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18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9
页数: 38
页码: 756-793
摘要: 本章记述了远古时期至公元1995年甘肃省张掖地区的林业发展史,包括森林资源、天然森林经营保护、造林绿化、林副特产、林政管理、林业科技教育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林业经济 经济史 张掖地区

内容

张掖南部祁连山是一个丰茂的天然林区,中部走廊地带历来有繁茂的人工林,但〔民国〕以前历遭战乱,乱砍滥伐,林线后移,面积减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林业,坚持“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方针,促进林业发展。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面积扩大,实现46年无森林火灾;北部风沙地区营造15条大型基、支干林带,中部绿洲有150多万亩农田实现林网化,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实现平原绿化“达标”。林业建设和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 森林资源
  一、森林的变迁
  《河西旧事》记:“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牧畜养。”《创修民乐县志》载:“祁连山逼近红(洪)水,森林很多,峰峦突起,松林葱蔚。”中部走廊地带,历来就有一部分人工营造的防护林,〔清〕《塞外杂记》载:“张掖池塘宽广,树木繁茂,地下清泉所在涌出。”〔清〕《万里行程记》述:“路出抚彝(今临泽)..林树苍茫。”绿洲村庄周围,房前屋后历有栽植杨、榆、柳、桃、杏、沙枣、楸树的传统。北部合黎山、龙首山高山地带及各河流下游两岸,分布小面积天然乔木林。在广阔的荒漠地带,生长有红砂、珍珠、白茨、枸杞、红柳、骆驼刺、沙拐枣等灌木。
  〔汉〕〔唐〕以来,河西战乱纷繁,历代官府不思保护林木,肆意滥垦、滥牧、滥伐、滥焚林木,祁连山前山天然森林遭到破坏,林线后移。走廊地带的人工成片林,到〔民国〕38年,只保存1.8万多亩,四旁植树也寥寥无几。
  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林业发展,组织保护祁连山、东大山天然森林,开展群众性的植树护林活动;北部风沙地区,以营造“绿色长城”为中心,开展防护林建设;中部绿洲,试验、示范营造农田防护林。1971年以后,建设以“五好”农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条田、好林带、好居民点)为中心的农田防护林。到1995年,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有所扩大,实现1949~1995年46年无森林火灾;北部风沙地区,初步营造15条,长440多公里的大型基、支干林带,9处较大的沙窝得到治理改造,遏制流沙南移;中部绿洲有150多万亩农田实现林网化,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从1987年以来,实现平原绿化“达标”。
  二、森林分布
  按照林区的性质、作用等特点,境内森林分布划分为3个林区: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水涵林水平分布于东经97°25′~102°20′,北纬37°30′~39°30′。森林树种以青海云杉分布范围最广,祁连圆柏次之,各段均有生长。祁连山森林垂直带谱非常明显,海拔2400~3300米的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为青海云杉林分布范围。东部地区海拔2400~2700米地带,水热条件好,主要为灌木云杉林,青海云杉生长较好;在海拔2700~3000米,为藓类云杉林,分布广、面积大,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分密度较大,林木生长良好;海拔3000~3300米,为藓类灌木云杉林,因气温低、生长期短,林木生长不良,尖削度大;海拔3300米以上,主要为高山灌丛和高山草原;在阳坡海拔2700~3300米处,除分布稀疏的祁连圆柏和灌木外,主要为草原植被。
  【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区】北起绿洲农田边缘,南至祁连山和大黄山北麓,西接肃南县明花区、高台县盐池乡,东到山丹县老军乡,为人工营造的带、片、网防护林。在甘新公路(国道312线)、张肃公路两侧和黑河、梨园河、洪水河、马营河滩等地,营造护路林、护岸林;在水渠两旁及广大农田周边,营造护渠林及农田林网。在干旱缺水的沙荒地,还分布有少量的天然红柳、白刺、骆驼刺、珍珠、红砂、沙拐枣等旱生灌木或半灌木。
  【北部荒漠草原护牧林区】为肃南明花区,高台、临泽北部的合黎山区及张掖东大山、山丹龙首山区。天然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大山和龙首山区海拔2700~3400米的阴坡和半阴坡。肃南明花区分布有连片的红柳灌丛。其余地方干旱缺水,仅生长一些零星小灌木或半灌木。
  三、森林资源
  据1974年全区森林资源清查和1984年、1992年“三北”防护林二期和三期工程规划调查资料,森林资源情况如下:
  (一)森林面积动态及蓄积量消长变化
  1.森林面积和蓄积量 1974年森林总面积371.8万亩,总蓄积量884.4万立方米。1984年总面积486.91万亩,总蓄积量1218.2万立方米,比1974年分别增加115.11万亩和333.8万立方米。1992年总面积543.68万亩,总蓄积量1297.7万立方米,比1984年分别增加56.77万亩和79.5万立方米。1995年,总面积588.55万亩,总蓄积量1438.72万立方米,比1992年分别增加44.68万亩和141.02万立方米。1974~1995年20年间,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
  2.天然林面积动态及蓄积量消长变化①
  天然林面积动态 1974年天然林面积为337.91万亩;1978年为360.08万亩;1984年为389.05万亩;1992年为401.91万亩。
  天然林蓄积量消长变化 1974年天然林蓄积量为872.26万立方米;1978年为904.71万立方米;1984年为1095.32万立方米;1992年为1137.20万立方米;1995年为1169.58万立方米。
  1974年,祁连山森林林木生长率为2.13%,年生长量为18.4万立方米,枯损率为0.86%,净生长率为1.27%,年净生长量为11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蓄积量及其生长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3.人工林面积动态及蓄积量消长变化 1974年人工林面积为33.89万亩,蓄积量为12.14万立方米,林木生长率8%,林木生长量1.23万立方米,年抚育采伐量0.24万立方米,年实际生长量0.99万立方米。1984年人工林面积97.86万亩,蓄积量122.87万立方米,林木生长率8.6%,林木生长量10.56万立方米,年抚育采伐量2.1万立方米,年实际生长量8.46万立方米。1984年比1974年人工林蓄积量增长8.1倍。1992年,人工林154.83万亩,蓄积量190.50万立方米。1995年,人工林达186.64万亩,蓄积量达269.14万立方米,比1992年分别增加31.81万亩和78.64万立方米。从1974~1995年,全区人工林面积、蓄积量、生长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森林覆盖率 与林地面积的增长、四旁植树的增加成正比例关系。1949年,森林覆盖率为4.5%,1974年为5.1%,1984年为6.4%,到1995年达8.7%。
  (三)树种资源和森林植物资源
  1.树种资源 1980~1984年,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所对祁连山水源林树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共有乔、灌木110多种。其中:
  【乔木类】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引),小叶杨、青杨、山杨、旱柳,红桦、白桦、白榆等。
  【灌木类】主要有沙地柏、麻黄,山生柳、山丹柳、洮河柳、光果线叶柳、青海柳、中国黄花柳,鲜黄小檗、置拟小檗、甘青茶蔗、狭果茶蔗、天山花楸,灰栒子、水栒子,金露梅、银露梅,窄叶鲜卑木,高山绣线菊、蒙古绣线菊,锦鸡儿、甘青锦鸡儿、鬼箭锦鸡儿、短叶锦鸡儿,沙棘、肋果沙棘,千里香杜鹃、头花杜鹃、烈香杜鹃、陇蜀杜鹃,北极果、甘肃瑞香,红花忍冬、小叶忍冬、葱皮忍冬、刚毛忍冬等。
  绿洲农田防护林区有乔、灌木80多种。
  【乔木类】主要有二白杨、小叶杨、箭杆杨、钻天杨、新疆杨、银白杨、胡杨,国槐、刺槐,青海云杉、侧柏、油松、樟子松(引)、圆柏,白榆、桑树、复叶槭、五角枫,臭椿、揪树、火炬树(引),小叶白腊、大叶白腊树等。
  【灌木类】主要有花棒、毛条、柠条,荒漠锦鸡儿、紫穗槐,枸杞、霸王,筐柳、黄柳、乌柳、线叶柳、密花柽柳、多枝柽柳,榆叶梅、珍珠、沙棘,红砂、骆驼刺、白刺、沙拐枣等。
  东大山、龙首山自然保护区有木本植物近20种。
  【乔木类】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杨等。
  【灌木类】主要有沙杞柳、吉拉柳、北沙柳、山生柳,小檗、沙地柏、白刺、茶蔗子、麻黄,小叶忍冬、陇塞忍冬,灰栒子、金露梅和骆驼刺、铁线莲等。
  果树资源共4科、10属、300多个品种。其中以蔷薇科果树居多,有五属、200多个品种。
  【苹果属果树】有150多个品种、品系。地方品种有楸子、红果子、绵苹果、海棠、黄果子、黄奈子等;引进品种有黄魁、红魁、早生旭、祝光、伏锦、旭、夏里蒙、蒙派斯、秋里蒙等早中熟品种;晚熟品种主要有金冠、元帅、红冠、红星、葵花、国光、青香蕉、倭锦、赤杨等品种。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丰产优质的短枝型元帅系新红星、超红、首红、艳红和第五代的阿斯矮生,金冠系的金矮生、乔纳金,短枝型红富士等。砧木树种主要有海棠、倒挂珍珠、山定子、红果子、新疆野苹果等。
  【梨属果树】有60多个品种。地方品种主要有楸子梨系统的软儿梨、红肖梨、腊台梨,褐梨系统的吊蛋子、黑奶子、黄奶子,白梨系统的张掖圆梨,麻梨系统的黑梨子(墨梨子);新疆梨系统的鬼头梨(猪头梨)、长把梨、香水梨等。50年代后,从兰州、河北、山东等地引进冬果梨、鸭梨、雪花梨、苹果梨、锦丰梨、早酥梨等白梨;还引进身不知、长十郎等日本梨,引进巴梨、日面红、三季香等西洋梨。
  【樱属果树】分3个亚属,40多个品种。
  【杏亚属果树】分布最广,地方品种有五月黄、胭脂红、青皮杏、毛杏、黄干杏等;90年代初引进大接杏、金妈妈、李广杏、大偏头、曹杏、梅杏、安宁18号、唐汪川接杏等。
  【桃亚属果树】地方品种有黄甘桃、紫皮桃、白桃、李光桃、毛桃等;90年代引进大久保、仓房早生、麦香、水蜜桃、春蕾、庆丰、岗山白等品种。
  【李亚属果树】地方品种有黄李子、红李子;90年代初引进盖县李、京红李、美丽李、黑宝石、澳大利亚14号、新疆奎冠、跃进、大黄李等品种。
  【山楂属果树】境内原无山楂栽培,70年代后引进山里红、山楂、辽宁大金星、新疆山楂等品种。
  【鼠李科果树】地方品种有临泽小枣、临泽大枣、双瓣枣;引进品种有金丝小枣等。
  【葡萄科果树】地方品种有紫葡萄、牛奶子、白水晶;60年代以后引进玫瑰香、无核白、新疆红、马奶子、哈什哈尔、巨峰、里扎马特等品种。
  【胡桃科果树】只有胡桃属核桃1个品种。境内越冬差,抽条严重,仅在庭院零星栽植。
  2.森林植物资源 祁连山水源林区有植物911种。其中:裸果木、蒙古扁桃为国家保护植物。按用途分为(不含已述木本植物):
  【饲用植物】有野苜蓿、草木樨、野碗豆,针茅、燕麦、老芒麦,披碱草、冰草,芨芨草、鹅冠草、早熟禾、苔草、嵩草、野韭、骆驼蓬、马蔺、驼绒藜、珠芽蓼等。
  【药用植物】有大黄、羌活、秦艽、黄芪,问荆、木贼,柴胡、乌头、升麻、远志、狼毒、防风、龙胆、苁蓉、车前子,山丹花、玉竹,祖师麻、香薷,薄荷、小茴香等。
  【纤维植物】有大麻、荨麻,狼毒、柳叶兰,雀麦、拂子茅、芦苇、马蔺等。
  【芳香植物】有草木樨、葫芦巴、贡蒿、芫荽、小茴香,香薷、薄荷、荆芥,黄芩、蒿类、茅香、山丹花等。
  【观赏植物】有红花岩黄芪、唐松草、翠雀、毛莨、柳叶兰,山丹花、石竹、红门兰、鸟巢兰等。
  东大山、龙首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物有藜、碱蓬、骆驼蒿,白花三裂芹、尖瓣芹,独行菜、芒麻菜,多根葱、白头韭、镰叶韭,楔形茶蔗子、肉苁蓉、珠芽蓼、高山蓼,马蔺、冰草、梭梭草、芦苇,苦豆子、紫苜蓿、高山黄花,萎陵菜、红砂、珍珠、白蒿、苔草等10科,48种。
  (四)森林昆虫资源 1982和1992年,地区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组织两次全区森林病虫害普查。普查林地面积277.65万亩,调查点3404个,设标准地348块,固定观察点10个,制作标本14343号(次)。已鉴定森林昆虫326种,其中有害昆虫8目,61科,231种;天敌昆虫9目,31科,95种,其中新种5种,中国新记录4种。通过普查,整理出《张掖地区森林病原、森林昆虫、天敌昆虫、天敌鸟类名录》等资料。
  (五)森林动物资源 陆栖脊椎动物有285种。其中鸟类206种、18个亚种,兽类66种,两栖爬行类13种。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5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雪豹、西藏野驴、白唇鹿、普氏原羚、金雕、白肩雕、胡兀鹫、斑尾榛鸡、雉鹑、大鸨15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4种:主要有豹、马熊,水獭、猞、马麝,白臀鹿(甘肃马鹿)、藏原羚、鹅喉羚、盘羊,大天鹅、小天鹅、猎隼、雀鹰、草原雕、秃鹫、白尾鹞、藏雪鸡、暗腹雪鸡、蓝马鸡等。
  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迁徙于两国之间,季节性栖息于地区的保护候鸟有61种:其中主要有大白鹭、黑鹳、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头鹞、凤头麦鸡、鹤鹬、红嘴鸥、普通燕鸥,白腰雨燕、角百灵、家燕、金腰燕,寒鸦、黄眉柳莺、鸥类等。
  属中国特产鸟类:有班尾榛鸡、血雉、蓝马鸡,山鹛、凤头雀莺、白腰雪雀、棕颈雪雀等15种。
  祁连山林区有野生动物229种。其中兽类47种,鸟类169种,两栖爬行类13种。国家级保护动物50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西藏野驴、白唇鹿、野牛,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斑尾榛鸡、雉鹑等11种;二级保护动物38种,有兽类13种,鸟类25种;季节性栖息候鸟51种。
  东大山、龙首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49种,其中鸟类36种,兽类13种。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二级保护动物有白臀鹿、岩羊、盘羊、黄羊、猞猁、豺狼、鹅喉羚等7种。
  (六)宜林地资源 据1992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三期工程规划调查统计,有荒滩宜林地159.81万亩。主要分布在两滩(绿洲边缘的南、北滩),七河(黑河、梨园河、马营河、洪水河、海潮坝河、大都麻河、马蹄河)流域,五路(甘新、张青、张肃、张马、张板罗公路)两侧。其中:张掖市 有宜林地22.59万亩。主要分布在东沙窝、红沙窝、兴隆沙窝、西城驿沙窝,双墩子滩、瞭马墩滩、兔儿坝滩、石岗墩滩、南滩、巴吉滩,黑河、山丹河滩及两岸的荒滩、沙荒地、戈壁滩,甘新公路(国道312线)两侧。
  山丹县 有宜林地47.21万亩。主要分布在甘新公路西屯至新河段、山马公路两侧及马营河、山丹河滩,山羊堡滩及农田林网上宜植树的渠路两旁。民乐县有宜林地12.54万亩。主要分布在北部滩,张青公路(国道227线)两侧,洪水河、海潮坝河、马蹄河滩,以及农田林网上宜植树的渠路两旁。
  临泽县 有宜林地42.66万亩。主要分布在南部小泉滩、南板滩,中部蓼泉沙窝、双墩子滩,黑河北岸一工程滩、平沙墩滩和黑河滩、沙河滩,以及农田林网渠路两旁宜植树的地方。
  高台县 有宜林地13.89万亩。主要分布在甘新公路两侧,黑河滩、南华滩、骆驼城滩、许三湾滩,中部的西沙窝,北部的十坝滩等处。
  肃南县 有宜林地20.92万亩。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水源林区的荒山、河滩,明花区及其他各区适宜植树的小片荒滩。
  第二节 天然森林经营保护
  一、森林经营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特种用途林。根据森林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树种青海云杉的生物学特性,历年在严格管理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森林抚育、次生林改造、森林更新、封山育林、苗木培育和科学试验等经营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森林抚育
  【卫生抚育】为提高林区的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自1954年以来,分阶段进行卫生抚育。
  1954~1957年,武威、张掖专署林业局组织国营林场、森林经营所,以清除枯立木、风倒木、盗伐遗留的高槎桩及濒临死亡的柳灌等进行卫生抚育。
  1959~1963年,开展伐除枯立木、病腐木、风倒木及盗伐遗留的高槎桩等,清理拉运出历年采伐的山塄及林地捆山材0.6万立方米。
  1978~1984年,开展以清除病腐木、风倒木、枯立木和烧柴为主的卫生抚育24.77万亩(次),出材0.42万立方米,清理烧柴425.88万公斤。
  1981年以来,祁连山水源林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性采伐,只开展林地卫生清理。主要清理病腐木、枯立木、风倒木。1981~1995年,清理木材3.6万立方米,年均出材约0.24万立方米。
  【综合抚育】1964~1980年,根据森林抚育规程,各林场每年有计划地开展伐除上层过熟林木,下层被压木(枯梢断顶木、枯立木)及部分过密林木;清除盗伐高槎桩等综合抚育。17年抚育森林面积57.82万亩,年均3.4万亩;出材26.75万立方米,年均1.6万立方米。其中1968~1972年抚育量较大,5年抚育21.88万亩,年均4.38万亩;5年出材11.87万立方米,年均2.37万立方米。
  【经营择伐】1958~1959年,开展经营择伐。在祁连山寺大隆林区寺大隆河两岸的成熟林地,采伐林地面积0.5万多亩,砍伐木材1.6万立方米,靠黑河水运出1万立方米。1970~1973年,在寺大隆河流域,采取团块、志愿、窄带择伐和强度、弱度择伐等形式,生产木材5.6万立方米。在山丹县国营大黄山林区直沟等林班,采伐木材近1万立方米。
  (二)次生林改造 1964年以后,各国营林场因地制宜地在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内,用人工植苗的办法,营造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等;在林分疏密度极低(不足0.3)的云杉林内通过细致整地,补栽云杉或其他针叶林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间空地上,营造云杉与落叶松等形式的混交林,取得一定效果。从1974年开始,山丹县国营大黄山林场在黄花台子灌木林地和林缘稀疏林地上,用人工播种、植苗造林,促进天然林更新。经过20多年的管护、培育,改造成以云杉与华北落叶松、云杉与灌木等为主的针叶林和针、灌混交林1万亩,每平方米有云杉苗10株左右。到1995年,绝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民乐县国营大河口林场海潮坝等林班的林缘和灌木林地,经过20多年的培育,改造次生云杉林0.3万亩。
  (三)森林更新 祁连山水源林区的森林更新,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展。共和国成立后,从1956年开始,森林更新面积逐年扩大。
  【天然更新】自1955年以后,各经营林场对天然更新林地精心抚育、管护,面积逐年扩大,效果明显。寺大隆林场学校有20亩1897年的火烧迹地,1972年调查,已长起了幼树,树龄70多年,郁闭度0.75,林木平均高14.9米,胸径平均粗17.1厘米。
  【人工更新】共和国成立后,林区人工更新造林自发进行。1964年以后,根据林业部《森林采伐更新规程(讨论稿)》,组织国营林场开展人工更新造林活动。1964~1970年造林更新林地6.3万亩,年均0.9万亩;1971~1984年造林更新11.75万亩,年均0.84万亩;1985~1995年,年均造林更新林地0.15万亩左右。到1995年造林更新面积19.55万亩,实际保存2.71万亩,平均保存率13.86%。
  人工播种造林 1965年以前,人工更新造林主要是采取选择宜林地,进行块状、穴状整地,穴播及覆盖遮阴,防止牲畜危害等措施,进行种子直播造林。1963~1970年,种子直播造林6.46万亩,年均0.81万亩,1971~1984年人工播种造林3.78万亩。
  人工植苗造林 1966年人工培育云杉实生苗成功,此后开始用云杉实生苗造林。1971~1984年,更新造林12.6万亩,年均0.9万亩。其中人工植苗造林8.82万亩,占更新造林的70%。
  (四)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祁连山林区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的一种投资少、效益好的有效途径。1964~1984年,封山育林87.31万亩(次),年均封育4.16万亩(次);1985~1995年,年均封山育林5万亩(次),封育55万亩(次)。
  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对新封育的人工幼林、天然幼林和小块疏林地,采取挖壕沟、筑围墙、架围栏等工程措施,实行划片包干,加强管护,或在林缘密植黑刺等灌木加以保护;对大片疏林地,插标牌,设置保护点,专人看管,严禁放牧。肃南县国营西水林场小口子至半大口一带的森林,1958年因其林相残败,未划入经营区的疏林地,经过30多年的封山育林,森林郁闭度恢复到0.4以上的面积有2880多亩,蓄积量5612立方米。
  封育时间因林制宜。人工栽植的灌木林,封育5年即可郁闭成林;大面积疏林地,可封育10~15年,辅以人工补植、天然更新,使疏林变密林;在覆盖度40%以下的灌木林地,可封育5年以上,待覆盖度达70%以上时,允许放牧。
  (五)林区苗木培育 50年代初期,祁连山林务处在黑河苗圃、民乐洪水苗圃组织开展育苗活动。自1956年起,先后建立一批国营林场,把育苗列入营林生产年度计划,逐年开展育苗生产。
  1964年以后,造林更新任务逐年增加,育苗面积随之扩大,苗木种类相应增多。1964~1984年,林区育苗1768.7亩,年均84.22亩,培育各种苗木7400多万株。此外,开展苗木换床142.81亩,留床苗培育5214.29亩(次),采集云杉等林木种子1154.1公斤。
  (六)营林科学试验 1973年,寺大隆林场开展育苗、森林更新、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水源林效益观测等试验活动。1978年,祁连山水涵所成立,开展水源涵养林效益观侧、森林火险等级指标研究,林木引种、病虫害防冶、森林植物资源和野生动物调查等试验研究,部分成果受到省、国家表彰奖励。
  二、森林保护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河西人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对祁连山森林管护,历代明智地方官吏皆有所规定。《甘州府志》卷四载,嘉庆七年(1802年)甘肃提督苏宁阿记《八宝森林积雪说》:“甘州居民之生计,全仗松树多而积雪。若被砍伐,不能积雪,大为民患。自当永远保护。”苏氏并“悬挂铁牌,禁止入山伐木”,规定“祁连山森林,每三年伐木一次,斧不过八柄,人不过二十”。〔民国〕16年,临泽县政府为使甘新公路两旁所植杨树不遭破坏,向全县发布公告,其中一条规定:“若有谁家的驴啃去树皮,当即割驴头示众。”这一告示果然生效,公路沿线树木得到很好保护,直到90年代,旧路旁的杨树依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临泽县政府档案记载,〔民国〕30年,为保护所植防沙林,“除责成各保长分别饬所属各甲户相互监护外,不时派警察人员巡查。”纵观历史,河西历代战乱频繁,多数官吏不思护林,匪盗豪绅肆意毁林,滥伐滥牧,使祁连山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共和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方针,把森林“三防”(森林防火、防止乱砍溢伐、防治森林病虫害)作为护林工作的主要任务,上下齐抓共管,落实各种护林措施,有效地保护森林,取得祁连山水源林区46年无森林火灾的优异成绩。肃南县护林工作受到国务院和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表彰。
  (一)护林防火
  1.建立组织机构 从1964年起,地区及祁连山水源林所在的肃南、民乐、山丹等县建立了各级护林防火组织。以林场辖域组成联防区,区与乡结成联防片,村与社结成联防段,形成县内县外联、上层基层联、林区农区联的专业护林与群众护林相结合的“纵横联防”体系。到1995年,全区建立护林防火指挥部5个,83人;建立基层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11个,137人;护林防火委员会62个,331人;护林防火小组168个,678人;护林站65个,检查站5个,配备专职护林员229人,兼职护林员123人;组织兼职扑火队12个,240人;义务扑火队120个,5013人。
  2.健全管理制度 祁连山林区农林牧交错,矿点棋布,人员流动大,火源分布广,火险等级高,防火难度大。为了严格制止火灾,建立健全整套规章制度。1982~1987年,地区林业处制定了《祁连山护林防火具体规定》《张掖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等。防火指挥部建立会议、值班、通讯、检查、报告等5项工作制度。提出“提前抓十月,重点抓四月,认真防范元旦和春节”的具体措施。完善“三包”(大人包小孩、雇主包帮工、干部包群众),“三管”(管小孩玩火、管放牧员和其他人员进山用火、管防火季节用火),“三防”(作业前部署防火,作业中检查防火,作业后总结防火),“四分”(即按森林分布,以护林小组为单位,分山、分沟、分片、分段管护),“四落实”(组织、人员、责任、训练落实),“六制度”(入山登记、检查、用火、值班、汇报、奖惩制度)等措施。各县(市)实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县长、乡长、村长)和部门领导(处长、局长、场长)“双轨六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护林防火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各营林单位实行“五无”(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无乱捕滥猎、无毁林开荒、无毁林搞副业)为目标的“五定一奖”(定人员、定经费、定面积、定标准、定出勤,经检查验收,完成任务者受奖)的护林承包责任制,强化森林保护。
  3.增置基础设施 全区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针对林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灵,灭火手段落后等情况,采取国家投资、地方财政拨款、林业部门筹措等办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1995年,有护林防火专用电台20部,对讲机31对,防火车(含公安)10辆,摩托车(含公安)25辆,灭火器具1225件。通讯、交通、扑火能力均有增强。
  4.开展宣传教育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后,各级林业部门以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每年10月份,由林区领导带队,全力以赴投入护林防火宣传月活动。大会宣讲,走乡串户,印发资料,宣传林业方针、政策、法令,教育干部群众增强爱林护林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1987~1995年,祁连山林区召开护林防火会议7409场(次),与会17.16万人,放映电影、电视、录像、广播、录音1992场(次),收视、收听群众54.3万人(次),登门家访4.83万户(次)、访问39.27万人(次);张贴护林标语3.4万幅,树立永久性护林碑、牌1339块(个),印发各种宣传材料2.84万份;订立护林防火规章制度1.62万份,乡规民约5780份,办宣传专栏1348期,各种护林防火学习班125期,受培3740人(次)。
  5.依法治林 《森林法》实施后,地、县(市)把森林管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截至1995年,设立林业公安派出所10个,配40人;林业公安科2个、8人,林业公安股1个、3人,健全执法机构。1987年6至1995年4月,祁连山林区发生各类森林案件2419起,损失木材1371立方米、幼树4836株、野生动物279头(只),折款14.5万元。查处各类案件2228起,破案2173起,破案率97.53%。其中,查处刑事案件47起,森林治安案件158起,林业行政处罚案件1968起。受到各种处罚的2484人(次),其中逮捕39人,治安拘留74人,警告20人,治安罚款124人(次),林业行政罚款2010人(次),其他处罚217人(次)。收缴木材288.7立方米,木材折价款3.62万元,治安罚款1.2万元,林业行政罚款9.49万元,赔偿损失款48.91万元。标本兼治,打防结合,遏制毁林风。
  (二)森林动物保护
  1.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3月《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地区林业部门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印发宣传材料1250份(本),张贴布告、标语2700余幅(条),制定乡规民约3000多份,接受教育的约15多万人(次)。每年四月开展“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出动宣传车、举办专栏、展览标本、张贴标语,开展业务咨询服务,提高群众思想认识。
  2.打击非法狩猎活动 1990年,地区野生动物管理站与肃南县林业、司法部门配合,破获肃南县祁连乡牧民马×、武××非法狩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46只两案。马、武两人构成刑事犯罪被捕判刑。对肃南县祁丰区干部强××,为农民郑××私借枪支,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西藏野驴案,分别受到政纪和国法制裁。1989~1991年,逮捕非法狩猎犯罪分子20余人。收缴小口径步枪6支,自制小口径步枪2支,土枪1支,军用望远镜1架,半自动步枪子弹87发,7—62子弹41发,小口径步枪子弹40发,钢丝套子1000多个,帐篷1顶,马鞍8副等作案工具。1995年,逮捕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盘羊、残杀护林人员冯学诗的罪犯巴音×××。
  3.执行狩猎驯养许可证制度 1990年5月,地区行署发文要求全区严格执行狩猎制度、入山制度和持枪制度。核发《狩猎证》86本,《狩猎检查证》320本,使狩猎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自1992年起,对国有、集体、个人的8个养鹿场,1个蓝马鸡养殖中心,上报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局,核发9个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4.野生动物保护研究80年代以来,先后参与开展《甘肃省马鹿试验性狩猎》《全省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区划考察》《全省朱鹮调查》《甘肃省河西地区鸟类资源普查》《祁连山北麓马麝资源调查》等课题。其中,《甘肃省河西地区鸟类资源普查》获省林业厅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
  1.全区主要森林病虫害种类
  【林木虫害】主要有云杉阿扁叶蜂、松大蚜、松梢螟、内蒙粉毛蚜,杨树卷叶蛾、杨树潜叶蛾、白杨透翅蛾、杨兰叶蜱,沙枣尺蠖、沙枣木虱等。果树虫害主要有梨星毛虫、天幕毛虫、桃小食心虫、蚜虫、大绿蜉〓子、球坚介壳虫、苹果红蜘蛛等。
  【林木病害】果树病害主要有苹果、梨腐烂病,梨黑胫病,苹果花叶病、锈果病、黑心病、褐斑病等。
  2.病虫害防治
  【喷药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林业部门历来重视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1958年张掖九龙江林场、西城驿林场在黑河滩林班喷洒可湿性666粉,防治沙枣尺蠖、沙枣木虱、杨树卷叶蛾、杨柳毒蛾、杨树潜叶蛾等虫害面积近万亩。1964年,张掖九龙江、西城驿、红沙窝林场和临泽五泉林场,用飞机喷洒可湿性666粉3.01万亩,杀虫率78.2%。1970年,张掖九龙江、西城驿、红沙窝林场,临泽沙河、五泉林场,高台三桥湾、三益渠、碱泉子林场,飞机喷洒666粉、乐果粉,防治沙枣尺蠖、沙枣木虱、杨树小卷蛾、杨树蚜虫、杨柳毒蛾、潜叶蛾8万亩,杀虫率85%以上。1976年上述林场飞机撒药防治面积11.3万亩,杀虫率80%。1981年,张掖东大山林场3万亩云杉林发生松梢螟危害,九龙江等林场7万亩沙枣林发生沙枣木虱等虫害,飞机喷洒可湿性666粉93架(次),杀虫率97.3%。1965年以后,临泽五泉林场用拖拉机带动大型喷粉、喷雾机防虫,年防治面积3万亩以上;还用苏芸金杆菌、青虫菌等,进行生物防治试验,杀虫率95%以上。临泽沙河、高台三桥湾等林场,在无飞防年份里,开展人工喷撒药粉防治,各场每年分别防治1.5~2.5万亩。1995年7月,山丹大黄山天然林区发生云杉阿扁叶蜂面积1.53万亩,采用飞机低容量喷雾技术,每亩施药量为灭幼脲Ⅲ号胶悬剂40克,2.5%功夫乳油7克,加兑浮剂尿素45克,兑水0.75公斤。飞防作业33架(次),防治面积1.68万亩(次),杀虫率98%,每平方米林地上死亡幼虫183~400头,喷药后对林区的瓢虫、蚂蚁等天敌昆虫,基本没有杀伤。
  【综合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药物喷施、黑光灯诱杀、人工挖蛹、清理病株、卫生抚育、生物防治、科学试验等方法,1982~1995年,全区综合防治面积180多万亩,年均防治12.9万亩,杀虫率均在85%以上。
  3.林木病虫检疫、监测 80年代后期,全区建起县、乡两级检疫、监测网络,配备专职检疫员21名,兼职检疫员119名。1995年,森林病虫害监测代表面积100.12万亩,占应施监测代表面积136.88万亩的73.14%,比省上下达指标高13.14%。设立监测点66个,对普查确定的白杨透翅蛾、内蒙粉毛蚜、杨兰叶䖬等9种主要病虫害进行监测,覆盖率83.18%。对国家、省定检疫对象进行检疫,1995年检疫各类苗木727.63万株,其中调运检疫11.55万株、产地检疫716.08万株;检疫调运木材6538立方米,种子1300公斤,果品298.76万公斤。
  4.林木病虫害防治科研、推广 自1975年起,地区林科所、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及有关县(市),完成《沙枣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的调查研究》《沙枣吐伦蛎蚧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的初步研究》《沙枣木虱防治的初步研究》《河西林木病虫害防治试验》《梨小食心虫综合试验研究》《应用生物技术防治林果病虫害大面积推广》等科研与推广项目。正在实施的课题有《云杉阿扁叶蜂生活史和发生规律研究》《张掖地区园林花卉病虫害调查研究》及国家协作项目《陕甘宁旱区主要经济林VA菌根真菌资源与抗旱性研究》等课题。
  (四)森林资源管理
  1.建立森林资源档案 根据《森林法》规定,省林业厅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三级森林资源档案。1992年,对国有天然林区的9个经营林场和张掖市东大山自然保护站,按照1976年森林资源调查后,至1992年资源更新变化,填入小班卡片,以县为单位汇总填入林班卡片,完成天然林区森林资源建档工作。1991~1992年,采取边清查,边建档的方法,到1992年底,地、县(市)、乡三级森林资源建档全部完成。建立森林资源台账224本,填写小班档案卡片6548张,林班档案卡片1135个(张),绘制森林资源现状图233张。此后,每年进行数据更新,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步入轨道。
  2.林木限额采伐 1987年始,国家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地区遵循“采伐量要低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张掖地区1986~1990年森林年采伐限额规划》上报省林业厅,经林业部汇总报国务院批准,1987年下达地区每年森林采伐限额为3.77万立方米,其中国有0.25万立方米,集体3.52万立方米,执行期4年。为留有余地,地区以年森林采伐3.64万立方米的限额,即4年消耗立木蓄积14.56万立方米,分解下达各县(市)。1987~1990年,实际采伐消耗立木蓄积10.97万立方米,占地区下达计划的75.34%,节省立木3.59万立方米。1990年3月,编制《张掖地区1991~1995年森林采伐限额规划》,年计划采伐3.76万立方米,报国务院审批,省正式下达年森林采伐限额为3.36万立方米。其中,国有0.12万立方米,集体、个人3.01万立方米,非林业部门0.23万立方米,5年限消耗立木蓄积16.8万立方米。到1995年底,5年实际采伐消耗立木蓄积9.6万立方米(均为人工林),年均1.92万立方米,仅占限额采伐的57.14%。林木限额采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完善采伐管理制度自1987年开始,对国有林木采伐实行“五证”管理,即《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证》《作业验收证》《更新合格证》和《木材运输证》;对集体、个人林木采伐,实行《采伐许可证》和《木材运输证》管理。《采伐许可证》《采伐作业证》等,分别由地区行署林业处、林木生产单位核发,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严格限额采伐1993年3月1日,地区制定《张掖地区森林采伐限额全额管理办法》(试行),逐级贯彻执行。实行“审批一支笔、采伐一把斧、管理一本账”,逐级审报,实地审核,先交育林基金,后开《采伐许可证》,严格限额管理制度。
  实行林木分级管理合理采伐地区明确规定,干渠、主干道上的树木培育成梁材,支、斗渠和农田、道路上的树木培育成檩材,农、毛渠上的树木培育成椽材时,方可申报采伐。批准后当年一次性采伐,一次性用大苗壮苗完成更新造林,做到保栽保活。
  健全管理机构1987年地区行署林业处成立森林资源管理科,县(市)林业局成立森林资源或林政股,乡、区配备资源林政管理人员,加强林政管理工作。
  (五)祁连山水源林效益
  1.森林植被贮水调节功能 水源涵养林捍卫着高山“冰源水库”的源泉,使山区降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的径流,通过森林植被的拦截、贮水和调节作用,形成溪水潺潺,长流不息,源源不断地注入河流渠道,供应给河西地区主要河流中、下游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
  2.森林水文生态效益
  【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流作用】据测定,藓类云杉林的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流量为28.4%,森林郁闭度每降低0.2时,林冠截流量以减少4.6%的速度递减。
  【苔藓枯枝落叶层的蓄水作用】云杉林地表面积累的苔藓枯枝落叶等地被物,平均总量为97.3吨/公顷,容水量362.78吨/公顷,吸附着相当于自身重3~4倍的水量。藓类云杉林涵养的水量约为865~1651立方米/公顷,仅云杉林就能涵蓄总水量10380~19812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1~2亿立方米的水库。故称祁连山森林植被是一个“天然绿色水库”。
  【森林根系层防止侵蚀作用】祁连山云杉林每公顷根系重58.3吨,据测定每年可贮存水量1.3亿吨,每年可减少泥沙淤积15万立方米。
  3.森林调节河川径流速度 据测定,在坡长500米距离内,苔藓枯枝落叶层内的蓄水要流到沟底需2小时,土壤表土层的水分流到沟底需要72小时,底土层的水分流到沟底需要4个月。由于森林调节,使河川长流不息。
  第三节 造林绿化
  一、林木种苗培育
  (一)种子生产历来区内栽植杨、柳、沙枣等树,多为传统的插干造林;栽植沙果、梨、枣等果树,则以根蘖苗定植。50年代以来,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林木种子工作方针,促进群众性采种活动。五泉林场、西营河林场开展沙枣、云杉种子育苗。1951年全区采种602.5公斤,1952年采种1.26万公斤,1956年采种15.62万公斤。1964~1966年采种量猛增到135.48万公斤,年均45.16万公斤。1971~1977年,共采种264.6万公斤,年均37.8万公斤。沙枣、云杉等种子除自用外,还支援省内兄弟地区及内蒙、河北、辽宁等省区。80年代以后,经济林发展加快,沙枣、云杉等树种采种量减少,年均4万公斤。
  (二)育苗生产 〔民国〕后期,已开展育苗工作。〔民国〕33年,全区育苗面积954亩。〔民国〕34年,民乐县创办34个临时性苗圃,是年育苗264.5亩,年产树苗3.35万株。
  共和国成立后,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苗木生产。1950年全区育苗100亩,至1955年,6年育苗6300亩,年均1050亩。1956年育苗2.49万亩,相当于前6年育苗总和的4倍。1961~1963年育苗面积下降,后逐年回升,1964~1978年,育苗10.72万亩,年均7146.7亩,年产苗木4000~5000万株。1984年,按照省上“每年育苗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1%”的要求,并从灌水、化肥等方面,对国营林场、苗圃、育苗专业户给予扶持。1984~1986年,3年育苗5.09万亩,年均1.69万亩。其中,1985年育苗面积达2.95万亩,育苗1亿株,沙枣、杨树、沙生灌木苗木过剩。90年代,经济林发展加快,各级政府对经济林育苗给予优惠扶持,1990~1995年,育苗3.28万亩,年均0.55万亩,其中经济林育苗2400亩,年均400亩。基本满足造林绿化对各类苗木的需要。
  (三)良种繁育
  【花棒、毛条采种基地建设】1979年,省林木种子公司投资,省、地林业部门指导,国营五泉林场、张掖市西城驿林场承建7000亩花棒、毛条采种基地。1980年实施,通过整地、打井、修渠、种植,到1987年建成采种基地8275亩,其中花棒6075亩,毛条2200亩。1990年开始结果,年产花棒、毛条种子1万多公斤。1982年,在张掖市十里行宫林场选择沙枣优良林分,建成沙枣母树林采种基地1000亩,年采优质沙枣种子1.5万公斤。
  【优树选择和子代测定】1981年,地区林业局组织林业科技人员18人,经过半年调查评比,初选优树单株186株,其中杨树85株、沙枣61株、云杉40株。翌年复选,实留优树146株,其中杨树85株、沙枣21株、云杉40株。后由张掖水涵所补选云杉优树260株。1984年,地区林科所对二白杨优株采条试育。1989年分别在地区林果所、张掖市党寨乡林场定植,观测比较。党寨乡林场45个供试品系、1个对照,1200多株二白杨,1994年测定结果:6年生二白杨平均树高11.09米、最高12.6米,平均胸径10.95厘米、最大胸径12.17厘米,平均冠幅1.96米、最大2.02米;对照平均树高11.26米,胸径10.72厘米,冠幅1.65米。
  【优良种苗基地建设】1981年,国家林业部、省林木种子公司投资,张掖水涵所承担,分别在龙渠苗圃、西营河林场响水河点,建立青海云杉种子园。经过10年实施,建成青海云杉种子园400亩,祁连圆柏母树林120亩。用优树接穗对400亩云杉超级苗进行嫁接,嫁接30388株,成活75.2%。1986年,地区林科所建成白沙枣优良无性系种子园100亩。1990年,地区林木种子站分别在张掖市党寨乡林场、西城驿林场等地建立9个品系的优良杏品种园50亩;在五泉林场建立优质苹果、梨示范基地500亩;【良种引育】自60年代以来,地区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良乔、灌、针、阔、经济林树种、品种200多个,有50多个树种、品种在全区推广。
  二、植树造林
  植树随着屯垦的开创而兴起。汉朝已有植树活动,先民们有在庭院、房前屋后栽果植树的习惯。唐朝屯垦事业发达,沟渠两岸绿树成荫。〔明〕〔清〕时期,植树造林已成为官府的一项政事活动。〔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四年(187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指导〔清〕军沿陕甘、甘新古“丝绸之路”两侧广植树木。数年后,杨柳成行,绵延几千里,后人称为“左公柳”。诗赞:“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民国〕时期,自1928年起,把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44年全区植树35.48万株;1948年植树88.36万株,成活63.69万株,成活率72.08%。到1949年,成片造林保存面积1.8万亩。
  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造林绿化。1950年造林700亩,1952年造林4200亩。1956年在国家“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当年造林9.48万亩,为1950~1955年6年造林面积3.24万亩的3倍。此后,造林绿化一度发展缓慢。1963年国务院颁布“林业十八条”,造林速度逐步加快,1965~1977年,造林60.44万亩,年均4.65万亩。1971年,地区组织地、县领导赴新疆、河南、安徽、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建设农田防护林、治沙造林的经验,掀起第二次绿化高潮。1971~1977年,造林34.76万亩。1978年,张掖地区被国家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重点建设地区之一,1983年又被国家列入“三西”建设地区,从资金、水利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实行合理布局,调整树种、林种,带、片、网配套,乔、灌、草结合,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并举等措施,掀起第3次造林绿化高潮。1978~1995年,造林186.7万亩,年均10.37万亩,为前30年造林总面积108万亩的1.73倍。1995年,全区12个国有造林林场人工林保存面积28.2万亩,林木蓄积量27万立方米,生产木材2000多立方米,生产各类苗木1.2亿株,发展经济林7730亩,改造治理9处沙窝。
  (一)农田防护林营造
  【风沙区周边林带】绿洲边缘风沙区周边地带的造林,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讲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灌溉条件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先造杨树、沙枣、灌木小片林或窄林带,尔后在林内统一规划,营造林果。
  【绿洲区农田林网】1965年春季,省上和地区领导在张掖县清凉寺、万家墩及临泽县板桥大队蹲点,推广新疆农田林网建设经验,收到良好效果。1971年,贯彻全国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全区试办25个“五好”农田样板点。地、县组织由领导、群众、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规划队伍,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渠、路、林、田、宅合理布局,打破社与社之间的界限,以渠系、道路为林网骨架;以田定渠,以渠定路,林随渠路,条田成方为标准,选择速生、小冠的杨、榆为主栽树种,建设农田林网。到1981年,中部绿洲地区已有124万亩耕地基本实现林网化。绿化干、支、斗、农渠5367条,总长7100多公里;绿化各级道路6395条,总长6210公里,实行林随渠路,农田林成网。干支渠、主干道每边植树2~3行,斗农渠、田间道路每边1~2行。1982年,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在张掖召开甘肃、宁夏、内蒙古3省(区)灌区农田林网建设现场会,肯定和推广张掖农田林网建设经验。此后,省内外3000多人先后来张掖参观学习。
  【沿山地区农田林网】1987年,地区林业处分别在民乐县李寨乡阎户村、山丹县花寨乡城南村开展沿山地区造林规划试点。沿农田、路、渠按规格植树,选择有灌水条件的小片宜林地和宅基地,营造窝窝林,开展村宅绿化。路、渠旁栽植杨树,村宅及部分农田内栽植杏、海棠、楸子、山楂等耐寒杂果。是年阎户村1700人,植树31.8万株,折合林地面积1445亩;绿化公路3条,长7公里;绿化条田1261亩,加上原有林木,绿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9.6%。城南村当年植树128亩,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10.5%,达到了绿化村标准。1987~1995年,全区5个农业县(市)的沿山地区,建成绿化村104个,占沿山地区村总数的44%。1986年以来,民乐县每年造林1.5~2万亩,比过去年均造林面积增长1倍多,到1995年造林保存面积24.39万亩。山丹县每年造林0.8~1万亩,比过去年均造林面积增长2.5倍,到1995年造林保存面积7.41万亩。
  1985年,全区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154.48万亩,占保灌水地面积的75%。其中,张掖市林网化面积占90%,临泽、高台两县林网化面积占100%。至1989年,3县(市)实现平原绿化“达标”。农田林网化的实现,有效地改变绿洲地区的小气候。同60年代相比,8级以上大风由过去每年16天减少为14.9天,沙暴日数由8天减为7.4天;干热风危害在绿洲内基本消除,年无霜期延长3~5天。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自1978年以来,16年内在林网内间伐树木700多万株,折合材积80多万立方米,经济价值达2亿多元,农村群众盖新房80多万间,户均4间,群众用材自给有余。
  (二)防风固沙林营造
  1.造林固沙保护农田区内沙漠面积502万亩,戈壁面积461万亩,有3条沙带纵穿全境,风沙线长400多公里,直接威胁着各县(市)的100多万亩耕地。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广大群众根据“寸草遮丈风”的经验,坚持在农田周围用插风墙、植树造林、埋压沙丘等办法,防风固沙。各级政府组织群众,以山(水源林)、川(农田林网)、沙(防沙林)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配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灌木林统筹,防沙、治沙、开发利用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2.防风固沙林营造措施
  【沙地造林】在地下水位较浅,土壤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直接造林,然后逐年紧靠沙丘迎风坡跟踪植树,使沙丘逐步扩散到林地而被固定;在有河水灌溉的地方,开挖沙梁、引水冲沙,开辟林地、植树种草,沙丘前移后形成波浪起伏的沙地,流沙被固定在林中;对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用前挡后拉、分片治理,以林促草、以草挡沙;对低矮单独沙丘,直接在大风天扬沙或推平,进行育苗、造林。
  【盐碱地造林】国有林场、乡村林场,或有条件的乡村,以施入农肥,种植红豆草、紫穗槐、紫花苜蓿、披碱草等绿肥、耐碱作物,改造土壤。用灌水洗盐、翻犁暴晒,或盖沙压碱,降低地表盐碱含量。选用沙枣、红柳、白刺等抗盐耐碱树种,植树造林,效果较好。
  【河滩、低洼地造林】选择耐湿、耐盐碱的杞柳、沙棘、沙枣、红柳等树种,进行开沟造林。
  3.建设成效 1978年,按照“三北”防护林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到1995年,全区已形成外有防风固沙林带,内有农田防护林网的防护林体系。在北部地带和甘新公路两侧初步建成15条大型基、支干防风固沙林带。沙区的林地总面积达到155.7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44.87万亩,天然林10.85万亩。沙区有经济林面积29.62万亩,其中结果面积17.49万亩。治沙造田37.73万亩,其中已开发利用荒地面积16.51万亩,恢复沙压地11.22万亩,改良盐碱地8.1万亩。1991年,临泽县被林业部树立为全国治沙造林先进县。该县平川乡三一村林场场长谢成贵带领群众坚持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5000多亩,被树立为“全国治沙劳动模范”。1992年,张掖地区、临泽县被省人民政府树立为“全省治沙造林先进地区”和“全省治沙造林先进县”。
  三、经济林建设
  〔西汉〕张骞一行从西域带回核桃、葡萄等树种。〔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奈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奈,酒泉有赤奈”。书中所说的奈,是指沙果类,白奈就是白果子、黄果子;青奈就是绵苹果;赤奈就是红果子、楸子等。
  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川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适宜栽培苹果、梨、枣、葡萄、桃、杏等多种果树;果实个大、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味美可口。〔民国〕时期,果树面积很小。1949年果林面积1960.5亩,果品产量75.07万公斤。
  共和国成立后,果树生产不断发展。到1984年,经济林面积发展到4.71万亩,果品产量892.55万公斤,人均8.6公斤。1985年地区召开全区经济林建设会议,制订19861990年规划和1991~2000年经济林建设规划及名优特商品果树生产基地建设计划,推动经济林建设迅速发展。1985~1995年,新植经济林面积42.01万亩,为以前总和的8.9倍。1995年经济林总面积达46.72万亩,果品产量达7129万公斤,人均果品60公斤,经济林面积、果品产量、人均占有果品量,比1984年分别增长8.9倍、7倍、5.9倍。
  (一)经济林建设总则
  【因地制宜,区域栽植】根据各类果树的生物学特性,全区以10个农业开发区为重点,统一规划,区域栽植。在海拔1600~1900米的地带集中连片发展苹果梨;海拔1600米以下的灌溉地区,重点发展优质苹果、红枣、锦丰梨、桃、葡萄;海拔2000米上下的沿山乡村,结合绿化村建设,发展李、杏、楸子、海棠、山楂等杂果。到1995年,苹果梨、杂果、红枣和优质苹果栽植区域初现雏形。
  【适当集中,规模经营】1991年,全区开展以“营造经济林万亩乡、千亩村、百亩社、十亩户”为内容的规模经营活动。到1995年,涌现出10万亩经济林县(市)1个(张掖市),万亩乡18个(张掖市的小满、和平、碱滩、党寨、三闸、小河、沙井,临泽县的新华、平川、沙河、鸭暖、倪家营,民乐县的六坝、李寨、杨坊、民联,高台县的新坝、南华乡),千亩村165个,百亩社384个,十亩户1023户。
  (二)推广适用技术
  【砧木建园技术】区内冬季寒冷,苹果幼树越冬困难,加之苹果梨干基黑胫病严重,直接影响经济林发展。1985年以来,汲取外地经验,经过试验、示范,选择当地耐寒抗旱、生长良好的2~3年生倒挂珍珠、杜梨大砧木苗定植建园,成活后进行高位分枝嫁接,提高了苹果幼树耐寒越冬能力;防止苹果梨干基浸水,减少黑胫病的感染、蔓延。
  【低产果园的技术改造】1987~1989年,地区组织张掖、临泽、高台、民乐4县(市),实施省列《低产苹果园改造》课题,参加科技人员70多名、农民技术员18名,建立示范园42处,示范面积1168亩。采取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及时防治病虫害、高接换种、改良劣质品种等综合措施,取得良好效果。计划改造的1.2万亩低产苹果园,平均亩产由160公斤提高到413.8公斤,增长158.63%。3年总产量累计净增748.47万公斤,增加纯收入661.2万元。到1995年,改造低产果园面积6.8万亩,改造后果品产量普遍增加1倍多。
  【引育新品种】适应果品市场的需求,苹果重点推广优质、丰产的短枝型品种。八九十年代引进、推广的苹果新品种主要有:新红星、着色系富士、首红、超红、新乔纳金、北海道9号、金矮生等。梨新品种,除苹果梨外,重点推广发展锦丰梨、早酥梨等优质梨。引进大久保、岗山白、仓方早生、麦香、水蜜、庆丰、春蕾等十多个桃品种。引进唐汪川大接杏、金妈妈、大偏头、朱皮水杏、曹杏、梅杏、李广杏、宁安18号等优良杏,和里扎马特、巨峰、玫瑰香等葡萄,奎冠、奎丽、跃进、大黄李、盖县李、京红李、美丽李、黑宝石、澳大利亚14号李子等优质果树。到1995年,引进果树新品种200多个,已推广20多个品种。
  【科学务园】经济林建设,以推广优良品种,推进果园的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三项技术措施,实行科学管园,涌现出一批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典型。民乐县六坝乡有经济林面积1.43万亩,出现经济林千亩村5个,百亩社52个,十亩户6户,全乡户均果园面积4.2亩,人均0.92亩。1993年果品总产量300多万公斤,收入300多万元,占是年农业总收入的17.5%,人均191元。
  (三)经济林建设成效 经济林建设,创造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美好环境,为人民提供各种风味的干、鲜果品,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持续久等特点。1995年,全区果品产量7129万公斤,经济收入9000多万元,占林业总收入的60%。张掖市小满乡康宁村自1987年以来,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前提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果业,到1995年定植以苹果梨为主的经济林3200亩,人均1.6亩,果品产量300万公斤;收入350万元,占各项经济收入的38%,人均林果收入1700元,成为全区依靠林果业率先致富奔小康的样板村。
  四、全民义务植树及城乡绿化
  (一)全民义务植树 〔民国〕时期,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期间,以不同形式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民义务植树逐步形成制度。1981年12月,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议》及国务院《实施办法》颁布后,各行业、各部门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982~1995年,全区完成义务植树4232多万株,参加义务植树的总人数约706.8万多人(次),年均植树302.29万株,适龄公民每人年均义务植树6株。
  【城镇义务植树】城镇每年完成三项义务植树任务。(1)由县、市政府及绿化委员会下达各单位集体义务植树任务,集中时间到国有林场或水利工地,突击完成任务,经检查验收,发给证书。(2)发动行业、部门、单位办机关林场,在单位林场义务植树,或由当地政府划给地段,进行义务植树,一包数年、限期绿化。1995年,已办起机关园林场242个,经营面积20.13万亩,造林绿化面积6.16万亩,经济林面积5.12万亩。(3)按园林化标准,逐年实现机关驻地和庭院绿化、美化。
  【农村义务植树】由乡、村组织,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因地制宜在乡、村办林场或渠旁、路旁、河滩、主干道两旁及庄前屋后,完成义务植树任务。
  (二)城乡绿化
  【城区绿化】80年代以前,6县(市)城区街道植树无统一规划,行道树种、规格、行株距等均不规范。1984年,地、市园林科技人员,在张掖市县府街开展街道绿化试点。把拓宽街道、行道栽植国槐统一规划、同步进行,一次完成绿化。是年春植国槐365株,绿化带内种花草2905平方米。此后,相继对东街、南街、西街、马神庙街、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张火路等10多条街道,进行拓宽、改造,当年植树绿化,种花种草。1987年以后,各县学习张掖市城区绿化经验,加快城区绿化。到1995年,6县(市)城区总面积4.112万亩,应绿化面积5472亩,已造林保存面积2208亩,占应绿化面积的40.35%,占城区总面积的5.37%;保存各类树木92.46万株,建设花坛(池)、草坪面积61.32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9.5平方米。各县(市)城区一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驻地和庭院栽植常青树、阔叶风景树,种植花卉、草坪,美化、香化、绿化环境。
  【农村村宅绿化】90年代以来,农村庄前屋后,街前巷后植树绿化,种花种草。到1995年,农村门前、院落设置花池2.2万多个,种花种草面积30多万平方米。临泽县平川乡芦湾村统一规划,出现门前果树街,院内零星果,院后花果园。有的村还培育大量盆花盆景,绿化美化村宅环境。
  五、封滩育林育草50年代后期,各国营林场、林业部门开展封滩育林育草工作。1978年,各县相继设立8个天然沙生植被管护站,配备53人,以立界碑、人工造林、雨季撒播林草种子、引洪灌地、禁止不合理的采樵和放牧等综合措施,促进封护管理工作。到1995年,封滩育林育草面积93.17万亩,其中恢复植被面积65.17万亩,平均覆盖度为0.33,改善封护区的自然生态条件。
  第四节 林副特产
  张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北部防风固沙林和绿洲农田防护林区,有丰富的林副特产资源。
  一、林果类
  (一)林木类 1995年,全区有天然森林401.91万亩,其中青海云杉林97.45万亩;木材蓄积量1169.58万立方米。每年卫生抚育清理“三木”(病腐木、枯立木、风倒木)木材0.3万多立方米。青海云杉为优质木材。绿洲农田防护林区、护渠护路林和四旁植树,各种杨树占75%,杨树活立木蓄积量达215万多立方米;其次以沙枣树较多。每年更新出材2.6万多立方米。
  (二)果树类 1995年,有果树面积46.72万亩,果品总产量7129万公斤。其中苹果、苹果梨、红枣三种主要果树面积38.1万亩,年总产量5664.4万公斤,分别占果树面积、产量的82%和79%。
  【红枣】临泽红枣以其果肉厚、味甘甜、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和无病虫害而闻名遐迩。1988年,临泽小枣被评为全省优质农产品,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1995年临泽小枣栽培总面积3.5万亩,总产量383.5万公斤。
  【苹果梨】1965年由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引进,在区内定植后,因产量高、质量好而蜚声省内外。其特点:1.耐寒、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广,在海拔1500~1900米的灌区,生长良好;2.早果、丰产、效益高,一般定植5年结果,盛果期亩产1500公斤以上;3.果实品质好,果肉细、果心小、质地脆、汁液多、石细胞少、味香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4.2%,全糖8.44%,含酸量0.2%,果实硬度(去皮)8.7千克/平方厘米;四是极耐贮藏,贮藏期6个月以上。全区苹果梨以民乐六坝园艺场的产品为最佳。1985年在全国优质水果鉴评会上,本区苹果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梨品种第一名。1994年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1986年农牧渔业部和省农业厅把张掖地区列为苹果梨商品生产基地。1995年,苹果梨面积达19.38万亩,总产量3761万公斤,分别占全区果树面积、产量的41.48%和52.76%。
  锦丰梨、早酥梨品质亦较好,栽培面积较大。
  【苹果】元帅系列的红元帅、红冠、红星、新红星、红富士,及近年引进的首红、超红等品系,发展较快;金冠系统的金冠、金矮生、乔纳金面积较大。到1995年,全区各种苹果总面积15.2万亩,总产量1519.87万公斤。其中,优质苹果面积12.5万亩,年产量1291.89万公斤,分别占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82.24%和85%。
  【其它果品】临泽紫桃、白桃,张掖、临庙泽的香水梨,张掖、民乐的大杏等果品,也享有盛名。
  二、药材类
  (一)植物类药材
  【祁连山林区药材】祁连山林区分布有大黄、秦艽、羌活、防风(黄参)、柴胡、黄芪等52种药材。年产药材5万多公斤。
  【北部沙区药材】高台、临泽、张掖、山丹北部沙荒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天然甘草、麻黄、车前子、薄荷、枸杞、锁阳等,年产甘草、麻黄20万公斤。1991~1995年高台等县引进新疆精河枸杞苗16.5万株,推广宁夏枸杞0.1万多亩;发展乌拉尔红甘草0.2万多亩。
  【绿洲防护林区药材】绿洲药材主要有小茴香、芫荽、紫苏、艾蒿、车前子、薄荷、问荆、蒲公英等30多种。其中,人工栽培党参、当归、大黄、红花、板蓝根等十多种。
  (二)动物类药材 祁连山水源林区分布有二百多种野生动物,动物类药材资源丰富,尤以马鹿、马麝最为著名。马麝的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马鹿全身是宝,鹿茸、鹿肾、鹿鞭是名贵的中药材,鹿血、全鹿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至1995年,有人工养鹿场8个,饲养马鹿500多只,年产鹿茸1000多公斤。
  沙荒地带还有刺猬等动物药材。
  三、林果产品加工贮运
  【木材加工】1995年,区内有国营、集体、个体木材加工厂、家具厂107家,年加工木材能力1.5万多立方米,年产值1775万元。90年代建起地区人造板厂、张掖市人造板厂,地区人造板厂年加工人造板2万立方米。
  【果品加工】1995年全区有各类果品加工企业12个,年加工果品260万公斤,产值1920万元,收入360万元。其中,张掖地区电力局爱波果汁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苹果梨汁、枣汁,临泽鸭暖果品加工厂生产的枣泥,张掖市五松园果酒厂生产的各类系列果酒,张掖市和平罐头厂生产的苹果、梨、桃、杏罐头,区内外享有盛誉。建成各类果窖、果库2198个,年贮藏果品能力1820万公斤,贮藏增值773.2万元。每年外销苹果、苹果梨4830万公斤,运销收入4800万元。
  四、多种经营类
  全区24个林场、苗圃,在“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面向社会、勤俭办场,增强自身活力、加快发展步伐”的方针指引下,在完成育苗、造林、护林等生产任务外,利用林区资源,建立林副业生产基地,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采矿业和商贸服务业相结合,开展多种经营。1995年,国有林场种植粮、油、瓜、菜和中药材面积2208亩;饲养牛、羊、猪、鹿等家畜4880多头(只);开办小煤窑、石灰石矿10多个,年产煤、石灰6000多吨,产值49.6万元。是年,各林场多种经营、林果产品总收入332.24万元,占当年国家给林业各项投资总额(不含包干经费)的114%。
  第五节 林政管理
  一、林业投资
  1950~1995年,张掖地区林业建设总投资10782.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909.47万元,地方投资4161.2万元(地方财政资金720.03万元,群众集资2250.47万元,林业系统自筹资金1190.7万元),国家贷款613.5万元,其他98.2万元。在总投资中,用于国有单位事业费和生产、基建投资5600.16万元,用于群众造林、育苗等营林生产投资5182.21万元。
  1950~1957年,国家投资42万元,全部用于林业事业费,动员城乡干部、群众造林18.95万亩,育苗4.81万亩,以及其他营林生产和基本建设。1958~1965年,国家投资313.9万元,林业部门自筹资金28.5万元,组织国有林场和群众造林30.74万亩,育苗7.78万亩。1966~1970年国家投资423.95万元,部门自筹资金185.8万元,组织国有林场和群众造林22.96万亩,育苗2.01万亩。1971~1975年,国家投资745.88万元,群众集资70.62万元,部门自筹资金527.4万元,造林22.13万亩,育苗3.77万亩。1976~1980年,国家投入资金725.38万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128.8万元,群众集资94.53万元,部门自筹资金401.6万元,合计1350.31万元。其中,用于国有营林864.96万元,用于群众造林485.35万元。
  1978~1995年,张掖地区列入“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和“三西”(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建设期间,国家投资4234.7万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720.03万元,群众集资2130.22万元,部门自筹资金294.6万元,国家贷款613.5万元,总计投资7993.05万元。其中,用于群众造林、育苗4395.8万元,用于国有单位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3597.25万元。16年内,完成造林174.32万亩,育苗13.64万亩。
  林业投资,除用于事业费、造林育苗之外,还用于:1.经营林场投资:历年来,用于祁连山水源林、东大山天然林保护、经营方面的投资2500多万元。2.山、川林区基本建设:在山、川林区修建公路312公里,开辟林道、防火线350多公里,修建通讯线路80多公里;国有林场、苗圃修建各种房屋4.58万平方米;购置拖拉机55台、汽车67辆。到1995年,各营林单位拥有固定资产总值700多万元。
  二、林业机械化
  (一)林业机械 全区在1957年以前没有林业机械,靠手工用具劳作。1958年,为临泽五泉林场、民乐六坝林场等单位配购拖拉机、犁铧等机械,1961年配购货运汽车。到1969年,林业部门有拖拉机18台、汽车8辆,并增添植树机、中耕机、抽水机、起苗机、深钻机、发电机等多种机械。林业机械作业项目由机耕、机耙、机播等,逐步发展到运输、整地、开沟、筑埂、起苗、剪苗、栽植、中耕、提灌、防治病虫害等多种作业。到1995年,全区林业系统拥有各种汽车67辆,拖拉机5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7台),植树机4台,推土机7台,挖坑机3台,喷灌机2台,动力喷粉机14台,深钻机1台,发电设备12台、278千瓦等。
  (二)林业机械化水平 区内村社林业机械化水平低,国有林物机械化水平较高。
  【五泉林场】1958年有DT413、热特35中型拖拉机各2台,60年代购进东方红54、铁牛55等大、中型拖拉机6台,以后相继购进各类作业机械。1995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台,植树机4台,沙枣电碾1台,防虫机械1套,汽车2辆。实现修渠、筑路、开沟、加埂、耕地、播种、喷药、起苗、剪条、运输等机械作业,机械作业水平达到80%,其中育苗、造林机械作业水平达90%以上。
  【张掖县机械林场】1966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台,植树机10台,筑床机、起苗机各3台,抽水机10台,汽车2辆及高压喷粉、喷雾防虫器械等。1969年张掖县机械林场总场撤销,原辖场、圃到1995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台,汽车8辆,各种林业机具22台(件),提灌设备20套,实现整地、开沟、筑床、起苗、栽植、中耕、提灌、防虫等作业机械化。
  【祁连山区林场】全区共有9个国营林场。80年代,地区森林管理局管辖期间,拥有汽车21辆,大中型拖拉机12台,伐树油锯59台,植树机3台,割灌机2台,绞盘机3台,营林机械化水平占全部作业量的60%以上。1973年在寺大隆林场滑道沟安装架空索道500米,7人作业,两个月内运输木材300多立方米。
  三、古树保护
  (一)古树资源 据地区行署林业处调查和各县志记载,全区现有百年以上的各种古树71株。其中,杨树30株(101~200年的14株,201~300年的5株,301~400年的9株,401~500年的2株);柳树5株(101~200年1株,201~300年的3株,500年以上的1株);国槐8株(101~200年的5株,201~300年的1株,301~400年的1株,401~500年的1株);油松2株(101~200年的1株,201~300年的1株);侧柏12株(101~200年的10株,201~300年的2株);白榆9株(101~200年);楸子树5株(101~200年)。
  张掖市新墩乡青松村,现保存1株油松,树高18.5米,胸围297厘米、基围341厘米;树冠东西18.5米、南北12.8米;树龄290多年,挺然擎天,四季常青,尚有球果挂枝。《甘州府志》记载:“五松园”内原有5棵松树,后被恶豪伐去2株,1977年春季被大风刮倒2株,时查树龄276年,栽植时间约为〔清〕康熙四五十年间。传说是村民们为纪念〔唐〕人赵彦昭,在其故墅修亭建苑时所植之松树。
  张掖市安阳乡金王村,有1株小叶杨,树高22米,胸围550厘米、基围710厘米;树冠南北18.5米、东西22.6米。据当地老人讲:祖辈相传,此树是明朝万历年间先辈移民到此时所植。
  山丹县位奇乡暖泉村,有1株古柳树,树高10米,胸围1050厘米、基围1160厘米;树冠南北21.4米、东西19.2米;树体粗壮、树型美观,有少许枯枝,枝叶稀疏,嫩枝短,叶色正常。树龄500多年。
  民乐县六坝乡原三官庙遗址,现六坝小学涝池旁边,生长1株古槐,树高12米,胸围480厘米、基围625厘米;树冠南北18.5米、东西18.7米;树干粗壮,树冠开阔,侧枝健壮,虽树干下部出现空心,但长势良好。〔民国〕《东乐县志》记载:“三官庙内有古槐一株,丈数围,高耸庙外”。《民乐文史资料》考证,树龄400多年。
  高台县人民政府院内,有1株古槐,树高10多米,胸围345厘米、基围400厘米,树冠东西16.6米、南北15.7米,平均16.1米,树姿美观,枝叶茂盛、冠大荫郁。据《甘肃通志》记载:“原高台县政府,〔明〕天顺二年(1458年)所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建。”古槐系重建后所植,树龄300多年,1982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古树。
  民乐县洪水乡下柴庄大涝池东、西原有3棵古杨树,3人合围之粗,高约20米。树龄500多年,辈辈相传都是原样。树身粗高,枝权为伞形。年年长新枝,年年有枯枝。1958年公共食堂缺柴时,把池西的两棵砍伐,现剩池东的1棵。
  (二)古树保护
  1.开展宣传教育 古树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活的历史文物。1982年,张掖县已把古树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明文规定城乡古树为国家所有,由文化部门管护。向古树所在地的机关、学校、工厂、乡村广大干群,开展宣传教育,树立“保护古树,人人有责”的社会新风尚。
  2.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张掖、高台等县(市),把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列为一级保护,树龄在300年以内的古树列为二级保护。并由文化部门对境内古树进行造册立档,永久保护。
  3.建立规章制度 各县(市)对保护的古树挂牌明示,严禁折损、泼污水、在树周取土断根。实行管护责任制,指定专人,围栏补洞,定期复壮、松土、灌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确保古树延年益寿,久盛不衰。
  四、林权林地管理
  祁连山、东大山等大片天然森林,历来属国家所有。50年代以来,山、川国有林场相继建立,乡村兴办集体林场,农民群众栽植零星树木。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部分群众入社的林木折价偏低,群众的零星树木被无偿“平调”。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曾发生林权纠纷。
  (一)国有林权清理及颁发《林权证》
  1.1963~1965年,行署根据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结合地区实际,提出4条实施措施:(1)在人民公社化以前,已经划归国有的天然森林及国有林场经营的防风固沙林,仍归国有。(2)合作化、公社化时期,属于集体营造的成片林、小片林,和个人栽植的零星树木,仍分别归集体、个人所有。(3)新造林木,坚持“谁种谁有”原则,国造国有,社造社有,队造队有,个人种植归个人所有。(4)在1958年公社化时期,集体营造的林木划并到国有林场的,仍划归集体所有。临泽五泉林场1963年把1000多亩防风固沙林退还给张掖县小河乡,兴办红旗林场;张掖县九龙江林场把公社化时期碱滩乡二坝村营造的1000多亩林木,退还给二坝村集体所有。
  2.1981~1983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明确林木权属,发挥国有、集体、个人造林积极性,中共张掖地委对林权作出新规定:(1)确定山林林权,以权属为基础,凡是过去权属清楚,现在没有争议的,都应维持现状,稳定不变。(2)集体的林地、林权,一般以1962年“四固定”和1965年“四清”运动时期确定的权属为准。
  (3)社员的自留树,已处理过的不再翻腾;有争议的,经过群众讨论,妥善解决。(4)祁连山的森林是特用林,主要用以水源涵养和环境保护,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不给社队划护村林。为了照顾肃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的利益,对1962年按林业《十八条》规定,划给的寺院林、自留山、河滩林,以及承包给社队管护的山林,后收归国有林场的,原则上仍应退回。
  1981年9月开始开展林业“三定”(确定林木权属、划定“三荒地”、制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到1984年,定权发证的乡85个,占乡总数的98.8%;发证村896个,占村总数的99.3%;发证村民小组5436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99.6%;发证国有林场、圃26个,占场圃的89.7%;565个乡、村办林场,全部颁发《林权证》。全区发放《林权证》(含“三荒地”证)83734份,发证的林地面积399.19万亩,占森林和宜林地面积的70%,发证的四旁树木2963万株;给社员划“三荒地”(荒山、荒坡、荒沟)45万亩。565个乡(村)办林场和29个国有林场、苗圃有林地402.7万亩,建立责任制,其中专业承包面积348万多亩。通过林权、山权清理,给肃南县有关区、乡和县级有关单位,划河滩林5998.7亩,林木蓄积量1.39万立方米;划给寺院林、照壁山1437.5亩,蓄积量6532.6立方米。行署还规定:“祁连山区的国有林场,卫生抚育的木材,给肃南县分成50%,农区沿林区社、队分成15%”。仅1982年,给肃南县林区社队解决木材1345立方米,烧柴340万公斤,农具把柄材940余根。
  在林业“三定”清理中,川区林场经县、市同意,划给乡、村林地面积7246亩。其中,张掖九龙江林场划出5230亩,临泽五泉林场划出1717亩,高台三桥湾林场划出159亩,山丹十里铺林场划出140亩。
  3.1989年10月—1990年12月,地区遵照国务院“国办发(1989)28号”文件转发林业部《关于国有林权证颁发情况及限期完成发证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精神,给38个国有林业单位颁发《林权证》,总经营面积541.8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062.96万立方米。在经营面积中,林业用地419.15万亩,非林业用地122.72万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113.04万亩,疏林地33.13万亩,灌木林地215.79万亩,苗圃地0.6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45万亩,宜林地54.09万亩。
  (二)集体林权清理及颁发《林权证》
  1989~1990年,发放国有林权证时,对部分集体林权进行清理或发证。1992年9月,根据省林业厅《关于抓紧完成集体林权颁证工作的通知》精神,对面积1亩以上的集体林进行清理发证。到1995年,除张掖市外,其余5县完成集体《林权证》发放工作。应发证集体1092个,已发证826个,占应发证数的75.64%;应发证面积59.44万亩,已发证35.46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59.66%。在发证过程中,处理林权纠纷24起,面积4717.5亩。
  (三)社员林权清理及颁发《林权证》
  对农业合作化、公社化中,低价或无偿占用个人的林木,通过贯彻《林业十八条》、“四清”运动进行清理兑现。1981~1983年在林业“三定”工作中,对群众种树种果,放宽政策:1.农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宅基地及指定地点栽植的树木,全部归个人所有,允许继承或转让。对个别有争议的林木和林地,本着“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团结”的原则,协商解决。
  2.扶持、鼓励农民个人植树造林。育苗地与农作物同样配水,灌溉尚无收益的幼林,免收或减收水费。国家造林投资的使用,集体、个人一样对待。
  3.1981~1983年在林业“三定”中,全区给个人发放《林权证》78831份,发证户数80550户,发证林木2963.45万株,户均实划“三荒地”2.15亩。
  1983~1995年,农民群众在承包地、自留地和房前屋后,植树种果82.41万亩,占13年造林面积的50%。到1995年,定植10亩以上经济林的农民1023户,涌现出一批靠植树种果发家致富的农户。张掖市长安乡二闸村农民冶长凯一家3口人,在石岗墩滩栽植苹果梨等果树80多亩,1991仅果品收入9.02万元。
  到1995年,全区森林总面积588.55万亩,其中国有林446.63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75.89%;集体林68.92万亩,占11.71%;个体林木面积73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12.40%。
  (四)林地管理
  《森林法》规定,国家对林业用地实行统一管理,按权限对征、占林地进行审批;征收林地、林木补偿费,颁发国有、集体林权证,建立林地档案;履行表报备案制度。
  第六节 林业科技教育
  一、林业科研和专题调查
  1953年张掖县灵隐寺苗圃开展沙枣种子育苗试验。1964年建立西营河林业试验场,开展云杉育苗及水源林经营试验。
  1975年成立“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成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所”,开展各项试验研究。到1995年,承担部、省、地列课题77项,已通过鉴定验收的课题47项,其中有41项分别获国家、部、省、地林业科技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
  二、林业科技推广
  80年代以后,地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注重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至1995年,推广适用林业技术31项,覆盖面积86万亩。有16项推广成果,通过专家鉴定验收,其中12项成果获奖。
  (一)祁连山水源林保护经营技术推广
  1.1964年,西营河林业试验场云杉种子育苗试验成功,尔后在部分林场、苗圃推广。
  2.1975~1978年寺大隆林场苗圃芽前化学除草试验,1982~1984年地区水涵所、寺大隆及西营河林场开展茎叶化学除草试验均获成功,并在经营林场推广。对灭除禾本科、莎草科、蕨类杂草效果显著,灭草率95%以上。90年代在山区、川区推广,每年化学除草面积1500多亩。
  3.1968年引进华北落叶松种子,在寺大隆、大河、康乐等林场开展育苗试验。1973年寺大隆林场培育华北落叶松苗首批出圃,用以更新造林试验。此后在西营河、隆畅河、马蹄林场推广;80年代以后,又在民乐县沿山乡村推广,定植30多万株。
  4.1975~1980年,祁连山水涵所研究查清寺大隆林区青海云杉小蠹虫种类分布、生活史及发生规律,采用卫生抚育和设置饵木诱集、在越冬场所喷药和保护天敌相结合等综合防治措施,6年推广面积1.6万亩,使林木受害率由16.1%下降到1.5%。
  (二)治沙造林技术推广
  1.1975年以来,临泽县平川治沙站、高台县八坝治沙站,在中科院兰州沙漠所、省治沙研究所、地区林科所等单位科技人员帮助下,开展沙丘设障造林、丘间低地营造农田林网,进行土地开发。实行农、林、牧结合,开展沙荒地综合改造利用,效益显著,在全区沙荒地带推广。
  2.1976年,临泽县平川治沙站从辽宁省章固台引进两年生樟子松幼苗0.5万株,在沙地试栽成功,成活率90%以上。1977~1981年调进樟子松幼苗2.9万株,进行推广。到1995年,樟子松沙地成片造林760亩,成活率92%,保存面积450多亩,保存率68.2%;城乡绿化零星栽植樟子松保存50多万株。
  3.1970年开始,临泽五泉林场,高台碱泉子、三益渠林场,地区林科所等单位,推广深翻暴晒,种植红柳、金刚刺、沙枣、披碱草,采取灌溉洗盐、封育保护等综合措施。在盐碱地上造林获得成功。
  (三)农田林网建设技术推广
  1.1965年学习新疆“五好”农田建设经验,设点试验示范。70年代以后,推广以田、林、渠、路配套,“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林网营造技术。到1981年,张掖、临泽、高台3县有120万亩耕地,实现农田林网化。1985年农田林网化面积达154.48万亩。
  2.80年代,在沿山地区推广民乐县李寨乡阎户村、山丹县花寨乡城南村建设绿化村的经验,以绿化渠路为重点,以窄林带、大网格为主的农田林网建设技术。
  3.1989~1995年,在临泽、高台、张掖3县(市),推广林网副林带栽植枣树技术,推广4000多亩。
  4.1984~1988年,地区林科所在张掖市碱滩乡开展农田林网更新改造试验,全区推厂10万多亩。
  (四)川区育苗技术推广
  1.1953年张掖县灵隐寺苗圃(五泉林场前身)开展沙枣育苗试验,尔后大面积推广。
  2.1967年,临泽五泉林场引进新疆杨苗条,用窖内沙藏处理,使育苗成活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以上。此后在全区推广,1990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3.1985年以后,国有林场、苗圃,对新疆杨、油松、侧柏、山定子、杜梨、桑树等树种,用地膜覆盖扦插育苗和塑料小拱棚播种育苗技术,出苗整齐、生长快,可提早1年出圃。1990~1995年,推广地膜覆盖育苗2900多亩。
  4.临泽县林业站采取根芽、根插育苗,根蘖归圃、起土断根等方法,提高枣树育苗繁殖技术,1980~1982年推广培育枣苗20.79万株。
  (五)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
  【苹果梨砧木建园技术推广】1990~1993年,推广苹果梨砧木建园、高位分枝嫁接综合栽培管理技术,有效地防治苹果梨干基黑胫病,实现早果丰产。4年建立样板园40个,示范面积1.57万亩,推广面积9万多亩。
  【优质苹果栽培技术推广】90年代,引进推广优质苹果红富士、新冠、京红、脱毒首红、新乔纳金、阿斯瓦里等10多个新品系,推广面0.3万多亩。
  【优质杏品种引进推广】1988年,地区林科所、林木种苗站,引进唐汪川接杏、华县大接杏、朱皮水杏、金妈妈杏、梅杏、曹杏等14个品种,建立杏品种园62亩。到1995年,推广优质杏1500亩,高接换种优质杏1000多亩。
  【优质桃品种引进推广】从1989年开始,地区林果所引进优质桃品种35个,建成示范园50亩,推广春蕾、麦香、庆丰、仓房早生、大久保等13个品种,面积500多亩。
  【优质杂果品种引进推广】1990~1995年,山丹、民乐、高台等县沿山冷凉乡村,引进推广山楂、李子、海棠、楸子等优质杂果10多个品种,推广面积2.92万亩。
  【庭院果树栽培技术推广】1986年前后,临泽县平川乡芦湾村、高台县合黎乡五一村,创建“门前果树街、院中零星果、院后花果园”的庭院果树栽培模式。90年代推广7万多户,推广面积0.7万亩。
  (六)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
  1.1988~1992年,地区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开展“应用生物技术防治林果病虫害”5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9.9万亩,经济效益达376.7万元。
  2.1987~1990年,由西北林学院、地区林木病虫站主持,开展国列攻关课题《杨树烂皮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筛选出甘肃杨、北京杨、毛白杨等10个抗病优良品种,结合病斑刮除、涂抹新型杀菌剂等综合防治技术,在临泽五泉林场等单位推广。
  3.1976~1984年,在农区9个国有林场、5个社办林场,推广飞机撒药防治和人工药剂防治沙枣木虱危害13万亩(次),杀虫率97.3%。
  (七)其它新技术推广
  1991年,省林技总站主持,地区林业科技推广站参加,组织推广ABT生根粉新技术5万亩,获“1994年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以来,推广果树促花生长剂(来果灵)3000多亩。1985~1987年。张掖、临泽、高台、民乐等县(市),推广以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防治病虫害为主要内容的低产果园改造技术,推广面积2万多亩。1993年,高台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开展“苹果幼树地膜覆盖安全越冬技术”试验,有利于苹果幼树安全越冬和早果丰产。
  三、林业教育
  (一)学校教育
  1.张掖农校林学(科)专业 〔民国〕32年、34年、37年,3期招收林科学生130人,学制5年,于〔民国〕37年(1948)、1950年、1953年学满3届,共毕业学生34人。1953~1955年,3期招收林科学生116人,于19561958年3届毕业学生103人。1956年招收林科学生42人。1958年成立“张掖农业专科学校”,招收林学专业大专学生33人,1961年毕业28人。
  1961年恢复“甘肃省张掖农校”,在校专科学生改为中专班。1964年张掖农校招收林学班学生45人,1968年毕业22人。
  1978~1993年,招收园艺专业学生(含代培学生)700人,毕业600多人。其中,招收二年制学生340人,已全部毕业;三年制学生200人,毕业120人;四年制学生160人,毕业140人。
  2.张掖专区五泉林校 1958年6月成立肃南林校,时有学生81人。1958年9月成立“张掖专区五泉林校”,时有学生58人。1959年4月,五泉与肃南林校合并,成立“张掖专区林校”,时有学生139人,经过调整,留校学生63人。1960年招三年制林学班2个,四年制林学班1个。1961年专区林校撤销,其中有40多名学生分配到武威、张掖、酒泉等专区工作。
  (二)职工教育 1981年中央《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下发后,从1982年起,对1968~1980年入场的青年工人进行文化补习;1984年以后,选派263名林业职工到大、中专院校学习、进修,到1995年,已毕业206人。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至1995年,培训经营管理干部375人,专业技术干部679人,工人岗位培训196期,3905人(次)。其中,培训高级技工429人,中级技工1057人,初级工862人,有2108人取得《工人技术业务培训证书》。参加育苗、造林岗位培训的574人,经济林岗位培训的849人,其他岗位培训的134人。1981~1995年,地、县(市)、乡举办各类林业技术培训班,共培训21.33万人(次);组织林业宣讲2327期(次),听众20.69万人(次)。
  (三)科普教育 地区林业部门先后编写《苹果梨修剪技术》《苹果梨栽培规范》《张掖地区果树栽培技术》《果园管理规程表》《经济林主要病虫害防治》《农村适用林业技术教材》等林业科技资料30多种,印发3.1万册;编发《林业科普》73期,2.1万份;地区农委高级农艺师张子和编写《甘肃主要果树整形修剪技术》,1992年由甘肃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全区农村普及林果科技知识。
  四、林学会
   1979年3月成立“张掖地区林学会”,下属17个会员小组,会员209人。在地区林学会会员中,有中国林学会、省林学会会员111人,中国林学会林业化学除草研究会西北分会会员94人,中国林学会其他专业学会会员5人。
  1979~1995年,地区林学会撰写学术论文458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376篇,其中获奖8篇。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及收入会议论文集6篇,全国一、二级刊物选登61篇,省、地刊物选登309篇。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议21次,发表论文22篇;参加省林学会交流会议5次,25人(次)发表论文30篇。1986年张掖地区林学会被中国林学会评为先进林学会。有79名老林业科技人员荣获中国林学会一、二、三届“劲松”奖,有110名会员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中国林学会和省、地、县授予“劳动模范”“绿化奖章”获得者或“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七节 林业机构与人员
  一、林业机构
  (一)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民国〕后期,张掖设立“林区管理站”;林区各大山口设有保林所,由所在县、区管辖。
  1953年成立“武威专区林业局”,统管祁连山森林经营保护工作。1955年,武威、酒泉专区合并为张掖专区,1956年初成立“张掖专署林业局”,下设秘书、造林、经营、木材等科室。1962年1月,原张掖专区划分为酒泉、张掖、武威3专区,张掖专区设“专署农林牧局”,内设造林科和地区林业工作站。
  1963年12月,成立“甘肃省祁连山林业局”,区内的西营河、寺大隆等9个经营林场由祁连山林业局管理;专署农林牧局主要管理川区的育苗、植树造林、治沙造林等林业工作。1965年11月,祁连山林业局分设为肃南、天祝两个森林经营管理局。肃南森林经营管理局负责管理张掖地区境内的9个经营林场。1967年1月,原肃南森林经营管理局改名为“甘肃省张掖专署森林经营管理局”,1969年易名“张掖地区森林经营总场”.1974年1月改名“张掖地区森林经营管理局”。1980年10月,地区森管局与行署农林牧局造林科、地区林业站合并,成立“张掖地区林业局”。1983年11月,改设为“张掖地区行署林业处”“甘肃省张掖地区森林总场”。1985年12月,森林总场与林业处合并,下设办公室、造林科等7个科,5个站、队;西营河、马蹄、西水、康乐、隆畅河、祁丰林场划归肃南县管辖,大河口、大黄山林场分别划归民乐、山丹县管辖;寺大隆林场、五泉林场、地区林科所、张掖水涵所,仍由林业处领导管理。
  县(市)林业行政机构1995年全区6县(市)均设有林业局。肃南县林业局为副县级建制,下设办公室、业务科、计财科、公安科等4个科室。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民乐县(市)林业局,均为科级建制;山丹县林业局下设综合办公室,其他县(市)林业局下设办公室,计财、业务等2~4个股室。
  省驻张林业管理机构1950年省农林厅在张掖设立祁连山林务处,管理东起永登连城,西至高台的祁连山天然林区,1953年撤销。1963年12月,成立“甘肃省祁连山林业局”,局址张掖,由省林业局直接领导,管理张掖地区的9个经营林场和武威地区的8个经营林场,1965年11月撤销。1989年5月,国务院公布成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省林业厅直接领导,县级建制,局址张掖东关,管理、指导张掖地区、武威地区、金昌市的19个经营林场及张掖市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森林管护工作。
  (二)经营机构 1950年,祁连山林务处设立民乐马蹄寺和张掖安阳、康乐,高台红湾寺等4个森林管护站和黑河苗圃。1956年祁连山水源林区成立民乐县大河口、海潮坝、协和林场和武威县西营河林场。1958年成立肃南县隆畅河林场、祁丰林场、黑河林场和寺大隆林场。1960年协和林场划分为“祁连林场”(1990年改为“马蹄林场”)和西水林场,黑河林场改为“泉源林场”(1982年改为“康乐林场”),海潮坝林场并入大河口林场。1956年和1962年,分别在东大山、龙首山建立国有林场和管护站,1978年合并为“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95年,全区有9个经营林场和东大山、龙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三)造林机构
  【国有造林林场】1958年设立山丹县十里堡、丰城堡林场,民乐县六坝林场,高台县碱泉子、十坝林场,临泽五泉、新华林场,张掖县西城驿、九龙江林场等9个国营造林林场。1959年设立张掖市红沙窝林场,1960年设立高台县三桥湾、三益渠林场,停办丰城堡、十坝、新华3个林场,1962年设立临泽县沙河林场,1964年设立张掖县十里行宫林场,1973年设立山丹县机械林场和肃南县明海林场。1995年,停办十里行宫林场,改为工业开发区,全区有12个国有造林林场。
  【乡村办林场】1958年,民乐县六坝公社创办全区第一个社办林场,管理集体林地1091亩,后发展为1.51万亩。1960年,建立“张掖县党寨公社上寨大队林场”,经营林地7400亩。1962年全区社队林场44个,专业人员154人,管理面积3.92万亩。1979年社办林场发展到645个,从业6323人,经营面积6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3万亩。80年代,对乡、村办林场进行整顿。到1995年,全区乡村办林场491个,其中乡办林场34个,村办林场411个,联办林场46个,从业2348人,经营面积28.51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7.02万亩(含经济林1.89万亩),林木蓄积量27.37万立方米。有一半集体林场实现粮食、经费自给。
  【国有苗圃】〔民国〕29年,民乐县成立“洪水苗圃”,经营面积140亩,是年育杨树苗6000株,柳树苗2500株。〔民国〕30年,张掖县建立“大满堡苗圃”,经营面积30亩,育苗21亩。〔民国〕31年,临泽县在今蓼泉乡建立苗圃,经营、育苗面积4亩。〔民国〕36年,高台县在三桥湾建立苗圃,经营面积15亩,培育杨、柳、沙枣、榆树等苗木。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造林苗木生产。1951年建立“国营张掖县新墩苗圃”,1995年有职工25人,经营面积368亩,其中苗圃地300亩,历年育苗2000多万株,收入100多万元。1953年建立“张掖县灵隐寺苗圃”,面积100亩,后发展为800多亩,1958年扩建为“国营五泉林场”。1973年建立“民乐县东滩苗圃”,经营面积4300亩,育苗面积100亩,经济林300亩,沙枣林200多亩。1962年建立“山丹县城北苗圃”,经营面积104亩,育苗380万株。到1995年,全区有国有苗圃3处,职工65人,常年育苗面积570多亩。
  (四)林产品加工经销机构 1969年,地区森林经营管理局在大伊马隆建立制材厂,有各种木材加工机械15种、41台,年加工木材能力5000多立方米,1980年停办。1994年11月,地区人造板厂开工奠基,到1995年底试车投产,有职工300多人,年加工能力2万立方米。1981年3月成立“张掖地区林产品经销公司”,到1995年有职工13人,固定资产70万元。累计上缴税金24万元,创收46.4万元。
  (五)林业科技机构
  1.林业科研机构
  【地区林果所】1975年成立“张掖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1990年改为“张掖地区林果业科学研究所”。到1995年,有职工81人,其中林业技术人员37人,内有中级技术人员4人;土地面积2000亩,已经营利用1360亩,其中苗圃300亩;引种针、阔叶树种、灌木、果树、花卉150多种,其中果树新品种120多种;所内绿化面积85%,营造各类试验林、速生丰产林378亩,防护林带5公里;提供苗木70万株,90年代以来年提供各种优质苗木5万多株。到1995年,完成省、地列课题17项,其中13项获国家、省、地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有59篇论文在国家、省、地级刊物上发表,其中16篇论文获各级优秀论文奖。引种驯化10多种绿化树种、花卉;推广华北落叶松、优良桃、杏等树种;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00多人,帮助农民建立果园2000多亩。1992年被评为“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张掖地区水涵所】1978年成立“张掖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所”,从事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营林技术等研究。到1995年有职工65人,其中科技人员37人,内有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9人;有各种仪器135台,建立科学试验基地820亩;承担部、省、地科研项目26项,已取得16项科研成果,撰写科研论文182篇,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85篇。1993年被评为“甘肃省学雷锋先进集体”,1994年被林业部评为“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
  2.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张掖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1986年建站,1995年有职工15人,其中林业工程师、会计师5人。建站以来,组织县、乡林业科技人员重点推广农田林网营造、沙荒地改造利用、祁连山沿山地区造林、庭院经济林栽培、低产果园改造、林业化学灭草、优良果树引育等31项适用技术。其中,地区林技站直接推广适用技术10多项,鉴定验收3项。到1995年,全区推广林果适用技术86万亩(次),建立科技示范点210个,示范面积3.8万亩;与电力局园林场、张掖市大满乡马均村等单位建立股份制果园2300多亩。1990年被省林业厅授予“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张掖地区林木种子站】1984年建站,1995年有职工8人,其中林业工程师3人。主要从事协调管理全区林果种子等工作。建站以来,检验林木种子23种,获取分析化验数据3000多个;销售林木种子10.5万公斤;组织建立花棒、毛条、青海云杉等林木良种和采种基地1.06万亩,年产种子3万公斤;组织有关场、圃先后引进绿化树种、花卉100多种;主持完成“桑树育苗技术”“花椒育苗技术”“优质杏树建园技术”等试验项目。
  【林木病虫检疫防治站】1982年建站,1995年有职工10人,其中高、中级工程师各1名,主要从事林木植物检疫、病虫害检测及防治技术工作。完成“沙枣吐伦蛎蚧综合防治试验研究”“河西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等课题,有3项获奖。1982、1992年两次组织全区森林病虫害普查,查清主要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整理出系统的林木病虫害检疫、测报和防治技术资料,建立系统监测点3处,监测覆盖面积200.05万亩,覆盖率83.2%。1982~1995年,组织防治林木病虫害面积180多万亩(次),平均杀虫率85%。1995年7月,参加大黄山天然林区飞防低溶量喷雾防治云杉阿扁叶蜂工作,作业面积1.68万亩(次),杀虫效果98%1995年正在实施《陕甘宁旱区主要经济林木的VA菌根真菌资源与抗旱性研究》等3项课题。
  【野生动物管理站】1979年12月建站,1995年有职工10人,其中林业工程师2人,主要从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通过普查和调查,初步查清境内野生动物种类、分布和保护重点。先后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的法规宣传,发放《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许可证》,协助公安部门打击非法狩猎活动。参与“甘肃省马鹿试验性狩猎”“全省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的区划考察”等4项科研活动。
  【林业勘察设计队】1984年2月建队,1995年有职工19人,其中林业工程师1人,主要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和林业规划设计等工作。1984~1985年,会同省、地、县林业科技人员,完成《张掖地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张掖地区林业区划》《张掖地区林业总体规划》等;参加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全国森林资源第1次复查,制定《张掖地区1991~2000年防沙治沙规划》;完成《三北防护林三期工程规划》《全区沙漠化土地调查》;1990~1995年,参加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承担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外业调查,马蹄寺、林果所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民乐县翟寨子水库坝区、黑河草滩庄枢纽工程坝区绿化规划,地区建材总厂果园的规划设计等工作。
  【县(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各县(市)林业事业单位有:林业技术推广站、林木病虫防治站、林木种苗管理站和林业规划队等三站一队,大多与林业局合署办公,几块牌子,一套人员。
  1995年,全区有乡(区)林业站44个。县(市)乡建立林木病虫害检疫监测网络,有专职检疫员21人,兼职检疫员119人。
  二、林业职工
  林业职工队伍随着林业建设事业的发展逐步壮大。1995年,全区林业职工1665人,其中干部360人,占职工的21.6%;林业科技人员420人,占25.2%。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107人,中专学历的科技人员307人,已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35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94人。
  在林业职工中,地、县(市)林业行政部门7个,职工175人;营林生产单位24个,职工1160人,其中:造林林场12个,职工518人;经营林场9个,职工581人;苗圃3个,职工61人;林业科技推广站7个,职工77人;林业科研单位2个,职工141人;其他部门职工112人。

附注

①.森林总面积包括幼林地、蔬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及各种迹地等;2.森林总蓄积量为有林地活立木蓄积量和疏林地活立木蓄积量等;3.1984年以后的天然林面积和蓄积量含山丹军马局所辖西大河林区的数据。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上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十编,内容包括综合、地理、经济(一)、经济(二)、经济(三)、政治、文化、社会、人物、文录,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张掖,美丽可爱。祁连山绵延屹立南部,合黎山起伏横亘北漠,焉支山酷似一颗晶莹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走廊中部。南北两山之间的平原,广袤而肥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腹蕴藏矿产资源,山麓密布森林植被;群峰积雪,万壑流水,滋润着宜耕宜牧的丰饶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