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蓄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蓄水工程
分类号: TV62
页数: 15
页码: 856-8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蓄水工程情况,包括马尾湖水库、祁家店水库酥油口水库、李桥水库、双树寺水库、鹦哥嘴水库、瓦房城水库、摆浪河水库、大野口水库、翟寨子水库的情况。
关键词: 引水工程 水利事业 张掖地区

内容

区内兴修蓄水调节工程始于〔民国〕后期。〔民国〕36年,由水利部甘肃河西工程总队勘测设计高台县马尾湖水库,1949年7月建成,是区内历史上兴建的第一座小Ⅰ型洼地水库。
  1953年,高台县勘测设计芦湾墩水库,动员全县人民,苦战3个月,是年建成,一次蓄水浇地2.3万亩。从而激发群众兴修洼地水库的积极性,至1957年,兴建洼地水库24座。
  1957年,山丹县祁家店水库建成,为省内修建的第一座中型山谷水库。
  1958年,专署决定开展“万库运动”,提出“万水归库”,掀起全民“大办水利”运动,仅张掖地区范围内就开工兴修30座水库。由于盲目蛮干,急功近利,事倍功半,劳民伤财。是年列入计划的皇城、李桥、翟寨子、酥油口水库下马;未列入计划的双树寺、瓦房城、鹦哥嘴、长沟寺等中小型山谷水库全部停建;洼地水库因选址不当、施工质量低,先后废弃。仅二坝等9座水库能发挥效益。
  1970年以后,强化水利规划和勘测设计工作,分期分批开展水利建设。至1978年,先后建成双树寺、瓦房城、鹦哥嘴、李桥4座中型水库和摆浪河等11座小型山谷水库。各县还兴建80余处小聚大放的塘坝。
  1978年后,在国家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下,全区加快蓄水工程建设。从1982年开始,兴建翟寨子、大野口、小海子上库、硖口、韩家墩等中小型水库5座。对摆浪河、石灰关、酥油口、二坝、平川、双泉湖、黑达坂、鹦哥嘴、寺沟、流水口、水关河等水库进行加固加高与隐患处理。双树寺水库扩建溢洪道,瓦房城水库进行滑坡处理。工程的规划布局、外部造型、库区美化、管理设施和工程质量,较前有明显改进和提高。
  至1995年,全区赖以灌溉的25条主要河流,已有18条在出山口建起蓄水工程,建成山谷水库22座,连同川区22座洼地水库,全区有水库44座。其中有双树寺、鹦哥嘴、瓦房城、祁家店、李桥、翟寨子6座中型水库,摆浪河、大野口、马尾湖、芦湾墩、鲍家湖、小海子、大湖湾、白家明塘、二坝、石灰关、水关、双泉湖、平川、酥油口、寺沟、三十六道沟、流水口等18座小Ⅰ型水库,蓄水量在百万立方米以下的金畅河等20座小Ⅱ型水库。全区蓄水总库容达1.83亿立方米。有塘坝35座,蓄水量175.4万立方米。
  一、马尾湖水库
  水库位于高台县城西北35公里的黑河南岸。〔民国〕36年设计,翌年7月始修,38年7月竣工。马尾湖水库以马尾湖、西湖、胭脂堡湖相连的三湖为库址,洼地加建围堤,分上下库,库区平均宽800米,总库容量780万立方米,引蓄黑河春季余水。
  (一)水库设计 水库工程由围堤、引水渠、给水渠、防洪闸和进、泄水闸、给水涵洞组成。
  【围堤】总长9.76公里,出水高度0.7米,最大坝高4.69米,顶宽2.5~3米,迎水面堤坡均设黏土隔墙一道,沙土基础与背水坡脚添设隔墙。围堤迎水面用块石衬砌防浪护坡7.5公里,其余用草皮护坡。
  【引水渠】渠口在镇江堡东2.5公里处的黑河南岸,为无坝引水,渠长2.1公里,用草皮衬砌,进水流量每秒7.5立方米。
  【给水渠】给水渠入口设于下库围堤东北角的给水洞出口处,下游入黑河,渠长567米,草皮护坡,过水量每秒10立方米。
  【防洪闸】防洪闸设于引水渠150米处,双孔,块石、条石修砌闸墩,单孔宽2米,为插板式启闭,闸高3.1米,流量每秒7.5立方米。
  【进、泄水闸】设于引水渠1520米处,进水闸双孔,单宽2米,闸高2.6米,插板式启闭,进水流量每秒7.5立方米;泄水闸双孔,单宽1.5米,闸高2.6米,均采用块石、条石砌筑。
  【上库给水涵洞】设于围堤北侧,条石砌筑拱形涵洞,长14米,高1.75米,宽1.5米,设木质闸门,安装平转后盘螺杆启闭机,最大流量可于4天内将上库蓄水全部泄入下库。
  【下库给水涵洞】设于下库围堤东北侧,因洞顶穿越临河渠,故采用料石砌筑双孔拱形涵洞,洞长20.95米,高1.2米,限制流量每秒4立方米,闸门及启闭设施同上库给水涵洞。
  (二)水库施工水库由高台、鼎新两县共同兴建。围堤土方回填靠肩挑筐抬、人力夯砸,并从30公里以外的正义峡开采块石浆砌建筑物,重要部位及水下部分用水泥沙浆勾缝,坝面用草皮护砌。完成工程量36.48万立方米,由中央政府拨支河西水利工程款建造,按〔民国〕36年末价值计算为165亿元(折合人民币165万元)。
  (三)水库建筑物改建与防浪 1950年以后,对马尾湖水库建筑物多次进行改建。1957~1977年,改建上库东坝输水闸、防洪闸,下库东坝输水涵洞,南干渠平交闸,北干渠进、泄水闸及公路桥,使上下库蓄水顺利输入罗城南、北干渠。
  洼地水库防浪护堤,关系水库的安全运行。1950~1957年,水库发生4次大风浪,击毁防浪设施,危及水库堤坝安全。1978年春季复修库堤时,用石块衬砌防浪护坡1200米,蓄水后在块石空隙插植毛柳,当年成活,增强固结块石作用,继而完成块石防浪护坡7.5公里,库堤种植红柳、河柳等灌木5公里,防风固堤效果良好,沿用至今。
  (四)水库管理及效益 1949年7月马尾湖水库建成,1950年元月河西工程总队将水库移交高台县,成立“马尾湖水库管理所”,职工4人,其中高台县3人,鼎新县1人,共同管理水库。1957年改为“水库管理站”,隶属罗城水管所领导。
  马尾湖水库为高台、金塔(原鼎新)两县受益,水量6.4分成。灌溉高台县罗城乡、金塔县芨芨、鼎新、双城等乡耕地3.3万亩。
  1957年罗城乡建成白家明塘水库,库容350万立方米。1966年张掖专区水利局和两县协商,将白家明塘水库蓄水240万立方米调给金塔鼎新片,减少输水距离22公里;马尾湖水库由罗城乡调剂使用。维修用工仍按原比例承担。使罗城乡实现河水、库水并灌,保灌面积达2.35万亩,发展林地近0.5万亩。
  二、祁家店水库
  位于山丹县城西7.5公里,山丹河中游。水源主要为山丹河上游马营河、寺沟河等河流地表水经多次重复利用后,在清泉乡一带汇集成潜流泉水溢出地表进入山丹河,建库前年径流量为3784万立方米。灌溉山丹县清泉乡祁家店村、东乐乡9个村、张掖市碱滩乡架子墩、古城村和张掖农场山羊堡站耕地3万多亩。1956年8月开工兴建,1957年9月建成,总库容2100万立方米。
  (一)水库设计 水库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小坝(副坝)、输水洞、溢洪道组成。
  【拦河大坝】为土石混合坝,坝长318米,高22.5米,顶宽6米,底宽137米。
  【小坝】在大坝右侧的山谷中,坝高14.5米,长133米,顶宽4米,底宽58米,采用均质坝型。
  【输水洞】设计在小坝下面,进口为2孔,单宽0.8米,高1.2米,矩形断面,经5.6米渐变段合成1孔,宽1.2米,高1.5米,城门形断面,全长58米,最大输水量每秒17立方米,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进口处设钢筋混凝土操纵台,高13.4米,安装平轮启闭机2台,以拉杆连接平板木质闸门。输水洞出口连接陡坡及消力池,浆砌石砌筑。
  【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山谷沟槽中,宽20米,长100米。洪水流量采用50年一遇设计,泄洪流量每秒120立方米;按500年一遇校核,最大洪水流量每秒750立方米。设节制闸6孔,为混凝土建筑,装有叠梁式活动木板闸门。溢洪道下段为急流槽,宽12米,落差14米,全部采用浆砌石衬砌。
  (二)水库施工 水库建设由山丹、张掖两县承担,抽配干部100多名,山丹县动员15个乡的民工,组成15个中队,上工高峰人数达5076人;张掖县动员18个乡的民工,组成18个中队,上工高峰人数达3209人。1956年8月开工,1957年9月竣工,历时1年。
  水库修建靠土法上马,人力劳作。完成工程量68.9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97.8万个,总造价21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万元,群众自筹115.5万元(含劳动工日折价)。
  (三)水库管理及效益 1957年祁家店水库由山丹河水利管理所管理。1961年10月成立“祁家店水库管理所”。1981年2月成立“祁家店灌区水利管理处”,下设“祁家店水库管理所”。水库建成初期,灌溉面积由3.27万亩增加到3.82万亩。后因上游滥开荒地,兴修水库、浆砌渠道,中游打井提灌,致下渗补给地下水锐减。至1992年祁家店水库入库量仅为375万立方米,比1963年入库水量2929.69万立方米,减少87.2%,灌溉面积下降为0.86万亩。
  为缓解祁家店水库严重缺水,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1993年9月完成《山丹县马营河流域水利规划》,报请省水利厅于1994年元月批准。按《规划》要求上游严禁开荒,适当退耕还牧,保护水源;中游集约经营,大力推广田间节水措施,提高保灌程度,山丹盆地不继续超采地下水;下游保证生存,适度恢复部分祁家店灌区的灌溉面积。并相应制定水利工程系统方案。《规划》从1994年开始分期实施。
  三、酥油口水库
  酥油口水库位于张掖市南56公里的酥油口河大石关处,是当代全区兴建的第一座堆石坝小Ⅰ型山谷水库。酥油口河发源于肃南县黑大坂,至水库长33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480万立方米,为张掖市、民乐县相邻的安阳、南古两乡16个村共同引灌。
  1956年专署水利局邀请青海省地质大队进行地质勘测,选定采用定向爆破兴建堆石坝作为典型示范工程。1957年9月开工,1959年停工。1969年由地区水电局设计,二次上马续建,1972年建成。
  (一)水库设计 水库工程由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组成。
  【大坝】坝高54.6米,长96米,顶宽6.5米,设计库容370万立方米。坝前采用大体积混凝土面板斜墙防渗,面板背后设干砌石、浆砌石、沥青砂浆辅助防渗面板防渗。坝后铺砂石垫层,干砌石护面。
  【输水洞】设在西山,为无压矩形涵洞,洞长143米,高1.3米,宽1.2米,洞壁混凝土衬砌厚度0.5米,过水量每秒5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20立方米。洞口设双扇钢木结构斜拉闸门,用两台20吨螺杆式启闭机控制启闭。
  【溢洪道】正堰式溢洪道,位于西岸,净宽7.8米,分3孔,单孔宽2.6米,闸门采用钢木直立式,安装7.5吨螺杆启闭机3台,设计溢洪量每秒53.6立方米,渠身用浆砌石衬砌,闸墩用混凝土浇筑。
  (二)水库施工 1957年9月,酥油口水库由张掖、民乐两县施工,定向爆破,当年修通进坝公路。1958年秋季开始在西山坝顶以上进行大爆破,1959年初完成有效堆石5万立方米,坝高达12米,开凿输水洞长116米。因大坝基础未作彻底处理,防渗墙为石灰砂浆砌筑,质量差,是年秋洪水又漫过坝顶,冲毁隧洞12米,大坝、洞身均遭破坏,工程停建。
  1969年7月,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立项上马,开工续建,1972年建成,有效库容330万立方米。完成工程量16.25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30.37万个,工程费67.63万元。
  (三)水库加固处理 酥油口水库初建于“大跃进”年代,完成于“文革”时期,工程质量差,存在隐患,多次加固处理。1972年排除输水洞堵塞,1974年灌浆处理坝肩漏水,1975年修补溢洪道,1978年更换木质闸门为钢闸门及启闭螺杆,1982年坝顶加筑肢体,1989年因斜拉闸门关闭不严改为竖井,井内安装前后两块平板闸门分别作检修和控制蓄水之用。
  (四)水库管理及效益 1972年4月,地区水利局与张掖、民乐两县商定,成立酥油口水库管理所,由地、县水利局各派1人,组成有乡村干部参加的水库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水库。1979年经三方研究确定由地区水电局直接管理,建立水库管理所,以下灌区各自成立水管站,履行管水、用水职责。1980年地区水电局把水库移交给地区黑河流域管理处管理。
  酥油口水库管理所,按历史分水制度给两干渠配水,其中东干渠为四分之一,西干渠为四分之三。水费由灌区管理站收缴,两干渠管理站按配水面积,负担水库维修、养护及水管工工资、业务费。
  酥油口水库建成、加固后,灌溉面积达5.5万亩,比建库前增加2.05万亩。
  四、李桥水库
  李桥水库位于山丹县城南31公里,霍城河汇入马营河以北2公里处。马营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集雨面积114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364万立方米。由马营、花寨、李桥、位奇、陈户、清泉等乡41个村分渠引水灌溉。
  李桥水库初建于1958年,1960年停建。1967年复工续建,1973年建成。运行后发生多处险情,1976年开始第三期加固处理,1980年底完工,达三级工程、千年一遇防洪和七度地震防御标准,总库容增加至1540万立方米,运行良好。水库灌溉面积由4.33万亩增加到12.5万亩,马营河灌区成为山丹县最主要的粮油产区。
  (一)水库设计 水库主体工程由土坝、输水洞、溢洪道组成。
  【土坝】为大断面壤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高25.4米,长1480米,顶宽5.4米,底宽137米,心墙底宽71米,防浪墙高1.3米,坝前坡用块石护面,坝后为跨河公路。
  【输水洞】布设在大坝中段下部,输水洞前后段为城门形无压钢筋混凝土单孔结构,宽1.4米,高1.97米,长59.5米,壁厚0.5米;中间为双孔长方形断面,设暗式操作井,并高14.3米,顶部建平台,用两台平轮启闭机,起吊两肩平板钢闸门。操纵井后部仍并为1洞,出口设消力池,与马营总干渠连接,过水量每秒25立方米。
  【溢洪道】置于大坝东侧,为岸边开敞式,前段进口为浆砌石喇叭口引水渠,其后为混凝土结构的挡水堰,底宽33.9米,渠深3米,安装充气式橡胶坝挡水,堰后渠宽渐变为16.6~11.6米,经陡坡连接浆砌石泄水渠,洪水泄入归河床,全长400米,最大泄洪流量为每秒645立方米。
  (二)水库建设
  第一次兴建 1958年7月破土动工,初拟坝高7米,开工后改坝高24米,后将坝高增至26米。1959年边清基、边回填,10月大坝合龙,完成输水洞开挖衬砌。1960年续填大坝,10月份土坝填高到14米,因经济困难而停工。完成工程量74.5万立方米,投劳动工日131.6万个,投资135万元。
  第二次续建 1967年4月复工续建。清除原表层松散壤土,处理坝面裂缝;按设计回填大坝,达到坝长1360米,高24米的标准;对输水洞壁进行加固,过水量每秒10立方米,整修消力池,建起进口启闭台,安装两块平板闸门;在大坝中段兴修坝下城门洞式溢洪洞,泄流量每秒25立方米,至1973年秋完工,库容量达820万立方米。共投入劳动工日118.2万个,完成工程量64.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38万元。
  第三次加固处理 1973年7月,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前往李桥水库参观时指出:“这样大的水库没有溢洪道不行”,并向省上建议。1974年冬水库蓄水达826万立方米,第二年春灌时,发现输水洞西侧坝后漏水,时浑时清,浑时夹带泥沙,渗水量秒6.19升。数日后,输水洞周围坝体局部渗漏量每秒118升。遇此险情后,地、县水利部门立即采取抢险措施,并详细查清渗漏原因。山丹县要求加固水库。
  1976年地区水电局进行李桥水库加固处理设计,6月开工。清除大坝东西两段635米坝基;将原输水洞予以封闭,将原溢洪洞进行加固,改为输水洞,并兴修进水检修闸;将大坝加固加高1.4米,使有效库容增加到1416万立方米;在大坝东岸新建开敞式溢洪道,安装橡胶坝挡水。加固处理工程于1980年底全部完成,投入劳动工日132.4万个,完成工程量65.5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61.7万元。
  李桥水库三期工程均由山丹县组织施工。第一期工程正值山丹、民乐两县合并,由两县抽劳5000余人;后两期工程由山丹县抽劳兴建。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大坝靠石、木、铁夯人工夯打,石料靠人挑肩抬。三期施工,历时15年,完成工程量204.4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382.2万个,国家投资534.7万元。1980年12月,省水利厅组织领导、专家,对水库进行验收。
  (三)水库管理运行 1957年成立“马营河水管所”,兼管水库运行。1979年成立“马营河水利管理处”,下设“李桥水库管理所”负责水库管理工作。
  五、双树寺水库
  双树寺水库位于民乐县永固乡上湾村洪水河峡谷,距县城9公里。洪水河发源于祁连山东段鹿角山北麓,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水库以上流域面积578平方公里,水库下接益民总干渠。灌溉洪水、三堡、六坝、北部滩4乡66个村和国营民乐农场、林场、园艺场的耕地。
  (一)水库设计 1966年10月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对双树寺水库进行初设,1971年元月民乐县委托省水电设计院第二总队重编《双树寺水库开工报告》,并承担技术设计任务,1973年6月完成技设,总库容2530万立方米。水库为三级工程,按7度地震和千年一遇洪水设防。
  水库主要建筑物有拦河坝、输水隧洞、滋洪道。
  【拦河坝】大坝采用壤土心墙砂砾石壳,高58.5米,长541.85米,顶宽6米,最大底宽295.25米,左岸阶地195米长为副坝段。心墙顶宽4米,底部设深4米、宽12米的截水槽。坝顶兼作对外跨河公路。
  【隧洞】置于大坝左岸,长444.5米,洞径2米,为钢筋混凝土衬砌圆形压力输水洞。全洞分进口明渠段、拦污栅、检修闸门竖井、发电支洞分岔段、出口锥形阀室等。检修闸门操纵室设在竖井顶部,为两层砖混结构,安装2×2平板闸门,用25吨双吊点卷扬机启闭。隧洞出口为直径1.7米锥形阀控制水量,最大过水量为每秒36立方米。
  溢洪道位于左岸四级台地上,和坝体相连,为岸边开敞式,由引水渠、溢洪堰、泄流明渠组成,全长275米,最大泄洪流量每秒194立方米。溢流堰6孔,总宽24米,安装高2.8米露顶式平面钢闸门,配10吨人力、电动两用启闭机。
  (二)水库建设 1969年5月,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批准修建双树寺水库,确定以农建十一师为主进行施工,7月动工,后因故停工缓建。
  1971年4月开工续建,由民乐县组建工委会领导施工,地区水电局派员指导,农建十一师和民乐县抽配干部30余人参与施工工作。是年开挖基础,回填大坝;1972年9月—10月,组织劳力突击施工;1973年5月,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主要领导亲自带领民工上库,万余民工突击20多天,9月中旬大坝截流,10月完成龙口清基。为使翌年汛前大坝达到拦洪高程,在龙口搭筑施工工棚8000多平方米,高20余米,用大火炉取暖,冬季施工两个多月,回填土砂20万立方米,土坝高达16米。1974年5月,再次组织大规模突击施工,省水利厅派1名工程师现场督导,会战高峰期出动民工1.46万人,上坝工程量日达7000立方米。6月10日大坝填筑高程达到拦洪要求。1975年7月大坝基本完成。同期完成输水洞开挖、衬砌、设施安装和溢洪道施工,1975年11月建成。投入劳动工日530.9万个,完成工程量44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980万元。
  双树寺水库建设,靠土法上马,人力施工,1972年山丹军马局帮助制成一批小炮车,在运料上发挥了作用。民工自建施工住房,挖窑洞1050孔,修地窝铺2.4万平方米,自制硝胺炸药320吨,自备碾压机械,自建1座施工小水电站,节约工程费、材料费、发电油料费100余万元。1978年9月,省水利厅组织验收,工程合格。
  (三)溢洪道扩建 1978年3月省水电设计院对双树寺水库设计泄洪进行暴雨洪水的补充分析,为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对水库泄洪工程进行扩建,设计洪水按千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每秒852立方米,除水库调洪外,总泄洪量为470立方米,其中新扩建溢洪道(正常)泄洪量每秒228立方米,原溢洪道(非常)泄洪量每秒206立方米,输水洞泄量每秒36立方米。新建溢洪道中心线相距27米,两个泄洪闸成高低孔形式,堰顶高差为1.5米,闸前引水渠为两闸共用。新建溢洪道全长292米,泄洪闸设2孔,弧形闸门,单孔宽6米,高4.5米,固定式卷扬机启闭,上部操纵室、公路桥与原溢洪道相接。
  1982年6月—1986年完成扩建溢洪道工程,对旧溢洪道右侧边坡和鼻坎尾端进行加固处理。
  (四)水库管理及效益 双树寺水库建起后成立“水库管理处”,后与灌区合并,下设水库管理所负责水库运行。灌溉面积由建库前13.64万亩,增加到20.1万亩,超过水库设计近期17万亩的规划面积。
  六、鹦哥嘴水库
  鹦哥嘴水库位于临泽县城南42公里梨园河中游的骆驼脖子。梨园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柴诺山,库址以上流域面积162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31亿立方米,灌溉临泽县新华、倪家营两乡和沙河、小屯乡的部分村社,张掖市甘浚乡的祁连、小泉村和国营临泽农场、牛场、良种繁殖场等单位耕地。
  1970年地区水利局对鹦哥嘴水库进行勘测设计。1971~1975年完成第一期建设工程,总库容1350万立方米。运行中因防洪标准偏低,洪水威胁大坝安全。1980年进行水库加固加高工程设计。1982~1988年完成第二期水库加固加高工程,总库容为2500万立方米,达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和7度抗震的设防要求。
  (一)水库设计 水库工程由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组成。
  【大坝】坝型为壤土心墙砂壳坝,高46.2米,长471米,底宽242.85米。第一期工程坝高38米,坝顶宽6米,主坝长177.5米,副坝长275米。第二期工程大坝加高8.2米,坝顶宽7.9米,主坝长180米,副坝长291米,上部19米土坝改为斜墙与原土坝相接。
  【输水洞】第一期工程输水洞建于大坝中段鹦哥嘴岩石之中,隧洞长116.15米,用钢筋混凝土衬砌,最大泄水量每秒35立方米。第二期工程设计,在大坝东岸新开输水洞,长343米,洞径为3.5米圆形压力隧洞,竖井高30.84米,安装3.5米方形闸门1块,起吊重量为65吨。隧洞后段有发电支洞分岔段,洞口安装宽3米、高2.7米的弧形闸门,最大泄水量每秒115立方米。原输水洞相应从坝后延长62.7米,为继续放水和宣泄库内泥沙之用。
  【溢洪道】第一期工程,溢洪道设在大坝东侧,为岸边开敞式。进口为宽顶堰,渠深2.5米,宽35米,建闸9孔,每孔净宽2.7米,溢洪道长283.5米。第二期工程,随大坝加高,旧溢洪道废弃,在东山坡新修开敞式溢洪道,全长455米,由引渠、节制闸、泄洪渠、挑流鼻坎组成。节制闸为两孔,每孔净宽10米,渠宽7米,安装10×7米弧形闸门控制泄流,最大泄洪能力每秒688立方米,连同新旧输水洞,总泄洪量达每秒839立方米。
  (二)水库建设 第一期工程1971年5月开工,1975年底竣工,历时4年半,完成工程量120.58万立方米,劳动工日384.34个,实际投资356.4万元,比计划节省51.6万元。第二期加固加高工程1982年动工,1988年末竣工,历经6年,完成工程量137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146万个,国家投资1244万元,其中省“两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394万元。
  (三)库区东山滑坡处理 1983年5月,正值水库加固加高工程施工阶段,库区东山出现滑坡迹象,当即进行监视观测。1985年省水利厅、省滑坡泥石流研究所、铁道部科学院西北研究所滑坡室专家及地、县技术人员在现场召开滑坡鉴定会。会后由地区水电处设计队进行滑坡处理勘测设计,经省水利厅批准,投资160万元,从1988年5月开始处理滑坡,由地区水电工程局承建,于1992年完成。
  (四)水库管理及效益 1975年成立“鹦哥嘴水库管理处”,统管水库和灌区。水库观测、控制调蓄、防汛排洪等制度完善。灌溉面积由建库前6万多亩,第一期水库兴建后达9万多亩,第二期水库加固加高后达14.7万亩。1991年10月,省水利厅组织验收,工程合格;1991年11月,鹦哥嘴水库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优质工程;1994年4月,省建设委员会授予“优质样板工程”称号。
  七、瓦房城水库
  瓦房城水库位于民乐县大都麻河上游瓦房城北1.5公里处,距县城35公里。大都麻河年径流量8272万立方米,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灌溉民乐县新天、李寨、杨坊、南古4乡及张掖市安阳乡王阜庄47个村的耕地。
  1972年初设,1975年12月动工,1978年底竣工。1980~1982年西坝肩连续发生滑坡,竖井检修闸被毁,随之进行处理,1985年底完成第一期滑坡处理工程。
  (一)水库设计 水库工程设计为三级工程,按7度地震、五百年一遇洪水设防,总库容2160万立方米,由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组成。
  【大坝】坝型为壤土心墙砂砾石坝壳,高48.5米,顶宽6米,底宽260.25米,坝顶长556.05米,用干砌卵石护面。
  【输水洞】主洞直径为2.5米,发电支洞为2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压力洞,主洞长304米,支洞长60米,洞身衬砌厚度0.5米。主洞设有进口洞脸、浅水检修闸室、深水竖井检修闸室、主支洞分岔口、出口锥形阀、陡坡及消力池。最大过水量每秒34立方米。
  【溢洪道】为岸边开敞式,设计泄洪量每秒204立方米,校核每秒417立方米。闸室设计充气式橡胶坝。坝高3.4米,长30米。左岸设空压机室,闸室上部架设人行双曲拱桥,闸后为明渠段,矩形陡槽及挑流鼻坎。
  (二)水库施工 1975年12月组成240人的专业队开挖输水洞,总长340米,1978年完成输水洞全部混凝土浇筑和设备安装任务。大坝施工从1976年2月开始基础开挖,5月开始大坝回填。工地正常劳力3000~5000人,每年利用春播后、夏收后等农闲时期进行突击,每次20多天,上劳0.8~1万人。1977年9月截流,是年大坝回填工程量欠账20多万立方米。1978年5月,集中县、社各级主要领导到工地指挥,省水利厅派工程师督导,参加拦洪抢险民工1.02万人,牲畜9000多头,履带拖拉机百余台,架子车近万辆,大坝土砂料回填日进度达7000多立方米,突击40多天,于7月中旬大坝达到拦洪高程。后经10—11月最后一次突击,年底基本完成全部主体工程任务。1977年10月开始修建溢洪道,至1979年完成;橡胶坝于1982年10月安装就绪。整个工程靠土法上马,人力实施,完成工程量463.14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581.15万个,国家投资1140万元。
  (三)水库左坝肩滑坡处理 1980年6月28日、7月4日,水库左岸坝轴线上游50~190米范围内发生严重滑坡,滑坡厚度约10米,土石方约50万立方米,将输水洞钢筋混凝土检修竖井上部推倒。1981年4月23日、1982年8月28日,两次在原滑坡处顶部又发生滑坡,滑动土石方约24万立方米。滑坡发生后,地、县水利部门一面对滑坡进行调查研究,一面组织力量进行整修。省水利厅委托省水电设计院二总队,于1982年6—11月对滑坡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是年12月省水利厅邀请铁道部西北研究所、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组织省水电设计院二、三总队和地、县水电局技术人员,在工程现场召开滑坡论证鉴定会,产生滑坡处理《会议纪要》。地区水电局于1983年3月提出初设,是年8月省水利厅批准,民乐县成立水库抢险工委会,负责组织滑坡处理,至1985年10月完成。完成工程量110.34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07.44万个,共用资金274.7万元。
  1989年9月省水利厅组织对瓦房城水库进行验收,质量合格。
  (四)水库管理及效益 1979年春建立瓦房城水库管理所管理水库。灌溉面积由建库前的7.52万亩增加到9.8万亩。
  八、摆浪河水库
  摆浪河水库位于高台县新坝乡以南15公里五湾屯庄以下600米处。摆浪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天涝池一带,年径流量5150万立方米,为新坝乡灌溉的主要水源。
  摆浪河水库是在第四纪玉门砾岩上兴建的一座小Ⅰ型山谷水库。1970年地区水电局与省地质局水文二队配合,对摆浪河进行全面考察,确定在第四纪玉门砾岩基础上试验修建水库。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建成低坝,以观成效,1972年4月至1975年11月兴建;第二期扩建加高工程,1980年5月动工,1983年10月建成。水库运行正常,效益显著。
  (一)水库设计 摆浪河水库两期工程均由地区水电局(处)设计。
  第一期工程设计
  【大坝】为壤土心墙沙砾壳坝型,高35米,顶长431米,顶宽5米,最大底宽145米。坝基、坝肩心墙的基础均嵌入玉门砾岩较坚硬层。总库容420万立方米。
  【输水洞】设在右岸,为无压洞,全长361.5米,断面为城门形,直墙高1.05米,底宽1.5米,半圆直径0.75米,混凝土衬砌厚度0.4米。进口设两孔进水闸,宽0.8米,高1.2米,最大泄流量每秒15立方米。竖井高27米,安装两台20吨手摇启闭机。管理洞从坝顶右侧悬崖坡开1条长220米的山洞通往闸室工作桥。
  【溢洪道】设在左岸坝肩,为开敞式溢流,最大泄洪量为每秒218立方米,进口设闸6孔,每孔净宽3米,全长260米,为细砾混凝土砌石,出口为挑流消能。
  第二期加高工程设计
  【大坝】在原基础上加高7.1米,最大坝高43.5米,顶长465米,顶宽6米,坝底宽214米,壤土心墙自2353米高程以上改为斜墙。总库容715万立方米。
  【输水洞】土坝加高后,出口延长34米,压入后坝坡内,隧洞总长395.5米,竖井加高8.6米,竖井闸台安装25吨人力、电动两用启闭机。重开工作走廊,廊道口底部比坝顶高2.1米,断面为上圆下方城门形,宽2.1米,高2.07米,全长297米,出口与工作桥连接。全部用混凝土预制块衬砌。
  【溢洪道】为实用堰型溢流坝,设闸两孔,安装高4.5米,宽10米弧形钢闸门两扇,采用2×7.5吨启闭机提吊,闸墩顶设人行工作便桥及闸室。溢流坝后接40米泄流明渠,明渠下接消力池。溢洪道全长189米,最大泄洪量为每秒355立方米。
  (二)水库施工 第一期工程 1972年4月经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批准,5月开工。高台县组建工委会,由新坝公社受益的13个大队抽调民工施工,平时上库1000多人,突击高峰达1500多人,土法上马,人力施工。1974年8月土坝合龙,1975年11月基本竣工。完成工程量147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96万个,国家投资105万元。
  第二期工程 1980年元月经省水利厅批准,5月正式开工,1983年10月基本竣工。由高台县组建工委会,新坝乡受益大队抽调民工施工。鉴于一期工程群众负担过重,遂增强机械施工力量,由地区水利机械施工队施工,进行机械推土、拉运土石砂料、机械震动碾压砂壳坝等作业。民工常年保持1000~1200人,并组织两次大突击,1981年9月组织民工2500人,汽车48辆,推土机8台,架子车1200辆,突击80天,完成16.7万立方米旧坝部分拆除任务;1982年4~6月,集中劳力1500人,汽车43辆,架子车800辆,突击回填大坝,70天完成工程量23.5万立方米。二期工程完成工程量152.8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64.3万个,国家投资565万元。1984年9月,省水利厅组织验收,列为地区优质工程。1991年11月,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优质工程”。
  (三)水利管理及效益 1982年成立摆浪河水库管理站,隶属新坝水管所管辖。
  摆浪河水库一期工程完成后,灌溉面积由建库前1.5万亩增加到3.3万亩;二期工程完成后灌溉面积达5.2万亩。
  水库运行中,1995年8月25日发现左坝肩迎水面出现两个塌坑,1号坑深1.2米,直径7米;2号坑深3.5米,直径3.5米。险情发生后,地区水电处领导和技术人员现场察看,决定先开挖,查清坍塌原因和塌陷深度。8~10月完成开挖追踪渗径任务,10月中旬省、地水利部门领导、专家会同县领导,在水库现场召开论证会。经察看分析认为:水库左肩迎水面发生坍塌的原因,是新老坝体不均匀沉陷产生局部裂缝,形成集中渗流通道,造成渗透破坏。提出除险加固方案是将已开挖坝段的斜墙全部拆除,再分层回填,恢复原坝体。高台县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冬季施工,计划1996年5月完成。
  九、大野口水库
  大野口水库位于张掖城南50公里大野口河上游红石峡。大野口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野牛山,年径流量1800万立方米,灌溉张掖市花寨乡7个村耕地。
  1980年经省水利厅批准兴建,6月开工,1987年开始蓄水,1988年建成。
  (一)水库设计 1979年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与张掖县水电局联合勘测设计,总库容350万立方米。由拦水坝、溢流坝、坝内廊道、放水洞、放空洞组成。
  【拦水坝】因坝址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壤土、砂石料均在十余公里的山口以外,唯块石较易开采,故选用浆砌石重力坝型。大坝高57米,顶长161米,顶宽4米,底宽50米,长40米。大坝主体结构为浆砌石,在迎水面设钢筋混凝土面板,面板厚度直立段为1.5米,下部5.9米;下游坝坡用混凝土预制板护砌。水库溢流坝、廊道、放水洞、放空洞均在坝体内设置。
  【溢流坝】采用河床式坝面溢洪道溢流,位于大坝中段,由溢流堰、陡坡和鼻坎组成。溢流堰顶距坝顶5.33米,总宽13.2米,设两孔,单孔净宽5米,用两扇4.5×5米的弧型门控制水流,人、电两用双吊点卷扬机启闭,最大泄洪量每秒182立方米。溢洪堰下游连接鼻坎挑流消能,鼻坎高出河床15米,鼻坎下部为空腹球状。
  【坝内廊道】设置在坝轴线上游,为高、宽各2.5米城门洞形。底层垂直坝轴线方向有交通廊道,施工时为导流渠底孔使用。随着两岸山坡地形,廊道顺坡而上,在坝高27米时与水平廊道连通,可用于坝内排水,可沟通上下交通。
  【放水洞】布设在坝体西段,圆形,洞径1米,长27.32米,最大泄水量每秒7.5立方米。进口段设竖井,高34米,安装1×1平板检修闸门,用2×8吨卷扬机启闭。出口选用直径800毫米锥形阀控制水量。
  【放空洞】设于放水洞东侧,溢流堰旁,为圆形洞径,直径2米,长37.8米,最大泄水量每秒40立方米,可排沙、防汛两用。进口为2×2米平板检修闸门,出口安装1.7米锥形阀,阀后为散射式消能。
  (二)水库施工 1980年6月开工,改建张大公路3公里,架设跨河拱桥及开辟施工道路。198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而缓建,1982年9月复工。
  水库实行工程投资包干,1984年工委会与主管部门签订包干责任书。施工实行承包,按工序进行大坝基础开挖处理、坝体衬砌、建筑物浇筑、设备安装。1987年4月截流,是年9月大坝主体工程完成。以人工施工为主,抽劳800余人。1984~1985年,施工高峰期,非受益区19个乡出劳力支援,完成工日34万个,占总工日的25%。辅之以机械施工,混凝土搅拌机、吊架式升降机和运输机械参加施工。动员机关车辆85辆,突击拉运石料2000多立方米。固结灌浆与帷幕灌浆,由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钻探队承担。固结灌浆布置在坝上下游坝脚,共钻266孔,深4~5米,总孔深1335.36米,注入水泥212.5吨;帷幕灌浆孔布置在坝体上游防渗面板后3米处,单排布孔,孔距3米,钻孔62个,一般深45米左右,最深64米,总深度2772.7米,分三序孔施工,随防渗墙上升交错进行,注入水泥288.5吨,于1987年10月完成。此为全省已建最高的浆砌石重力坝。
  水库施工历时6年,于1988年9月竣工。完成工程量45.588万立方米,劳动工日136万个,总投资953万元,其中预算内基建拨款125万元,省“两西”专项资金78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0万元。
  1989年9月,省水利厅组织省、地、市有关单位进行验收,认为该库首次在省内采用浆砌石重力坝,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紧凑美观,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优良。1990年12月、1991年11月,省建设委员会、水利厅将大野口水库评为全省优质工程。
  (三)水库管理及效益 1987年成立水库管理站管理水库,隶属安阳水管所领导。灌溉面积由建库前1.46万亩增加到2.9万亩。
  十、翟寨子水库
  翟寨子水库位于民乐县城东10公里的翟寨子村,童子坝河中游原东干渠渠首南侧600米处。童子坝河发源于祁连山俄博岭北麓,年径流量6400立方米,水库上游流域面积451平方公里。受益地区有民乐县的南丰、永固、民联、洪水4个乡的54个村。
  (一)水库设计 翟寨子水库由地区水电局于1983年设计,总库容1460万立方米,三级工程,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抗震裂度为7度设防。水库主体工程由拦河大坝、输水洞、溢洪道组成。
  【拦河坝】坝型为混凝土齿墙、壤土心墙、沙砾坝壳混合坝,最大坝高24.5米,顶长1494米,顶宽6米。
  【输水洞】设置在大坝左岸,为地下埋涵式圆拱直墙无压洞,全长502米,最大泄水量每秒54立方米,由主洞、副洞和灌溉洞组成。主洞长75米,由引渠、喇叭口、压力洞和竖井组成。竖井高18.5米,安装2×2米平板工作闸门与检修闸门各1扇,操纵室采用25吨卷扬机启闭。副洞长110米,出口设扩散段、陡坡、消力池和分洪节制闸。灌溉洞出口有梯形明渠连接干渠。
  【溢洪道】设在左岸二级台地上,由曲线型引渠、闸室、明渠段、陡坡、挑流鼻坎组成,全长489.1米。闸室分2孔,装有宽8米、高4.5米弧形闸门控制水流,用7.5吨卷扬机启闭。最大泄洪量每秒327立方米,末端有904米防洪堤。
  (二)水库施工 1984年动工,由民乐县组建工委会领导施工。为减轻农民负担,采用大量机械施工。民工以专业队与突击队相结合的方式,配合机械施工,并承担输水洞、溢洪道等部位的施工。实行工程分期分段承包责任制,强化施工进度管理和质量监督。
  在水库建设中,兴建上坝公路4.16公里,架设输电线路6公里,通讯线路60公里,平整坝后土地175.9亩,植树6.8万株,种草58亩,建管理房1244平方米,全部工程于1989年10月竣工,使用国务院“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2179万元,完成工程量366.6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335.8万个,机械台班73.4万个。
  (三)移民安置 翟寨子水库占用翟寨子村水地1290亩,旱地250亩,拆迁民房1759间,搬迁村民163户、821人,移民安置工作量大。民乐县采取统一调整土地,调整水地4213亩,人均5.25亩,选定北部滩、刘家沟、杨庄、观音沟4个点集中安置。专修灌溉斗渠4条长5.6公里;建学校4所,校舍30间;修涝池5个,架设输电线路19公里;先后调拨口粮、籽种11.3万公斤;酌减农业税、水费;救济困难户。国家补偿搬迁费90.2万元,使搬迁移民安居乐业。
  (四)水库管理及效益 1988年童子坝河水管所改为管理处,下设“翟寨子水库管理所”管理水库。灌溉面积由建库前的10.1万亩,增加到13.4万亩。
  1991年9月,省水利厅会同省、地、县有关单位组成验收小组,对翟寨子水库进行竣工验收,认为工程规划合理,布局协调美观,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优良,效益显著,同意验收,交付使用。1991年11月25日,省水利厅将翟寨子水库评为全省优质工程。省建设委员会于1994年4月5日授予翟寨子水库“优质样板工程”称号。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