20多万斤;驰名河西的果丹皮,年产量4500多斤。
  1949年,张掖县有糕点作坊13家,从业人员63人,拥有资金3858万元(旧币);制醋作坊60家,拥有资金209万元(旧币)。临泽县有点心铺两家,醋坊醋铺6家。高台县有“义生和”作坊生产糕点;山丹、民乐县均有豆腐、粉条、糕点等作坊。1956年,高台、临泽县建成食品加工社(厂),生产各种糕点、糖果。1958年,高台县将食品社改建为国营食品加工厂,开发酱油、醋和冰棍等新产品。张掖县将糕点、食品和杂货公司经营的食醋酿造部、酱油酿造厂、豆腐商店合并,组建张掖县综合食品加工厂,是年生产糕点281.6吨,酱油770吨,食醋115.5吨。山丹县投资28.3万元,建成国营山丹食品加工厂,生产酱油、味精、糕点、糖果和冰棍,年产量2000吨。70年代初,民乐、肃南两县先后建成食品加工厂,主要生产糖果、桃酥、食醋、酱油等产品。1972年,临泽县食品厂搬迁扩建,建成糕点、酱油、醋、冷饮、豆制品、罐头6个车间,生产各种点心、饼干、面包、豆腐、粉条、汽水、梨汁、香槟、冰棍等60多个产品。1980年,张掖县食品厂研制成功已失传的张掖传统产品——南酒,有健脾、开胃、利湿、补益之功效;1984年,试制成功甲级酱油和五香醋,被地区行署授予“全区先进企业”称号。是年民乐食品厂扩建,购置红外线烤炉、饼干成型机、调粉机、面粉机、冰棍制冷机、打蛋机等设备26台,年产各种食品2100吨;张掖市粮食局建成“张掖粮油食品公司”,生产挂面和饮料。1985年,副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家,固定资产原值164.9万元,职工365人,生产糕点17.1吨,产值259.8万元,利润43.5万元。其中,张掖市食品厂,产值162.8万元,利润35.5万元,生产食品130多种,在甘肃食品评展会上,有6种糕点分别被评为全省第一、二、三名,是年8月,国家卫生部、商业部、轻工部等8部局和全国总工会授予“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全区7家企业有固定资产原值421.92万元,职工383人,生产各种糕点926.37吨,罐头3.8万瓶,产值600.6万元,利税38.45万元。90年代初,重点开发高附加值和出口创汇产品。1990年张掖市食品厂投资77.6万元,新建年产3200吨食醋生产线,酱油车间扩建改造,新建膨化雪糕生产线。1991年张掖市和甘肃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合资兴建“张掖番茄酱厂”,总投资1549万元,番茄酱年产能力3000吨,是年完成工业产值528.9万元,生产番茄酱2000多吨,出口日本、意大利1025吨,创汇410万元。1993年山丹建成天然食品开发公司,固定资产原值460万元,职工156人,生产黄参果茶、黄参果脯、黄参蜜饯、黄参口服液、黄参原粉等系列产品。1994年,全区有食品加工企业10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5.7万元,职工630人,完成工业产值1914.4万元,实现利税140.1万元。1995年,张掖番茄酱厂收归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区内副食品加工企业减为7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29.1万元,职工348人,完成产值857.9万元,实现利税41.5万元。
  三、粮食加工
  共和国成立以前,大多以人推畜拉石磨加工面粉;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建有水磨、水碾加工。50年代以后,陆续建起面粉、饲料加工企业。
  (一)面粉加工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三军后勤部兴建“张掖面粉厂”日加工小麦7.5吨,1952年移交地方管理。是年张掖县李景荣、陈德芳等10人集资,13800万元(旧币),建成“益民面粉厂”;陈德荣投资6000万元(旧币)兴建建陇面粉厂,两厂日产面粉6吨。同期省工业厅拨资5万元,扩建改造“张掖面粉厂”,年产面粉由6000吨增加到1万吨。后将面粉厂与张掖电厂合并为“甘肃省张掖电面厂”,由省管理。1954年临泽县政府粮食科接管白寨子小磨坊,改建成“临泽县面粉加工厂”,时有职工25人,年产面粉600吨。1956年电面厂移交张掖,1958年分设为电厂、面粉厂;是年高台县建成面粉加工厂,年加工能力900吨;山丹投资60万元,建成“面粉厂”,年产面粉5000吨。全区4个面粉厂年加工能力达1.65万吨。1961年民乐县建成面粉加工厂,年产500吨。1967年临泽县在沙河公社五二村一队建成面粉厂,安装“65型”磨粉机联动组合1套,年产300吨。1968年高台县面粉厂扩建改造,年加工面粉4500吨。70年代,农村普遍推广应用小钢磨,米面加工实现机械化。1977年张掖县面粉厂扩建改造,投资18万元,建成高23米、直径6米、容量100万公升的机械化立筒仓,原粮入库实现机械化,时产量由3.6吨提高到5.76吨;翌年,地区行署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称号。80年代,各县扩建改造面粉厂,更新设备,提高质量。1984年,临泽县面粉厂将“65型”更新为“350型”磨粉机;山丹县面粉厂进行优粉加工改造。1985~1987年,张掖市面粉厂投资366万元,改造普粉生产线,建成年产4万吨等级粉生产线,工艺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1990年全区4家面粉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705.4万元,职工336人,完成产值2769.66万元,利税152.57万元。生产优粉、普粉38534.7吨。其中张掖市面粉厂有职工184人,完成产值1228万元,利润111.5万元,分别占全区面粉加工业的44.34%和73.08%。90年代初,全区建成乡(镇)面粉加工厂400多家。国有面粉厂挖潜改造,提高质量,开展多种经营,开发新产品。高台县粮油加工厂年产能力扩大到1万吨。张掖市面粉厂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两条等级粉生产线,年产能力6万吨;建成年产3000吨的挂面生产线,日产3万只的冷饮生产线,产品畅销省内外。1995年民乐县投资348万元,建成年产1万吨等级粉生产线。全区4家国有面粉加工厂(不含民乐),固定资产原值2406万元,职工664人,年生产面粉31860吨,完成工业产值2174.8万元,实现利税165.7万元。
  (二)配合饲料 70年代以前,区内养殖业主要以原粮、皮及其他农副产品为精饲料。此后,大力推广畜禽配合饲料,饲料加工业遂应运而生,全区先后建成国有饲料加工厂7家。1982年地区粮食局汽车队自筹资金24.14万元,建成年产2000吨“饲料加工厂”,翌年移交张掖县并投资15万元扩建改造,建成“张掖县饲料加工供应公司”,是年生产配合饲料1289.8吨。1984年地区投资35万元,建成年产1500吨的“张掖地区浓缩饲料厂”,是年生产177.02吨,后改转为混配饲料生产。1985年,高台购置1000型饲料配合机组3套,建成年产1000吨的“高台县饲料加工厂”;山丹县粮食局集资40万元,建成年产2000吨的“山丹县饲料加工厂”;肃南县建成年产2400吨的“肃南县饲料加工厂”;民乐、临泽两县饲料加工厂竣工投产。1987年张掖市饲料加工供应公司投资154万元扩建改造,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到1990年,全区7个饲料加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1.87万元,产值934.22万元,利税60.41万元,生产各种配合饲料9947吨,年生产能力1.75万吨。90年代,饲料加工业向科学化、规模化生产发展。
  1995年,高台县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宏达饲料厂”,年生产能力5万吨。民乐县兴建银河饲料厂,总投资6000多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0万吨。全区除高台、肃南饲料厂正在扩建外,5家饲料加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40万元,职工146人,生产各种饲料10332吨;完成产值1038.9万元,实现利税70.4万元。
  四、油品加工
  共和国成立以前,区内食用植物油靠民间油坊土法生产,主要设备有大炒锅、石磨、蒸笼、木支架、油梁、油罐等。〔民国〕32年,区内有油坊126家,其中张掖县有榨油作坊29家,年产食油67万公斤。
  共和国成立后,食用植物油生产逐步发展为机械化榨油厂,出油率、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1958年张掖县投资3.2万元,建成“粮食综合加工厂”,购置小烘车榨油机4台,年产食油500吨,翌年国家粮食部授予“全国先进企业”称号。60年代,全区建成3家粮油加工厂,年食油生产能力1260吨。1967年民乐县面粉厂增设榨油车间,更名为“民乐县粮油加工厂”,年产毛油180吨。1968年高台县面粉厂建成榨油车间,更名为“高台县粮油加工厂”,年产油品140吨。1969年山丹投资6万元,建成“山丹县榨油厂”,安装“200型”榨油机两台,年产食油900多吨。70年代至80年代,粮油加工企业扩建改造,实现油品精炼化。1972年民乐县粮油加工厂安装“95型”榨油机2台,日产精炼油10吨。1974年,甘肃省粮油工业公司投资38万元,在张掖县粮油加工厂新建制油、浸出、精炼等车间,新安装“200型”日产10吨的榨油机3台,2吨锅炉1台,日处理20吨罐组式浸出设备1套,年生产能力6000吨。是年,临泽县粮油加工厂增设“95型”榨油机1台,扩大油品加工能力。1982年省油品工业公司为张掖县粮油加工厂投资67万元,购置转式浸出设备1套,4吨锅炉1台,建成浸出车间;山丹县榨油厂投资31.3万元,新建榨油车间,安装3台“200型”榨油机,日处理20吨二级精炼油设备1套,年产精炼油2000吨。1985年,张掖、山丹、民乐3家粮油加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441万元,职工313人,完成产值1276.2万元,实现利税133.6万元,生产食油6297吨。其中山丹县榨油厂生产的二级菜籽油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6年山丹县榨油厂投资100万元,建成日处理50吨精炼油浸出车间,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是年,民乐县粮油加工厂投资100万元,建成年加工菜籽油7000吨,浸出菜饼8000吨,生产精炼二级油3000吨的生产线,生产的二级精炼菜籽油获省粮油系统“信得过产品”称号。翌年,张掖市粮油加工厂生产的胡麻油分别获省优产品、质量最高奖“金粟奖”。1990年3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95万元,职工377人,完成产值3202.27万元,利税268.24万元,生产食用植物油7676吨。90年代油品质量稳定提高。1991年民乐粮油加工厂生产的低芥酸精炼油获省最高质量奖“金粟奖”,山丹生产的二级菜油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后,张掖市粮油加工厂投资129.5万元,建成日处理25吨油脂精炼车间、50吨酱油车间、500吨食油罐1座,改造铝合金冷热器4台,更换“200型”榨油机和核磁共振仪,建成150平方米的中转储油罐1座。1994年山丹粮油加工厂投资40万元,新建成一级油、高烹油生产线,主要产品有国际二级菜油、亚麻油、酸油、一级菜油和高烹油。1995年全区3家油品加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53万元,职工5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9人,管理人员41人,生产食用植物油4545吨,完成产值2511.1万元,利税358.67万元。
  五、乳品加工
  至1995年,肃南、临泽两家乳品加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04万元,职工190人,日处理鲜奶26吨,完成产值343.4万元。
  【肃南县乳品厂】位于大岔牧场。1972年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0万元,职工14人,完成产值26.4万元,实现利税1万元,生产全脂奶粉10吨,产品远销省内外。
  【临泽乳品厂】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1986年“两西”投资567万元,建设一期工程,尔后两年省、地投资完成扩建和整体工程,形成种养加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新型企业。占地面积6万亩,建筑面积15394平方米,耕地4500亩。有职工176人,加工机械42台,总投资936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424万元。建有标准化牛舍6栋,最大载畜量900头,日处理5吨和20吨鲜奶车间各1座。速溶全脂奶粉等乳粉产品合格率达100%,特级率达98%。1994年试制成功豆乳粉、婴儿奶粉、多维粉和液体乳酸菌饮料。自建厂到1995年,生产鲜奶1.56万吨,生产乳制品2211.1吨,完成产值3555.3万元,实现利税273.3万元。1987年奶牛饲养荣获“全国高产奶牛评比二等奖”,获“全国畜禽养殖最佳二级企业”称号;“雪莲牌”全脂奶粉于1988、1990年两次被评为省优产品,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畜牧行业优质产品”,1992年全国农业博览会获优质品奖,1994年牛奶豆乳粉获“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产品博览会金奖”。
  【张掖市乳品厂】1991年兴建,1995年竣工投产,投资220万元,日处理鲜奶10吨。
  六、粉丝生产
  全区有国营粉丝厂两家,粉坊数10家。
  【山丹县粉丝厂】隶属县粮食局,1985年建成,总投资96万元,年产粉丝能力500吨,是年生产粉丝98吨,产值22.16万元,利润0.75万元。1988年生产工序实现机械化,时有职工47人,生产粉丝321.4吨,完成产值119.2万元,实现利税6.6万元。此后产量因销而定,产品“山丹粉丝”1992年荣获省商业厅出口行业评比第二名,销往青海、湖南、福建等省。1994年重点转为石棉生产。
  【民乐县粉丝厂】国有企业,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1045万元,各种生产设备372台(件),职工610人。经3次扩建,年生产规模达4000吨,建成年产粉丝2000吨、粉皮500吨、蛋白粉1000吨、淀粉500吨4条生产线,组建银河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豆类食品综合加工企业之一。粉丝加工厂始建于1987年,投资150万元,年产粉丝500吨,完成产值82.19万元,上缴利税8.6万元。1992年投资278万元进行扩建,纯豆粉丝年产能力达到800吨。1993年投资322万元,扩建综合利用废水回收饲料蛋白粉生产线,年提取蛋白粉800吨;建成300吨淀粉生产车间。豆类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450吨,完成产值536万元,利税76万元。1994年投资85万元,新建年产500吨粉皮生产线,豆类产品总量达2418吨,其中纯豆粉丝1892吨;完成产值1089.5万元,利税206.5万元。是年纯豆粉丝、绿豆粉丝、淀粉、蛋白粉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企业被评为“1994年度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张掖地区改革先进单位”。1995年加大投资,深化改革,扩大规模,实行集团化经营,投资6000万元,兴建年产10万吨的银河饲料厂;投资395万元,建成万头工厂化仔猪繁育场;投资1800万元,建成饮料厂;兼并总投资367万元的民乐县高强度纸箱厂,组建成“甘肃银河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生产经营等5部;粉丝、粉皮、饲料、仔猪繁育、包装、饮料6个分厂,在新疆、湛江、成都、西安等地设饮料销售、银河能源等8个经销公司。是年生产粉丝2000吨,蛋白粉6000吨,粉皮100吨,淀粉59吨,完成产值777万元,利税245.3万元。
  七、饮料
  【白酒】〔民国〕时期,区内主要酿造白酒、黄酒和南酒。1914年山西人王英在民乐洪水堡创办烧房,酿造青稞白酒,质量纯正,畅销河西和青海等地。1943年,张掖县有烧酒作坊15家,年产白酒13万公斤;山丹、临泽、高台县也办有酒坊,到1949年,5县酒坊近40家,年产白酒25万多公斤。
  共和国成立后,制酒工业时有兴衰。1958年,张掖市建成年产白酒100吨的糖酒厂,1961年停办。1971年以后,张掖农场、张掖县粮油加工厂和食品厂新建白酒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00吨。各县粮油加工厂、食品厂试产少量白酒。80年代,白酒酿造业崛起,先后新建成5家酒厂。1981年张掖县、山丹县酒厂建成,生产甘州、丝路春系列和塞乡白酒。1987年高台、民乐县酒厂建成,产品有民乐大曲、特曲、头曲和高台红葡萄酒。翌年,临泽酒厂建成;主要生产昭武头曲和昭武大曲。1990年全区5家酒厂(不含张掖农场、山丹军马场酒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50.7万元,职工937人,产值1865.62万元,利税519.13万元,生产各种白酒2887.96吨。其中:张掖酒厂生产甘州系列和丝路春系列酒2250吨,民乐酒厂生产滨河系列酒423.8吨,临泽酒厂生产昭武系列酒151吨。90年代,白酒酿造业发展较快,成为全区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1992年张掖丝路春酒厂和民乐酒厂经过技术改造,年产能力达到7500吨。1994年高台酒厂停产,全区4家白酒生产厂家生产各种白酒7096吨,完成产值5507万元,实现利税2773.8万元,占全区工业利税的29.85%。1995年甘肃滨河酒厂(原民乐酒厂)扩建,年产能力达5000吨;甘肃丝路春贸易总公司(张掖),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4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646万元,年生产能力1.22万吨,职工190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4人,管理人员170人,完成产值6058.2万元,利税3568.7万元。是年生产各种白酒8868.5吨,其中滨河系列酒5008吨,丝路春和甘州系列酒3176.5吨。各种白酒获国内外大奖160多项,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1995年滨河酒厂和丝路春贸易总公司跨入国家大型二档企业行列。
  【苹果梨汁和红枣汁】1993年,地区电力局兴建兴龙公司饮料厂(集体企业),总投资337万元,有职工66人,年产苹果梨汁500吨,红枣汁300吨。1995年生产苹果梨汁254吨、红枣汁112吨,完成产值322万元。
  【麦芽】麦芽是1995年开发的新产品,其生产企业斯丹纳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地区外贸总公司与浙江省绍兴县二轻大厦合资兴建的麦芽生产线,总投资1600万元,当年9月22日动工修建,12月28日建成投产。有职工45人,主要生产设备23台(件),形成固定资产528万元,麦芽年产能力1.2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广西、四川等地。
  八、制糖
  〔民国〕以前,区内以糯米、黄米、小米、大米、大麦为原料,生产米糖和麦芽糖。甜菜引入后,以甜菜为原料,熬制红糖。〔民国〕32年,张掖县有制糖作坊9家,资金700万元(旧币)。
  1958年张掖市投资1.5万元,在城南清明坛筹建糖厂,1961年因设备陈旧停产。期间张掖县综合食品加工厂用白砂糖生产水果糖,年产20吨。1987年张掖糖厂建成,占地面积60.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735平方米,总投资6708万元。建起日处理甜菜1500吨、年产白砂糖2.34万吨、酒精1730吨的生产线。翌年筹资880.11万元,建成年产6900吨颗粒粕生产线。1989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591.3万元,完成产值2774万元,利税460.4万元,生产白砂糖2.01万吨,酒精1823吨,颗粒粕7257吨,白砂糖获全国质量评比第5名,甘肃省质量评比第一名。1993年,颗粒粕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翌年兼并张掖地区收割机厂。1995年投资2938万元,建成年产1.5万吨玉米酒精生产线。是年兼并地区肉联厂,成立“甘肃张掖天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糖厂、收割机厂、肉食联合加工厂、张掖金华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实业开发公司、汽车运输公司等7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实行控股管理。是年,糖厂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12439万元,完成产值6282.3万元,利税495万元,出口创汇84.5万美元;处理甜菜13.4万吨,生产白砂糖16724.7吨,酒精1675.5吨,颗粒粕8113.7吨;甜菜产糖率14.5%,糖合格率达100%;全员劳动生产率15028元/人,产品远销全国16个省(市),出口西德、荷兰、日本等国。企业步入“国家大型二档企业”行列。
  九、玉米淀粉
  临泽玉米淀粉厂是西北最大的玉米淀粉生产厂家,占地面积28.9万平方米,总投资499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77万元,设备1243台(件)。1995年有职工1104人。产品有玉米淀粉、玉米精炼油、玉米浆、胚芽饼、肌醇和柠檬酸,行销全国20个省、市,出口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1985年,核工业部七九六矿.临泽县联合筹建玉米淀粉厂。1987年一期工程建成,总投资1133万元,安装各种生产设备517台(件),其中27台关键设备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引进。建成生产医用、工业、食用级3种类型的玉米淀粉,年生产能力1万吨。是年生产玉米淀粉5547吨,完成产值600万元,实现利税29.6万元。1990年投资235万元,利用设备潜力进行扩建,年产淀粉能力达1.8万吨,建成年产玉米蛋白粉1000吨,玉米精炼油350吨,玉米浆1200吨,胚芽840吨,肌醇10吨的生产线。是年完成产值2110.92万元,实现利润178.01万元,生产淀粉12715吨。其中,“雪莲牌”玉米淀粉自1988年起连续获省、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二期工程竣工,采用淀粉乳深层发酵新工艺,建成年产2000吨柠檬酸生产线,创汇200万美元。1994年投资1166万元改造扩建,柠檬酸年生产能力达4000吨。是年生产玉米淀粉17118吨,柠檬酸1291.8吨。柠檬酸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玉米淀粉获全国首届轻工产品博览会铜奖。
  1995年,1.55万吨淀粉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淀粉年产能力达到4万吨,步入国家大型企业行列。是年完成产值3694万元,利税417万元,生产玉米淀粉14488吨、柠檬酸1960.73吨、玉米精炼油100.55吨、玉米油487.62吨、胚芽饼586.08吨。玉米淀粉和柠檬酸在广州举办的“’95中国明星企业及名牌产品展示会”上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