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建材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2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建材工业
分类号: F426.42
页数: 6
页码: 955-9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远古时期至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砖瓦、水泥、新型建筑材料、重点企业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建材工业 张掖地区

内容

张掖自〔西汉〕以来,历朝诸代注重建筑,寺庙碑塔遍布城乡,木雕石刻比比皆是,建材生产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建筑材料生产方式沿袭清朝,无大的发展。〔民国〕35年,张掖县仅有两座砖瓦窑,年产青砖22万块。高台、临泽、山丹县砖窑,生产时断时续。
  共和国成立后,建材工业逐步崛起。1956年国家投资60万元,建成“张掖平原堡砖厂”(今张掖地区建材总厂),年产青砖200万块。1958年建成山丹县水泥厂,是年生产低标号水泥5300吨。1971年山丹县水泥厂扩建为“地区山丹水泥厂”,生产水泥6100吨。此后,张掖、临泽、民乐、高台县建成小水泥厂,1975年全区水泥产量3.2万吨。1978年以后,一批建材新工艺、新厂家相继建成,国有建材工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成为地区支柱产业之一。
  1995年,全区国有建材企业7家,职工4047人,固定资产原值7216万元。主要产品有:水泥、砖瓦、釉面砖、陶瓷、石膏板、木制品、石材、钢塑等八大系列,近30个品种,完成产值6298.5万元,实现利税574.4万元。
  一、砖瓦
  “秦砖汉瓦”,古今闻名。汉朝区内烧制青色条砖、方砖、花砖、子母砖。此后历代砖瓦生产沿用手工操作,生产水平低下。共和国成立后,砖瓦生产逐年发展。1950~1953年,年产砖由31万块增至53万块。“一五”期间,临泽、张掖两县新建砖窑24座,年产青砖700万块。1956年兴建平原堡砖厂,经4年扩建,年产砖3400万块。1962年机平瓦问世;“山丹县清泉公社砖瓦厂”“张掖县手工业联社砖瓦厂”建成。70年代,随着基建规模扩大,砖瓦生产迅速发展,临泽农场砖厂、张掖县城建局砖厂、张掖农场砖厂、山丹军马场砖厂、高台县砖厂相继建成。到1985年砖产量达42466万块。平原堡砖瓦厂生产的红砖、红瓦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荣获省“砖瓦行业质量优等企业”称号。1990年,张掖市砖瓦厂夺得全国砖瓦行业检查评比优等产品第一名,红砖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5年全区砖产量5亿多块,比1980年增长2倍。
  1995年,全区国有建材企业为张掖地区平砖厂、张掖市砖厂2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68万元。生产红砖9738万块、“瓦1300万块,完成产值2462.8万元,实现利税223.8万元。红砖、红瓦以高强度、耐严寒、抗腐蚀畅销省内外。
  二、水泥
  水泥是区内的新兴工业。1958年先后兴办山丹县水泥厂、张掖市廿里堡水泥厂、临泽县倪家营水泥厂,土法生产低标号水泥6061吨,因产品质量差,于1961年相继停产。1971年组建地区山丹水泥厂,年设计能力3.2万吨。是年张掖、临泽、高台、民乐县相继建成小水泥厂,1975年,全区水泥总产量3.21万吨。1978年后,采取多方集资,引进技术、扩建改造、优化管理、提高质量等举措,有力地推动水泥工业的发展。1980年,5个国有水泥厂年产水泥6.98万吨,形成固定资产原值672.82万元。1982年,地区山丹水泥厂投资49.6万元,改1号普窑为∅2.2×8.5米液压传动式机立窑;1984~1985年投资150万元,新建一座∅2.2×8.5米塔式机立窑,年产水泥能力达8.8万吨。至1986年,张掖、临泽、民乐县水泥厂全部实现机立窑作业,是年生产水泥11.52万吨,完成工业产值575.98万元,产品合格率达100%。1985年省计委批准兴建“张掖白水泥厂”,投资606万元,1987年动工,由江苏省张家港市承建,1988年12月投产,年生产能力2.5万吨,至1989年生产白水泥632吨,因产品价格昂贵而滞销,被迫停产。1993年,地区山丹水泥厂建成一条机械化水泥生产线,年设计能力12万吨,兼并地区白水泥厂,建成8万吨机立窑水泥生产线;民乐、临泽两县水泥厂,改建后分别形成4万、3万吨年生产能力。至此,全区国有水泥企业设计总能力达39万吨,是年生产水泥19.69万吨,占全区水泥总产量的54.6%。水泥散装率达40%以上,地区山丹水泥厂多次被评为“发展散装水泥先进企业”。地区山丹水泥厂、张掖市水泥厂引进高新技术,实现微机配料生产。产品由单一的矿渣水泥发展到硅酸盐、普通硅酸盐、普通硅酸盐R型等5个品种,远销新疆、青海、河南、内蒙、宁夏等省(区)。
  1995年,地、县国有水泥生产企业有职工1486人,固定资产原值5017万元,生产425#、525#等型号水泥19.28万吨。完成工业产值3825.7万元,实现利税417.5万元。
  三、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材工业,是“六五”至“八五”期间,在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而发展起来的,开发的新产品主要有陶质、木质、钢质、塑质、石质等5个系列产品。
  (一)陶质新型材料
  【釉面砖】区内有3个厂家,生产建筑物内墙砖、外墙砖、地板砖、装饰砖等5大类近百个花色品种。1995年生产各类釉面砖30.27万平方米。
  1982年,东水泉煤矿利用矿区优质高岭土,制成陶瓷釉面砖。1988年投资232万元,建成推板窑,生产内墙砖4.5万平方米;经“八五”期间扩建改造,生产规模达1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内、外墙砖6种规格20多个花色品种,获“93兰交会科技成果优秀产品奖”。1985年地区建材总厂建成码复式隧道窑,年产黏土釉面砖5万平方米,填补省内空白,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引进广州新技术,投资600万元,建成滚道窑墙地砖生产线,年产高强地板彩釉砖30万平方米,产品档次高、质量好,规格、花色品种齐全。山丹陶瓷厂“八五”期间投资280万元,建成1座断面隧道窑,年产日用陶瓷20多万件,釉面砖10万平方米。到1995年,全区陶质釉面砖生产能力达55万平方米,是年生产各类釉面砖30.27万平方米。
  (二)木质新型材料
  【填充胶合板】1988年,地区建材总厂从宁夏引进填充板生产技术,投资99.8万元,翌年建成年产6万平方米生产线。1991年投资82万元,建成年产80吨尿醛树脂胶、2万套木门柜、1000立方米刨花板3条生产线。1995年生产胶合填充板6.31万平方米。
  【人造板】有细木工板和中密度纤维板两大类。1993年,地区行署林业处筹措资金5500万元,筹建年产细木工板5千立方米、干法纤维板8千立方米的人造板厂。1994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考察核定,该项目规模调整为年产细木工板5千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1.5万立方米,分两期建成。1995年底,第一期工程中密度纤维板投产。
  (三)石、钢新型材料
  【石质材料】有大理石、花岗石两大类。“八五”期间,山丹县引进技术,加工花岗石板材,产品“山丹红”板材及荒料运销沿海一带。
  【钢塑质材料】有钢门窗、防盗门、铝合金门窗、彩塑门窗等4大类。钢质门窗、防盗门,主要由省轻工机械厂、地区农业机械厂、收割机厂生产;彩塑门窗、铝合金门窗由张掖市轻工机械厂生产。
  (四)其它建筑材料【石膏装饰板】1985年,临泽县建成年产5万平方米石膏装饰板生产线,以雪花石膏为主料,加玻璃纤维、胶粘剂、改性剂压制而成,花色规格品种繁多。
  【水磨石板材】由各建筑单位在施工现场浇制或专业厂家预制。用普通混凝土做底层,以白水泥和彩色米石做面层,经成型、研磨、养护、抛光而成,规格、花色因需而定。主要产品有水磨石地板砖、窗台板、水池等。
  【预制构件】70年代,地区建筑公司、邮电局电杆厂、张掖市建筑公司等单位先后建立水泥预制厂。主要产品有预制应力圆孔楼板、混凝土隔板、各种规格的混凝土方块、菱镁系列产品、水磨石构件系列、电杆等。1987年地区预制构件厂获准生产钢筋混凝土方块,成为全区惟一具有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的预制构件厂家。1990年,圆孔楼板获省建委“优质产品”称号。
  此外,还有涂料、玻璃、石灰、石砂砌块等。张掖市光华涂料厂,年产各色涂料1000吨。1958年兴建的山丹玻璃厂,1988年停产。地区造纸厂用炉渣加少量水泥压制成灰砂砌块,年产1.26万立方米。
  四、重点企业
  【张掖地区建材总厂】原名“平原堡砖瓦厂”,是“中华老字号国有企业”,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生产规模居全省第二位,为全国50家大型砖瓦生产企业之一,产品黏土红砖、红瓦均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厂设14个职能科室,下辖长城砖厂、大厦砖厂、墙地砖厂、砖瓦厂、机械修造厂5个生产单位和新型建筑材料厂、兴盛建筑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园艺场4个集体所有制经营单位。1995年,有职工1419人,固定资产原值1985万元,年产红砖9168万块,红瓦1300万片,釉面砖2.1万平方米,胶合填充板6.31万平方米,完成工业产值2354.8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981万元,利润55.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08元/人。
  1956年甘肃省工业厅筹建平原堡砖瓦厂,是年生产青砖200万块。1960年底建成42门轮窑4座,生产能力1.2亿块。1964年,安装150型、601型砖机6台,往复式压瓦机2台,实现机械化制坯;红砖产量达3040万块,红平瓦700万片。1969年下放地区,1972年采用内燃焙烧技术,提高砖、瓦质量。1973年以后,试制成双出口挤瓦机,双出口砖机,挤出瓦/台时产量3300片,红砖台/时产量12万块。1976年建成小断面6间隧道窑生产线。1977年购进W1001型挖掘机,自制各种设备88台(件),建成运土生产线7条,基本实现原料土采运机械化。1980年加速技术改造,建成2条硬塑挤出瓦生产线,年产量提高1500万片。1985年投资74万元,建成年产5万平方米釉面砖生产线。1988年投资79万元,建成胶合填充板生产线,年产6万平方米。1990年更名“张掖地区建材总厂”。1991年建成年产尿醛树脂胶80吨、木门柜2万套、刨花板1000立方米生产线。1995年,投资600多万元,建成年产30万平方米陶瓷彩釉墙地砖生产线和1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线,新增产值1900万元,利税680万元。复垦土地发展果园1800亩,年产水果150万公斤。1993~1995年开发新产品8种,砖、瓦畅销河西地区,远销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
  【地区山丹水泥总厂】位于山丹县城东郊,下辖“张掖水泥分厂”(原地区白水泥厂)位于张火公路3公里处,占地面积29.7万平方米。总厂内设6个科室,原料、生料、烧成、制成、机电等5个车间和化验室、汽车队。1995年职工684人,设备162台,固定资产原值2166万元,生产普通硅酸盐、硅酸盐425#、525#水泥9.27万吨,完成工业产值2275.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785.2万元,利税173.5万元。
  1958年兴建“山丹县水泥厂”,设计年产普通硅酸盐水泥3.2万吨。1969年扩建改造成立“张掖地区山丹水泥厂”,1971年投产,生产水泥6000余吨。1971~1980年,生产水泥21.8万吨。自1982年开始,进行3次技术改造,到1985年投资301.07万元,形成8.8万吨的年产能力,是年生产水泥6.53万吨,完成工业产值332.8万元。从1984年开始,发展散装水泥,建成8座775立方米散装水泥库,购买8辆散装水泥车。1991年改造扩建1号机立窑,年产能力提高到12万吨。1992年兼并原地区白水泥厂,自筹资金400余万元,改造、扩建为硅酸盐水泥生产线,1993年投产,年产能力8万吨。总厂水泥年生产规模达20万吨,出厂水泥合格率达100%。1987年省建材局授予“省建材工业先进单位”称号。“河西牌”425#、525#普通硅酸盐和硅酸盐水泥,远销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区。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