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2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67
页数: 16
页码: 840-8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引水工程发展情况,包括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黑河东总干渠、黑河西总干渠、自石崖、马营干渠、祁家店干渠、童子坝干渠、益民干渠、大都麻干渠、大满干渠、盈科干渠、沙河干渠、梨园河干渠、三清渠、罗城干渠的情况。
关键词: 引水工程 水利事业 张掖地区

内容

区内筑坝修渠、引水灌田,始于汉朝。至〔清〕乾隆时,渠道已成规模。历代所修渠道均为土渠,用石块垒闸,有简易引水渠首。截至〔民国〕38年,张掖等5县有独立引水渠道209条。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区的引水工程,经50年代的合渠并坝,卵石干砌;60年代的干渠浆砌、防渗防冲衬砌,不仅翻新改建一大批原有干支渠,而且新建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和黑河东总干渠、西总干渠上段等骨干引水工程。至1995年,40多年改建干支渠671条,全长3991公里。其中,浆砌石和混凝土板衬砌的2592公里,改建土渠864公里,已衬砌渠道占现有运行渠道的64.95%,渠系水的利用率由30%提高到64.6%。
  一、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
  (一)工程设计 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位于黑河莺落峡出山口以东10公里的黑河总口,距张掖城22公里,主要承担黑河东、西总干渠所辖灌区引、供水任务。黑河年径流量15.5亿立方米,汉朝以来即开发利用。张掖灌区主要引水渠口多分布于黑河总口上下,因河床宽浅、洪枯变化甚大,主河道变迁无常,历来无固定引水渠首,各类简陋引水设施又屡遭洪水毁坏,因而用于堵坝截水的劳力、物资不计其数,耗费甚巨。1953年始,省水利厅、西北水电设计院等单位曾对黑河流域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勘测论证,提出过不同阶段的查勘、规划、设计报告。1975年省水电局编制的《黑河中游开发治理规划报告》中,提出莺(莺落峡)——梨(梨园堡)联合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上报国家水电部。
  1980年4月25日,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副省长张建纲陪同下,会同省、地领导和有关专家实地察看,听取汇报;6~7月,水利部、省政府共同组织审查组,在张掖对《黑河中游开发治理规划》《莺——梨联合水利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查。1982年,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二总队完成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设计。枢纽工程属大型二级工程,由泄洪闸,东、西总干渠进水闸,土坝、西总干渠渡槽、公路桥组成,抗震标准按8度设防。
  【泄洪闸】设于河床中心,两端连接土坝,闸分14孔,东西总宽158.6米,净宽140米,单孔宽10米;南北长48.81米,闸前护面10米,闸室段长14.81米,顺坡和逆坡护坦长24米,闸底板厚1.8米,用钢筋混凝土和铸石板衬砌,闸室底板前沿有7.5米的截水槽,闸前为0.8米的浆砌石护面;闸墩高9.24米,其上部设启闭机室和东西塔楼,东塔楼为配电和控制室,西塔楼为吊运间,总建筑面积1187.3平方米;每孔闸装有宽10米、高8.2米升卧式钢闸门,启闭机室安装14台2×2.5吨卷扬式启闭机,控制泄水闸宣泄洪水。泄洪量按百年一遇洪峰流量设计,每秒2880立方米,按千年一遇洪峰流量校核,最大泄洪量每秒4890立方米。
  【东西总干渠进水闸】置于泄洪闸东端,分为两孔,每孔宽5米,中间以隔墙分割东西两渠。闸室底部高于泄洪闸底3.62米,闸墩高5.38米,均装有宽5米、高4.5米的弧形钢闸门,用2×2.5吨启闭机进行控制;启闭机室及楼梯间,建筑面积141平方米。两闸引水渠穿过土坝公路桥后,东引水渠与东总干渠连接;西引水渠与泄洪闸下游渡槽连接,跨过黑河之后进入西总干渠。东西两总干渠正常引水量每秒76.7立方米(东总干渠36.7立方米,西总干渠40立方米),加大引水量为93立方米(东总干渠45立方米,西总干渠48立方米),近期灌溉面积82.25万亩,远期规划为130.6万亩。
  【土坝】位于泄洪闸两侧,为壤土心墙砂壳坝,最大坝高11.08米,顶宽6米,坝长597.7米,上游坝坡1∶2.5,下游坝坡1∶2.0,以干砌石护坡。
  【渡槽】建于坝轴线下游29.8米处,横断面为U型,槽高3.6米,口宽5米,下部2.5米为半圆形,上部1.1米为直墙,共24跨,全长278.2米,东端与西总干渠进水闸渐变段相连,西端连接西总干渠。
  【公路桥】分设在泄洪闸及进水渠上游的闸墩上,为简支梁板桥,总长158.6米,桥面宽为5米的单行车道,东西两端与土坝顶公路相接,沟通两岸交通,可行5吨载重车辆。
  (二)工程建设 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工程,于1983年12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国务院“三西”领导小组1984年列入基建项目,由张掖地区组织兴建。地区行署批准成立“黑河草滩庄枢纽工程委员会”领导施工,省水电设计院派设计组常驻工地指导工程建设。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按受益面积比例组织劳力施工。1984年4月开工,1989年竣工,完成工程量56.4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83.74万个,总投资133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08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1987年工程投入运行,7月成立“黑河草滩庄枢纽工程管理站”,1994年易名“黑河干流管理总站”,隶属地区水电处、黑河流域管理处领导。草滩庄枢纽工程运行后,发挥排洪、防冲、防淤效能,保证东西总干渠正常引水灌溉,每年可节省堵坝引水资金7万元,劳动力20万个,柴草15万公斤,以及铅丝、水泥、钢材、木材等物资,从此结束黑河总口临时拦河引水的历史。1991年9月,省水利厅组织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1991年11月,评为全省优质工程;1994年4月,省建设委员会授予“优质样板工程”称号。
  二、黑河东总干渠
  黑河东总干渠为原黑河东干渠和马子渠合并而成。草滩庄枢纽未建前,两渠从黑河总口引水,沿黑河东岸平行而下,至草滩庄以北200余米处,马子渠拐向东南,东干渠正东而去。马子渠于明朝开挖,从老龙坝引水,上段有洞子长5公里,穿过崖头,全系沙砾混合土层。因土质限制,隧道不宜挖大,疏浚时仅容15岁以下儿童入内作业,每遇黑河水涨,时有坍塌。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疏浚,1966年将马子渠上段废弃,始从东干渠分水。
  东干渠原为旧大满二渠口、盈科七渠口,1952年合渠并坝后建成。新干渠从老龙坝引水,沿黑河东岸顺流而下,至张家寨长8公里,全为宽浅式卵石干砌土渠。从上而下给马子渠、大满新渠、平顺渠分水,于张家寨进入大满、盈科两干渠。1966年改临时引水口为固定渠首,仍因无坝引水,经常受洪水威胁,泥沙不断淤塞渠道。为防御洪水毁堤,历年自渠口下陆续筑拦洪堤坝5公里,但屡修屡毁;为防护下游衬砌渠道,1981年在张家寨以南2公里处的干渠上兴建沉沙池,缓解下游渠道被冲刷淤积问题。1984年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动工兴建后,草滩庄以南4公里旧渠随之废弃,东干渠、马子渠均由此截断。这段渠道作为草滩庄枢纽的配套连接工程,列入草滩庄枢纽计划中,1984年省“两西”(定西、河西)农业建设指挥部、省水利厅批准兴建。东总干渠从草滩庄进水闸至张家寨长4002米,渠道采用混凝土板与浆砌块石混合衬砌,梯形断面,渠深2~2.7米,底宽8~6米,边坡1∶1.25。设计流量每秒36.7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45立方米。于草滩庄枢纽闸后总干渠287米处置马子渠引水口,引水量每秒3.9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4.7立方米。于430米处建有陡坡,并预留渠道电站引水口。在这段干渠上下各建1座跨渠公路桥。沉沙池以北267米处置大满新渠引水口,引水量每秒1.5立方米;于1600米处置平顺渠引水口,引水量每秒0.16~0.74立方米。1986年12月动工,1990年竣工。省“两西”专项投资192.6万元,完成工程量29.8万立方米,投劳25.08万个工日。
  三、黑河西总干渠
  (一)工程设计 黑河西总干渠东接黑河草滩庄引水枢纽,跨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西至高台县骆驼城。干渠总长85公里,干渠7条,梨西输水干渠1条,控制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灌溉面积65.35万亩,设计流量每秒34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40立方米,为大型二级工程,按8级地震烈度设防。干渠上段为第一期建设任务,总长31.33公里,设计为梯形断面,底宽3.15米,渠深3.8米,边坡1;1.25,全断面混凝土衬砌,渠道末端另设370米临时渠道与梨园西干渠相接。设计建筑物有跨梨园河渡槽1座,槽长920米,宽3.2米、高2.4米,U型薄壳混凝土结构,过水量每秒13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5.5立方米;有跌水、节制、分水、泄水、排洪、桥涵等建筑物43座。干渠辖沿河墩、新浚、沙河及梨西输水干渠4条,总长53.5公里,其中新建27公里,改建10.7公里,利用原干渠15.8公里。下置分干2条,新建长度4.8公里,均为梯形断面,混凝土或浆砌石衬砌,干渠以下各类建筑物57座。工程控制面积38万亩,其中原有农地29.07万亩。近期可改善农田8.36万亩,远期可改善农地10.58万亩。
  (二)工程建设 1988年,省“两西”、省水利厅批准兴建,并成立“张掖黑河西干渠改建工程指挥部”,地区水电处组织施工,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按受益面积负担劳动工日。至1995年,西总干渠建成30.58公里,分设干渠完成3条,总长22.64公里;完成国家投资2350万元,投入劳动工日121.85万个;完成工程量201.43万立方米。工程建成后,废弃原西干渠上段土渠19公里,沙河渠上段土渠25.5公里,迎丰渠土渠10公里,减少渗漏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
  1991年,黑河西干渠改建工程指挥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建设单位”;1992年12月省政府授予工程指挥部“甘肃省两西农业建设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
  四、自石崖、马营干渠
  (一)白石崖引水工程 白石崖引水渠与马营干渠是上引下灌密切相关的引灌渠道。上游为白石崖河,中游为马营河。早在〔明〕〔清〕时期就多次疏浚白石崖引水渠,给马营河输水。1950年以来,曾多次兴修这一引水工程,在李桥水库几度兴建加固的同时,水库以下相继建成马营总干渠、东西干渠和东一分干渠。在水库以上有头、二、三坝渠,浇灌花寨子、大马营乡农田;以下灌区辖李桥、位奇、陈户、清泉4乡和国营山丹农场等单位,灌溉面积12.5万亩。1956年3~7月,工程由张掖专署水利局勘测设计,山丹县组织施工,用红胶泥、胡麻草、干砌石衬砌31.4公里,引水流量每秒5.5立方米,并建成临时性渠首及其他建筑物17座。经过6年的运行,因原设计纵坡大、断面小,不少渠段被冲毁。1962年山丹县申请另建引水渠,1964年省水利厅、专署水利局分段进行勘测设计,由山丹县组织施工,采用浆砌石衬砌,1966年建成。新建干渠全长28.68公里,引水流量每秒12立方米,建成永久性渠首及其他建筑物28座。经运行20多年,工程老化,渠坡裂缝,过水量减至每秒仅4立方米。为缓解马营河下游缺水问题,1993年9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完成《山丹县马营河流域水利规划》。1994年1月,省水利厅批准《规划》,首先改建白石崖引水渠。是年5月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完成《山丹县白石崖引水渠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设计引水渠全长28.95公里,沿原渠线改建,采用石块浆砌;设计流量每秒6.5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8.5立方米。8月,省计委、省水利厅、省“两西”指挥部批准立项建设,由山丹县组织施工,8月开工,工期3年。总投资104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50万元,地方自筹390万元。改建后新增保灌面积1.5万亩,每年给祁家店水库调水200万立方米。
  (二)马营河总干渠 1957年兴建混凝土渠首及7.5公里红胶泥砌石渠道。1969年李桥水库再建时,总干渠下移,与水库输水洞连接,全长0.88公里,用干砌石衬砌,最大引水量每秒25立方米,正常引水每秒9立方米,为水库泄洪和渠道引水并用。1981年改建,全部用浆砌石衬砌,修建各类建筑物10座。1994年沿原渠线用浆砌料石套砌。
  【东干渠】从总干渠分水闸引水至清泉乡北滩村,全长34.8公里。1958年用红胶泥、卵石衬砌;1974~1975年用浆砌石砌渠底,混凝土预制砖砌边坡,最大引水量每秒4.1立方米。1980~1981年,用浆砌石改建上段渗漏严重的8.8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58座。
  【西干渠】从总干渠分水至山丹农场,全长29.36公里,引水量每秒2.4立方米。1956~1957年用红胶泥、卵石衬砌。1964~1965年上段3.94公里用浆砌石衬砌。1974~1975年用混凝土预制砖衬砌17公里。1979~1984年用细粒混凝土块石砌渠底,水泥砂浆石料砌边坡,改建20.18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78座,是全区第一条料石衬砌渠道。
  【马营河灌区】改建衬砌干渠4条,长111公里;支渠21条,全长132.11公里,其中衬砌104.75公里。
  五、祁家店干渠
  祁家店干渠从山丹县祁家店水库引山丹河水,从东向西经总干渠、南北干渠,灌溉清泉乡祁家店村、东乐乡9个村和张掖市架子墩、古城村及张掖农场八队等单位耕地面积5.06万亩。山丹河由东向西,以山丹两湖泉水为源。明朝即有草湖渠的记载,东乐至架子墩旧有15条渠道。沿山丹河分别设坝,南北引灌,渠道零乱,渗漏严重,遇有暴雨洪水,渠断坝毁,冬春有水无用,夏秋用水不足。1957年建成祁家店水库,是年8月,专、县水利规划队对水库以下的干支渠改建进行规划设计,定名“祁家店干渠”。1958~1960年第一次改建,新开总干渠长5公里,设计引水量每秒6立方米;南干渠长24公里,设计引水量每秒3.5立方米;北干渠长13公里,设计引水量每秒2.5立方米。下设南北两条分干渠长9.5公里;修各类建筑物227座。并对总干渠上段2.2公里和干渠个别地段作了干砌块石防冲处理,余为土渠;建筑物多为块石干砌或木石结构。1962年专、县水利部门进行第二次改建设计。1962~1977年,分期分段对干支渠及各类建筑物全部采用混凝土预制块和浆砌石进行防渗衬砌。
  【总干渠】连接祁家店水库输水洞,总长7.5公里,1962~1965年分期进行衬砌,引水量每秒6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48座。国家投资29.5万元。
  【南干渠】从总干渠开口引水,沿南向西至东乐城西村,全长13.5公里,于1974年衬砌,过水量每秒2立方米,改建和新建各类建筑物63座。所属支渠1条长3.5公里,过水量每秒0.6立方米。国家投资20万元。
  【北干渠】从总干渠开口引水,沿北向西至张掖市架子墩,全长23.54公里,1967~1977年分期完成衬砌,过水量每秒1~2.5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96座。国家投资41.55万元。
  祁家店干渠水源,随着上游建库打井,逐年锐减,来水量年均由1963年的每秒0.929立方米,到1992年下降为每秒0.119立方米,减少87.19%。
  六、童子坝干渠
  童子坝干渠位于民乐县城以东,引童子坝河水,灌溉民联、南丰、永固、洪水、北部滩5乡56村耕地21.48万亩,内有山旱地、二阴地8.1万亩。1950年以来,曾对干渠进行过4次改建。双树寺水库建成后,又从益民干渠修建“引益入童”渠调水接济。1989年在东干渠中段兴修翟寨子水库,先后改建衬砌总干渠、东西干渠83.5公里,支渠43条,衬砌76公里,修建筑物220座,使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3.25万亩。该灌区成为民乐县重要粮油产区。
  【总干渠】1969年兴建,从扁都口修建渠首引水,沿河东至马营墩分水给东西干渠,全长5.5公里,浆砌石衬砌,复式断面,引水量每秒10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8立方米。经过20多年的运行,冻胀损坏严重,过水量下降为5立方米。1991年由民乐县水电局勘测设计,地区行署水电处批准进行改建,工程分两期施工,1992年9月~1993年5月,全部完成5.5公里渠道、5座建筑物改建。改建渠道沿原渠线采用浆砌石衬砌,设计流量每秒13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5立方米。工程耗资101.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万元,水费3万元,群众自筹52.76万元。
  【东干渠】1963年2月,专署水电局上报《童子坝东干渠初步设计书》,并于翟寨子以下开挖引水渠,局部进行干砌。1964年8月,省水电设计院提出《童子坝河第一期工程初步设计与总体规划》。童子坝河东干渠第一期工程兴建干渠下段,渠首建在翟寨子村北童子寺附近,干渠沿西河槽向北至太和村,全长18.3公里,引水量每秒7.5~12立方米,渠道分别采用浆砌石衬砌和浆砌石护底,预制板砌坡。1964年施工,1965年竣工。建成干渠1条、支渠10条、斗渠2条,全长42公里,建筑物109座。国家投资238.15万元。1975年,东干渠尾段从太和村至北部滩,延长11公里。1986年,翟寨子水库兴建时修建输水洞出口至东干渠1203米的梯形明渠,与童子坝东干渠连通,原童子坝渠首废置。
  【西干渠】1957年兴建,1958年3月竣工。全长29.8公里,其中用卵石衬砌24.6公里,修各类建筑物28座,引水量每秒8~10立方米。1972年,民乐县水电局勘测设计,改建为长25.5公里的浆砌石渠道,设计过水量每秒10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42座,1974年完成改建,国家投资38.68万元。
  七、益民干渠
  益民干渠与双树寺水库连接,引洪水河水源,由南向北,从县城西南侧穿过,至北滩乡,灌溉洪水、三堡、六坝、北部滩乡和国营农林场20多万亩耕地。洪水河自明朝开渠以来,设置六坝分坝引水。因渠道坡度大、弯曲淤积、渗漏严重,效益逐年下降,至民国后期,灌溉面积不足3万亩。1953年首次用卵石干砌,得益于民,遂定名“益民渠”。1966年选择新渠线,兴建浆砌石和混凝土预制板衬砌的防渗干渠。1975年建成益民总干渠,与双树寺水库相接。1977年下段续建至北部滩。1990~1991年兴建益民西干渠,遂将原益民干渠易名“益民东干渠”。共建成总干渠1条、干渠2条,全长66.41公里;建成支渠28条,长120多公里,灌溉面积达20.1万亩。
  【总干渠】1974年由省水电设计院二总队勘测设计,兴建8.74公里总干渠,渠首与双树寺水库输水洞出口消力池连接,末端入益民东、西干渠分水闸。设计流量每秒12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4.2立方米。其中,2.6公里为无压隧洞,洞宽2米,高3米,底部及侧墙用浆砌石衬砌,顶部用预制混凝土半圆形拱胁装配;明渠6.14公里,用浆砌石衬砌。1976年动工,1977年竣工通水,国家投资97.86万元。经10多年的运行,明渠段老化水毁严重,最大输水能力仅每秒8立方米。1993年,对总干渠6.14公里明渠用浆砌石套砌,改建各类建筑物25座。设计流量每秒14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6.5立方米。1994年4月全部改建竣工,使用资金177.6万元。
  【东干渠】1953~1954年,由河西水利工作组勘测设计,首次用干砌石衬砌干渠,两年完成17.2公里,最大输水量每秒28立方米。
  为发挥干渠效益,1966年经省计委、省建委批准重开新渠,全长24.17公里,分段用浆砌石和混凝土薄板衬砌,修各类建筑物58座,设计流量每秒11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3.5立方米。1968年施工,1969年11月竣工,国家投资107.75万元。1977年,干渠下段续建7.5公里,至北部滩。益民东干渠中段24.17公里在“文革”中修建,工程质量不高,仅运行10多年,渠道断面变形沉陷,渠底岸坡坍塌。从19791988年,相继翻修改建23公里。
  【西干渠】为利用双树寺水库弃水,充分发挥水库效益,决定兴修西干渠。从总干渠西分水闸连接至东干渠19支3斗渠,长26公里,全部用浆砌石衬砌,修各类建筑物68座,设计流量每秒8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0立方米,灌溉面积11万亩,近期灌溉面积8.96万亩。1990年施工,完成上段15公里,1991年完成下段11公里。使用资金325.87万元。
  八、大都麻干渠
  大都麻干渠位于民乐县西部,距县城30公里。从瓦房城水库引大都麻河水,进入总干渠及东、西干渠,灌溉新天、李寨、南古、杨坊4个乡和张掖市安阳乡王阜庄村耕地17万亩。大都麻河早在汉朝即开东渠引水,到明朝分为东、西渠。因无固定渠首,历代农民在老河床堆石筑坝引水灌田,水涨则溃,水落即垒,屡筑屡溃,劳民伤财。1952年兴建简易引水渠首。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对部分干渠用浆砌石衬砌,新修总干渠和瓦房城水库。80年代后对总干渠、东西干渠陆续改建,并重点进行支、斗渠配套建设,灌溉面积由70年代的7万亩增加到10万亩。
  【渠首及总干渠】1952年修建木石结构的简易引水渠首。1956~1970年对渠首先后进行3次加固、整修和重建。1974年将引水渠上移,新建渠首,浆砌石衬砌总干渠1.9公里,过水量每秒16立方米,国家投资12.84万元。1978年瓦房城水库建成,从水库输水洞出口消力池以下与原渠首之间修680米总干渠连通,设计引水量每秒20立方米。1983年汛期,水库泄洪流量达每秒30立方米时,侧堰泄流不足,冲毁总干渠760米。1984年重修上段总干渠,并拆除侧堰,新修泄洪闸3孔、进水闸2孔,采用平板闸门控制运行。在泄洪闸后修泄洪渠160米,将洪水泄入旧河床,国家投资14.01万元。1990年对下段1.89公里用浆砌石套砌,维修建筑物3座,使用资金14.32万元。
  【东干渠】从总干渠分水闸起,至今李寨乡菊花地村,全长22.5公里,辖支渠17条。1956年用卵石衬砌7.4公里。1970~1976年,分期用浆砌石衬砌,设计过水量每秒8立方米,修各类建筑物85座,国家投资59.76万元。经20多年运行,上段9公里自然老化,1991年翻新改建,用浆砌石套砌,维修、新修建筑物20座,使用资金49万元。
  【西干渠】从总干渠分水闸起至杨坊乡花园村,全长20.94公里,辖支渠17条。1956年用卵石衬砌7.8公里。1966~1976年,分期用浆砌石衬砌,设计过水量每秒6立方米,修建筑物48座,在上段沿渠筑防洪堤2公里。经20多年的运行,自然老化,一些渠段冻胀水毁。1992年对毁坏严重的3.8公里翻新改建,用浆砌石套砌,修建筑物7座,使用资金28.45万元。
  九、大满干渠
  大满干渠位于黑河东岸,距张掖市区西南18公里,从黑河东总干渠引水,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全长59.7公里。辖大满、小满、党寨、廿里堡、碱滩5个乡及张掖农场等7场4所(校、站),灌溉面积22.3万亩。大满为一古老灌区,唐朝开渠,明朝极盛,清末以后逐渐衰退。50年代合渠并坝,裁弯取直,简易衬砌。70年代以来进行干渠改建,支斗渠配套,至1995年完成干渠防渗衬砌29.7公里,改建支渠29条,长189.5公里,灌溉面积由50年代的6万多亩扩大到22万亩,占张掖市水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大满干渠第一次改建于1957年开始,兴修黑河东干渠,将大满干渠引水渠并入东干渠,从张家寨给大满干渠分水。1958年用干砌卵石砌底,植树护堤,改建衬砌上段干渠15公里,支渠9条,长124公里,开挖南滩防洪渠18公里。
  第二次干渠改建于1966年开始,从张家寨至小四号长29.2公里,分段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衬砌,设计流量每秒16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58座,1967年建成通水。国家投资171万元。
  第三次干渠改建于1976年开始,从张家湾至侯堡12.5公里,设计最大流量每秒15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19座。用预制混凝土板护渠边坡,渠底现场浇筑混凝土,1978年竣工。衬砌渠段穿越戈壁沙丘,局部地下水位较高,泥沙淤积与冻胀毁渠严重,运行数年渠底破损,预制板滑坡,过水量锐减为每秒8立方米。遂于1982~1984年,将张家湾至城西闸长8.7公里渠段再次翻修扩建,国家投资37.5万元。
  第四次改建干渠上中段。干渠上中段运行20多年,自然老化,冻胀严重,加之原设计过水能力偏小,急需改建。1991年8月施工,1992年10月竣工。从张家寨引水开始,长9.55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8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21立方米,渠底用混凝土现场浇筑,渠坡用混凝土预制板衬砌,修建各类建筑物36座,使用资金280万元。干渠中段渠道接连上段改建工程长8.4公里,设计流量每秒13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15立方米,渠底采用混凝土现场浇筑,渠坡采用混凝土预制板衬砌,改建建筑物56座。1994年8月施工,1995年9月竣工,使用资金440万元。
  十、盈科干渠
  盈科干渠位于张掖市西南,从黑河东总干渠引水至上秦乡四角墩,全长25.2公里。灌区辖小满、新墩、长安、党寨、梁家墩、廿里堡、上秦7个乡及东园镇、地区农科所等单位,灌溉面积20余万亩。
  1951年开始黑河总口改建,合渠并坝、裁弯取直、疏通渠道。1958年初拟盈科干渠总体规划,改建土渠。70年代建设、衬砌渠道,干渠下游辅以打井提灌。80年代开始,先后建成干渠1条,长25.2公里;分干渠2条,长14.9公里;支渠25条,长124.5公里。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7万亩发展到19.86万亩。灌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金张掖”的精华地带。盈科干渠第一次改建于1951年,动员2000多人进行合渠并坝、清淤疏渠整治工作,将盈科、大小古浪渠并入东干渠,缩短渠线10公里。齐家渠由盈科渠下段分水,大官、永利渠也并入东干渠。城北三渠,称为“中三渠”,上游并为1条干渠,缩短渠线5公里,整治工程是年完成,扩大灌溉面积2万多亩。1958年进行第二次改建,将中3渠并入盈科渠,由东总干渠从张家寨统一分水,对盈科干渠上段11.5公里改用卵石干砌,修建节制分水闸9座,灌溉面积扩大到13万亩。1973年进行第三次改建,干渠重新选线,全长25.1公里,设计流量每秒25立方米,渠底采用浆砌石衬砌,渠坡上段为浆砌石衬砌,中下段为混凝土预制板衬砌,修建筑物87座,于1975年竣工,国家投资200万元。改建后扩大灌溉面积5.4万亩。干渠下段汪家堡村附近有1.2公里,渠身经过亚黏土地带,挖方较深,农田回归水无法排除,冻胀滑坡严重,阴坡更甚,渠岸坍塌,屡修屡坏。1989年再次改建,采取加厚垫层,预留排水孔等措施,观察运行。
  十一、沙河干渠
  沙河干渠从黑河总口西岸引水,横穿大沙河进入灌区,灌溉临泽县沙河乡25个行政村耕地。渠道上段从黑河总口至盛家庄10公里为巴沙渠,尔后分为南北二支,南为巴吉渠,北为沙河渠。沙河渠向西25公里,跨过大沙河,有通济、东海、早兀喇3渠分水。
  共和国成立后,在整修旧渠的基础上,修建穿越大沙河涵洞,卵石衬砌渠道。1963年对沙河干渠下段进行高标准防渗衬砌,而后相继上伸下延,并开展支斗渠配套建设。干渠长47公里,衬砌21公里;兴修支渠12条,长52公里,其中衬砌32公里,灌溉面积3.16万亩,干渠上段于1993年6月与黑河西总干渠连接。沙河干渠第一次改建于1952年,将黑河总口西岸的6渠合并为3渠;新开巴沙渠,从黑河引水至盛家庄分水给巴吉渠与沙河渠。第二次改建于1958年,兴修沙河渠穿越大沙河涵洞1处,长160米,设计最大过水量每秒10立方米,涵洞上、下游均建防洪工程;从涵洞以下对东海渠用块石干砌7.5公里,经过改建,灌溉面积达3.6万亩。第三次改建于1963年,对沙河渠部分进行防渗衬砌,1964年底竣工,预算投资150万元,完成投资121.2万元;衬砌渠道9.36公里,上段用浆砌石砌渠底,混凝土预制板砌边坡,下段全用混凝土预制板衬砌;兴修各类建筑物62座,县城一段设护渠栏杆350米,引水量每秒10~6立方米。此次改造衬砌,标准高、要求严,建成后运行30多年,至今完好无损。第四次改建于1976~1977年,将大沙河涵洞以上至红沙河10公里予以衬砌。1979年按规划布置改线衬砌渠尾1.82公里。1977年鹦哥嘴水库投入运行后,于梨园干渠9公里处开口,由西向东新开引梨济沙渠长5公里,引水量每秒2.5立方米,每年向沙河渠调水3~4次。
  沙河渠从红沙河至巴吉、沙河渠分水口一段,渠道从戈壁滩上通过。1993年黑河西总干渠通过沙河渠段,上段旧渠即废,沙河渠始从黑河西总干渠引水,只修建6.05公里连接干渠,实现干渠全线改建。
  十二、梨园河干渠
  梨园河干渠起于梨园河出山处响山口渠首,分东、西干渠。东干渠长1公里,尾接倪家营干渠。灌区辖张掖市甘浚乡祁连、小泉村,临泽县倪家营、新华、沙河3乡及小屯乡白寨、古寨村、临泽农场、牛场、良种场等单位,耕地面积14.7万亩。
  共和国成立后,灌区群众大力疏浚渠道,合渠并坝,缩短流程,扩大灌溉面积。1956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渠道改建。改建衬砌渠道3条、长35公里,支渠31条、长128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322座。1976年建成鹦哥嘴水库,水利工程设施逐步完善配套,灌溉面积由1949年前的3.7万亩增加到6.16万亩,后经鹦哥嘴水库加固加高,渠道配套建设不断完善,灌溉面积达14.7万亩。
  【梨园河渠首及西干渠】1956年在梨园河卧桥湾兴建引水渠首。将河东小泉、牙喇、江淮、小彩竹、倪家、橙槽等渠合并为东干渠;将化音、辅加、古集、德安、威狄等渠合并为西干渠,各设支渠分水,缩短旧渠线115公里。是年改建西干渠,从渠首至南柳村,全长21.7公里,采用干砌石衬砌,设计过水量每秒20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21座。时为抢洪灌溉,设计断面偏大,枯水期渗漏严重,影响灌溉。遂于1967年在原渠道中改建复式渠道,采用浆砌石衬砌,设计引水量为每秒8立方米,实际引水量每秒5~6立方米。复式渠道在运行中因流速过大,渠底冲刷严重,需经常维修。1968年临泽县水电局勘测设计,在干渠上游另建引洪渠1条长2.2公里,引水量每秒4立方米。1967~1988年相继改建衬砌支渠17条。
  【东干渠及倪家干渠】1957年建成东干渠。从渠首分水,全长1公里,过水量每秒6立方米,辖倪家支渠和小彩、高庄、马郡、小泉、祁连支渠。南沟、北沟支渠从渠首以上独立引水。
  1962年新开倪家干渠,用卵石干砌,从东干渠引水。因布局不合理,1979年又将渠线移至原倪家支渠位置,全长11.8公里,分别用浆砌石与混凝土板衬砌,过水量每秒3.5立方米。东干渠及倪家干渠辖支渠14条,1969~1980年全部进行防渗衬砌。倪家干渠原衬砌时为冬季突击施工,质量较差,运行10年中即发生沉陷裂变,冻胀滑坡。遂于1989~1990年分两期翻新改建8.05公里,渠底采用浆砌石衬砌,边坡用混凝土预制板衬砌;改建各类建筑物39座。
  十三、三清渠
  三清渠位于高台县城以南7公里,由〔清〕雍正时开三清湾屯区官府所修,有“皇渠”之称,享有迟闭口均水之利。辖南华、骆驼城两乡20个行政村,灌溉面积4.5万亩。三清渠从临泽县鸭暖乡大沙河以西的黑河南岸开渠引水,经蓼泉至南华小海子为总干渠,全长25公里。从小海子分设南北干渠,南干渠长27.8公里,北干渠长15.7公里,是全区迄今渠线长、灌地多、运行好的一条土渠。灌区南部地势较高,土质较好,北部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
  共和国成立后,在不断完善土渠改建的同时,60年代以来大力兴建排水工程,对斗、农渠逐步配套,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区下游成为高台县主要移民开发区。
  【总干渠】1952年高台县确定整修三清渠总干渠下段,从原总干渠上段末端蓼泉城南起,至小海子开新渠16公里,在渠道易坍塌冲淤段采用白茨、草皮护堤,两旁广种树木防风固堤,1954年新开渠竣工通水。
  【南干渠】1953年省劳改局选定南华乡西部的碱泉子设置农场,从三清渠南干渠尾引水,向西延长土渠11.5公里,渠尾下接山水河,引水量每秒1.5立方米,规划灌溉面积1.2万亩,由农场施工。1966年农场内迁,移交驻军管理。1983年原农场区域交归高台县管理,设骆驼城乡,由省、县内移民落户碱泉、梧桐、新联、红新、团结5个村。灌溉面积7046亩。1985年开始从南岔西起改建南干土渠13.1公里,兴修各类建筑物33座,于1989年竣工。1990年又改建南干渠上段土渠5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34座。
  【北干渠】1982年对北干渠15.7公里全线改建,裁弯取直,采集白茨106万公斤,衬砌渠堤5.3公里,新修各类建筑物41座。
  三清渠旧渠,易遭榆木山暴雨洪水侵袭。修建兰新铁路时,将散流洪水集中数处穿越铁路,三清渠段时有洪害。1967、1974年两次较大暴雨洪水,直冲义和、先锋村,冲毁南北干渠,造成北部村社严重受灾。80年代在干渠改建中,增建和扩大渠道泄洪涵洞,使干渠安全运行。
  十四、罗城干渠
  罗城干渠位于高台县罗城乡,地处黑河中游最下段,西至正义峡黑河出境处。灌区分布黑河两岸的狭长地带,灌溉罗城乡10个村2.38万亩耕地和0.8万亩林地。
  罗城诸渠中,镇夷渠为宋朝所建,余皆明朝所开,以截堵黑河潜流为水源。黑河来水季节变化甚大,每年4~~6月份河水几近断流,保灌程度较低。从〔清〕雍正四年(1726年)起,每年“立夏”至“夏至”之间从上游均水(调水)成为定制,以缓解罗城、鼎新(在金塔县)地区的苗灌。马尾湖水库建成后,用季节性蓄水,补充河水以保初夏灌溉。
  共和国成立后,多次加固马尾湖水库,50年代以后又兴修后头湖、天城湖、白家明塘湖等洼地水库。但因灌期仍将库水排入黑河,再引入各渠,经河床渗漏蒸发,水量损失极大,不敷所用。1965年,专、县水利部门进行渠系全面规划,1971年高台县水电局对罗城南北干渠进行勘测设计。1973年地区水利局对罗城北干渠从马尾湖引水跨黑河渡槽进行勘测设计。70年代至80年代,兴修罗城南北干渠,架设跨黑河渡槽,使北干渠与马尾湖水库连通。改建干渠2条、长53公里,改10条旧渠为支渠,长43公里。实现水库调剂、河水补充、渠系配套,河水、库水并用。
  【北干渠】1974年6月经省水利厅批准立项,8月开工备料,1975年春突击衬砌,于5月底完成渠道预制板衬砌17公里,草皮衬砌土渠8公里,兴建各类建筑物20座,设计过水量每秒4.35~2.16立方米。
  【北干渠跨黑河渡槽及连接工程】为使北干渠与马尾湖水库连接,经省水利厅批准,兴建跨河渡槽。1974年4月开工,1977年9月建成,全部工程包括跨黑河渡槽、连接水库输水洞、引水渠道3部分。渡槽位于北岸桥儿湾以南的黑河上,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过洪量为每秒1250立方米。渡槽全长542.14米,槽身为矩形断面,底宽2.1米,高1.65米,过水量每秒3立方米,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上覆混凝土盖板,两边安装栏杆作为人行道。水库涵洞与渠道连接工程,将马尾湖水库原输水洞改建为双孔无压涵洞,最大泄水量每秒23立方米,既可输水,又可泄洪;新建分水闸和北干渠进水节制闸,引水量每秒3立方米。从进水节制闸至黑河渡槽之间长2026米置引水渠,全为填方渠道,采用混凝土板衬砌,堤外压柳保护,防风固沙。
  【南干渠】1971年从马尾湖水库泄水闸开始,开挖南干土渠长14公里,以便从河道和水库引水。1979年,经地区水电局批准改建,采用混凝土预制板衬砌,至1981年衬砌25公里,兴修各类建筑物59座。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