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当代农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当代农垦
分类号: S28
页数: 4
页码: 798-80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张掖地区当代农垦的发展情况,包括农场兴起、农牧场大跃进、农牧场大调整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农垦经济 当代 张掖地区

内容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垦事业。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区农垦事业按照国家整体部署,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为开发农业经济的一支特殊生产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对促进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农场兴起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先后公布《国营机械农场建场程序暂行办法》《国营农场组织规程》和《国营机械农场农业经营规章》,山丹、张掖开始筹建农场。山丹县在城北率先建起“山丹农场”,首任场长王朝士,从附近农村招收职工30人;农场占地4611亩,其中三分之一是当地调剂的熟地,其余是开垦的生荒地;生产设施除旧式犁、耙、车等小型农具外,山丹培黎学校赠送中、小型拖拉机3台,开始实施半机械化生产。继山丹农场之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三军在张掖县小满乡16261亩的荒滩上,开荒造田6633亩,建立张掖马拉机农场。时有职工141人,场长由现役军人担任,干部多为转业军人;主要生产工具为畜力带动的半机械化器械,如八时步犁、十时步犁、双轮双铧犁、双轮一铧犁、摇臂收割机、15行播种机、圆盘耙、胶轮大车等;主要种植谷物和果树。1954年农场移交甘肃省农林厅管理,1962年改为“九公里园艺场”,1964年交地区管理;1968年归属省农业科学院领导,称“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场”。
  1954年,为了贯彻农业部关于国营农场要向农民示范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走农业机械化和生产集体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指示,省农林厅决定在张掖县建立机械化农场。是年10月,由省农林厅勘测设计队队长李炳乾带领农业、园艺、林业、畜牧、基建等专业技术人员对老寺庙、太平堡、秺侯堡、碱滩堡和毛吴家滩五片荒滩作了勘查。五滩总面积130425亩。1955年2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国营张掖机械农场筹建处”;6月完成《张掖机械农场设计任务书》,正式建场,场址太平堡,1956年迁驻老寺庙。场务干部、机务人员除省上调进和从张掖马拉机农场调入外,主要来自于:从建场勘测设计队调入20多人;由张掖县民政局介绍农业社社员30多人;由宁夏农一师调入转业军人205人。机械设备以马拉农具居多,农机有苏制54马力纳齐链轨煤油拖拉机2台,美制10马力卡斯咸路轮胎小拖拉机1台,东德制依发牌3.5吨柴油汽车1辆。建场后,贯彻“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和边扩大”方针,第一年开荒2795亩,平地9888亩,种植粮食2092亩,总产17万公斤,盈利0.66万元。1953年省公安厅创建高台碱泉子农场,占地2.6万亩,垦殖6000亩;1956年3月,甘肃省公安厅在临泽县新华镇建立“甘肃省地方国营新华镇农场”,两场系犯人劳动改造场所,直属省公安厅劳改局管理。
  二、农牧场大跃进
  1958~1960年,在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垦荒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张掖专区掀起建场高潮,除原有5个农场外,1958年新建农场13个,牧场3个。
  (一)新建农场
  1.余走农场 场址山丹县余定滩。占地4.7万亩。1958年2月,省农林厅农垦局成立的直属下放干部农场;是年3月18日中共张掖地委根据省农林厅“新建国营农场由县主办,省、地、州协助”的指示,由省属改为县属国营农场。
  2.山羊堡农场 场址山丹县山羊堡。占地7万亩,可耕地1.54万亩。1958年2月为省农林厅农垦局成立的直属下放干部农场;是年3月18日,张掖地委决定改为县属国营农场。
  3.四坝农场 场址山丹县四坝滩。占地14.5万亩。1952年,山丹县在此建立园艺场;1958年1月,经省农林厅批准,扩建为县属国营四坝农场。
  4.红寺湖农场 场址山丹县红寺湖。占地3.5万亩,1957年山丹县在此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2月,张掖地委为建设河西粮棉基地,将该社改建为县属国营红寺湖农场。
  (二)建立祁连山旱地农场 1958年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垦,张掖地委根据祁连山北麓广袤的宜垦条件,决定新建14处山旱地农场。其中在今张掖地区境内有6处,即:1.山丹县黄草滩农场,场址黄草滩,1958年2月建场,占地7.6万亩。2.民乐县祁连农场,场址永固乡的边庄,1958年2月建场,占地4.9万亩。3.民乐县南固农场,场址南古乡,1960年1月建场,占地2.8万亩。4.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农场,场址皇城滩,1961年1月建场,占地10万亩。5.肃南县南城子农场,场址肃南县大泉沟乡的东城子、南城子,1960年8月建场,占地3.4万亩。6.肃南县大河农场,场址大河区,1959年2月建场,占地4.6万亩。
  (三)劳改、畜牧系统移交的农牧场 1959年国营农场的发展尚不能满足农垦“大跃进”的需要,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于1960年1月13日批准将省公安厅管理的劳改农场和省畜牧厅所属国营牧场全部移交省农垦系统。其中移交张掖专区管理的劳改农场有:1.高台农场,1953年建场,场址高台县碱泉子,占地2.6万亩;2.新华镇农场,场址临泽县新华镇,1956年3月建场,占地8.74万亩。移交张掖专区的牧场有4个:1.山丹牧场,1957年3月,山丹马场移交地方,改名“山丹牧场”,牧地面积129.6万亩,耕地15.4万亩,职工6214人;2.肃南牛场,场址肃南县金畅河,1958年建场,牧地面积10万亩,耕地面积1000亩,职工40人;3.肃南第一羊场,场址肃南县宝瓶河,1958年建场,牧地15万亩,耕地250亩,职工32人;4.肃南第二羊场,1958年建场,场址肃南县护寺台,牧地面积4.49万亩,耕地面积500亩,职工42人。
  三、农牧场大调整
  1960~1962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农垦系统根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上半年至1962年9月,对河西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新建的国营农牧场进行调整。撤销7场:肃南县大河农场、皇城农场、南城子农场,山丹县红寺湖农场、黄草滩农场,民乐县南固农场、祁连农场,归属公社建制;保留7场:山丹县余定农场、山羊堡农场、四坝农场,民乐县头墩农场、林荫农场和张掖农场、山丹牧场;合并2场:肃南第一羊场和第二羊场合并为国营宝瓶河牧场;高台农场撤销,土地房产交县管理,新华镇劳改农场归属省公安系统管理。1961年5月,山丹牧场收归军队管理。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接管河西农垦系统,1969年3月成立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3年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1974年12月农场移交地方管理,农十一团改名“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张掖农场”,农十二团改名为“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山丹农场”,1964年肃南县宝瓶河牧场由农建十一师接管,成立团场,1974年同时交归地区,改名“甘肃省国营张掖地区宝瓶河牧场”。1969年省公安厅管辖的“甘肃省地方国营新华镇农场”(劳改农场)人犯内迁,农场交中国人民解放军5282部队,转为军事后勤农场;1975年3月部队农场移交地区,12月改名为“甘肃省国营临泽农场”。至此,全区有3个国营农场,1个国营牧场(不含省驻张农牧场、县乡办农牧场)。
  1975年3月8日成立“张掖地区农垦局”,管理全区农垦工作。1983年12月地区农垦系统收归省管,1984年1月改名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张掖分公司”,1988年改名“张掖农垦公司”。并兴办企业,实行综合经营,逐步形成一支特殊产业系统。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