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抗旱与防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13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抗旱与防汛
分类号: TV87;S423
页数: 4
页码: 892-89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抗旱与防汛的情况。
关键词: 防汛 抗旱 张掖地区

内容

张掖地区旱洪灾害的一般规律是:每年四、五月份干旱,七、八月份洪涝。有时旱中有洪、洪中有旱,先旱后洪、洪后又旱,连旱连洪,交替发生,其害无穷。
  一、抗旱
  全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河源来水时空分布与农作物需水期不一致,农业生产旱灾频繁,呈现“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年年夏灌卡脖子旱”之情景。〔民国〕前,一遇干旱,群众求神拜佛,仰天祈雨;望田兴叹,听天由命;轻灾减产,重灾绝收。
  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旱抗旱工作,大力兴修水利,不断增强抗旱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50~60年代,改变平行多口输水,减少渗漏;寻找水源,截流堵溪;融冰消雪;用畜力、人力水车提水浇灌,抗旱保收。70年代,全区防旱抗旱工作深入发展,在地下水位较浅的灌区,全面开展打井提灌,大力掏泉、截引潜流水,充分利用河水、井水、泉水资源,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同期,兴建一批山谷水库,改建衬砌干支渠道,重点开展田间渠系配套和农田建设;改革配水制度,实行按方收费,节约用水,减轻干旱灾害。80年代以后,防旱抗旱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措施如下。
  (一)搞好渠道的岁修清淤和雄修养护,减少渗漏浪费 每年冬灌、春灌前,对各级渠道全面检查,清淤维修。1986年,及早清淤维修,共清淤干支渠208条、长791公里及全部农、毛渠;维修干支渠263条、长447公里;斗渠522条、长543公里及建筑物1591座。由于清淤岁修动手早,提前春灌,计划灌溉71.65万亩,实际完成72.29万亩。适时进行苗水灌溉,夺取抗旱主动权。
  (二)狠抓当年见效快的新建工程,及早投入使用 每年既上国家投资新建的工程,又安排40%~50%的水费整修加固现有工程。对列入当年计划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狠抓一个“早”字,早备料、早开工、早竣工、早受益。80年代以来全区列入当年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有50%~60%在夏灌中竣工运行,发挥抗旱效益。1987年修建的工程当年发挥效益的有239项,占计划项目的87.5%,其中夏灌头轮水中就发挥效益的有54项,占计划项目的19.77%。
  (三)切实抓好机井检修工作,充分发挥井灌作用 1980年以来,每年冬春进行机井检修、配套冲洗工作,灌溉季节开井1000多眼,灌地20万—50万亩(次)。1994年夏灌期间,全区开井2023眼,灌溉面积99.93万亩(次),在抗旱中发挥显著效益。
  (四)抓好水库蓄水工作,提高调蓄功能 1988年,全区及早抓水库蓄水,比1987年多蓄水870万立方米,春灌比计划多灌15.6万亩,夏灌前各水库还存水6872万立方米,保证农业用水,缓解旱灾危害。
  (五)遵循河源来水变化规律,调整夏秋作物比例全区各河流夏季来水少,秋季来水多,一般年份4~6月中旬河源来水约占全年径流的25%左右;7~8月约占50%左右。全区夏秋作物种植比例,50年代一般为60∶40,至1980年,夏禾面积竟占到82%,加之“带田”面积扩大,夏灌用水量约占全年需水量的50%以上,因而供需矛盾突出。1986年春季干旱,行署决定压夏增秋,是年夏秋作物比例实际调整到67:33,缓解夏季用水紧张的局面。
  (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从1987年起,全区5个农业县(市)开展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至1994年,推广面积达114万亩,完成大块改沟畦小块灌面积210万亩,亩节水53立方米,亩增产21公斤。
  (七)耙耱保墒,干接湿锄 从50年代起,推广耙耱保墒、干耧湿锄抗旱措施。1984年春季干旱,全区对秋冬泡地普遍耙耱保墒2~3遍,耙耱157.46万亩;夏禾苗水后,干耧湿锄80万亩,占夏禾面积的51.6%。经测定:在0~20厘米土层内,干耧比对照地15天内,每亩可多保持水量11.39立方米;湿锄比对照地10天内,每亩可多保持水量6.23立方米,干耧湿锄可延长抗旱5~7天。
  (八)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1993年全区推广地膜覆盖面积14.07万亩,棚膜面积1.93万亩,保水剂面积3万亩,抗旱作物新品种1万亩,取得良好效益。据测定:0~20厘米土壤含水率,盖膜比对照高2.7%~4.2%。玉米覆膜比对照每亩增产150公斤,增产16.7%。
  (九)合理调配水量 全区农田配水,采取上下游统筹兼顾,河水、泉水、井水统一调配,调余补缺,均衡受益。1993年在抗旱生产中,全区邻县、灌区之间,本着团结用水的精神,相互调剂用水1707.86万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缺水灌区的旱情。
  (十)开展人工增雨活动 1992年以来,地区抗旱、水利、气象部门,在省主管单位支持和驻军的配合下,于5~7月份利用有利天气条件,炮轰云团,开展人工增雨。1994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2点(次),全区受益面积约732.9万亩(次),实增雨量194.6毫米,增水量约1998.6万立方米。
  二、防汛
  〔民国〕时期,区内没有专门防汛机构及防洪设施。一遇洪灾,就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共和国成立后,组织群众兴修水利,防洪抗灾,兴利避害,防患于未然。各大、中型水利、防洪工程,有防汛任务的区、乡和万亩以上灌区水管处、所及水库管理所,成立防汛领导小组,组建抢险队伍,负责防汛抢险工作。1994年改防汛指挥部为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管防汛、抗旱工作。
  (一)实行领导承包防汛工作责任制 80年代以来,每年都由主管水利的副专员主持召开全区防汛工作会议,贯彻中央、省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搞好防汛抢险工作。根据防汛工作的重点,分口分级负责,包水库、包塘坝、包堤防、包在建工程、包有防汛任务的工矿企业,签订责任书,包干负责。实行领导包干负责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落实防汛措施;遇有险情,亲自指挥抢险。防汛办事机构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昼夜值班,做好水情、汛情传递工作,及时报告领导,作出决策,组织防汛抢险工作。
  (二)制定全区防汛工作细则 1987年,地区防汛指挥部制定《张掖地区防汛工作细则》,《细则》列出全区防汛工作重点,规定各级防汛组织的具体任务;明确有关单位防汛抢险职责;制定水库防汛任务及控制运用计划、渡汛方案;提出城镇和河道防汛任务、防洪规划、防洪标准设防、保护河道和防洪工程设施,农村防汛的重点地带、群防群治、撤离疏散办法;对领导承包责任制、抢险准备与实施作出规定;制定奖惩办法,对防汛抢险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对玩忽职守、渎职、失职造成事故者给予处罚,严重者依法惩处。
  (三)通信设施建设 70年代前,防汛工作主要靠电话通信;1978年始用电台通信。至1995年,全区基本形成地、县(市)防汛机构、中型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三级通信网络。全网23个站点,拥有各类电台81台,有通信报话员85人,其中专职10人,兼职75人。地区防汛办公室开办直拨电话业务,与气象部门建立天气预报警报装置。各县(市)防汛办公室和中型水库等防汛重点,实行有线、无线通信双保险。
  (四)水库防汛 各水库成立防汛领导小组,建立防汛抢险队伍,准备防汛物资。中型和小Ⅰ型水库,每年根据防洪标准要求,对总库容、泄洪能力、工程设施完好率、库区山体稳定状况,通过调洪演算确定汛限水位及警戒、紧急、危急水位,科学编制水库防汛及兴利调度控制运用计划。汛期地、县(市)防汛办公室及各水库防汛组织坚持领导带班和工作人员昼夜值班制度,做到通信联络畅通,汛情险情及时上报。各河流量、各中型和小Ⅰ型水库进出库流量,地、县(市)防汛办公室每日都有报表。
  水库抗震复核。张掖地区位于祁连山地震带中段甘青交界地区,国家地震局将全区列为全国第一号重点监视区,区内6座中型水库及部分小型水库均在地震区内。1988年,为做好水库防震工作,地区防汛指挥部组织力量,对双树寺、瓦房城、翟寨子、李桥、祁家店、鹦哥嘴等6座中型水库进行抗震复核,地区行署颁发《张掖地区中型水库抗震复核及溃坝洪水计算、淹没范围和对策方案》。
  (五)面上防汛 区内各主要河流及南北两山的洪水沟都曾发生过洪灾,特别是局部暴雨,造成的灾害严重。历来发洪重点地带是:山丹的龙首山、南山白石崖,民乐的龙山、黄草沟,张掖的南滩、北山人祖口、黑河干流中下流河床两岸,临泽的板桥,高台的南华、合黎、罗城、红崖子等。对易发洪水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群众投劳陆续修建一批防洪堤。每年汛前由乡、村领导负责,开展汛前检查,规定警戒信号,组织群众维修防洪工程设施,疏通河道,建立值班制度,发现险情,立即报警,组织抢险、疏散。
  (六)城市防汛 全区受洪水威胁的城镇主要是张掖、临泽、山丹、肃南4座城市。张掖城区地处低凹盆地,五里墩工业区受山谷水库洪水和黑河洪水威胁大,城周围排洪沟淤塞严重;临泽县城东郊大沙河断面缩窄,河底淤高;山丹县城周围排洪沟填平,受马营河、山丹河洪水及北山洪水威胁;肃南县城受隆畅河洪水及周围山坡洪水危害。对此,地、县(市)组建防汛指挥机构,制订防汛规划,分期兴建城市防洪、分洪工程设施,清除排洪沟淤塞,加强防洪设施管理。遇有险情,立即抢险。张掖、临泽、山丹城上游均有中型水库,地区防汛指挥部提出了水库防震抗震对策方案,县(市)也相应提出措施,以备防患。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