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采掘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采掘工业
分类号: TD8
页数: 10
页码: 928-9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远古时期至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采掘工业发展情况,包括煤炭开采、金属矿采选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工业 采掘 张掖地区

内容

一、煤炭开采
  (一)采煤开发
  1.煤炭资源 辖区煤炭资源较丰富,探明煤点60多处,其中肃南35处、民乐14处、山丹8处、高台2处、张掖市1处。总储量为11.83亿吨,保有储量10.83亿吨。主要集中在6个矿区,其中东水泉、花草滩为2.1亿吨,三岔矿区为1.8亿吨,新河矿区为9000万吨,长山子矿区4500万吨,平山湖矿区约1亿吨,计约6.25亿吨,占总储量的52.83%。煤种有气、肥、瘦、焦、贫与无烟煤等,绝大部分煤种属于低灰或中灰低硫的长烟煤、不黏煤或黏性煤。分布概况:肃南境内主要为无烟煤、瘦煤、贫煤、肥煤;山丹为肥气煤、肥焦煤;民乐为无烟煤、气烟煤、贫煤、少量肥焦煤和焦煤;高台为无烟煤和贫煤。其中可炼焦煤为2.08亿吨,占保有量的19.21%;配炼焦和锅炉动力煤3.61亿吨,占保有量的30.49%;无烟煤5.447亿吨,占保有量的50.30%。九条岭的无烟煤数量、质量均有其独特优势。煤质一般含灰分较高,最低7.12%,最高达38.6%,平均15%~30%之间;含硫量最低0.29%,最高8.4%;发热量最低5370大卡/公斤,最高8740大卡/公斤,平均发热量6000大卡/公斤以上。
  2.传统开采 境内煤炭开采,据《甘肃省志·煤炭工业志》载,宋朝山丹、张掖出现烧煤陶窑,时已开采煤炭。〔元〕末〔明〕初渐盛,主要在祁连山大野口、大小磁窑沟、山丹等一带采煤。到明朝中期产量渐趋增多,《重刊甘镇志》载,“踏寻新煤厂……新开煤窑七座,掏出见在石炭四千石”,用于砖瓦烧制、铜铁冶炼等手工业生产。当时新开煤窑有岔路河、前窑、新河、四满口、海潮坝等煤矿。〔清〕乾隆《甘州府志》载,张掖、高台、临泽、山丹、民乐县产煤地8处,境内用煤普及民间。〔民国〕时期,采煤进一步扩大。主要在前窑、马莲井、平顶山、灰条沟、酥油口、大小苦水、梨园山、甘浚山、宏安寺、北窑、骆驼脖子、大小肋巴、三条岭等处,挖煤工人达500人左右。据张掖、山丹1943年统计,年产煤20114吨。到1949年全区年产量达3.2万吨。一般煤窑都是依山挖洞或刨坑掏煤,边掘边采,采掘不分,有煤则采,无煤则停。采煤用镐、钎、锤、锨等工具手工挖掘。运煤用背斗、担筐或毛织口袋、照明用油灯或矿蜡,巷内靠自然通风。排水能力差,小水人排,大水弃井。到1948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山丹前窑采煤,用蒸汽机绞车提升、发电照明,日产煤5吨,年产约1800吨,开较先进采煤之先河。
  3.新式采掘 共和国成立后,煤炭工业日益兴盛。采煤工具不断改进,煤炭生产逐年发展。50年代,为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大力改巷道人背提升为拖拉、绞车运煤。60年代,部分煤矿采用定向爆破的壁式采煤法,代替人工刨挖。山丹矿务局1号井首先用康拜因采煤机采煤。70年代,国营煤矿普遍实现运、提绞车化,通风机械化,照明头灯化。东水泉煤矿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到1995年,国营煤矿有绞车136部,水泵142部,电动机278台,扇风机139台,实现采煤机械化。
  “一五”期间,根据《甘肃省矿业开采办法》,对国营煤矿进行恢复改造,私营煤矿进行了整顿合营。1955年投资18.9万元,开办集体煤矿16处,到1957年全区煤产量达59.45万吨,其中省统配煤矿14.83万吨,地、县煤矿44.62万吨,比1949年增长17.58倍。
  “二五”期间,各县在原联社办集体小矿的基础上,组建10座县办国营煤矿,煤产量大幅度增长。1958年,全区年产煤达155.88万吨,其中省属70.43万吨。但由于“大跃进”急功近利,煤炭生产建设大起大落。后经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煤炭生产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三五”“四五”期间,由于“文革”干扰,煤炭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6~1969年,全区年产煤20万吨左右。1970年后大办“五小”工业,煤炭行业出现新的转机,到1977年底,全区煤产量达137.79万吨,其中省属统配煤矿58.85万吨,地、县国营煤矿11万吨,乡镇煤矿67.44万吨,系统外0.5万吨。除满足本区需求外,还外销武威、永昌、酒泉等地20多万吨,创产值3840万元。
  1978年以后,通过调整、整顿、挖潜、改造,实行承包责任制,使煤炭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85~1987年,恢复东水泉代家湾1号井,年产煤9万吨,实现产值198万元;挖潜改造山丹羊虎沟、民乐大河、肃南灰大坂等煤矿,年产各达3万吨,实现产值196.5万元。1985~1989年,新建和扩建乡镇小煤窑101个,新增生产能力41.5万吨,新增产值861万元。到1990年,全区煤矿达385家,年产原煤157.75万吨,实现产值8453.5万元。1995年,全区煤矿596家,职工6232人。历年投资16005.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亿元,生产原煤4547.41万吨,其中省统配煤矿2042.15万吨,地、县、乡2447.76万吨,系统外57.5万吨。是年产原煤229.37万吨,比1990年增长45.40%。其中:省统配煤矿54.57万吨,占生产原煤总量的23.79%;地、县国有煤矿15.3万吨,占6.67%;乡(镇)煤矿157万吨,占68.45%;系统外煤矿2.5万吨,占1.09%。完成总产值14909万元。
  (二)矿井分布 至1995年,全区有省统配煤矿2家,地营2家,军营2家,县(市)营4家,乡(镇)营62家,村营56家,联营158家,个体营276家,其他34家(含农垦、机关办等),共596家。
  1.省属统配煤矿 境内有省统配煤矿2家,1995年职工499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698万元,矿井4对,年产原煤54.57万吨,工业产值4230.45万元。
  【山丹煤矿】位于山丹县城南约14公里处,属平坡煤田。1955年国家投资4818.7万元,建成一、二、三、四、六号5对矿并,设计年产能力124万吨,地质储量为4148.4万吨,发热量26.43千焦/克,为优质炼焦煤。50~60年代为中央部属,调整期间暂停部分矿并。1970~1972年一、二号矿井恢复生产。1995年从业人员154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75万元,生产原煤15.07万吨,工业产值675.45万元。
  【九条岭煤矿】位于肃南县铧尖乡九条岭。1954年由武威地区筹建,1962年改为省属煤矿。从投产到1995年,生产原煤1246万吨。现有生产矿井2对,设计年产能力21万吨,核定能力30万吨。总储量7429.3万吨,为无烟煤,发热量28.4千焦/克~32.69千焦/克,灰分24%。1995年,生产原煤39.51万吨,完成工业产值3555万元。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23万元。
  【武威地区水磨沟煤矿】位于肃南县皇城区水磨沟。1976年武威地区筹建,省、地投资1056万元,1985年投产,设计年产能力9万吨。
  2.地营煤矿 有东水泉煤矿和响水河煤矿。
  【东水泉煤矿】位于山丹县城东46公里处后的石湾子,占地面积11.47万平方米。1958年“大跃进”中土法上马,1963年1月停产。1971年重新上马建井,1974~1976年,建成代家湾1号斜并和青沙梁1号斜井。由于煤质差,销路不畅,国家弥补亏损233万元,1980年停产维持。地区财政每年拨维护费40万元。1981年,矿区职工在矿井边角地带手工开采,年产原煤5万吨,1982年扭转亏损局面。是年,省、地投资232.2万元,创建建筑陶瓷厂,1986年投产,年生产釉面砖5万平方米。1984年,省投资68万元恢复代家湾1号斜井,计划年生产能力9万吨,因山丹县李桥乡煤矿进入代家湾一号井田内开采,因此,斜井年生产能力只有3万吨。1988年,省计委、省煤炭公司批准恢复青沙梁一号斜井,设计年产能力9万吨,总投资532万元,1994年建成验收。1988年生产原煤5.9万吨,釉面砖4.51万平方米,产值207.6万元,利润17.7万元。1991年,投资229万元,建成年产能力3万多吨高岭土矿。1995年,有职工415人,固定资产原值2161万元,净值1220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8台(件);生产原煤2.55万吨,釉面砖7.16万平方米;完成工业产值308.2万元,上缴税金27.6万元。
  【响水河煤矿】位于肃南县铧尖乡响水河,1994年7月筹建,翌年建成。投资192万元,其中省拨款32万元,银行贷款160万元。年设计能力3万吨,井田内有煤5层,可采3层,为低中灰特低硫无烟煤,可采厚度0.8米。顶底板坚硬,水文地质简单,瓦斯含量低,煤质坚硬,开采技术条件良好。1995年,产煤2.01万吨,职工110人。
  3.县(市)国营矿 1956年临泽县建起岔路河煤矿,为全区首家县属国营煤矿。投资37万元,年生产能力6万吨。1957年12月,划归张掖县,1962年3月收归专区管理,1974年复归临泽县。1958年大炼钢铁,提出“县县有矿、村村有窑”的口号,各县在原联社办和集体小矿的基础上建立10家国营煤矿(即张掖大野口、小肋巴、西武当、药草洼、岔路河;高台黑石峡、四满口、错口;肃南灰大坂;山丹西窑新河煤矿)。是年,全区县属煤矿煤产量增至85.45万吨。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县(市)国营煤矿部分退归集体,部分下马。“文革”期间生产徘徊不前。1978年以后,步入正常发展。1985年,县营煤矿7家,年产煤12万吨,占全区原煤生产量的8.5%。其中年产5万吨以上的有山丹羊虎沟煤矿,年产3万吨以上的有3家,1万吨以下的有3家。1995年,县(市)国有煤矿4家,职工661人,历年投资1306.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16.5万元,年产原煤10.73万吨,产值690.67万元,实现利税80.5万元。
  4.其他煤矿
  【山丹军马二场长山子煤矿】位于山丹县城东南80公里,大黄山与长山子之间冲积倾斜平原。1969年由军马二场筹建,1977年投产,1982年进行技术改造,年产原煤2.5万吨,属低中灰、低硫、弱粘煤,煤质软,热量大,热值为每公斤6690~8149大卡。1995年生产原煤3.51万吨,产值140.4万元。
  【山丹军马一场煤矿】1984年建矿,属露天煤矿。1995年产量2万吨,产值80万元。
  5.乡镇煤矿 1985年,全区乡镇煤矿发展到545家,从业人员3731人。产原煤51.01万吨,占全区原煤总产量的75.44%,相当于地、县国营煤矿的3.07倍,实现产值5881.1万元,利税501万元。1990年,产原煤72.75万吨,实现产值4015万元,利税652.6万元。.1995年,乡镇煤矿为586家,其中乡办62家、村办56家、联办158家、个体办276家,其他办34家(包括军营、农垦、矿办小井)。按区域分:山丹112家,肃南386家,张掖8家,临泽7家,高台17家(其中16家在肃南县境内,属高台县管理),民乐56家。从业7634人,固定资产原值2.5亿元。年产原煤157万吨,相当于地县煤矿的10.26倍,实现产值1.413亿元,利税1200万元。
  (三)投资配套
  1.投资 1950~1995年,国家投资16005.3万元,其中省统配煤矿8987.89万元,地营煤矿3011.01万元,县营煤矿3776.4万元,乡镇煤矿230万元。随着基建原材料和设备价格上涨,区内国营煤矿吨煤投资不断增加。50年代建成的矿井,吨煤投资10元左右,60年代30元左右,70年代80元左右,80年代160元左右,90年代200元左右。
  2.配套建设 到 1995年,县营以上煤矿,建成铁路专用线1条17公里;矿区公路12条,总长273.8公里,其中油路3条,长95公里,沙砾路及土路9条,长178.8公里;兴建供水工程输水管道9公里,建成容量300立方米高位水池2座,容量700立方米水池1座;架设专用供电线路82公里,总负荷1800千瓦;实行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兴建机修厂14家,建筑材料厂2家。
  (四)煤炭经销 1950年全区销售煤炭8万吨,1960年15万吨,1970年45万吨,1980年78万吨,1995年达150万吨。由于无烟煤矿区分布偏东,运输较远;有些煤种不对路,进入90年代后,有些工业企业直接从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调入煤炭40万吨左右。
  1.原煤销售
  【省煤矿运销公司】根据“地区平衡,全省分配”的原则,山丹煤矿主要供应张掖电厂等工业企业用煤。九条岭煤矿主要供应兰州、武威、金昌市城镇和河西堡氮肥厂用煤。地营东水泉煤矿的煤质灰分较大,主要供应酒泉钢铁公司和嘉峪关热电厂及玉门等地。县营以下煤矿基本供应当地工业和生活用煤。矿区、城镇设有销售网点,至1995年全区有煤炭经销企业16家,其中国有经营企业5家,职工180人,煤炭销售量为17.8万吨,销售收入1226.9万元,利税83.1万元。
  【张掖市煤炭公司】1956年成立。省、地累计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年生产能力2.1万吨蜂窝煤生产线和年加工粉煤3万吨的生产线。1995年有职工73人,销售收入228.5万元,利税7.9万元。
  【高台县煤炭公司】1984年成立。累计投资40万元,建成蜂窝煤生产线两条,年加工能力6000吨。1995年有职工23人,销售收入152.3万元,利税6.4万元。
  【临泽县煤炭公司】1984年10月成立。有年生产3000吨蜂窝煤的生产线1条。1995年在册职工17人,销售收入101万元,利税5.4万元。
  【肃南县煤炭公司】1984年成立。辖白银、大河、马蹄、祁丰4个煤炭购销站。1995年在册职工47人,煤炭销售量11.7万吨,销售收入585.1万元,利税53.8万元。
  【民乐县煤炭公司】1984年成立。有年加工蜂窝煤3000吨的生产线1条。1995年有职工3人,实现销售收入160万元,利税9.6万元。
  【山丹县煤炭公司】1984年成立。1991年并入县矿业公司。
  2.煤价 因各个时期的政策、物价水平不同以及产地、质量、运输条件不同等因素,各时期煤价的变化亦有较大的差别。1940年,张掖县马莲沟所产混合煤40元/吨,板大口炭为50元/吨。
  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民用煤采取保护价格,1955年前后,全区的煤矿出厂煤价在7元/吨~15元/吨之间。1961年,九条岭煤统调价为13元/吨,1965年为了解决煤炭经营亏损的问题,吨煤上调1.5元。1977年,山丹销往兰州的原煤为31元/吨,块煤46元/吨,碴煤35元/吨,末煤25元/吨。九条岭煤矿销往兰州的原煤为37元/吨,块煤55元/吨,碴煤42元/吨,末煤30元/吨。
  1979年5月,国家对煤矿的商品煤,平均吨煤出厂价提高5元。是年,吨煤平均价格由19.53元提高到29.53元,提高率为54.3%。1985年后,煤炭价格实行双轨制,有国家定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逐步扩大市场调节价部分。县营以下煤矿双方协商定价,随行就市,政策灵活,使小煤矿有了生机,煤价低于国营大矿20%左右。1986年,《甘肃省市场民用煤价格补贴办法》颁布,规定市场民用煤每吨平均补贴11元。截至1995年底,省拨地区煤炭价格补贴费483.3万元。1995年,省营煤矿商品煤平均售价提高到95元/吨,县营煤矿提高到90元/吨,乡(镇)营煤矿提高到80元/吨。
  二、金属矿采选
  (一)黑色金属开采 古代已有开采。1958年,肃南、临泽县的野牛沟、杏树沟、西水长石头沟、梨园和山丹县的独峰顶、大口子等处露天采挖铁矿石12.9万吨,1959年开采4252吨。因矿石质次价高,调整期间停产。肃南县境内的镜铁山铁矿(含桦树沟、黑沟两大矿区),储量43787.7万吨,含铁量平均达30%~40%,为酒泉钢铁公司原料基地。1958年始建桦树沟矿区,1970年投产,年产280万吨,为全国最大坑采矿山之一。黑沟矿区为露天开采,境内铁矿石圈定为14709.2万吨。
  区内有铬铁矿5处,地质储量21力吨,因矿址地处祁连山区,交通不便,至1995年只有民乐县沿山群众土法开采,年产铬矿375吨左右。
  (二)有色金属开采
  【铜矿】铜矿开采始于周朝,〔隋〕〔唐〕颇盛。1958年初,省重工业厅在肃南县建成皂矾沟铜矿,8月下放给肃南县,当年开采矿石2000余吨,土法冶炼生产粗铜,翌年停产。1977年由高台县复建,至1983年开采25.47万吨。1985年,肃南县建成国有肃南铜矿,以九个泉、46公里采区为主,年采7000余吨。1995年采选铜精粉287.8吨。
  【沙金】淘金始于唐朝,清朝和〔民国〕时期淘金日盛。〔民国〕15年(1926年),曾在野牛沟挖得2公斤多的大金块。1943年张掖淘金者达2000人,年采黄金1000余两。1958、1971年政府曾组织群众在红湾寺、梨树沟、莺落峡、摆浪河等处采淘沙金。1978年,全区采金点15处,肃南祁青公社洪水坝采金者达万余人,年采金62.10公斤。1987年地区成立黄金公司,张掖选矿厂建成黄金、白银浮选线,是年回收黄金3.66公斤,白银1273公斤。到1990年黄金选量为13.167公斤,白银4857.07公斤。1989年,山丹县与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队联合投资,建成曹家沟金矿,1993年开采黄金40公斤。1995年,全区开采入库黄金73公斤。
  【铅锌】1993年,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承包青海省铅锌矿及选矿厂,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5个矿区,年开采6万吨,日处理矿石200吨。
  三、非金属矿开采【盐硝】盐硝开采始自〔三国〕,〔民国〕时高台县盐池堡数十家以采盐为业。〔民国〕33年产盐45782担(1担50公斤)。1950年高台县盐池有盐民150户、600余人,年产原盐1.9万吨。1958年创办国有高台原盐场,1963年停办。其后盐田全部承包给盐民。1973年,政府对盐田统一规划,建设冬产硝、夏产盐的盐田;开发芒硝资源,建成高台县芒硝矿,年产无水硝3300吨,后达5000吨。1985年,高台县政府与核工业部796矿合资组建高台盐化股份公司,1987年建成芒硝矿、盐硝矿和元明粉厂、粉精盐厂,生产原盐3.49万吨,水硝2.45万吨,无水硝2.32万吨,八五硝3000吨。自1990年开始,对盐硝田扩建改造,建成4×6米坑盐田421亩,冷冻硝田483亩,固体硝田137亩,化卤区200亩,淡水井6眼。1995年生产原盐1.5万吨,水硝3300吨,八五硝和无水硝6000吨,加工粉精盐8088吨,元明粉35.5吨。
  【萤石、氟石】1971年,高台县在合黎北山七坝泉建成县属国营萤石矿,占地25419平方米,辖矿点7处,其中已探明3处,储量114万吨。1988年形成固定资产230万元,机械总动力1205千瓦,年产萤石1.54万吨,产值115.5万元,盈利33.6万元。1995年职工130人,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29.6万元,主要设备48台(件),生产萤石1.71万吨,完成工业产值147万元,销售收入307.3万元,上缴税金44.8万元,实现利润19.4万元。同期新坝、红崖等4个乡办萤石矿,年开采萤石4.5万吨左右。1984年,高台县建成集体所有制萤石选矿厂,年产氟石粉2万吨,产品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萤石、氟石粉除供应省内外冶金、建材企业外,还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石灰石】明朝已开采利用,张掖城包用砖石,曾用石灰15000余石。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水泥工业的兴起,石灰石开采逐年增加。1969年,地区山丹水泥厂筹建时,以龙首山区青石湾为原料基地,年开采3.5万吨左右。1970年大办小水泥,张掖、临泽、民乐、高台4县兴建水泥厂,开发酥油口、杏树沟、沙嘴口石灰石矿,年开采10万吨左右。80年代各水泥厂扩建改造,石灰石开采量剧增,到1985年水泥用量达18万吨;期间还先后开发海潮坝、大、小肋巴、内蒙阿右旗干涝池等石灰石矿。1990~1995年,年采量增至40~60万吨;全区乡(镇)村和个体办烧制石灰量大增,石灰石开采量在80万吨以上。肃南县祁文乡西沟石灰石矿,是酒泉钢铁公司的原料基地,1971年建成投产,年采量160万吨。
  【石膏】境内储量11472万吨。临泽北山、张掖平山湖石膏矿由乡镇企业及个体开办。1985年开采4万吨左右。1990年后,年采量增至40万吨以上。
  【黏土】是普通烧结砖、瓦的主要原料。1990年以来全区年产红砖约5亿块,采黏土200万吨。
  【陶土】新石器时期,山丹境内就已制陶为皿。1954年有40个陶瓷专业户,144人组成10个厂家,开采耐火黏土,烧制陶瓷、建筑装修材料及其他生活用品等。1958年建成国营山丹陶瓷厂。1995年采陶土生产日用陶瓷28万件,釉面砖2.12万平方米。
  【高岭土】俗称“瓷土”,因盛产于瓷都景德镇的高岭而得名。系高岭石及其近似矿物与其它杂质的混合物。张掖的此土则为煤的共生矿,具有质软、滑腻、吸水、可塑、耐火等特性,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加工后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山丹境内的高岭土由地区东水泉煤矿开采加工,年采量3万吨。
  其它矿种已开发利用的还有磷、钨、蛭石、石棉、铬、花岗石、石英砂等,由乡镇企业或个体开采。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