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制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制结构
分类号: F421
页数: 6
页码: 923-9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工业经济体制结构情况。
关键词: 工业 体制结构 张掖地区

内容

一、体制
  (一)国有工业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三军为适应军需,在张掖兴办农具厂、电厂、面粉厂,1952年移交地方。是年,国营企业发展到4家,职工不足百人,工业产值69.1万元。此后,新建平原堡砖瓦厂、岔路河煤矿、河西印刷厂、皮革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厂、屠宰场。到1957年,国营工矿企业达19家,职工930人,完成产值528.24万元。
  1958年工业迅起,新建山丹水泥厂、肃南县灰大坂煤矿、高台县粮油加工厂、山丹县农修厂等,部分集体企业转为国营,国营经济成分猛增。至1960年,全区国营企业77家,完成工业产值5441.52万元。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对一些质量差、效益低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一些由集体转为国营的企业,按中央规定陆续仍恢复为集体,国营工业企业调整为31家。1970年大办地方工业,新建地区化肥厂、收割机厂、造纸厂、汽车修配厂,各县兴建水泥厂、磷肥厂、食品厂等企业。至1975年国营企业发展为78家,职工7883人,完成工业产值4506.25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3.41%。
  1978年以后,对设备陈旧、耗能量大、产品滞销、经济效益差的地区机具厂、张掖大苦水煤矿、山丹铁厂等厂矿实行“关、停、并、转”;老企业挖潜改造。新建张掖糖厂、地区肉联厂、地区种鸡厂,临泽淀粉厂、张掖县酒厂、选矿厂、龙渠电站。到1990年,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到96家,职工2067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9586.51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68亿元,完成工业产值22607万元,占全区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97%,实现利润2048.81万元。
  “八五”期间,在抓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扩建改造的同时,新建张掖市农药厂、地区人造板厂、高岭土开发公司等企业。1995年,国营工业企业有110家,职工2770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8686.2万元,净值87375万元,完成工业产值66149万元,实现利税8189万元,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1.85%和75.81%。
  (二)集体工业 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个体工匠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建合作社(组),兴办一批集体工业。1957年建立手工业合作社125个。1958年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527家,职工12963人。是年,对各手工行业实行转厂并社,有54户转为国营企业,67户下放人民公社经营。到1960年,集体企业减少为241家,完成工业产值1289.97万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9.16%。此后,一度按国营模式管理,经营亏损,集体企业不足百家。1970年,城乡大办小型工业,集体工业复苏、发展。1975年集体工业企业175家,完成工业产值9159.9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62%。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5年,城乡集体工业达306家,完成工业产值597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02%。“八五”期间,集体工业在调整中巩固,改革中发展。1995年,全区城乡集体工业发展到338家(不含村及村以下),其中:二轻系统36家,镇街企业10家,股份制企业5家,乡办企业287家;从业人员1698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57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5954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7.67%,成为全区一大支柱产业。
  (三)个体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历史悠久。1949年全区固定个体手工业者2377人,以采矿、烧制、五金、酿造、榨油、制糖、纺织、缝纫、修理、食品、木器加工为主。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个体手工业实行发放贷款、加工订货、联产联销等政策,扶持发展。1952年,全区手工业发展到2505家、16个行业,年产煤3.8万余吨,日用陶瓷10.5万件,土纸30.3吨,土布29.44万米,食盐6378吨,面粉1084吨,铁制小农具2.61万件;完成工业产值198.2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15%。“一五”期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除农村工匠外,城镇工匠组建手工业合作社(组)、厂55家,实行手工业合作化。60年代,农村个体工匠划归农副业生产,城市手工业生产步履维艰。
  80年代以后,贯彻“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方针,实行开放、搞活,城乡个体手工业迅猛发展,1990年城乡个体手工业达12020家,其中城镇个体手工业141家,完成产值279万元。1995年,城乡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17367人,主要从事印刷、修理、铁器木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完成工业产值54142万元,实现利税517.2万元。分别占1995年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34.25%和4.79%。
  二、结构
  (一)产业结构
  1.轻、重工业比重 1949年,全区轻工业产值115.64万元,占工业产值的72.43%;重工业产值只占27.57%。“一五”和“二五”期间,土法造纸、纺织、印染、首饰制品等行业萧条,粮棉油加工行业处于徘徊状况,采煤、建材工业起步发展。
  1960年,轻工业产值2076.46万元,重工业产值4655.03万元,轻重工业比例为30.85:69.15。1961年后,关停部分生产无原料、设备条件差的采矿、冶金等工业,发展人民生活所需的食品、日用品等轻工业。1965年,轻工业产值1212.81万元,重工业产值146.75万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89.21∶10.79。1970年大办地方小型工业,水泥、化肥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增幅加快,1975年轻、重工业比例为56.74∶43.26。1980年以后,在加大重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扶持采掘、建材、冶金、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等工业的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制糖、淀粉、白酒、酒精、面粉、饮料等食品工业和造纸、服装、塑料、纺织、皮毛加工、工艺美术等工业,轻纺工业增幅为全区之首,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合理。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8057万元,其中轻工业95481万元,重工业62576万元,轻重工业比例为60.41∶39.59。
   2.主要产业 〔民国〕时期,区内工业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门类较少。共和国成立后,艰苦创业,各类产业迅速发展。1995年,支柱行业发展为11个。食品工业居各业之首,有日处理甜菜1500吨的张掖糖厂,年产万吨的临泽淀粉厂,年产6000吨白酒的丝路春贸易总公司,年产5000吨白酒的甘肃滨河酒厂(民乐县),年产4万吨等级粉的张掖面粉厂,年产1500吨的番茄酱厂,以及榨油、粉丝、奶粉、肉品、食品、蔬菜加工等20多个门类,百余种产品;1995年,完成产值2499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5.81%。化学工业起步晚、发展快,为第二大行业,产品有硫酸、尿素、碳铵、普通磷酸钙、混配肥、微肥、农药、硫化碱、红矾钠、Pse泥浆助剂、硫化染料、保水剂、草酸、糠醛、塑料等50余种产品;完成产值1182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8%。建材工业初具规模,持续发展,跃居第三大行业,年生产能力水泥40万吨,红砖1.5亿块,红瓦1500万块,新型建筑材料釉面砖、人造板、石膏板等;1995年完成产值694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38%。机械工业在恢复中发展壮大,地、县国有农机修造企业8家,主要产品有犁、耙、播种机、收割机、启闭机、农用拖车等数10个品种,完成产值571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62%。冶金、能源工业逐年发展,其中冶金完成产值618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1%。能源工业,主要包括电力、煤炭,完成产值173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0%。
  (二)技术结构
  1.工艺装备 50年代初期,区内工业设备简陋,靠手工操作。张掖县永生铁工厂,只有1台虎钳、几把钢锯、锉刀和1台小台钻。1952年部队移交的电厂、面粉厂、农具厂,主要设备仅有10余台(件)。1956年后,各厂矿自制和购进一些设备。70年代以后,新建的骨干企业,大都引进先进技术,购置定型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汇总:全区安装设备10822台(件、套),其中80年代出厂的设备占33.8%,工业设备原值10865.6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2万千瓦。“七五”“八五”期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更新设备;新建厂矿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套设备或主要部件,工业技术装备发生很大变化。1995年末,全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8.88亿元,从业人员平均38628元;拥有机械总动力94071万千瓦,小型微型电子计算机24台,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29条。在工业设备中进口设备占3.47%,价值2268.78万元,国产设备占96.53%,价值63114万元。
  2.职工素质 50年代,职工中文盲、半文盲占65%左右。60年代后,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入厂新工人大都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985年,全区25050名职工的文化程度为:大中专843人,占职工总数的3.37%;高中4643人,占18.53%;初中9185人,占36.67%;小学10379人,占41.43%。1980年以来,企业采取厂校挂钩、定向培训等措施,提高部分职工的政治、技术素质。1995年,全区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3930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30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060人,占职工的2.70%;中专程度2003人,技工1419人;高中程度15375人,初中程度17683人,小学程度3182人。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