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天然森林经营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天然森林经营保护
分类号: S76
页数: 7
页码: 762-7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地区天然森林经营保护的情况,包括森林经营、森林保护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经营保护 森林资源 张掖地区

内容

一、森林经营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特种用途林。根据森林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树种青海云杉的生物学特性,历年在严格管理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森林抚育、次生林改造、森林更新、封山育林、苗木培育和科学试验等经营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森林抚育
  【卫生抚育】为提高林区的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自1954年以来,分阶段进行卫生抚育。
  1954~1957年,武威、张掖专署林业局组织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所,以清除枯立木、风倒木、盗伐遗留的高槎桩及濒临死亡的柳灌等进行卫生抚育。
  1959~1963年,开展伐除枯立木、病腐木、风倒木及盗伐遗留的高槎桩等,清理拉运出历年采伐的山塄及林地捆山材0.6万立方米。
  1978~1984年,开展以清除病腐木、风倒木、枯立木和烧柴为主的卫生抚育24.77万亩(次),出材0.42万立方米,清理烧柴425.88万公斤。
  1981年以来,祁连山水源林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性采伐,只开展林地卫生清理。主要清理病腐木、枯立木、风倒木。1981~1995年,清理木材3.6万立方米,年均出材约0.24万立方米。
  【综合抚育】1964~1980年,根据森林抚育规程,各林场每年有计划地开展伐除上层过熟林木,下层被压木(枯梢断顶木、枯立木)及部分过密林木;清除盗伐高槎桩等综合抚育。17年抚育森林面积57.82万亩,年均3.4万亩;出材26.75万立方米,年均1.6万立方米。其中1968~1972年抚育量较大,5年抚育21.88万亩,年均4.38万亩;5年出材11.87万立方米,年均2.37万立方米。
  【经营择伐】1958~1959年,开展经营择伐。在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寺大隆河两岸的成熟林地,采伐林地面积0.5万多亩,砍伐木材1.6万立方米,靠黑河水运出1万立方米。1970~1973年,在寺大隆河流域,采取团块、志愿、窄带择伐和强度、弱度择伐等形式,生产木材5.6万立方米。在山丹县国营大黄山林区直沟等林班,采伐木材近1万立方米。
  (二)次生林改造 1964年以后,各国营林场因地制宜地在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内,用人工植苗的办法,营造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等;在林分疏密度极低(不足0.3)的云杉林内通过细致整地,补栽云杉或其他针叶林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间空地上,营造云杉与落叶松等形式的混交林,取得一定效果。从1974年开始,山丹县国营大黄山林场在黄花台子灌木林地和林缘稀疏林地上,用人工播种、植苗造林,促进天然林更新。经过20多年的管护、培育,改造成以云杉与华北落叶松、云杉与灌木等为主的针叶林和针、灌混交林1万亩,每平方米有云杉苗10株左右。到1995年,绝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民乐县国营大河口林场海潮坝等林班的林缘和灌木林地,经过20多年的培育,改造次生云杉林0.3万亩。
  (三)森林更新 祁连山水源林区的森林更新,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展。共和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森林更新面积逐年扩大。
  【天然更新】自1955年以后,各经营林场对天然更新林地精心抚育、管护,面积逐年扩大,效果明显。寺大隆林场学校有20亩1897年的火烧迹地,1972年调查,已长起了幼树,树龄70多年,郁闭度0.75,林木平均高14.9米,胸径平均粗17.1厘米。
  【人工更新】共和国成立后,林区人工更新造林自发进行。1964年以后,根据林业部《森林采伐更新规程(讨论稿)》,组织国营林场开展人工更新造林活动。1964~1970年造林更新林地6.3万亩,年均0.9万亩;1971~1984年造林更新11.75万亩,年均0.84万亩;1985~1995年,年均造林更新林地0.15万亩左右。到1995年造林更新面积19.55万亩,实际保存2.71万亩,平均保存率13.86%。
  人工播种造林 1965年以前,人工更新造林主要是采取选择宜林地,进行块状、穴状整地,穴播及覆盖遮阴,防止牲畜危害等措施,进行种子直播造林。1963~1970年,种子直播造林6.46万亩,年均0.81万亩,1971~1984年人工播种造林3.78万亩。
  人工植苗造林 1966年人工培育云杉实生苗成功,此后开始用云杉实生苗造林。1971~1984年,更新造林12.6万亩,年均0.9万亩。其中人工植苗造林8.82万亩,占更新造林的70%。
  (四)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祁连山林区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的一种投资少、效益好的有效途径。1964~1984年,封山育林87.31万亩(次),年均封育4.16万亩(次);1985~1995年,年均封山育林5万亩(次),封育55万亩(次)。
  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对新封育的人工幼林、天然幼林和小块疏林地,采取挖壕沟、筑围墙、架围栏等工程措施,实行划片包干,加强管护,或在林缘密植黑刺等灌木加以保护;对大片疏林地,插标牌,设置保护点,专人看管,严禁放牧。肃南县国营西水林场小口子至半大口一带的森林,1958年因其林相残败,未划入经营区的疏林地,经过30多年的封山育林,森林郁闭度恢复到0.4以上的面积有2880多亩,蓄积量5612立方米。
  封育时间因林制宜。人工栽植的灌木林,封育5年即可郁闭成林;大面积疏林地,可封育10~15年,辅以人工补植、天然更新,使疏林变密林;在覆盖度40%以下的灌木林地,可封育5年以上,待覆盖度达70%以上时,允许放牧。
  (五)林区苗木培育 50年代初期,祁连山林务处在黑河苗圃、民乐洪水苗圃组织开展育苗活动。自1956年起,先后建立一批国营林场,把育苗列入营林生产年度计划,逐年开展育苗生产。
  1964年以后,造林更新任务逐年增加,育苗面积随之扩大,苗木种类相应增多。1964~1984年,林区育苗1768.7亩,年均84.22亩,培育各种苗木7400多万株。此外,开展苗木换床142.81亩,留床苗培育5214.29亩(次),采集云杉等林木种子1154.1公斤。
  (六)营林科学试验 1973年,寺大隆林场开展育苗、森林更新、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水源林效益观测等试验活动。1978年,祁连山水涵所成立,开展水源涵养林效益观侧、森林火险等级指标研究,林木引种、病虫害防冶、森林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调查等试验研究,部分成果受到省、国家表彰奖励。
  二、森林保护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河西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对祁连山森林管护,历代明智地方官吏皆有所规定。《甘州府志》卷四载,嘉庆七年(1802年)甘肃提督苏宁阿记《八宝森林积雪说》:“甘州居民之生计,全仗松树多而积雪。若被砍伐,不能积雪,大为民患。自当永远保护。”苏氏并“悬挂铁牌,禁止入山伐木”,规定“祁连山森林,每三年伐木一次,斧不过八柄,人不过二十”。〔民国〕16年,临泽县政府为使甘新公路两旁所植杨树不遭破坏,向全县发布公告,其中一条规定:“若有谁家的驴啃去树皮,当即割驴头示众。”这一告示果然生效,公路沿线树木得到很好保护,直到90年代,旧路旁的杨树依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临泽县政府档案记载,〔民国〕30年,为保护所植防沙林,“除责成各保长分别饬所属各甲户相互监护外,不时派警察人员巡查。”纵观历史,河西历代战乱频繁,多数官吏不思护林,匪盗豪绅肆意毁林,滥伐滥牧,使祁连山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共和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方针,把森林“三防”(森林防火、防止乱砍溢伐、防治森林病虫害)作为护林工作的主要任务,上下齐抓共管,落实各种护林措施,有效地保护森林,取得祁连山水源林区46年无森林火灾的优异成绩。肃南县护林工作受到国务院和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表彰。
  (一)护林防火
  1.建立组织机构 从1964年起,地区及祁连山水源林所在的肃南、民乐、山丹等县建立了各级护林防火组织。以林场辖域组成联防区,区与乡结成联防片,村与社结成联防段,形成县内县外联、上层基层联、林区农区联的专业护林与群众护林相结合的“纵横联防”体系。到1995年,全区建立护林防火指挥部5个,83人;建立基层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11个,137人;护林防火委员会62个,331人;护林防火小组168个,678人;护林站65个,检查站5个,配备专职护林员229人,兼职护林员123人;组织兼职扑火队12个,240人;义务扑火队120个,5013人。
  2.健全管理制度 祁连山林区农林牧交错,矿点棋布,人员流动大,火源分布广,火险等级高,防火难度大。为了严格制止火灾,建立健全整套规章制度。1982~1987年,地区林业处制定了《祁连山护林防火具体规定》《张掖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等。防火指挥部建立会议、值班、通讯、检查、报告等5项工作制度。提出“提前抓十月,重点抓四月,认真防范元旦和春节”的具体措施。完善“三包”(大人包小孩、雇主包帮工、干部包群众),“三管”(管小孩玩火、管放牧员和其他人员进山用火、管防火季节用火),“三防”(作业前部署防火,作业中检查防火,作业后总结防火),“四分”(即按森林分布,以护林小组为单位,分山、分沟、分片、分段管护),“四落实”(组织、人员、责任、训练落实),“六制度”(入山登记、检查、用火、值班、汇报、奖惩制度)等措施。各县(市)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县长、乡长、村长)和部门领导(处长、局长、场长)“双轨六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护林防火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各营林单位实行“五无”(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无乱捕滥猎、无毁林开荒、无毁林搞副业)为目标的“五定一奖”(定人员、定经费、定面积、定标准、定出勤,经检查验收,完成任务者受奖)的护林承包责任制,强化森林保护。
  3.增置基础设施 全区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针对林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灵,灭火手段落后等情况,采取国家投资、地方财政拨款、林业部门筹措等办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1995年,有护林防火专用电台20部,对讲机31对,防火车(含公安)10辆,摩托车(含公安)25辆,灭火器具1225件。通讯、交通、扑火能力均有增强。
  4.开展宣传教育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后,各级林业部门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每年10月份,由林区领导带队,全力以赴投入护林防火宣传月活动。大会宣讲,走乡串户,印发资料,宣传林业方针、政策、法令,教育干部群众增强爱林护林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1987~1995年,祁连山林区召开护林防火会议7409场(次),与会17.16万人,放映电影、电视、录像、广播、录音1992场(次),收视、收听群众54.3万人(次),登门家访4.83万户(次)、访问39.27万人(次);张贴护林标语3.4万幅,树立永久性护林碑、牌1339块(个),印发各种宣传材料2.84万份;订立护林防火规章制度1.62万份,乡规民约5780份,办宣传专栏1348期,各种护林防火学习班125期,受培3740人(次)。
  5.依法治林 《森林法》实施后,地、县(市)把森林管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截至1995年,设立林业公安派出所10个,配40人;林业公安科2个、8人,林业公安股1个、3人,健全执法机构。1987年6至1995年4月,祁连山林区发生各类森林案件2419起,损失木材1371立方米、幼树4836株、野生动物279头(只),折款14.5万元。查处各类案件2228起,破案2173起,破案率97.53%。其中,查处刑事案件47起,森林治安案件158起,林业行政处罚案件1968起。受到各种处罚的2484人(次),其中逮捕39人,治安拘留74人,警告20人,治安罚款124人(次),林业行政罚款2010人(次),其他处罚217人(次)。收缴木材288.7立方米,木材折价款3.62万元,治安罚款1.2万元,林业行政罚款9.49万元,赔偿损失款48.91万元。标本兼治,打防结合,遏制毁林风。
  (二)森林动物保护
  1.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3月《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地区林业部门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印发宣传材料1250份(本),张贴布告、标语2700余幅(条),制定乡规民约3000多份,接受教育的约15多万人(次)。每年四月开展“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出动宣传车、举办专栏、展览标本、张贴标语,开展业务咨询服务,提高群众思想认识。
  2.打击非法狩猎活动 1990年,地区野生动物管理站与肃南县林业、司法部门配合,破获肃南县祁连乡牧民马×、武××非法狩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46只两案。马、武两人构成刑事犯罪被捕判刑。对肃南县祁丰区干部强××,为农民郑××私借枪支,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西藏野驴案,分别受到政纪和国法制裁。1989~1991年,逮捕非法狩猎犯罪分子20余人。收缴小口径步枪6支,自制小口径步枪2支,土枪1支,军用望远镜1架,半自动步枪子弹87发,7—62子弹41发,小口径步枪子弹40发,钢丝套子1000多个,帐篷1顶,马鞍8副等作案工具。1995年,逮捕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盘羊、残杀护林人员冯学诗的罪犯巴音×××。
  3.执行狩猎驯养许可证制度 1990年5月,地区行署发文要求全区严格执行狩猎制度、入山制度和持枪制度。核发《狩猎证》86本,《狩猎检查证》320本,使狩猎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自1992年起,对国有、集体、个人的8个养鹿场,1个蓝马鸡养殖中心,上报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局,核发9个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4.野生动物保护研究80年代以来,先后参与开展《甘肃省马鹿试验性狩猎》《全省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区划考察》《全省朱鹮调查》《甘肃省河西地区鸟类资源普查》《祁连山北麓马麝资源调查》等课题。其中,《甘肃省河西地区鸟类资源普查》获省林业厅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
  1.全区主要森林病虫害种类
  【林木虫害】主要有云杉阿扁叶蜂、松大蚜、松梢螟、内蒙粉毛蚜,杨树卷叶蛾、杨树潜叶蛾、白杨透翅蛾、杨兰叶蜱,沙枣尺蠖、沙枣木虱等。果树虫害主要有梨星毛虫、天幕毛虫、桃小食心虫、蚜虫、大绿蜉〓子、球坚介壳虫、苹果红蜘蛛等。
  【林木病害】果树病害主要有苹果、梨腐烂病,梨黑胫病,苹果花叶病、锈果病、黑心病、褐斑病等。
  2.病虫害防治
  【喷药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林业部门历来重视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1958年张掖九龙江林场、西城驿林场在黑河滩林班喷洒可湿性666粉,防治沙枣尺蠖、沙枣木虱、杨树卷叶蛾、杨柳毒蛾、杨树潜叶蛾等虫害面积近万亩。1964年,张掖九龙江、西城驿、红沙窝林场和临泽五泉林场,用飞机喷洒可湿性666粉3.01万亩,杀虫率78.2%。1970年,张掖九龙江、西城驿、红沙窝林场,临泽沙河、五泉林场,高台三桥湾、三益渠、碱泉子林场,飞机喷洒666粉、乐果粉,防治沙枣尺蠖、沙枣木虱、杨树小卷蛾、杨树蚜虫、杨柳毒蛾、潜叶蛾8万亩,杀虫率85%以上。1976年上述林场飞机撒药防治面积11.3万亩,杀虫率80%。1981年,张掖东大山林场3万亩云杉林发生松梢螟危害,九龙江等林场7万亩沙枣林发生沙枣木虱等虫害,飞机喷洒可湿性666粉93架(次),杀虫率97.3%。1965年以后,临泽五泉林场用拖拉机带动大型喷粉、喷雾机防虫,年防治面积3万亩以上;还用苏芸金杆菌、青虫菌等,进行生物防治试验,杀虫率95%以上。临泽沙河、高台三桥湾等林场,在无飞防年份里,开展人工喷撒药粉防治,各场每年分别防治1.5~2.5万亩。1995年7月,山丹大黄山天然林区发生云杉阿扁叶蜂面积1.53万亩,采用飞机低容量喷雾技术,每亩施药量为灭幼脲Ⅲ号胶悬剂40克,2.5%功夫乳油7克,加兑浮剂尿素45克,兑水0.75公斤。飞防作业33架(次),防治面积1.68万亩(次),杀虫率98%,每平方米林地上死亡幼虫183~400头,喷药后对林区的瓢虫、蚂蚁等天敌昆虫,基本没有杀伤。
  【综合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药物喷施、黑光灯诱杀、人工挖蛹、清理病株、卫生抚育、生物防治、科学试验等方法,1982~1995年,全区综合防治面积180多万亩,年均防治12.9万亩,杀虫率均在85%以上。
  3.林木病虫检疫、监测 80年代后期,全区建起县、乡两级检疫、监测网络,配备专职检疫员21名,兼职检疫员119名。1995年,森林病虫害监测代表面积100.12万亩,占应施监测代表面积136.88万亩的73.14%,比省上下达指标高13.14%。设立监测点66个,对普查确定的白杨透翅蛾、内蒙粉毛蚜、杨兰叶䖬等9种主要病虫害进行监测,覆盖率83.18%。对国家、省定检疫对象进行检疫,1995年检疫各类苗木727.63万株,其中调运检疫11.55万株、产地检疫716.08万株;检疫调运木材6538立方米,种子1300公斤,果品298.76万公斤。
  4.林木病虫害防治科研、推广 自1975年起,地区林科所、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及有关县(市),完成《沙枣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的调查研究》《沙枣吐伦蛎蚧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的初步研究》《沙枣木虱防治的初步研究》《河西林木病虫害防治试验》《梨小食心虫综合试验研究》《应用生物技术防治林果病虫害大面积推广》等科研与推广项目。正在实施的课题有《云杉阿扁叶蜂生活史和发生规律研究》《张掖地区园林花卉病虫害调查研究》及国家协作项目《陕甘宁旱区主要经济林VA菌根真菌资源与抗旱性研究》等课题。
  (四)森林资源管理
  1.建立森林资源档案 根据《森林法》规定,省林业厅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三级森林资源档案。1992年,对国有天然林区的9个经营林场和张掖市东大山自然保护站,按照1976年森林资源调查后,至1992年资源更新变化,填入小班卡片,以县为单位汇总填入林班卡片,完成天然林区森林资源建档工作。1991~1992年,采取边清查,边建档的方法,到1992年底,地、县(市)、乡三级森林资源建档全部完成。建立森林资源台账224本,填写小班档案卡片6548张,林班档案卡片1135个(张),绘制森林资源现状图233张。此后,每年进行数据更新,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轨道。
  2.林木限额采伐 1987年始,国家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地区遵循“采伐量要低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张掖地区1986~1990年森林年采伐限额规划》上报省林业厅,经林业部汇总报国务院批准,1987年下达地区每年森林采伐限额为3.77万立方米,其中国有0.25万立方米,集体3.52万立方米,执行期4年。为留有余地,地区以年森林采伐3.64万立方米的限额,即4年消耗立木蓄积14.56万立方米,分解下达各县(市)。1987~1990年,实际采伐消耗立木蓄积10.97万立方米,占地区下达计划的75.34%,节省立木3.59万立方米。1990年3月,编制《张掖地区1991~1995年森林采伐限额规划》,年计划采伐3.76万立方米,报国务院审批,省正式下达年森林采伐限额为3.36万立方米。其中,国有0.12万立方米,集体、个人3.01万立方米,非林业部门0.23万立方米,5年限消耗立木蓄积16.8万立方米。到1995年底,5年实际采伐消耗立木蓄积9.6万立方米(均为人工林),年均1.92万立方米,仅占限额采伐的57.14%。林木限额采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完善采伐管理制度自1987年开始,对国有林木采伐实行“五证”管理,即《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证》《作业验收证》《更新合格证》和《木材运输证》;对集体、个人林木采伐,实行《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管理。《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证》等,分别由地区行署林业处、林木生产单位核发,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严格限额采伐1993年3月1日,地区制定《张掖地区森林采伐限额全额管理办法》(试行),逐级贯彻执行。实行“审批一支笔、采伐一把斧、管理一本账”,逐级审报,实地审核,先交育林基金,后开《采伐许可证》,严格限额管理制度。
  实行林木分级管理合理采伐地区明确规定,干渠、主干道上的树木培育成梁材,支、斗渠和农田、道路上的树木培育成檩材,农、毛渠上的树木培育成椽材时,方可申报采伐。批准后当年一次性采伐,一次性用大苗壮苗完成更新造林,做到保栽保活。
  健全管理机构1987年地区行署林业处成立森林资源管理科,县(市)林业局成立森林资源或林政股,乡、区配备资源林政管理人员,加强林政管理工作。
  (五)祁连山水源林效益
  1.森林植被贮水调节功能 水源涵养林捍卫着高山“冰源水库”的源泉,使山区降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的径流,通过森林植被的拦截、贮水和调节作用,形成溪水潺潺,长流不息,源源不断地注入河流渠道,供应给河西地区主要河流中、下游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
  2.森林水文生态效益
  【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流作用】据测定,藓类云杉林的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流量为28.4%,森林郁闭度每降低0.2时,林冠截流量以减少4.6%的速度递减。
  【苔藓枯枝落叶层的蓄水作用】云杉林地表面积累的苔藓枯枝落叶等地被物,平均总量为97.3吨/公顷,容水量362.78吨/公顷,吸附着相当于自身重3~4倍的水量。藓类云杉林涵养的水量约为865~1651立方米/公顷,仅云杉林就能涵蓄总水量10380~19812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1~2亿立方米的水库。故称祁连山森林植被是一个“天然绿色水库”。
  【森林根系层防止侵蚀作用】祁连山云杉林每公顷根系重58.3吨,据测定每年可贮存水量1.3亿吨,每年可减少泥沙淤积15万立方米。
  3.森林调节河川径流速度 据测定,在坡长500米距离内,苔藓枯枝落叶层内的蓄水要流到沟底需2小时,土壤表土层的水分流到沟底需要72小时,底土层的水分流到沟底需要4个月。由于森林调节,使河川长流不息。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